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是哪个科室(看糖尿病最厉害的三个医院)

桃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0
文章目录:

史上最通俗易懂的糖尿病科普

来源:晋中市卫健委健康教育

糖尿病科普宣传

科普漫画一步明白糖尿病

健 / 康 / 科 / 普

据文献研究:

◆每2个成年人都有1个糖尿病前期。

◆每9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人是糖尿病。

◆每20个年轻人(18-29岁)就有1个人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及(或)作用缺陷引起的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病。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

易患糖尿病的重点人群包含:年龄大于40岁的人;超重与肥胖患者;高血压患者;血脂异常人群;久坐少动人群;有糖尿病家族史人群;有妊娠糖尿病史的人群;出生时体重大于4公斤的巨大儿和有此生育史的人群。

除以上重点人群外,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史、以及正在或曾经使用类固醇类药物、抗精神类(抑郁症)药物的人群,都属于糖尿病“高危人群”。糖尿病前期人群,属于糖尿病极高危人群。

长期高血糖可引起多种器官尤其是眼、心、血管、肾、神经损害或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致残甚至死亡。

建议重点人群和高风险人群每年做一次包括测量血糖在内的体检,保持合理膳食、经常运动控制体重,健康的生活方式,可降低患病风险。

糖尿病不是偶然患上的,内分泌科医生揭示:背后5个关键原因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糖尿病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这句话出自一位在内分泌科摸爬滚打了二十多年的主任医生。他说,十个来确诊的糖尿病患者中,八个都有迹可循,剩下两个,是自己把征兆忽略了。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只是“吃糖太多”的结果,甚至觉得“我不吃甜的,就不会得糖尿病”。这样的想法,其实离真相差得很远。

现实中的糖尿病,就像一场悄无声息的围猎,等人警觉时,胰岛功能早已出现问题。医生们发现,大多数患者在确诊前,身体早就敲响了警钟。

真正让人患上糖尿病的,不是某一顿饭,而是长期的生活方式与身体机制的失衡。

在门诊,医生常听到患者反复问:“我这么瘦,怎么可能得糖尿病?”、“我血糖才刚刚高一点点,用不用吃药?”、“我爸妈没有糖尿病,难道是我运气不好?”这些疑惑,其实都指向了一个问题——人们对糖尿病的成因了解太少。

第一大关键因素,是“隐性胰岛素抵抗”。

很多人以为血糖高了才是问题,但在血糖升高之前,胰岛素抵抗早已经埋下伏笔。胰岛素抵抗就像马车坏了轮子,明明马儿在跑,车却越来越慢。

身体为了控制血糖,不得不分泌更多胰岛素,久而久之,胰岛功能被拖垮。

这种状态在体检中往往查不出来,空腹血糖还正常,但饭后却异常疲乏、口渴频尿、体重莫名增加。医生称之为“糖尿病前期”或“代谢综合征初期”,这是糖尿病的前站,也是逆转的黄金期。

