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病发心脏病(糖尿病心脏并发症很难察觉)

生活健康手册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若开始恶化,身体会出现6种症状,若发现一个,尽快去医院

“医生,我最近有点口渴厉害,是不是夏天太热了?”“只是口渴吗?有没有体重突然下降、视力模糊?”“啊……体重确实轻了几斤,也老是看东西模糊。”

“那你可能不只是‘热’,而是血糖可能在恶化。”这段来自真实门诊的对话,揭示了一个被普遍忽视的误区——很多人误以为糖尿病只要控制饮食、吃药就万事大吉,却忽略了身体在“悄悄报警”。更关键的是,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某些所谓的“健康行为”,比如盲目节食、极限运动、照搬别人的控糖经验。糖尿病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并非一成不变。当它开始恶化,身体会以6种方式发出信号。如果你发现其中一个,就应尽快就医,而不是再等“下次复诊”。

第一,频繁口渴与多尿。这不是普通的“喝水多”,而是因为高血糖导致身体试图通过尿液排出多余葡萄糖,进而带走水分。就像水龙头漏水,水越放越快,渴得也越厉害

第二,体重突然下降。这往往出现在饮食正常甚至食量增加的同时,却越来越瘦。这是因为胰岛素功能失衡,身体无法有效利用葡萄糖,只能“燃烧”肌肉和脂肪来供能。这不是什么好现象,而是身体在透支

第三,视力模糊。不少人以为是老花眼或用眼过度,实际上是高血糖下的眼球渗透压改变,甚至是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信号。视力问题一旦出现,可能短期内反复波动,要高度警惕。

第四,伤口不易愈合。哪怕只是一个小划痕,也可能拖上好几周。这是因为高血糖损害了微血管循环和神经系统,导致局部免疫力下降。慢性伤口是糖尿病患者最危险的并发症前兆之一。

第五,四肢麻木、刺痛。这通常是糖尿病神经异变的早期表现。它不像剧痛那样明显,反而像“蚂蚁爬”或“电流闪”,容易被忽略。但这恰恰是糖尿病在“悄悄侵蚀”你的神经

第六,易疲劳、乏力。很多人把这归因于“工作太累”,但持续性的疲劳,可能是高血糖导致细胞不能正常吸收能量的表现。有糖尿病史的人尤其不能忽视这种疲惫。

这六种症状,一旦出现一个,就可能意味着糖尿病控制不良或并发症正在悄然发生。不要将其误会为普通的生理反应,因为早期干预才是关键。

并非所有人都适合“一刀切”的控糖方法。盲目节食,看似“健康”,却可能让某些人更快走向危险。

第一类不适合极端控糖方式的人,是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其基础代谢下降、肝肾功能减弱,极端节食或进行高强度运动,容易引发低血糖或电解质紊乱。早在《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的一项研究中就指出,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控糖目标应更灵活,避免“一味求低”。

第二类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过快控制血糖,会造成血流动力学波动,诱发心绞痛、脑供血不足等问题。2023年上海瑞金医院的临床观察中就发现,部分糖尿病合并心脏病患者在短时间内调整饮食后,出现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第三类是孕妇或计划怀孕的女性。孕期血糖控制需遵循严格但个性化的策略,盲目听信所谓“全素饮食”可能导致胎儿营养不良或巨大儿风险。控糖不能只管数字,还要保护“两个生命”的健康

问题来了:为什么听起来健康的行为,会变成“慢性自杀”?

因为个体差异被忽略了。糖尿病并非一个“数据游戏”,而是一个全身系统性疾病。每个人的代谢、生活方式、遗传背景都不同,照搬别人的控糖经验,可能会适得其反

我们可以从真实案例中得到警示。2022年,北京某三甲医院发布的一份病例通报中,一位40岁男性在短期内采用极低碳水饮食并配合高强度运动,结果引发酮症酸中毒住进ICU。他的初衷是“快速控糖”,却因忽视个体情况,差点丢了命。

