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术后血糖(糖尿病术后血糖控制方法)

三诺讲糖 0
文章目录:

糖友测餐后血糖出现这4种错误,当心血糖超标,并发症风险会加大

患糖尿病3年的王女士最近被吓得不轻——多年糖尿病一直控制稳定的她,突然发现家用血糖仪显示餐前血糖高达12mmol/L!惊慌之下她立即赶往医院,结果静脉血检测结果完全正常。

后来终于找到了原因:由于梅雨季节空气潮湿,她的血糖试纸未密封保存受潮了,导致检测结果严重偏差。

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糖友中上演。测血糖看似简单,却暗藏玄机,尤其餐后血糖监测中的错误操作,让许多糖友在不知不觉中陷入血糖失控、并发症逼近的危险境地。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环节,但很多糖友在测量餐后血糖时频频踩坑,使得宝贵的监测数据失去意义,这4个常见误区希望大家不要再犯。

“测前停药”

不少糖友在测餐前擅自停用降糖药,认为这样测得的才是“真实”血糖。

三诺健康糖尿病门诊的医生指出,这是完全错误的做法。检查餐后血糖就是为了观察药物对血糖的控制效果。

擅自停药不仅无法反映真实病情,还会造成血糖剧烈波动,甚至诱发急性并发症。

计时错误

“餐后2小时血糖”这个看似简单的概念,竟让众多糖友栽了跟头。正确的时间计算应当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而非用餐结束才计时。

有些糖友先吃菜再吃主食,误将“第一口饭”理解为“第一口米饭”,也会导致检测时间错误。

只重视空腹血糖,忽视餐后血糖

根据医生们讲述的临床案例显示,一位患糖尿病18年的患者,空腹血糖一直控制在7mmol/L左右,但餐后血糖高达15.6mmol/L,最终因视网膜病变不得不接受眼部激光治疗。

忽视检测工具的状态

一位70岁的陈爹爹在家自测血糖“一直稳定”,结果医院检查发现血糖高达15.8mmol/L。

原因令人咋舌,他的血糖仪使用的试纸也早已过期半年。这些看似微小的测量错误,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健康危机。

为啥我们一二再而三的强调测量餐后血糖呢?

因为餐后血糖的重要性常被低估。人体一天中真正的空腹状态只有早餐前的约4小时,其余大部分时间都处于餐后状态。

这意味着仅关注空腹血糖,可能让身体长时间处于危险的高血糖环境中。

由于血糖升高是阶梯性的,身体会逐渐适应,不会立即出现明显不适。当症状出现时,病情往往已相当严重,可能出现脑出血、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

餐后血糖异常是微血管并发症的预警信号,,餐后血糖能更好地预测视网膜病变的发生。

对于早期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首先出现在餐后阶段。仅查空腹血糖,可能让半数早期糖尿病患者被漏诊,错过最佳干预时机。

那么,我们怎么测餐后血糖呢?

如果你用的指尖血糖仪,要获得准确的餐后血糖值,细节把控至关重要。

1)规范操作是基础

测量前用温水洗手并擦干,避免使用酒精消毒后直接采血,以免残留酒精影响结果。采血时应垂直扎手指侧面,轻压挤出饱满血滴,避免过度挤压导致组织液稀释血样。

2)试纸保存是关键

这是很多老年糖友会面临的问题,用失效过期的试纸去测的数据自然不准确。试纸应存放在干燥密封的容器中,每次取用后及时盖紧盖子。

在梅雨季节等潮湿环境下,更需格外注意防潮。购买试纸时注意保质期,过期试纸坚决不用,即使外观看起来完好无损。

3)血糖仪需要定期校准

医生们建议大家家用血糖仪应每3-6个月到医院或售后点进行专业校准。新仪器初次使用时,最好与医院静脉血结果进行比对,也可以听取医生的专业指导意见。

4)情绪管理常被忽略

紧张、易怒、暴躁等情绪波动会导致机体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进而引起血糖升高。

有些糖友发现,同样的早餐,不同心情下测出的血糖值可能差异明显。

如果你用的是动态血糖仪,很多患者对仪器的使用和数据解读并不了解。在开始自测之前,患者应该仔细阅读仪器的说明书,并咨询医生或专业人士的意见。

因此患者还需要学会正确操作仪器,并能够正确解读血糖数据。如果对数据解读方面有困惑,患者可以咨询医生。

策划:Ceci

作者:龙溪

配图:三诺讲糖自拍

得糖尿病4年,血糖从20降到6,我的故事分享与你

我平时在门诊也经常跟大家聊聊健康管理。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个我同事(后勤科的一个同事,刚好今天来复诊)自己身上发生的、有点后怕的经历,关于血糖是怎么悄悄升高的。希望能给大家提个醒。

故事如下:

那年春天那会儿,我挺有成就感,靠着管住嘴、迈开腿,成功瘦了大概8斤。当时觉得,这肯定是减肥有效果啊!心里还挺美。

到了夏天8月份左右,单位有同事结婚,给大家发了喜糖,是那种软软糯糯的糖果,正好是我特别爱吃的那种。

这2盒糖,没几天就被我“消灭”了。吃完还觉得不过瘾,又去买了不少红枣当零食吃。..