第二个常被忽视的风险,是“腹型肥胖”。

很多人身材看着不胖,但肚子鼓得像个球,腰围超过男性90cm、女性85cm,这就是典型的腹型肥胖。

和整体肥胖不同,腹型肥胖代表着内脏脂肪的积聚,这些脂肪不是“存着不动”,而是昼夜分泌炎症因子,干扰胰岛素的作用。

医生还发现,这类人即使体重下降,如果腰围不减,糖尿病风险依然高。腹型肥胖往往伴随高血脂、高血压,形成“三高联动”,糖尿病就藏在这三高之间的夹缝里。

第三个诱因,是“睡眠质量差”。

这听上去可能让人吃惊,但研究显示,慢性睡眠不足、打鼾、甚至睡眠紊乱,都会扰乱体内的激素分泌机制。熬夜会抑制瘦素分泌,刺激饥饿素增加,导致人越晚越想吃东西。

而深夜进食恰恰是胰岛素压力最大的时候,长期下来,胰岛素功能就像加班加到崩溃的员工,最终疲惫罢工。

很多中年人一边熬夜看手机,一边吃宵夜,这就是糖尿病悄悄逼近的“生活陷阱”。

第四个重要因素,是“情绪压力”。

听起来玄乎,但医学上早已有证据:长期焦虑、抑郁、情绪波动大的人,发生糖尿病的几率明显高于情绪稳定的人。这是因为压力激素皮质醇会干扰胰岛素的工作,让血糖难以控制。

有研究发现,职场中压力大的白领、照顾老人的中年女性、家庭负担重的“夹心层”,是糖尿病的高发人群。他们往往白天强撑,晚上心事重重,血糖也在不知不觉中悄悄升高。

第五个容易被误解的因素,是“遗传与代谢易感性”。

很多人说:“我家没人得糖尿病,我怎么会有?”这句话其实反映了一个误区。糖尿病的遗传并不意味着一定发病,而是意味着“容易发病”。

如果父母中一方有糖尿病,子女的发病风险会升高2~3倍;若两位父母都有,风险更是高达50%以上。

但更关键的是,遗传背景只是底牌,生活方式才是出牌。医生在临床中见过很多家族没有糖尿病史的人,却因为饮食不规律、久坐缺乏运动、长期肥胖,而在四五十岁时突然发病。

糖尿病并不是“命不好”,而是“生活方式出问题”。

医生常说一句话:“糖尿病不是一夜之间得上的,而是一点一点过来的。”就像一根绳子,天天拉,终于有一天断了。而这根绳子,就是人体的胰岛功能。

在古代文献中,糖尿病被称作“消渴症”,意为“喝水多、尿多、吃得多”。《黄帝内经》早就记载:“五劳七伤,久视伤血”,意思是过度劳累、情绪波动都可能耗伤身体。古人虽不知“胰岛素”为何物,但早已察觉疾病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现代人的“糖尿病之路”,也正是从不运动、爱吃甜食、长期熬夜、情绪焦虑开始铺就的。

医生在临床中接触过不少“反常识”的案例。有个年轻小伙子,身高1米78,体重才60公斤,却查出空腹血糖8.2mmol/L。

他的错误认知是:“我不胖,不会得糖尿病。”但医生一查,他内脏脂肪超标,腰围达到了92cm,典型的“瘦胖子”。

糖尿病的发作,不只是“胖与不胖”的问题,而是“脂肪分布与胰岛负担”的问题。

还有一位退休教师,平时生活规律,不熬夜,不吃甜食,却因为每天中午必须午睡前吃两块点心,结果几年后查出糖耐量异常。

医生告诉她:“不是你吃了甜点,而是你每天都吃,形成了胰岛的习惯性超负荷。”

糖尿病的隐蔽性,就在于它不痛不痒,却持续损伤。

早期糖尿病可能没有任何症状,但却在悄悄破坏血管、神经、视网膜。等到出现视力模糊、脚发麻、伤口难愈,那就是糖尿病已经“扎根”的信号。

防糖治糖,关键在于早发现、早干预。

医生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体检一次,尤其是有家族史、肥胖、三高的,要重点筛查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水平。有条件的还可以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筛出“隐匿型糖尿病”。

对于已经确诊的人来说,最需要避免的是“讳疾忌医”。很多人一听要吃药就抗拒,非要等到血糖飙到十几才开始治疗。越早干预,药物用得越少,胰岛功能保留得越好。

糖尿病并不是无法控制的病,而是可以很好管理的慢病。

通过调整饮食、规律运动、控制体重、保持良好睡眠和情绪,再配合医生指导用药,很多人都能维持正常血糖,甚至逆转糖耐量异常的状态。

那些想靠偏方、保健品“逆天改命”的做法,大多是走弯路。

真正科学的糖尿病管理,靠的是长期的生活习惯养成,而不是一剂“灵丹妙药”。

该戒掉的不是糖,而是对糖尿病的误解。糖尿病不是命中注定,而是生活写的“脚本”,关键在你怎么演。

参考文献:

1.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2. 国家卫健委发布《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2年)》

3. 《中国成人糖尿病流行病学研究》——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中文版,2021年整理数据。

糖尿病不是偶然患上的,内分泌科医生揭示:背后三个关键原因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我们每一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对身体做出选择。你吃的每一口饭、熬的每一个夜、忽视的每一个体检,都是这封信的落笔

当你终于收到这封信的那一天,其实它早已写好,只是你一直没翻开。

你知道糖尿病的“前奏”往往持续了多少年吗?5年?10年?甚至更久。它不是突然来的,而是悄悄地,一点点地,把你的胰岛功能推向临界点。

这不是命运的安排,是生活的选择累积结果

说到底,糖尿病背后的关键原因,不是神秘的基因密码,而是三个你每天都在面对的东西:饮食运动睡眠与压力

听起来是不是太普通了?但往往就是这些“太普通”的东西,才容易被忽视,才最容易在不知不觉间,悄悄改变你体内的代谢系统。

先说吃。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的“好吃”几乎都是甜的?从早餐的奶茶、蛋糕,到宵夜的炸鸡、啤酒,我们吃进嘴里的,不只是食物,还有血糖的洪水猛兽。高糖、高油、高盐的搭配,像是三位“隐形推手”,不断刺激我们的胰岛素分泌。

