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主要发病原因(糖尿病的发病特点)
糖尿病是怎么来的?分析上百名患者后,医生总结了这几点关键因素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数据与权威指南结合个人观点撰写,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涉及版权或人物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本文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欢迎关注、收藏。
糖尿病这病,听得多,看得多,得的人也越来越多。
可真问起来,它到底是怎么来的,很多人其实说不上来。
医生分析了上百份病例,发现一个共同点:不少人都是忽略了生活中的“细节”,才一步步走向了糖尿病。这6个问题,咱们得好好说说。
糖尿病,和咱们吃的东西关系非常大。不少人年轻时能吃能喝,工作忙应酬多,三高食物不忌口,等到年纪一大,问题就来了。
白米饭、馒头、甜点、红烧肉、糖水水果吃得多,身体的胰岛素就跟不上,血糖自然越飙越高。
血糖升高,其实是身体在“求救”。正常情况下,胰岛素像钥匙一样,把血糖送进细胞里用掉。但高油、高糖、高热量的食物吃得太多,时间一长,细胞不“听话”了,门关上了,胰岛素就白忙活。
这就叫“胰岛素抵抗”。胰岛素用不上的时候,血糖只能堆在血液里,糖尿病也就慢慢出现了。
不少人生活节奏快,下了班只想躺着,退休了也懒得动。可身体这东西就是“用进废退”,越不动,越容易出毛病。活动少,代谢慢,肌肉不工作,血糖也就用不掉了。
医生发现,长期缺乏运动的人,得糖尿病的概率明显更高。每天哪怕散散步、伸伸腿,肌肉动起来,血糖自然会跟着降下来。
特别是餐后30分钟的轻运动,对控制血糖效果特别好。
中医有句话叫“久卧伤气,久坐伤肉”。长时间不动,阳气就不生,脾气也就运化不动。人老腿先老,其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想要血糖稳,咱们得多动动,让身体“活起来”。
情绪对身体的影响,很多人都低估了。生活中,总有人什么事都爱往心里搁,操心、烦闷、郁结,天天一肚子气。
医生分析发现,不少糖尿病人长期处于焦虑、紧张、压抑状态,这些情绪会让身体的激素系统乱套,让胰岛素功能变差。
有时候,不是药不管用,而是心没放松。
学会自我调节,保持情绪平和,是控糖的重要一步。听听音乐、种种花草、约朋友聊聊天,心宽了,气顺了,血糖也能跟着稳下来。
糖尿病前期,其实没有太明显的症状。有人觉得口渴、尿多是天气热,有人觉得累是睡不好。等到开始掉体重、眼花、脚麻,已经是糖耐量出问题了。
医生在门诊看到太多病人,发现时已经发展成糖尿病,有的甚至合并了高血压、高血脂,肾功能也受影响。
早发现,早干预,病情就轻,花钱也少。可偏偏有很多人,觉得体检是“浪费钱”,等有症状才检查。
其实每年抽一次血、测个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也就几分钟的事儿。中老年人尤其要警惕,特别是家里有糖尿病史的,更要早预防、早筛查。
胖,不只是外形问题,更是代谢问题。脂肪太多会让身体变得“抗拒”胰岛素,血糖自然就升了上去。特别是肚子上的脂肪,最容易影响胰岛素的工作。
医生发现,很多糖尿病人都属于“腹型肥胖”,人不一定很胖,但肚子大。腰围超标,基本就是糖尿病的“高风险”信号。
控制体重不是为了瘦,而是为了让身体运作更轻松。管住嘴,迈开腿,少吃多动,脂肪下去了,血糖也会跟着好转。
不少人一确诊糖尿病,就只想着吃药,吃完就不管不顾。生活方式还是老样子,饭照吃,酒照喝,活动还是没有。结果血糖怎么也降不下来,药越吃越多。
光靠药,控制不了糖尿病;药加上生活管理,效果才更长久。吃药是控制,调养才是根本。
饮食控制、运动坚持、情绪平衡、规律作息,哪一样都不能少。
中医讲“正气内存,邪不可干”。药只是“帮忙”,真正让身体恢复平衡的,是气血通畅、脾胃运化顺利。日子过得清淡一点,身体才能清爽一点。
要想血糖稳住,日常得下一点“细功夫”。不是一顿饭吃得好,而是天天吃得对;不是一次走一小时,而是天天能动起来。
吃饭讲规律,不要暴饮暴食。三餐定时,主食别太精细,可以加点糙米、燕麦、红豆这类粗粮,升糖慢、饱腹感强。少吃甜食、少喝饮料,不是不吃,而是得会吃。
每天动一动,不必追求剧烈。饭后散步20分钟、早晚做点舒展动作、练练太极或八段锦,都是对身体有益的方式。活动了,气血才能通,糖分才能代谢掉。
情绪也得调。不钻牛角尖,不跟自己较劲。气顺了,肝脾才能配合,身体的运作才能流畅。
糖尿病不是一朝一夕得的,也不是一招两式能治好的。它考验的是咱们对身体的用心。生活习惯一旦养成,血糖就能稳住,身体也就轻松了。
个体体质差异大,以上观点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张立群. 糖尿病发病机制与生活方式因素相关性研究.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23, 31(4): 266-270.