再看另一个典型:2021年广东佛山,一名糖尿病患者因长期忽视脚部刺痛,最终发展为糖尿病足,不得不接受截肢。这不是病情“突然恶化”,而是患者对早期信号视而不见。

作为一名从事预防医学和生活方式医学的营养师,我始终坚持一个理念:控糖不是单靠药,也不是只靠吃草和断碳水,而是要“科学生活”。

这意味着——

你可以吃水果,但要选择升糖指数低的,比如蓝莓、苹果、猕猴桃;
你可以运动,但要避免空腹剧烈运动,尤其是服用了降糖药的人;
你可以不吃糖,但不能不吃饭,否则身体缺能量会造成“反向高血糖”。

糖尿病不是“不能吃”,而是“会吃才行”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控制住了,就没事了”,其实糖尿病没有真正“痊愈”这一说,只有“稳定控制”。它像个沉睡的火山,若日常管理不到位,随时可能喷发。

一旦你发现自己出现多尿、体重骤降、视力模糊等这些“微妙但危险”的症状,不要犹豫——去医院检查。因为早一点发现,就多一分主动权。

我们不是在吓唬你,而是在提醒你:糖尿病不是死神的邀请函,但它需要你用理性对待。生活中还有很多“看起来健康”的行为,实则对某些人是隐形风险。

比如:

· 长期素食,在部分人群中可能引发维生素B12缺乏,加剧神经异变;

· 不吃主食,会导致膳食纤维摄入不足,影响肠道菌群;

· 不定时吃饭,容易造成血糖波动,损伤胰岛β细胞。

健康,从不是绝对行为,而是对自己身体的深刻理解

请记住这句话:你不是糖尿病的奴隶,而应该是它的管理者。而管理的第一步,就是尊重自己身体发出的每一个信号。

参考文献:

1.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0年第6期,《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的个体化探讨》

2. 北京协和医院糖尿病门诊临床观察纪录(2022年)

3.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科临床通报(2023年)

4. 佛山市第三人民医院糖尿病足病例分析(2021年)

5.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糖尿病患者坚持跑步?上海交大研究炸锅,8大改变让人不敢信!

很多人一听“糖尿病”,脑子里立马浮现出一长串“不能”:不能吃甜的、不能吃油的、不能熬夜、不能剧烈运动……有些人甚至认为糖尿病人就该“静养”,越少动越好。可偏偏有位大爷天天坚持跑步,血糖不但稳得像钉子钉在墙上,连医生都看得直点头。

这事儿不是段子,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一个研究项目中真实跟踪的案例之一。结果一出,很多人都傻眼了:糖尿病人天天跑步,居然不仅没出问题,身体还发生了8个让人难以置信的变化。

那问题来了,糖尿病人到底能不能跑步?这“炸锅”的研究到底说了啥?咱今天就把这事儿掰开揉碎,跟你聊个明白。

先说个门诊见到的情况。有位50多岁的叔,血糖飘了三年,每天吃药、打针,控制得也算马马虎虎。但他最怕动,一动就觉得累,一累就怕低血糖,干脆天天躺着。结果体重飙到180斤,肚子一圈像游泳圈,血压也跟着上去了。

后来一次检查,糖化血红蛋白飙到9.2%,医生直接摇头。他这才慌了,开始认真听建议,每天早上慢跑20分钟,晚上快走半小时,连续坚持了半年。

结果怎么样?体重掉了15斤,血糖降到6.8%,连胰岛素都减量了。这不是个例,这种改变,其实在科学上早就有了依据。

上海交大的研究指出,坚持规律运动,尤其是有氧运动,对2型糖尿病患者有明显益处。不仅仅是跑步,快走、游泳、骑车也在列。运动带来的变化,远远不只是“瘦”了这么简单。

第一个变化,是胰岛素变“听话”了。糖尿病的核心问题,是胰岛素作用打了折扣,身体自己不听使唤。但运动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简单说,就是让胰岛素重新有用了。

就像你家不听话的WiFi信号,运动像是加了个信号放大器,让胰岛素“信号满格”,细胞门一开,血糖就能顺利进去了。

第二个,是血糖波动小了。很多糖友不是怕高血糖,而是怕忽上忽下。跑步这种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可以让血糖下降得更平稳,不像药物那样来得快又猛,容易低血糖。

这就像你开车下坡,运动是轻踩刹车慢慢滑下去,不至于失控;药物是猛踩一下,车容易打滑。

第三个变化,是脂肪“识相”了。我们都知道,脂肪肝、内脏脂肪跟胰岛素抗性脱不了关系。跑步能优先消耗腹部脂肪,尤其是肝脏周围那些“死皮赖脸”的脂肪,连药都不容易搞定它们。

