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病例分析(糖尿病的病例分析视频)
- 1、184国数据建模研究:全球约1/10新发2型糖尿病或可归因于含糖饮料
- 2、184国数据建模研究:全球约1/10新发2型糖尿病或可归因于含糖饮料
- 3、哈工大分析700名糖尿病患者,研究发现:患糖尿病的人,有8大恶习
184国数据建模研究:全球约1/10新发2型糖尿病或可归因于含糖饮料
中新网北京1月8日电 (记者 孙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专业学术期刊《自然—医学》最新发表一篇健康研究论文称,研究人员基于对184个国家的数据建模评估认为,2020年,全球约1/10的新发2型糖尿病和1/30的新发心血管疾病或可归因于摄入含糖饮料。其中,最大比例的可归因病例出现在撒哈拉以南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
该论文介绍,全球范围内,含糖饮料包括碳酸饮料、果汁饮料、能量饮料和柠檬水等的摄入一直在增加,虽然有些研究已发现与摄入这类饮料相关的健康风险,包括增重以及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但含糖饮料的全球健康影响此前一直没有得到量化。
在本项研究中,论文共同通讯作者、美国华盛顿大学Laura Lara-Castor和美国塔夫茨大学Dariush Mozaffarian与同事及合作者一起,分析了全球饮食数据库的数据,该数据库包含基于个体饮食调查对含糖饮料摄入的估算数据,以及关于肥胖和糖尿病患病率的数据。研究团队用一个模型结合了这些数据集,估算了全球可归因于含糖饮料的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负担。
他们通过模拟在184个国家的人口中的影响进行评估认为,在2020年,全球有220万2型糖尿病新发病例和120万心血管病新发病例可归因于这些含糖饮料的摄入。从全球不同地区看,可归因负担最大的地区在拉丁美洲、加勒比地区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在评估1990至2020年的趋势时,研究团队发现,撒哈拉以南非洲的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比例增幅最大,病例数分别增加8.8%和4.4%。
研究团队指出,他们的发现确定了一种关联,而且是基于国家摄入情况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估算,这些国家的食物摄入和结局的数据非常有限。
论文作者总结表示,经济发展中地区可归因于摄入含糖饮料的心血管疾病负担的显著增加,反映了一种向着西方化饮食模式的饮食转变。他们强调,有必要采取有效政策和干预措施来规范全球含糖饮料的销售和摄入,从而减少相关疾病负担。(完)
184国数据建模研究:全球约1/10新发2型糖尿病或可归因于含糖饮料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1月8日电 (记者 孙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专业学术期刊《自然—医学》最新发表一篇健康研究论文称,研究人员基于对184个国家的数据建模评估认为,2020年,全球约1/10的新发2型糖尿病和1/30的新发心血管疾病或可归因于摄入含糖饮料。其中,最大比例的可归因病例出现在撒哈拉以南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
该论文介绍,全球范围内,含糖饮料包括碳酸饮料、果汁饮料、能量饮料和柠檬水等的摄入一直在增加,虽然有些研究已发现与摄入这类饮料相关的健康风险,包括增重以及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但含糖饮料的全球健康影响此前一直没有得到量化。
在本项研究中,论文共同通讯作者、美国华盛顿大学Laura Lara-Castor和美国塔夫茨大学Dariush Mozaffarian与同事及合作者一起,分析了全球饮食数据库的数据,该数据库包含基于个体饮食调查对含糖饮料摄入的估算数据,以及关于肥胖和糖尿病患病率的数据。研究团队用一个模型结合了这些数据集,估算了全球可归因于含糖饮料的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负担。
他们通过模拟在184个国家的人口中的影响进行评估认为,在2020年,全球有220万2型糖尿病新发病例和120万心血管病新发病例可归因于这些含糖饮料的摄入。从全球不同地区看,可归因负担最大的地区在拉丁美洲、加勒比地区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在评估1990至2020年的趋势时,研究团队发现,撒哈拉以南非洲的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比例增幅最大,病例数分别增加8.8%和4.4%。
研究团队指出,他们的发现确定了一种关联,而且是基于国家摄入情况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估算,这些国家的食物摄入和结局的数据非常有限。
论文作者总结表示,经济发展中地区可归因于摄入含糖饮料的心血管疾病负担的显著增加,反映了一种向着西方化饮食模式的饮食转变。他们强调,有必要采取有效政策和干预措施来规范全球含糖饮料的销售和摄入,从而减少相关疾病负担。(完)
哈工大分析700名糖尿病患者,研究发现:患糖尿病的人,有8大恶习
如果把血糖比作水库里的水,正常人靠自己身体的“闸门”控制水位,吃进去多少糖,身体就能调节得当。但糖尿病患者就像闸门坏了的水库,水位说涨就涨,一发不可收拾。
身边很多人对糖尿病的理解还停留在“不能吃糖”这么简单,甚至有人觉得,只要不吃甜食就不会得糖尿病。还有人说,糖尿病是老年人的专利,年轻人不用担心。
更有人觉得,只要血糖降下来了,病就好了,可以“停药”、“不管”。这些看似“常识”的观念,其实都是误区。
