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标准值(糖尿病标准值对照表)

肾病医生滕福斌 0
文章目录:

滕福斌:血糖不达标别拔牙种牙!糖尿病人必知的血糖控制标准

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拔牙、种牙的核心风险来自“高血糖”——它会直接降低免疫力、延缓伤口愈合、增加感染概率。因此,术前、术中、术后的血糖控制是决定手术成败的关键。

本文聚焦血糖控制的具体标准和操作细节,帮糖友明确“控糖目标”。

一、拔牙前:血糖必须降到这个数值以下

拔牙属于创伤较小的口腔手术,但仍需严格控糖才能降低风险,具体标准如下:

1. 空腹血糖:≤8.88 mmol/L是安全线

临床研究表明,当空腹血糖控制在8.88 mmol/L 以下 时,拔牙后伤口感染率可降低60%以上,伤口愈合时间缩短至正常人群的1.2倍(未达标者可能延长至2-3倍)。

  • 空腹血糖>8.88 mmol/L 但<11.1 mmol/L:需由医生评估,若牙齿非急症(如非阻生智齿、无明显疼痛),建议先调整降糖方案,待血糖达标后再拔牙;
  • 空腹血糖≥11.1 mmol/L:严禁拔牙,此时感染风险极高,可能引发颌骨骨髓炎等严重并发症。

2. 糖化血红蛋白(HbA1c):<7%更稳妥

糖化血红蛋白反映近3个月血糖平均水平,比单次血糖更能体现控糖稳定性:

  • HbA1c<7%:说明近期血糖控制稳定,拔牙安全性高;
  • HbA1c 7%-8%:需医生结合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综合评估,可能需要加强控糖1-2周后再手术;
  • HbA1c>8%:提示长期血糖波动大,拔牙后感染、愈合不良风险显著升高,需优先调整降糖方案。

3. 特殊情况:急症拔牙的血糖底线

若因智齿冠周炎、牙齿剧烈疼痛等必须紧急拔牙,空腹血糖需控制在10 mmol/L以下,且无酮症酸中毒,同时术前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术后密切监测血糖和伤口情况。

二、种牙前:血糖控制要求更严格,达标才能“种得稳”

种植牙手术创伤更大、愈合周期更长(需3-6个月骨结合),对血糖的要求比拔牙更高:

1. 空腹血糖:必须≤7.0 mmol/L

种植体与牙槽骨的“骨结合”是手术成功的核心,而高血糖会抑制成骨细胞活性、促进破骨细胞生成。研究显示:

  • 空腹血糖≤7.0 mmol/L时,骨结合成功率可达90%以上;
  • 空腹血糖7.0-8.3 mmol/L:骨结合成功率降至75%-85%,且术后种植体周围炎风险升高;
  • 空腹血糖>8.3 mmol/L:不建议种牙,此时骨结合失败率超过30%,可能导致种植体松动、脱落。

2. 餐后血糖:<10 mmol/L更利于恢复

种牙前不仅要关注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也需控制在10 mmol/L以下。餐后高血糖会加剧氧化应激反应,影响手术当天的组织修复能力,增加术中出血、术后肿胀的概率。

3. 血糖稳定性:避免波动过大

种牙前1周需保持血糖平稳,避免出现“忽高忽低”:

  • 每日血糖波动幅度(最高值-最低值)应<3.9 mmol/L;
  • 避免低血糖(<3.9 mmol/L),术前当天需正常进食,防止因饥饿导致血糖骤降。
三、术前控糖实操:3招快速达标

1. 调整降糖方案(需医生指导)

  • 口服药患者:若血糖接近但未达标,可在医生指导下短期增加α-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降低餐后血糖波动;
  • 胰岛素患者:术前3天可将短效胰岛素剂量微调(通常增加10%-20%),确保空腹和餐后血糖达标,避免自行减量导致血糖反弹。

2. 手术当天血糖管理

  • 拔牙/种牙当天早晨:正常服用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测量空腹血糖,达标后再前往医院;
  • 术中监测:若手术时间超过2小时,需在术中测一次血糖,若>10 mmol/L,可由医生给予少量短效胰岛素(如门冬胰岛素)控制。

