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荔枝核与糖尿病(荔枝核降糖吗)

上游新闻 0
文章目录:

荔枝核、桂圆核、木瓜籽 竟能治疗糖尿病?微信热传“三核”能治糖尿病 你当真了吗?

近日,一篇题为《糖尿病被灭了!告知你身边的糖尿病朋友吧,功德无量》的帖子在微信朋友圈被广泛转发。帖子称,糖尿病人是痛苦的,找到治愈方式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只要取木瓜籽(木瓜里的籽)100颗,荔枝骨(荔枝核)50颗,元肉骨(桂圆的核)50颗,用以上药物共煎服两大碗,中午12点服一碗,晚上11点服一碗,连服20服,大多数病人糖尿值恢复正常,但还要连续服用30~50服,便可以达到痊愈,永不复发。

这么火的微信,引起了很多糖友的关注。甚至还有糖友表示要停掉医生给自己开的药,去试服这个偏方。可是,这个偏方真的可信吗?带着这个疑问,记者采访了重庆市中医院内分泌科中西医结合副主任医师陈中沛。

木瓜籽和桂圆核并非中药材 也没有降糖作用

看到这则微信后,陈中沛医生表示,偏方中提到的三味“药材”里,其实只有一味荔枝核是中医里常用的中药材,其他两样东西,临床上较少拿来入药。为此,他特意查找了许多资料,以确定此二物是否有药效。

他告诉记者:“荔枝核嘛,我们长期都用这个药,它是理气止痛、温中散寒的,主要是用于治疗腹部疼痛。药理实验证明其有一定的降血脂的作用,但尚未明确其有降血糖的效果。而木瓜籽,基本上查不到它相关的药性资料,可以认为它并不是一味药物。不过就木瓜而言,它有补脾益胃的效果。这里我们只能推断,木瓜的籽可能也有一定的补脾益胃的作用吧,但不肯定它是否有降糖的作用。至于桂圆核,是可以有一定的理气止痛、止血和收湿的作用,对于疝气疼痛的治疗有一定的作用,但临床上很少见拿这个来入药的。真正入药的是桂圆的果实,药名叫龙眼肉,是用来补心脾、益气血、安心神的,没有发现其有降血糖的作用。”

偏方只是极少数人短期有效 不推荐广泛使用

陈中沛说:“所谓偏方,是指极少数人在短期内觉得有效的方子,但实际上,并没有普遍性,不能被广泛使用。即使使用,也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方法,在主要治疗方法不变不停的情况下,并且不能长期使用。”

他表示,中医解读糖尿病,认为其早期大多是由湿热或郁热甚至燥热引起的,多以肺热、胃热为主,也可有肝胃郁热的情况。长期失于调治,以致肺、肝、胃的热伤及气、伤及阴液,到后面就会出现气阴两虚,甚至阴阳两虚,接着就会出现神经、血管等并发症。而此偏方里的木瓜(木瓜籽)有一定补脾益胃作用,所以可能会有个别人吃了发觉糖尿病症状有改善。但单凭这个偏方的话,效果并不能持久。所以,建议大家别轻信。

此物是杨贵妃最爱!常吃可养血补气、驻颜美容,还有降血糖作用

荔枝又名丹荔、勒荔、历中枝、妃子笑等,为无患子科常绿乔木植物荔枝的果实。原产我国广东、广西一带。已有

2000多年栽培史。

荔枝现有栽培品种40余个,最有名的为广东东莞的荔枝。荔枝柔软多汁,味甘芳香,沁人肺脾,深受人们喜爱,被列为中国南方四大珍果之一。

宋·苏轼:“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相传,杨贵妃生于蜀,喜食荔枝。南海所产荔枝优于蜀,故每年必飞驰以进。所以唐·杜牧有“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名句。

荔枝因细嫩多汁,不耐贮运,故非产地一般不易吃到鲜荔枝。多加工制罐或制果脯及干果等。亦有较高药用价值。

每100克鲜荔肉中含水分83.6克、蛋白质0.9克、脂肪0.2克、碳水化合物16.1克、灰分0.4克、粗纤维0.2克、钙4毫克。此外,还含有叶酸、柠檬酸、果胶等物质。