长此以往,胰岛素像个加班的员工,终于有一天累趴下了,血糖也就不受控了。

但问题不只是“吃得太多糖”,更是吃得太精细

白米饭、白面包、精制面条,这些看起来干净、柔软的主食,其实升糖速度极快。你以为自己吃得很“清淡”,实际上血糖早已飙升。

升糖指数高的主食,才是糖尿病的真正“幕后黑手”。

不是说你不能吃米饭

关键在于比例和搭配。全谷物、糙米、燕麦、薯类这些东西,听起来不性感,但它们帮你延缓血糖上升速度,是你身体的“缓冲垫”。

你愿意多花一分钟煮一锅糙米饭,可能就少走十年糖尿病的弯路

再说运动。

你是不是也有过“这周太忙了,下周一定运动”的计划?然后就一拖再拖,最后变成“明年一定开始”?久坐、缺乏活动,是现代人送给糖尿病最稳妥的礼物

我们身体的肌肉,是胰岛素的好兄弟。运动时,肌肉主动帮忙“吃掉”血糖,减轻胰岛素的负担。

哪怕每天快走30分钟,也比你什么都不做强得多。你不需要去健身房,不需要买跑步机,你只需要动起来

哪怕是饭后散步、上下班走几站,也是救命的好习惯。

但很多人对运动有误解,以为要大汗淋漓才有效。其实规律比强度更重要。

你可以慢慢来,但别一直停在起点。

第三个原因,常被忽视——睡眠与压力

我们太容易把熬夜当成“自由”,把压力当成“责任”。但你的身体不这么想。

长期睡眠剥夺,会让胰岛素敏感性下降,糖代谢紊乱;而压力激素皮质醇的升高,也会让血糖无缘无故飙升。

有研究发现,长期睡眠不足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提升超过30%

如果你每天只睡5小时,心里还想着“我没事,我还能扛”,那你其实是在跟自己的代谢系统对着干。

想象一下你的胰腺,它像个夜班工人,白天还得工作,晚上还不能休息。你不睡,它也得陪着你熬。

你以为在加速生活,其实是在透支健康

讲到这儿,我知道你可能已经开始在心里盘算,“我是不是已经中招了?”糖尿病不是一刀切的界限,它更像一个光谱——从健康到糖耐量异常,再到2型糖尿病,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你现在做的每一个改变,都是把自己往健康那头推一小步。

你可以从今天起,做三件事:

少吃加工糖。不是不吃,而是少吃。

对甜食上瘾的人,可以尝试用水果替代甜点,或者慢慢减少添加糖的摄入频率。

每天活动30分钟。

哪怕是快走、爬楼梯、做家务,都比坐着不动好。

保证每晚7小时睡眠。

哪怕不能早睡,也尽量营造一个安心入睡的环境,给身体恢复的时间。

这不是养生,是生活的基本修复。你不需要成为健康达人,你只需要每天对自己好一点点。

慢慢地,你会发现,健康不只是一个目标,而是一种状态,一种你活得更轻松、更自在的方式。

很多人问我,“医生,我是不是已经来不及了?”我的回答永远是:只要你还愿意改变,就永远不晚

糖尿病不是一个突然出现的敌人,它是你生活方式的“回音”。

你怎么对待身体,身体就怎么回应你。别等到身体“发通知书”的那一天,才开始后悔。

今天的你,正是改变的最好时机

我们这一代人,肩上扛着的不只是自己的健康,也有父母的晚年、孩子的未来。你不只是为自己活得更健康,也是为了让家人少一点担心。

健康,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爱

关键在于意识的觉醒。

你不需要完美,只需要每天做得比昨天好一点点,就足够了。

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它的忽视。

别再说“我以后再注意”,你能做的最好决定,就是现在就开始。

参考文献:

[1]王丽,高磊,刘畅.饮食结构与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2024,40(2):157-161.

[2]李娜,张强,赵欣.运动干预对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15(5):332-336.

[3]黄静,陈珊.睡眠与血糖控制的关系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3,43(3):185-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