3. 术后72小时:血糖不放松

  • 术后伤口愈合关键期(前3天)需继续维持血糖达标:
  • 空腹血糖≤7.8 mmol/L,餐后血糖≤10 mmol/L;
  • 若出现伤口疼痛、肿胀,需增加血糖监测频率(每天4-5次),避免应激性高血糖。
四、这些情况必须延迟手术
  • 空腹血糖连续3天>目标值(拔牙>8.88 mmol/L,种牙>7.0 mmol/L);
  • 出现酮症(尿酮体阳性)或酮症酸中毒症状(恶心、呕吐、呼吸深快);
  • 因感染、发热导致血糖骤升(较平时升高3 mmol/L以上)。
总结:血糖控制核心标准表

手术类型

空腹血糖要求

餐后2小时血糖要求

糖化血红蛋白(HbA1c)要求

关键原则

拔牙

≤8.88 mmol/L

≤10 mmol/L

<7%(优先)

非急症需严格达标,急症不超10 mmol/L

种牙

≤7.0 mmol/L

≤10 mmol/L

<7%(必须)

骨结合期需全程维持稳定达标

糖尿病患者拔牙、种牙的血糖控制没有“差不多”,只有“达标”或“不达标”。术前务必与内分泌医生、口腔医生共同制定控糖方案,用精准的血糖数据为手术安全和术后恢复“保驾护航”。

#糖尿病##拔牙##种牙##注意事项##口腔健康#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2024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糖尿病诊断标准

2024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诊断标准:根据三多一少典型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加上随机血糖、空腹血糖、OGTT两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中的任何一项来诊断。

如果缺乏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则需要同一时间点的两个血糖指标或两个不同时间点的血糖指标达到或超过诊断切点(不包括随机血糖)才能诊断为糖尿病。

当两个不同的血糖指标检测结果不一致,即一个血糖指标达到或超过诊断切点、另一个血糖指标未达到诊断切点时,则需要再次检测达到或超过诊断切点的血糖指标,并考虑可能影响血糖指标检测结果的因素,才能诊断。

糖代谢状态分类

诊断和检测注意事项

①在行OGTT试验前3天应保证每天至少进食含有150g碳水化合物的食品,因为禁食或者过度限制碳水化合物可能导致OGTT的血糖水平假性升高(空腹8小时即可)

②静脉血糖标本应该尽快送检,标本放置时间过长可能会发生糖酵解,使测定的血糖水平假性降低 。

③测定糖化血红蛋白应该采用标准化的检测方法,且有严格的质量控制。

以下情况下不能以糖化血红蛋白诊断糖尿病:镰状细胞病、妊娠(中晚期)、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艾滋病、血液透析、近期失血或输血、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等。因为敏感性较低,一般不推荐采用糖化血红蛋白筛查囊性纤维化相关糖尿病;一旦糖化血红蛋白≥ 6.5%也可诊断囊性纤维化相关糖尿病。

⑤空腹血浆葡萄糖、75g OGTT两小时血浆葡萄糖值或糖化血红蛋白可单独用于流行病学调查或人群筛查。如果OGTT的目的仅在于明确糖代谢状态时,仅需检测空腹和糖负荷后2h血糖。仅检测空腹血糖,糖尿病的漏诊率较高,建议同时检测空腹血糖、OGTT两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OGTT其他时间点血糖不作为诊断标准。建议血糖水平已达到糖调节受损的人群,应行OGTT以提高糖尿病的诊断率。

在急性感染、创伤或其他应激情况下,可出现暂时性血糖升高,不能以此时的血糖值诊断糖尿病,须在应激消除后复查,再确定糖代谢状态。在上述情况下同时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有助于鉴别应激性高血糖和糖尿病。

糖尿病的分型

根据病因学证据将糖尿病分为四种类型1型糖尿病(T1DM)、2型糖尿病(T2DM)、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

T1DM 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病理生理学特征是胰岛β细胞数量显著减少乃至消失所导致的胰岛素分泌显著下降或缺失。T2DM 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亦不明确,病理生理学特征为胰岛素调控葡萄糖代谢能力的下降(胰岛素抵抗)伴胰岛 β 细胞功能缺陷所导致的胰岛素分泌减少(相对减少)。

