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血糖 26(糖尿病血糖26严重不不能吃什么水果)
他26岁,一次次血糖值升高,出现3种症状,或是糖尿病早期症状
糖尿病,早期并没有明显的警告,仿佛是一个隐藏在生活中的潜伏者。它不像一些急性病症那样突如其来,而是悄悄地侵入,在不经意间改变身体的平衡。26岁的张凡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三种症状悄然出现在他的生活中,让他意识到糖尿病的早期信号可能正在悄悄逼近。
口渴
当张凡开始感到口渴时,他并没有在意。那时,他觉得可能是最近饮水不够,或者工作忙碌,偶尔忘记了喝水。而且,口渴的感觉时有时无,并不那么强烈,所以他只是随便喝几杯水,心里想着没什么大问题。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口渴的感觉越来越频繁,他发现自己在喝水时,总是不断地渴望更多。就像一个永远填不满的瓶子,每次喝水都无法满足口渴的需求。渐渐地,张凡开始有些担忧了,这种无休止的口渴是不是意味着身体出了什么问题?
疲倦
除了口渴,张凡还开始注意到自己经常感到疲倦,尤其是工作一整天后,疲惫感更为明显。过去他工作繁忙时,只需要稍微休息一下就能恢复体力,可最近这种疲倦感总是拖延很久,休息几次也没有明显改善。每次走到楼下买咖啡,他都觉得自己像是背上了沉重的背包,步伐越来越沉重,甚至连上楼梯时都觉得力不从心。疲劳感像是阴影一样,时刻笼罩着他。张凡开始反思,是不是自己最近熬夜太多,工作压力大,身体出现了疲惫的信号?然而,越来越明显的困倦感让他开始怀疑,也许这背后有更深的原因。
体重增加
最让张凡惊讶的,是他发现自己竟然在短短的几个月里,体重发生了变化。以前他属于典型的“瘦子”,无论怎么吃都很难增重,但突然之间,他发现自己不知不觉地重了几公斤。尤其是最近这段时间,饮食习惯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尽管如此,体重却一点点地悄悄增加。每当他站在镜子前,看到自己那似乎更加圆润的身形时,总有一种莫名的焦虑感升上心头。虽然他并没有强烈的暴饮暴食行为,但这似乎是他身体的一种警报——当代谢不再那么平衡时,体重的变化便成了最直接的表现。
糖尿病的早期信号:不可忽视的警报
这三种看似简单的症状——口渴、疲倦、体重增加,背后其实隐藏着糖尿病的早期信号。糖尿病并不是一种“突如其来”的疾病,而是一种慢慢积累的结果。它起初并不引人注意,却在时间的推移中慢慢显现。
口渴增加,意味着体内的血糖水平升高,肾脏开始排出过多的水分,身体试图通过多喝水来弥补流失的水分。
疲倦则是血糖不能有效利用,细胞缺乏能量的表现,身体就像一台无法启动的机器,始终处于低效运转状态。
体重增加,则可能是由于血糖过高导致胰岛素分泌失常,进而影响了脂肪的代谢,形成了脂肪的堆积。
糖尿病的早期症状往往很容易被忽视,很多人可能会将其归咎于工作压力、生活习惯等外部因素。然而,若能及时识别这些信号,并做出合理的健康管理,就能有效避免糖尿病的进一步恶化。尤其是在年轻人群中,糖尿病的早期症状往往被误解为疲劳或不良生活习惯引起的小问题,结果错过了最佳的干预时机。
及时干预,避免恶化
为了避免糖尿病的发生,我们需要更加关注自身的身体变化,尤其是与饮食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症状。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感到不明原因的口渴、持续的疲劳或体重不明原因地增加,这可能就是糖尿病的早期信号。此时,及时进行血糖检测,了解自己的血糖状况,或许能为你提供一个更清晰的健康方向。
糖尿病虽然是一种常见病,但如果能够在早期识别其症状并采取相应的行动,治疗和控制的难度就会大大降低。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保持警觉,关注身体发出的微小信号,早预防、早治疗,才是真正的健康之道。