第四个,是心血管更稳了。糖尿病本身就伤血管,再加上高血脂、高血压,等于雪上加霜。可跑步能提高血管弹性,降低坏胆固醇、提升好胆固醇,防止血管“生锈”。

就像你家水管,放久了会锈,常用常通,水流才畅。这一点,运动的效果甚至优于某些降脂药。

第五个,是情绪也亮堂了。糖尿病人容易焦虑抑郁,不是玻璃心,是因为血糖波动会直接影响大脑神经递质。运动能促进多巴胺、内啡肽释放,让人心情更稳。

有糖友说:“我一跑步,像是把情绪跑出来了。”这种感觉,药物给不了。

第六,是夜里睡得香了。高血糖会让人夜尿频繁、睡不安稳。运动能调节自主神经,减少夜间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不止睡得香,血糖也更稳定。

第七,是肌肉在“生根发芽”。很多糖友年纪大了,肌肉流失快,一旦摔倒就是大事。跑步不仅锻炼心肺,还能激活下肢肌群,对抗肌少症。尤其是中老年糖友,别小看这一点,肌肉多一分,生活自理能力就多一分。

第八个变化,是肠道菌群变乖了。你可能想不到,运动还能改造肠道“生态圈”。跑步能增加一些有益菌,减少产毒菌,这对血糖控制也有帮助。

研究里发现,规律运动的糖友,肠道菌群结构更像健康人。这一点目前还在深入研究中,但趋势已经很明确了。

当然,说了这么多好处,不代表糖尿病人就能一头扎进跑道,猛跑十公里。运动也得讲方法,讲策略,不能蛮来。

比如起步阶段,最好选择清晨或傍晚血糖较稳的时间段,运动前后监测血糖,避免低血糖。

还有,运动强度要循序渐进,别一上来就冲刺,要以微微出汗、心跳加快但还能说话为标准。

穿宽松衣物、合脚鞋子,尤其注意足部保护,糖尿病足一旦起泡破溃,后果很麻烦。

老王那位中年叔,刚开始跑步一周就磨出水泡,还好及时处理,否则小小伤口可能变大事。说到底,运动不是万能药,但它是一把钥匙,能打开糖尿病的“死结”。跑步不只是跑着玩,更是跑出一个新代谢、跑出一个新希望。

当然,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有些糖友合并心脏病、视网膜病变,不适合剧烈运动,这时候也别硬来,可以换成快走、游泳、太极,总有一款适合你。

很多人怕动,不是因为动不了,而是怕出问题。其实,最怕的问题,是一直不动。

糖尿病不是“静养病”,而是要“动”出来的健康。

所以看到这里,别再问:“糖尿病人到底能不能跑步?”要问的是:“我今天动了没有?”跑的不是步,是血糖的主动权。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高志强,王伟.运动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16(03):213-217.
[2]李秋颖,赵晓宇.运动对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功能的改善作用研究[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25,28(04):345-349.
[3]王蕾,张明.有氧运动对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J].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24,44(06):512-516.

3天就死亡!医生:天热糖尿病患者若出现这3种情况,要马上就医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他本来只是感觉口渴,尿多,身体有点疲乏。我本以为这只是糖尿病常见的症状,但几天后,他的呼吸变得急促,身体出现浮肿,情况越来越严重,最终,他在3天后因严重感染而去世。”这是张女士的亲身经历。

她的丈夫曾患有糖尿病,平时控制得还算不错,然而在一个炎热的夏季,他出现了糖尿病的常见症状,但在张女士没有足够重视时,病情迅速恶化,最终导致了死亡。

张女士痛失丈夫后深感后悔,认为若她在初期阶段重视糖尿病的并发症,或许能够挽救丈夫的生命。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虽然现代医学能够提供有效的药物治疗和管理方法,但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依然面临着诸多风险。尤其是在高温环境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更容易受到威胁,尤其是当他们忽视了病情的变化。

医生多次警告,在炎热的夏季,糖尿病患者若出现以下三种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避免病情恶化,甚至危及生命。