通俗理解:1型糖尿病属于沙漠,胰岛素好比是树木,沙漠中树木绝对不足(所以需要直接补充胰岛素);2型糖尿病属于森林,但不爱护,经过滥砍滥伐后最终也可能变成没有树木的沙漠。

特殊类型糖尿病包括8类:即胰岛 β细胞功能缺陷性单基因糖尿病、胰岛素作用缺陷性单基因糖尿病、胰源性糖尿病、内分泌疾病所致糖尿病、药物或化学品所致的糖尿病、感染相关性糖尿病、不常见的免疫介导性糖尿病、其他与糖尿病相关的遗传综合征。随着对糖尿病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特殊类型糖尿病的种类会逐渐增加。

妊娠糖尿病是指妊娠合并高血糖的状态,可分为妊娠期糖尿病(GDM)、妊娠期显性糖尿病(ODM)、孕前糖尿病(PGDM)。

血糖高不高要看这4个标准,读懂“血糖密码”再吃药别自己吓自己

38岁的李先生,近期因总感觉头晕,下肢无力,脚底有踩棉花感,还总是想上厕所,每天不想动弹,于是前往医院内分泌科就诊。

就诊时,李先生自述之前没有慢性病史,但近半年存在口干、多饮、多尿、消瘦的症状,平时爱喝饮料,尤其是可乐、雪碧等。

在了解到李先生的情况后,医生为其进行血糖检测,提示随机血糖正常,根据其检查结果及临床表现,初步考虑为空腹血糖受损,建议入院做进一步的检查。

入院后对李先生进行血糖监测,发现空腹血糖升高,但餐后血糖未见明显异常,糖化血红蛋白仅轻微升高,综合症状及检查结果,诊断为空腹血糖受损,排除糖尿病

医生开了二甲双胍口服,用药前告知李先生注意事项,以及常见的不良反应等,服药后2天,李先生的空腹血糖下降至5.7mmol/L,口渴、乏力等症状较前缓解,医生嘱咐每次吃完饭可以进行散步,调整生活习惯。服药7天后,李先生的血糖可控制在正常范围,予以出院。

医生提醒,血糖高并不等于就是糖尿病。很多人看到体检单上写着“血糖偏高”,就吓得不行,其实这可能是身体在提醒你该注意健康了。

其实正式患上糖尿病之前,还有一段时间处于“糖尿病前期”,可以算是糖尿病的预备军。如果这个时候能及时干预,完全有可能把血糖控制回来,避免发展成真正的糖尿病!

01

血糖究竟是怎么失控的?

血糖,说白了就是血液中的葡萄糖。它是人体主要的能量来源,大脑几乎只能靠葡萄糖供能。正常情况下,血糖水平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主要是靠胰岛素来调节。

胰岛素则是由胰腺分泌的一种激素,它的作用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细胞的大门,让葡萄糖进入细胞内被利用或储存起来。如果这把钥匙出了问题,要么钥匙不够(胰岛素分泌不足),要么门锁坏了(胰岛素抵抗),血糖就会升高。

血糖持续升高时,首先会进入糖尿病前期,包括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异常两种情况。如果进一步发展下去,久而久之就可能发展为糖尿病

糖尿病分为1型、2型和妊娠糖尿病三种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2型糖尿病,多发生在中老年人身上,尤其与肥胖、缺乏运动、饮食不规律密切相关。

糖尿病的危害可不只是血糖高那么简单。它会损害血管、神经、眼睛、肾脏等多个器官,严重时可能导致失明、截肢、肾衰竭,甚至心脑血管疾病。据统计,糖尿病患者发生心梗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出2-4倍

从社会层面来看,糖尿病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不仅影响个人生活质量,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更可怕的是,按照最新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统计,我国大约每10个成人就有1个糖尿病,但糖尿病的知晓率只有36.7%,也就是说一少半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得病。