患糖尿病26年,我用这5点战胜它,至今血糖达标无严重并发症
26年前,我确诊了2型糖尿病。
26年来,经历无数次的战斗,战胜了无数次的风雨考验,至今没有得严重的并发症。
回想26年的风雨历程,我有5点体会想与广大糖友分享。
01
从“饮食控制”走向营养治疗
刚得糖尿病的时候,“饮食控制”是治疗的基础。我当时做到就是少吃、甚至不吃甜的东西,几乎与糖绝交。那时候每天一测血糖达标了,我就很高兴;血糖不达标,我就认为是“吃多了”,下一顿再减。结果我的身体越来越差,说实在话,身高一米七、体重57公斤的人,整天饥肠辘辘,实在难受。
后来我学习了《中国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才明白,这样做是错误的。糖尿病患者是病人,要治病必须要有好身体,身体所需要能量必须满足,营养必须均衡,身体好才有治疗的“本钱”。
在营养治疗方面,糖友比较纠结的是吃什么和如何吃的问题,其实没有糖尿病患者不能吃的,只有适不适合的份量。根据总热量需要和食物升糖指数、食物血糖负荷,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食物和可以吃的份量。
02
运动治疗持之以恒
我坚持每天运动,至今有40多年了。从30来岁开始,就每天跑步,最多的阶段是1976年前后,每天跑10千米,早上起床就跑机场(当时在机场工作)一圈,回来冲个澡。养成了运动的习惯,现在如果有哪一天没运动就像少了一些事情,浑身不得劲,所以身体素质基本还算可以。
最近两年,右腿髋关节疼,经检查髋臼软骨磨损,不能跑步了,改为骑自行车。
我每天上午到云龙湖(人少、车少、空气好)骑自行车1小时,晚饭后在家骑健身车40分钟,达到出微汗为止,每周两天抗阻训练,1升矿泉水瓶装上沙子(2.2千克)练举重,拉弹力带。
我对运动治疗的理解:
一是运动是必须的,是一种治疗手段,从短期来看运动能降低血糖,必须持久坚持,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从长远看,运动能提高身体素质,提高抵抗力;
二是运动不是万能的,不能代替药物治疗、营养治疗和心理治疗,该用药就用药。
三是运动必须适合自己,趋利避害。
03
药物治疗是关键
“是药三分毒”,不知是什么时候流传下来的,有些专家也这样说。我认为这种说法是片面的,是不科学的,如果因为这一说法而拒绝吃药那是错上加错。就我治疗高血压为例,我已服了20多年的降压药,也没有发生“副作用”,相反如果不服药,或者服服停停,也许心脑肾的损害早已发生了。
因此,广大糖友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遵医嘱,该服药一定要服,不能犹豫。
②注意定期检查肝肾功能。
③仔细阅读说明书,认真请教医生,不自作主张。要知道血糖的高低受很多条件影响,还会受偶然因素的影响。减药要听医生的,不能自作主张。
04
心理治疗——
以毛主席思想为指导,树立正确认知观
关于心理治疗方面,可以有很多的说法,但我认为最根本的是要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下树立正确的认知观。
首先,战胜糖尿病的信心要坚定。
伟人毛主席曾经说过,人类总是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总会有所发明,有所发现,有所前进。人类与糖尿病斗争的历史证明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从胰岛素的发现,到磺脲类、二甲双胍等各种口服药的问世,再到今天肠促胰素为代表的新药的发明,与糖尿病作斗争的武器越来越多,越来越先进。
精准医疗的提出,开创了历史的新篇章,战胜糖尿病的曙光已经显现。我们没有理由怀疑这一历史发展趋势。