糖尿病不是简单的“血糖高”。它是一种慢性的代谢紊乱疾病,长期血糖控制不良,会损伤全身血管。
影响眼睛、肾脏、心脏、神经,甚至引发视力下降、肾衰竭、心梗、中风、足部溃烂等严重后果。
它不像感冒来得快、走得快,而是像水滴石穿,日积月累地侵蚀身体。
让人意外的是,很多糖尿病患者并不是“管不住嘴”这么简单,哈工大对700名糖尿病患者进行系统分析。
发现许多患者都有一些日常被忽视的坏习惯,这些习惯像看不见的“慢刀子”,在不知不觉中把血糖推高。
这些坏习惯并非个别人特有,而是在患者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
有人习惯吃饭速度快,每次吃饭像打仗,五分钟扒完一碗饭;有人喜欢睡前吃宵夜,觉得晚上饿了睡不着。
还有人长期缺乏运动,工作一忙,连楼都不爬了;更有不少人精神压力大,长期焦虑、熬夜,作息混乱……
这些看似“与糖无关”的行为,其实都在悄悄影响身体的血糖调节能力。
比如吃饭太快会让血糖短时间内迅速升高,身体来不及分泌足够的胰岛素应对;缺乏运动会让肌肉对胰岛素变得“迟钝”;而熬夜和压力会使身体释放升糖激素,血糖自然高居不下。
我曾接诊过一位56岁的男性患者,血糖一直控制得不理想。他不胖,饮食也算清淡,每天还会走走路,怎么看都不像是“典型糖尿病患者”。
他自己也觉得奇怪:“我都不吃甜的,怎么血糖还是高?”后来深入了解才知道,他有个习惯:每天晚上十一点以后才入睡,而且常年工作压力大,经常焦虑、烦躁。
这种状态其实会刺激身体分泌一种叫“皮质醇”的物质,它会让血糖升高。再加上他白天饮食规律得像钟表,但早饭吃得很匆忙,午饭常常边工作边吃,晚饭则是一天中吃得最多的一顿。
长期下来,血糖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忽高忽低,胰岛素的“耐性”也被消磨殆尽。
我们常以为糖尿病是吃出来的,其实情绪、作息、生活节奏等综合因素对血糖的影响同样巨大。
哈工大的研究发现,那些血糖控制差、并发症多的患者,往往并非饮食最差的,而是生活习惯最紊乱的。
还有人有种“自欺欺人”的方式对待糖尿病,不爱测血糖,觉得“没感觉就没事”;盲目相信所谓的“食疗偏方”,吃些苦瓜、洋葱就指望降糖。
血糖一好转就私自停药……这些做法就像开车不看油表,不但危险,还容易出大问题。
很多人对糖尿病的理解,都停留在“症状”层面。有口渴、多尿、乏力才算糖尿病。
但2型糖尿病的早期可以没有任何明显症状,等到出现并发症,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控制时机。
哈工大的研究,不只是统计了几百个病例,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糖尿病的背后,是一整套生活方式的失衡。如果不从根子上改变,光靠药物是远远不够的。
很多人习惯久坐不动,一天到晚坐在办公室,晚上回家继续坐着看电视、玩手机。这种生活方式会让身体的胰岛素变得“懒惰”,肌肉细胞变得不再敏感,血糖自然容易升高。
再饮食结构单一,很多人天天大米饭、面条,几乎不吃粗粮、豆类和蔬菜,这样的饮食缺乏纤维,会让血糖升得快、降得慢,就像火烧干柴,一点就着。
还有人过度依赖“无糖食品”,以为只要标着“无糖”就可以随便吃。
其实很多所谓的“无糖食品”,虽然不加蔗糖,却含有其他能量高、影响血糖的成分。真正对血糖影响大的,不是“甜”,而是总热量和碳水的总量。
有些人觉得自己不胖,就放松了警惕。但哈工大的研究显示,腹型肥胖比体重更危险。
也就是说,即使体重正常,但如果肚子圆、腰围大,脂肪集中在腹部,也会增加胰岛素抵抗的风险。
更让人警觉的是,很多人知道自己有高血糖,却没有定期复查、没有监测指标。
除了空腹血糖,其实还有一个重要指标叫“糖化血红蛋白”,它能反映过去两三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仅靠单次血糖正常,并不能说明病情稳定。
从医生角度来看,要控制糖尿病,除了合理饮食和规律运动,还要重视情绪管理、睡眠质量、作息规律。
有些人血糖波动大,其实并不是吃得多,而是压力大、睡得少,身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
我们不能只把糖尿病当成“血糖的问题”,它其实是身体代谢系统的“报警信号”。要让血糖平稳,得像养花一样细心呵护,而不是指望“一招见效”。
作为医生,我们最常说的一句话不是“你得吃什么药”,而是“你得改变活法”。
真正有效的控制,不靠一两顿饭、一两天管住嘴,而是日复一日地改善生活方式,就像修一条路,不是一锹一铲的事,而是系统工程。
哈工大的研究提醒我们,糖尿病不是“吃糖”的问题,而是“活得太快、太乱、太累”的问题。八大恶习,不是病因,但却是火上浇油的导火索。
如果你已经是糖尿病患者,别气馁,这不是绝路,而是一个需要你认真对待、调整步伐的转折点。
如果你还没有糖尿病,但有这些习惯,也别掉以轻心,提前行动,永远比被动治疗更划算。
健康不是不生病,而是知道怎么对待自己的身体。糖尿病不是某一天突然降临的,而是每一次忽视、每一次放纵,累积起来的结果。
与其说糖尿病是“富贵病”,不如说它是“生活方式病”。有时候,真正的“药”,不是吃下去的,而是你每天怎么吃、怎么睡、怎么动、怎么活。
参考文献:
[1]刘志国,陈静,杨玉荣,等.生活方式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15(4):268-272.
[2]张卫东,王晓丽,刘红,等.糖尿病患者不良生活方式行为与血糖控制的关系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24,32(9):711-715.
[3]王丽华,孙倩,赵军,等.糖尿病高危人群健康管理策略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25,28(3):325-330.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并结合作者个人观点撰写,仅作健康科普使用,不构成诊疗依据,若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