那段时间,有个特别烦人的事儿,就是脚特别痒,痒起来真是钻心,抹了好几种药膏也不见好。

虽然难受,但我压根儿没往血糖上想,以为就是普通的皮肤问题或者天气原因。

有一天刚好碰到梅子医生,就扎了手指头,这一测可好,血糖直接蹦到了20点多,当时心里就“咯噔”一下。

她很明确地告诉我:“你这血糖值,已经符合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了。” 说实话,当时真的有点懵,也吓一跳。从那一天起,我的“控糖生活”就正式开始了。

回过头想想,身体其实早就给过我不少“小提示”,可惜都被我忽略了:

1. 体重下降快:春天那会儿瘦得快,我光顾着高兴减肥成功了,没想过“不明原因”的体重较快下降(尤其是没刻意减那么多的情况下),也可能是身体代谢出问题的信号。

2. 皮肤瘙痒难耐:脚痒得那么厉害,抹药也不管用。现在知道了,长期血糖偏高,皮肤容易干燥,也更容易滋生细菌真菌,引起瘙痒。光治表面不行,得看看根儿在哪。

3. 手指发麻:最后促使我去测血糖的“手麻”,其实是身体在拉更响的警报了。血糖控制不好,时间长了可能影响到神经功能,手脚发麻、刺痛是比较常见的早期表现之一。

4. 甜食吃太多:那段时间集中吃了很多软糖和红枣,虽然好吃,但确实是高糖分的食物。短时间内大量摄入精制糖,对血糖的冲击是很大的。

尤其对于本身可能有潜在问题的人来说,可能就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我本应更警惕一点,却完全没在意。

经过这几年的探索,结合自己的教训,想跟大家分享几点:

1.别忽视身体的不舒服:

像不明原因的消瘦、皮肤反复瘙痒(尤其脚部)、伤口好得慢、看东西模糊、手脚发麻/刺痛、容易口渴尿多等,这些看似不相关的小问题,都可能是血糖异常发出的信号。别嫌麻烦,建议查查血糖。

2.高危人群要上心:

如果家里有亲人(父母、兄弟姐妹)有糖尿病,自己年龄超过40岁,体重超标(尤其肚子大),或者以前怀孕有过血糖高(妊娠期糖尿病),定期查查血糖(空腹 餐后)很有必要,别等有症状了才去看。

3.“管住嘴”不是不吃,是聪明地吃:

不是说一点甜的都不能碰,关键在量和频率。

像软糖、含糖饮料、糕点这些精制糖含量高的,要特别控制。

红枣虽然健康,但含糖量也不低,当零食吃多了也不行。

学会看食品标签,注意“碳水化合物”和“添加糖”的含量。

日常饮食,多吃蔬菜、全谷物,适量瘦肉、鱼、蛋、豆制品。

4.确诊了也别慌:

如果查出来血糖确实高了,找医生明确诊断和治疗方案很重要。

糖尿病管理是个“持久战”,核心就是健康饮食、规律运动、必要时用药、定期监测血糖。

早期发现并积极干预,效果通常比较好,能大大降低以后出现严重问题的风险。

我的小感悟:

那次的经历,真是给我好好上了一课。身体其实很聪明,有点“不舒服”常常是在提醒我们。

千万别像我一样,把警示灯当成了小毛病,直到警报大响才反应过来。

特别是咱们中国人,饮食结构本身就容易碳水偏高,加上现在生活节奏快,运动少,血糖问题真的越来越常见。

建议大家多关注自己和家人的身体变化,尤其是那些容易被忽视的“小信号”。

一次简单的血糖检测,可能就是守护健康的关键一步。


他的控糖主要就是饮食+运动。希望我的同事的故事能够帮助到你!

得糖尿病4年,血糖从20降到6,我的故事分享与你

夜深人静,玻璃窗上映着昏黄的灯光,街头的早点摊子刚刚热锅起油,一股熟悉的油煎味钻进鼻腔。有人在摊前排着队,手里握着几个硬币,另一只手却悄悄地按住了胃口。

不是饿,而是怕——怕那碗热腾腾的豆腐脑里藏着升高血糖的秘密。糖尿病这个听来耳熟却常被轻视的名字,已悄然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

为什么四年间,有人血糖从20降到6,有人却走向并发症甚至截肢?问题不在于吃不吃糖,而在于“识不识路”,更在于“行不行稳”。

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像个磨人的老狐狸,不动声色地耗尽人的精气神。根据中国疾控中心2023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全国18岁及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已接近12.4%,其中大多数为2型糖尿病,而且隐匿性极强。

有趣的是,有些人查出血糖高时,像是掉进冷水缸,吓得连米饭都不敢多看一眼;而有些人却能坦然面对,步步为营,几年后血糖平稳如常,甚至连医生都赞叹:这控制得比教科书还教科书。

糖尿病不是“绝症”,但它是一门“生活的艺术”。想要把它驯服,不靠死记硬背的科普,更不是靠“饿肚子”,而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法国波尔多大学的一项研究曾指出:饮食、运动、心理三者的协调比单一控制进食更关键,真正的掌控来自于生活方式的“重构”。