我们自己对糖尿病的认识,也是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从不认识糖尿病到懂得如何管理病情,如何不得并发症。我们只要努力学习,积极实践,就一定能够战胜糖尿病,过上平常人的生活。
其次,要有正确的策略思想。
伟人毛主席认为,一切反动派都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是真老虎,吃人,成百上千地吃,另一方面是纸老虎,经不起人民战争的风雨。我们与糖尿病的斗争也是一样。
一方面糖尿病是可以控制的,只要我们的治疗持之以恒,永不放弃,就一定能战胜糖尿病。从这一认识出发建立信心;
另一方面,糖尿病的确是一种严重的疾病,稍有不慎就会坠入并发症的深渊。从这一认识出发,认真学习,努力实践,从细节入手,脚踏实地落实五匹马的治疗方法,直到取得最后胜利。
第三,要坚持知行统一观。
唯物史观认为人们认识真理的过程是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循环往复螺旋式发展。
我们在与糖尿病的斗争中,不仅要努力学习,更要勇于实践,只有把学到的理论运用到实践,才能起到控制病情的作用,才能证实我们学到的知识,才能纠正认识的不足。
最近我看到有个材料上说“知难行易”,起初我认为是个噱头,总听说“知易行难”,哪有“知难行易”的道理!仔细想起来,还真是如此。我们说知易行难,是说知道了做着难,如吸烟,都知道吸烟危害健康,但戒烟太难。
其实,是没有真正明白吸烟的危害,或者说是危害太远,没有马上面临。如果让吸烟者看到因吸烟截肢、透析甚至患癌症的后果,让他马上面对这一后果,他就不会说太难了。说“知道”其实是一知半解,不是真知。要获得真知(真理)是不容易的,很多时候是一知半解,没有切身体会的“知”。
所以我们学习要坚持知行统一观,要努力学习,不能浅尝辄止,要勇于实践,通过实践提高认识。
05
全面精巧监测,检验治疗效果
监测是治疗效果的保障,道理不言而喻。
1.全面是说时空要全面覆盖
从时间来说,监测要点线面结合。点就是每天的检测,线就是每三个月的糖化血红蛋白监测,面就是一年体检(或者住院)全面检查。
从监测项目来说,就是血糖、血压、血脂、血尿酸、肝肾功能、体重、腰围、眼睛、神经、心脏等都要检查,全面达标。
2.精巧是说监测要精细,时间巧安排
在以下时机必须监测:调整治疗方案(包括药物、运动、营养治疗方案),生活规律改变,尝试吃某种食物(水果),生病(感冒、消化不良、外伤等),外出旅游探亲等等。
生活管理的基本要求就是要规律,饮食定时定量,运动定时定量,用药定时定量,做到三个定时定量,可以减少监测次数,保障监测指标的稳定。监测的目的是检验治疗方案是否合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所以对检查结果要认真解读,达标的要坚持,没有达标的要找出原因,及时排除,以求达标。
本内容来源于:糖尿病网微信公众号
一觉醒来血糖飙到26,错在他吃的一盘菜!糖尿病警惕这些升糖元凶
“也没吃什么啊,就中午的时候吃了我炒的一盘子山药,因为觉得好吃,多吃了点!刚吃完还没事儿,等着午休起来,说是觉得恶心,一会儿就吐了,呼吸也很快,我说到医院看看,他还说没事儿,结果拖到了晚上,人都开始迷糊了,我这才给女儿打了电话!他这是食物中毒吗?为什么我吃了就没事儿呢?”
晚上八九点的时候,一位58岁的患者被送进了医院,来的时候就已经意识模糊了,年龄不是很大,身体状况也还不错,这说昏迷就昏迷,确实让医生摸不着头脑。恶心、呕吐,医生首先想到的可能性就是食物中毒,可吃一样的饭菜,他的妻子却没问题。
“对了,他有糖尿病的,好多年了!”
就在医护人员忙着上心电监护仪的时候,患者家属的一句话让医生找到了原因。这时候医生也才在患者的呼吸中闻到了一股烂苹果的味道。糖尿病加上这一系列的症状,这不就是典型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吗!