因此,对于血糖异常,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就显得至关重要。

02

看懂4个指标,掌握血糖密码

01空腹血糖

空腹血糖是最基础、最常见的血糖检测项目。所谓“空腹”,是指至少8小时内没有进食任何含热量的食物或饮料。

正常范围是3.9~6.1 mmol/L。

如果两次以上检测结果都≥7.0 mmol/L,并伴有典型症状如口干、多尿、体重下降等,就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但如果只是偶尔一次空腹血糖在6.1~6.9 mmol/L之间,这就叫做空腹血糖受损,属于糖尿病前期,需要引起重视。

注意:有些人生理状态下也会出现空腹血糖偏高,比如熬夜、情绪紧张、应激反应等,这时候不能直接下诊断,最好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

02随机血糖

随机血糖指的是不考虑进食时间、随时测的血糖值。

正常范围是3.9~11.1 mmol/L。

当这个数值≥11.1 mmol/L,并伴有明显的糖尿病症状,也可以作为糖尿病的诊断依据之一。

这种检测方法常用于初次诊断进行简单排查,或者是急诊情况,比如有人突然出现意识模糊、出汗、心跳快等症状,怀疑急性高血糖时,可以快速判断是否存在高血糖状态。

注意:随机血糖波动大,受饮食、活动等因素影响较大,不能单独作为确诊依据,通常还需要配合其他检查。

03糖耐量试验(OGTT)

糖耐量试验是一种更全面评估血糖代谢能力的方法。具体做法是:在空腹状态下喝一杯含有75克葡萄糖的水,在服糖前、服糖后1小时、2小时分别抽血,检测3次血糖值。

正常情况下,服糖后血糖会升高,但2小时后应降到7.8 mmol/L以下。

如果2小时血糖≥11.1 mmol/L,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若在7.8~11.0 mmol/L之间,则属于糖耐量异常,也是糖尿病前期的一种表现。

注意:这项检查方法对早期糖尿病或血糖波动很敏感,适用于那些空腹血糖接近临界值、但又不足以确诊的人群,或者孕妇筛查妊娠糖尿病时使用较多。

04糖化血红蛋白(HbA1c)

糖化血红蛋白反映的是过去2-3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不受一时血糖波动的影响,是一个非常稳定、可靠的长期监测指标。

正常值一般在4%~6%之间。

如果≥6.5%,就可以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之一。这个指标对于评估病情控制是否稳定很有帮助。

相比传统血糖检测,糖化血红蛋白不需要空腹,操作方便,结果更准确。但也不是所有医院都能做,而且价格略贵一些。

注意:贫血、溶血性疾病会影响糖化血红蛋白的结果,这时就需要结合其他指标来判断。

03

查出高血糖,一定要吃药吗?

01一般治疗

这是治疗高血糖的基础,无论是已经确诊糖尿病,还是诊断为糖尿病前期,都应该优先尝试。

控制饮食: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摄入,多吃蔬菜、全谷物、优质蛋白。

增加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车。

戒烟限酒:吸烟会加重胰岛素抵抗,饮酒容易导致低血糖。

规律作息:保持良好睡眠,避免熬夜,有助于调节内分泌。

02药物治疗

当生活方式干预效果不佳,或者已经确诊为糖尿病时,就需要药物治疗了。

常用的口服药有二甲双胍、磺脲类、格列奈类、DPP-4抑制剂、SGLT-2抑制剂等,不同药物作用机制不同,医生会根据病情选择合适方案。

对于2型糖尿病晚期或1型糖尿病患者,往往需要注射胰岛素来控制血糖。胰岛素种类多样,包括速效、中效、长效等,需个体化使用。

优点是见效快、控糖效果好,缺点是需要长期用药,部分药物可能引起低血糖、胃肠道不适、肝肾负担等问题。

03手术治疗

对于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特别是BMI>32.5 kg/m²、药物控制不佳、有家族遗传性肥胖的患者,可以在医生的评估下,谨慎考虑代谢手术(如袖状胃切除术)。

这类手术不仅能显著减轻体重,还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甚至有少数患者在手术后逐渐恢复正常血糖,不再依赖药物。

不过手术有一定风险,恢复期较长,不是首选治疗方法,而且对身体有一定损伤,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慎重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