在许多患者的故事里,有一种“误区”屡见不鲜:血糖高了就不吃主食,结果饿得头晕眼花,反而诱发低血糖。而在那位从20降到6的患者身上却看到另一种选择——他没有走极端,而是选择了“调”。南方人爱米饭,北方人离不开馒头,难道糖尿病人就必须告别这些“口粮”?非也。

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食品安全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合理搭配粗细粮、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控制进食速度和总量,远比完全忌口更有效。那位患者在饮食上采用了“四六原则”:每顿饭一半蔬菜,一半主食与蛋白质,主食中的一半是燕麦、荞麦等杂粮。慢慢吃,细细嚼,吃饭像写毛笔字一样讲究“收笔”。

血糖控制的秘诀,并不藏在昂贵的补品里,而藏在一口一口的“日子”里。

是不是只要控制饮食就能降血糖?非也。美国哈佛医学院2024年发表的一份大型随访研究指出每天适量运动30分钟以上,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帮助血糖稳定的关键因素。患者坚持每天饭后散步,不追求速度,讲究“稳”,哪怕是慢悠悠地绕着小区走三圈,也比躺着刷手机强。

运动不是比赛,而是“续命”。

更有意思的是,他把运动变成了“生活的调味料”:早上打太极,晚上跳广场舞,中午在单位楼下转两圈。这种“碎片化运动”被世界卫生组织2023年列为糖尿病管理的重要推荐方式之一,尤其适合中老年人群。就像北京人说的:“不怕慢,就怕站。”

控制血糖,不是打一场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

但这一切都得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上:认账。许多糖尿病患者在初期都有“侥幸心理”,觉得自己没啥症状,血糖高点没关系。这种心态,才是真正的“隐形杀手”。中国医学科学院2024年发布的研究指出2型糖尿病的早期干预干系着后期是否出现视网膜病变、肾病甚至心脑血管并发症。

那位能把血糖从20降到6的患者,最关键的一步,是在确诊初期就“认账”了。他开始记录每天的饮食、运动和血糖变化,哪顿饭升糖快、哪个动作效果最好,统统记在一个厚厚的笔记本上。他说得好:“人怕账清,病怕心明。”这本笔记成了他和糖尿病“谈判”的筹码。

这不是“自律”,而是“自救”。

更令人深思的是心理的作用。英国牛津大学2023年一项心理与代谢研究表明情绪波动与血糖水平密切相关,长期焦虑、抑郁会导致血糖更难控制

这位患者曾因血糖飙升焦虑不已,后来在社区健康讲座中学会了“情绪疏导”:冥想、书法、园艺……这些看似与医学无关的“小事”,却让他的心静了,血糖也稳了。

情绪管理,是血糖控制的“第四驾马车”。

有趣的是,他还发现一个“冷门细节”:睡眠质量与血糖关系紧密。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研究显示,每晚睡眠不足6小时者,糖代谢异常风险提高近30%。于是他不再熬夜看电视,也不再饮浓茶和咖啡,改为晚上泡泡脚、听轻音乐,慢慢把生物钟“调”了回来。

糖尿病不是一个人的战斗,更不该是孤军奋战。

他还加入了社区的慢病管理小组,每周一次的健康讲座、互助小组,不仅让他掌握了新知识,还交到了不少同病相怜的朋友。

一项由中国疾控中心和世界糖尿病联盟合作开展的研究指出患者之间的交流和互助能显著提升血糖控制的依从性和效果。

“人多力量大,病也怕团结。”

不同地区、不同年龄层的人群在糖尿病管理中也有不同的侧重点。比如南方地区由于饮食以米饭为主,建议多采用“先菜后饭”的进食顺序,延缓血糖上升

北方地区居民则更适合增加豆类、薯类食物替代部分主食,同时注意减少面食中的精制面粉使用。对于60岁以上老年人,则建议每日摄入充足优质蛋白、搭配少量耐消化碳水,避免空腹剧烈运动,防止低血糖。

糖尿病不是“管住嘴、迈开腿”那么简单,它更像是“生活的重组工程”。

到了这儿,可能有人会问:降到6了,是不是就“好了”?那位患者的回答意味深长:“糖尿病不像感冒,吃药就行;它像养花,需要一天天呵护。”其实,糖尿病控制得好也可以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只要你愿意学、愿意变、愿意坚持。

就像他常说的一句话:“降糖不是靠忍,是靠懂。”

生活不是洪水猛兽,糖尿病也不是鬼怪魍魉。只要你愿意迈出那一步,愿意听身体说话,糖尿病也能被你“牵着走”。

掌控血糖,从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次次微小改变的总和。或许你现在还在怀疑自己能否做到,但请记住那句英国谚语:“Where there's a will, there's a way.”——只要心里有光,路总会亮。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我国糖尿病流行现状及防控策略研究报告[R]. 2023.
[2]Harvard Medical School. Physical Activity and Insulin Sensitivity: A Longitudinal Study[J]. 2024.
[3]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2型糖尿病早期干预策略与并发症防控路径研究[J]. 2024.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