荔枝性温,味甘酸;入脾、胃、肝经。具有生津止渴,补脾益肝,养血益心,理气止痛,降逆止咳等功效。主治脾虚久泻、胃寒疼痛、崩漏贫血、外伤出血、牙痛等病症。

据《本草纲目》载:“常食荔枝可补脑健身,治瘰疬,疔肿,开胃益脾。”《本草从新》:“解烦渴,止呃逆。”

现代研究发现,荔枝中所含甲基环丙基甘氨酸,具有降血糖作用,对糖尿病有较好疗效。

荔枝不宜过多食用,以免龈肿口痛或导致上火及引起体内糖代谢紊乱,造成“荔枝病”(即低血糖症)。

荔枝烧青鱼

原料:荔枝12枚,青鱼1条,鸡蛋清30毫升,生姜末、葱段、黄酒、白糖、精盐、湿淀粉、麻油、胡椒粉、精制植物油、鲜汤各适量。

制法:将荔枝去壳、核,洗净。将鱼宰杀,顺背骨两边剖开,取出鱼肉,去鱼皮后洗净,将鱼肉切成长方块,用精盐、鸡蛋清拌匀,下热油锅中炸至六成熟取出,控油。

原锅放入生姜、黄酒,加入各种佐料、六成熟的鱼肉、荔枝肉、葱段,加盖烧熟,用湿淀粉勾芡,淋上麻油即成。

功效:具养阴补气、驻颜美容之功。适用于慢性气管炎、肺结核、贫血、营养不良性水肿、慢性肾炎等病症食疗。

朋友们,你们爱吃荔枝吗?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荔枝含低血糖毒素,糖尿病人能吃吗?

【范志红注册营养师 原创内容 欢迎转发】

最近荔枝密集上市,不出所料,什么「荔枝导致10个孩子死亡」「荔枝导致107个印度孩子死亡」之类微信文章又在朋友圈流传开来了。

(只要到水果季节,年年都会有惊悚说法,解释起来不能嫌麻烦…)

前几天的早上打开电视一看,有专家在解释荔枝病的事情。说是荔枝里面含有大量果糖,吃了之后会刺激胰岛素分泌,导致低血糖。

这说法我很多年前就不太相信。

因为果糖是不会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的,葡萄糖才会。果糖的吸收通道就和葡萄糖不完全相同,吸收速度比较慢,而且吃了之后不会明显升高血糖,而是进入肝脏,增加脂肪的合成。即便一部分会转化成葡萄糖,速度也很慢,不太可能因此引起胰岛素的大量分泌。

那么,为什么吃荔枝之后,很多人真的会低血糖呢?

这事已经有阮光锋等科普专家发文解释过了。我再重复解释一遍:是因为荔枝中含有降低血糖的毒素。

有关吃大量荔枝之后出现儿童发病甚至死亡的情况,不仅在中国,在盛产荔枝的南亚、东南亚国家都有发生,比如印度、越南、斯里兰卡等国均有报道。

  • 2017年发表在《柳叶刀》上的一项印度和美国科学家的合作研究(Shrivastava, A,2017),逻辑清晰地阐明了荔枝病的元凶,就是其中的两种低血糖毒素:α-亚甲环丙基甘胺酸(α-(Methylenecyclopropyl) glycine, MCPG)和次甘氨酸A(Hypoglycin-A)。

虽然很多人一看到化学词汇就头昏,其实不用那么复杂,就记得是两种低血糖毒素好了。它们可能是荔枝相关水果的共同化学武器,因为和荔枝有点亲戚关系的其他水果也含有它们,比如红毛丹和ackee(西非荔枝果)。

(——太美味的食物,太妩媚的味道,背后可能潜伏着狰狞的毒素…就像太漂亮的蘑菇…)

但是,很多专家认为,低血糖毒素只是主要原因,大量果糖也是重要原因,两个因素都很重要。这话我还是不同意——我要给果糖做无罪辩护!