诊断结果:血糖高达26mmol/L,血液pH下降,血液酮体升高,尿酮体阳性,尿糖强阳性等等,一系列的检查报告显示,患者得的确实是酮症酸中毒。
结果一出,也证实了医生的猜测。其实,经验丰富的医生早就该察觉到这一点了,只不过晚上值班的医生还比较年轻,还欠缺经验,好在原因找到了,治疗也有方向了。
后来,经过治疗后,患者也清醒了,听医生说自己得的是酮症酸中毒这病,而且血糖这么高,还觉得不可思议。
“我明明一直都在吃着降糖药,为何血糖会突然升到这么高呢?”
医生解释:虽然你这不是食物中毒,但突然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真就是因为你吃的那一盘子山药。山药虽然是蔬菜,但作为根茎类蔬菜,其中富含淀粉,升糖指数为50-60,属于中等升糖指数食物,对于糖友而言,一次性吃太多,也容易导致血糖失控。更何况,患者吃完一盘子山药之后,还吃了米饭,而且吃完午饭之后,接着就去睡午觉了,这简直就是错上加错,雪上加霜。总之,各种因素的叠加之下,最终导致血糖飙升,诱发了酮症酸中毒。
说到这,可能有些糖友就会提出疑问了,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这山药作为蔬菜都吃不得,那以后还能吃什么了?其实,山药并非不能吃,只不过是要注意食用的方法。
1. 代替主食吃:山药虽然含有淀粉,但也富含膳食纤维,虽然比其他蔬菜的升糖指数高,但相比于其他主食来说却是升糖能力差的食物,所以对于糖友而言,山药不是当蔬菜吃,而是当主食吃,注意等量替代,吃了多少的山药,就要相应地减少其他主食的摄入,控制总能量不超标,问题不大。
2. 控制摄入量:既然是当主食吃,一次性就不能吃太多,可以炒着吃、蒸着吃,也可以煮粥喝,但不管怎么吃,每顿都要严格控制摄入量,同时要注意搭配其他蔬菜来吃,切忌像上面的患者一样,因为好吃,就一下子吃了一大盘子。糖尿病患者根据自己平时的进食量,计算好该摄入的主食量,等量替代就能知道自己每次该吃多少的山药了。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饮食管理与药物治疗同样重要,甚至饮食管理比药物治疗更为复杂,很多糖友稍微不注意,吃多了或者吃错了,血糖就高了。所以,再次提醒各位糖友,饮食一定要慎重,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务必做到心中有数,尤其是一些看似安全,但实则也是“升糖大户”的食物,一定要特别注意。
1. 高淀粉的蔬菜:除了山药之外,还有莲藕、土豆、红薯、芋头等根茎类蔬菜,也都富含淀粉,升糖能力比普通绿叶蔬菜要高很多,所以同样建议当主食吃,而不是当蔬菜吃,而且一次性也不能吃太多。
2. 高糖的水果:水果也分低糖水果和高糖水果,糖友选择水果通常都根据口味来判断,觉得甜的就是糖分多的,不甜的就是糖分少的,殊不知有些水果吃起来不甜甚至还有点酸,但含糖量却不低,像是山楂、百香果、菠萝、山竹等等,这些水果的升糖指数并不低,糖友吃的话,也一定得控制摄入量,少吃为妙。
3. 高脂肪的坚果:糖尿病患者除了控糖外,还需控制脂肪的摄入,日常的油炸食物、猪油、肥肉等,这些富含油脂的食物,糖友估计都知道要少吃,但是对于花生、瓜子、核桃等坚果类的食物,很多糖友却并不重视,尤其是闲在家的时候,很多糖友习惯于嗑点瓜子,结果一嗑就停不下来了,嗑着嗑着就吃多了,殊不知这些坚果中同样富含脂肪,如果一次性吃太多,对血糖的管理也会造成不好的影响,时间长了也会让血糖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