酮症酸中毒作为糖尿病患者常见的急性并发症,在 1 型糖尿病患者中更为多见,不过 2 型糖尿病患者同样有发病可能。

当患者血糖持续失控且胰岛素严重不足时,葡萄糖无法参与代谢供能,机体被迫分解脂肪生成酮体;酮体过度积累会使血液酸化,进而诱发酮症酸中毒。

特别是在天气炎热的时候,体内的水分流失增加,血糖可能会因为脱水而升高,酮症酸中毒的风险进一步加大。

酮症酸中毒的症状包括:口干、极度口渴、恶心呕吐、呼吸急促、嗜睡、呼吸带有水果味等,当患者出现这些症状时,说明体内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代谢紊乱,需要立即就医。

如果不能及时控制,酮症酸中毒会引发昏迷,甚至危及生命,因此,糖尿病患者在出现持续高血糖的情况下,尤其是伴随有上述症状时,必须立即寻求医疗帮助。

夏季高温更容易导致脱水,糖尿病患者要时刻监测血糖,避免血糖长期处于高位,要特别留意体内水分的补充,避免因体液失衡导致并发症的发生。

严重感染伴发热。糖尿病患者因为长期高血糖,免疫系统的功能相对较弱,导致他们更容易感染,尤其是在天气炎热的夏季。当患者的免疫力下降,感染发生后,体内的炎症反应可能更加严重。

糖尿病患者尤其要注意尿路感染、皮肤感染和呼吸道感染等常见类型的感染,这些感染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会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导致身体状况迅速恶化。

当糖尿病患者出现感染时,体温往往会升高,如果伴随着剧烈的寒战、发热、寒冷出汗等症状,可能意味着感染已经进入严重阶段。

此时,若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感染反应可能加剧,导致血糖波动加剧,甚至出现酮症酸中毒等危险情况。因此,如果糖尿病患者在高温环境中出现明显的感染症状,并伴随有发热等症状时,应该及时就医,寻求专业的抗感染治疗。

同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调整治疗方案,避免糖尿病与感染并发加重患者的病情。

呼吸困难和浮肿也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急性并发症,尤其是当患者有高血糖、酮症酸中毒或糖尿病性心脏病时,这些症状通常提示心脏或肺部功能出现了问题。

糖尿病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心脏与血管健康易受损,进而引发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当高血糖引发的代谢紊乱进一步损伤血管壁时,可能导致液体积聚在身体的各个部位,尤其是下肢,造成浮肿。

浮肿常常伴随着呼吸急促、胸闷、乏力等症状,提示可能发生了心脏功能衰竭或其他心血管问题。

一旦糖尿病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浮肿等症状,应该立即就医,医生会通过影像学检查、血液检测等手段,查明病因,及时处理。尤其是在高温天气下,血液循环不畅,容易加重患者的症状,如果不能及时处理,患者的病情可能会迅速恶化,甚至导致生命危险。

在高温环境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面临更多的挑战,夏季天气炎热,容易导致身体失水,尤其是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体内的水分和电解质流失过多,容易引发高血糖或低血糖的波动,进而影响身体健康。

夏季的高温和湿度环境利于细菌滋生,致使感染风险提高,而糖尿病患者免疫力较差,往往更易被感染问题所困扰。

最后,由于炎热的天气使得人体代谢加速,糖尿病患者在高温下的心脏负担也加重,可能会导致更多的心血管并发症。

因此,糖尿病患者在夏季要格外注意监控血糖水平,并定期就医检查,确保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若出现发热、呼吸困难、持续高血糖、浮肿等症状,要立即就医,不要拖延,以免延误治疗时机。

糖尿病并不是一种突然发生的疾病,它是慢慢积累的结果,然而,在出现一些严重的急性并发症时,及时的干预和治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夏季高温天气下。

若糖尿病患者出现持续高血糖伴酮症、严重感染伴发热、呼吸困难伴浮肿等症状,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就医,确保身体得到及时的治疗和管理。

糖尿病患者和家属应当提高警惕,及时识别这些危险信号,避免因延误治疗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保持适当的体重,合理饮食,定期监测血糖,避免糖尿病带来的并发症和急性危机。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糖尿病患者若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吴霜,2型糖尿病合并肝损伤及其运动干预研究进展,第二届陕西省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专题九),2024-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