荔枝里到底是什么糖?到底有多少糖?

很多人恐怕说不清楚。为此我去年就查询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

(对科学数据不感兴趣的人,请省略这个段落,直接看小标题和后面的内容。)

水果里的糖分,无非就是葡萄糖、果糖和蔗糖三种。

  • 我国的一项研究对15份荔枝果实进行了测定,发现随着成熟过程,有的品种还原糖(葡萄糖和果糖)含量逐渐上升,成熟之后蔗糖已经很少了,比如妃子笑品种。而另一些品种是蔗糖含量比还原糖少点,但差得是不那么远(陈洁珍等,2018)。
  • 一篇文献测定了泰国水果市场上的两种荔枝,发现它们真的含蔗糖特别少,一种只有0.5%,一种干脆测不出来。但是,它们的果糖和葡萄糖倒是含量差不多。一种是7.3%的果糖,7.0%的葡萄糖,一种是9.0%的果糖,8.4%的葡萄糖。总糖含量分别是14.3%和17.9%(Chareoansiri R,2009)。
  • 荔枝成熟时,有些品种是糖含量越来越高,有些品种是糖含量保持基本稳定,但有机酸含量下降(张锐等,2014)。

水果中的糖和酸有互相减味的效果,酸少了,自然就显得特别甜。正因为很多荔枝基本上不酸,所以并不突出的糖含量也会让人觉得很甜。果糖和葡萄糖的搭配,会让人感觉「清甜」。这是因为果糖在降温时甜度提高,而葡萄糖在溶解时会吸热,让人觉得有凉爽感。所以,凡是果糖和葡萄糖含量高的水果,甜味都显得特别让人迷恋。

总之,荔枝这东西,并不像传说中那样,只含有很多果糖。其中果糖和葡萄糖基本上是一比一的状态。

  • 我国的相关研究也同样证实了这个结果(陈洁珍等,2018;郭芹等,2013)。

顺便说一下,这种类型的水果很多,并不是荔枝所独有。比如香蕉,西瓜,比如葡萄,比如富士苹果,都是这种果糖和葡萄糖大致一比一,而蔗糖含量很低的水果。从总糖含量来说,荔枝也不是最高的,香蕉和葡萄都不比它低,甚至更高。

咱们就拿香蕉来说,这篇文章测定了3种香蕉,它们的总糖含量分别是20.3%、16.6%和18.3%,果糖含量分别是9.9%、6.3%和8.0%,绝对不比荔枝逊色。但您听说谁在吃一斤香蕉之后会出现低血糖的?

再说了,要说哪种食物中果糖多,可乐雪碧之类高果糖饮料也足够厉害。它们是用「高果葡糖浆」制作的,糖含量超过10%,其中大部分是果糖。然而,一口气喝掉一大瓶1.25升的可乐,摄入130克左右的果糖加葡萄糖,却没有人会出现低血糖反应,对不对?

所以呢,荔枝导致低血糖的麻烦,如果让果糖来背锅,哪怕是一部分,果糖也是要喊冤的……

好了,言归正传。

谁要特别在意吃荔枝之后的低血糖问题?

主要是幼儿和体弱者。强壮的青年男性是不容易出现这种危险的。

苏东坡敢说「日啖荔枝三百颗」,虽然属于文学夸张,但至少说明他没有因为吃荔枝而受害倒下。「一骑红尘妃子笑」之后,杨贵妃也没有因为吃荔枝而中毒倒下。不过,低血糖的可能还是有的。比如说,吃了荔枝再洗澡,有可能会出现轻度低血糖。不过,借着「侍儿扶起娇无力」的头晕身软状态,正好向李隆基撒个娇嘛…

在流行病学调查中,之所以发现果园产地的小孩子容易受害,是因为几个原因

  • 首先,孩子年幼不懂得控制食量,一次贪吃就容易吃多。
  • 其次,孩子的代谢能力还没有完全发育到位,比成年人对毒素的抵抗力差。
  • 第三,这些孩子都出自贫困家庭,本身营养状况差,身体比较弱,肌肉薄弱。
  • 第四,孩子家长教育水平比较低,养育孩子也粗放,所以孩子吃了荔枝不吃饭,他们也听之任之,并不在意。甚至发现孩子有点不舒服,也没有及时就医的意识。
  • 第五,发展中国家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生水平也有限,应对不及时,甚至连大量葡萄糖浆都不能及时提供。
以后吃荔枝时应当怎么办?

专家们都说,荔枝一次要少吃点,别贪吃。这话完全正确。

但是,他们还说,空腹不能吃荔枝。这话只对一半。

正确的说法是:吃了荔枝之后,一定要按时吃下顿饭。

吃荔枝多了之后,人们会觉得有点甜得发腻,胃里有点饱,于是往往懒得吃下一顿饭了。这才是要命的麻烦。发病并不是在吃荔枝的当时,而是因为下午吃太多荔枝,晚上不吃饭,结果在凌晨时分发病。

原来,这两种低血糖毒素非常恐怖。它们不仅仅让血糖下降,还把人体的自救途径也封闭了。正常情况下,就算不吃东西一段时间,人体也能靠分解肌肉产生氨基酸,通过糖异生作用来合成葡萄糖,维持血糖水平基本稳定。但是,毒素把这个途径也阻断了,让低下的血糖水平无法恢复。同时,它们还影响到了脂肪氧化途径中的部分酶活性,让人体也没法动用脂肪来供应能量。

没有能量,生命活动就无法正常进行,这就像没有汽油不能开车,没有电就不能运行电器是一样的。

即便吃的毒素不够多,阻断不那么彻底,也足以让敏感者产生不良反应。很多人都体验过,吃大量荔枝之后,人会晕乎乎的,身体会发软。这就是低血糖和身体能量不足的反应。低血糖反应还可能造成恶心呕吐、心慌、出汗等症状。如果中毒较严重、时间较长,大脑失去能量供应之后造成的损害,可能是难以逆转的。

为什么身体强壮者不太容易出现低血糖问题,首先是体弱者和儿童受害呢?研究者认为可能是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肝糖原和肌糖原储备。人越强壮,肝脏和肌肉能力越强,就越能抵抗毒素的作用。

如果吃了荔枝之后再吃饭,就能补充大量的淀粉食物,淀粉被消化成葡萄糖,吸收之后就能补充血糖。然后过一段时间之后,毒素慢慢被代谢并排出,身体就能恢复正常状态了。无需担心的是,这些毒素并不会长期留在身体里。

荔枝能帮糖尿病患者降血糖吗?

很多人都会问:荔枝既然会降低血糖,对糖尿病人会不会有好处?

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发现太明显的好作用。

糖尿病人本来就身体乏力,能量不足,而且非常容易出现餐前低血糖,所以他们吃了很多荔枝之后,理论上是更容易受害的。

至于荔枝肉和荔枝核是否能够开发成降糖药,如何应用才能帮助降糖,还需要很多研究才能确认。

  • 有人做了荔枝核降糖活性物质的研究(徐多多等,2014),
  • 有人做了荔枝肉中酚类物质的降糖活性研究(吕强等,2015)。
  • 也有人做了荔枝水提取液对糖尿病的治疗作用实验(郭海艳等,2013)。

总体而言,并未发现它们有特别强的降糖效果。

所以,至少从目前来说,糖尿病患者还是不要随便吃很多荔枝的好。容易低血糖的人自然就更不适合吃了。

此外,荔枝不仅糖含量够高,而且因为其中的毒素不利于脂肪氧化分解供应能量,所以需要减肥的人显然也不该吃得太多......

那么,怎样和荔枝和平共处呢?

这么美味的水果,咱们当然不想因为有点毒素而彻底放弃。

答案很简单。少量多次地吃。别一次吃很多,更不要天天吃很多啦......饭前吃相对比较安全哦!


欢迎关注:头条号【范志红注册营养师】

第一时间get最实用的营养干货,和家人一起吃出健康。

范志红

北京食品营养与人类健康高精尖创新中心岗位科学家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

中国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协会理事

中国科协聘营养科学传播首席专家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