【2】王艳. 糖尿病防治中的中医调养实践探讨.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2, 38(10): 1203-1206.
【3】李建宏. 糖尿病患者的生活管理与早期干预研究. 中华全科医学, 2023, 21(6): 455-458.
人为什么会得糖尿病:血糖都去哪儿了?
人为什么会得糖尿病?这可能是很多糖友最感兴趣的问题。
但是,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十分复杂,涉及到很多不同的方面。我打算分成几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来跟大家讲清楚。
今天咱们来聊聊:吃完饭之后,那些葡萄糖都跑哪儿去了?
想象一下,你刚吃完一碗香喷喷的米饭,食物在胃肠道内被消化,其中的淀粉被分解为葡萄糖,然后进入血液。
这些葡萄糖空有一身“能量”,却进不去细胞的大门,报国无门,只能随着血液的流动,在体内到处溜达。
01
这时候,胰岛素这个"猎头"就出场了。它拿着肝细胞、肾细胞、心脏细胞、脑细胞等全身各个“单位”的介绍信(受体),领着葡萄糖敲开细胞的大门,把它们安排到各单位去干活。
虽然葡萄糖“能量”丰富,但是身体并不能直接使用。于是,它们进入各种细胞后,会被送到细胞内的"发电厂"(线粒体)。
在这里,它们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工序,被进一步改造加工,最后变成身体能直接使用的“能量块”——三磷酸腺苷(ATP)。
02
不过,身体活动需要的能量是有限的。所以,不是所有葡萄糖都会被转化为能量块。
多出来的那些,会被送到"临时仓库"储存起来,变成糖原。
身体里有两个临时仓库:肝脏和肌肉。
其中,肝脏能存100克的葡萄糖;肌肉能存400克。剩下的极小一部分会继续留在血液中,以备不时之需,总量大约在5克。
虽然都是临时仓库,但是肝脏和肌肉这两个仓库还有所不同。
肝脏就像“公共仓库”,身体需要的时候,一般会优先调用肝脏中储存的葡萄糖。
而肌肉更像“专用仓库”,大部分时候只负责为肌肉提供能量,其他器官不能随便调用。
03
要是你吃得太多,连临时宿舍都住满了,剩下的葡萄糖也不会被白白“浪费”掉,它们会被送去"战略储备仓库",也就是脂肪组织。
在这里,它们会被压缩成能量密度更高的“高级能量块”——脂肪。这就是为什么吃太多容易发胖的原因。
04
有意思的是,还有一些葡萄糖会被送去"职业培训中心",改造成其他物质,转行干别的。
有的变成建筑材料——核糖和氨基糖(比如细胞膜的组成部分),有的去当"营养师"——乳糖(比如变成乳汁中的乳糖),还有的甚至能转行去当"建筑工人"——氨基酸(参与蛋白质合成)。
以上就是葡萄糖进入血液后的4条正常“去路”。
05
总之,葡萄糖的主要角色,就是为身体提供“能量”,并兼职干一点点其他工作。
由食物转化而来的葡萄糖,通过这个系统被安排得明明白白,一点也不会浪费。
正常情况下,这足以应付身体的各种“能量需求”。
但这并不是血糖的唯一来源。
这就是今天我要跟大家讲的第二个问题:普通人长时间不吃饭,为什么血糖不会低?这些血糖是从哪儿来的?
明白了上面讲的内容,这个问题就好回答了。
答案是:这种情况下,血糖的去路就成了它的来源。
06
比如,要是你很久找不到食物,身体处于极度饥饿的状态,血糖下降,身体就会下令把“临时仓库”里的糖原分解成葡萄糖救急。
这个过程的启动大概在血糖下降后的5-30分钟,可维持血糖约2-4小时。
07
当肝糖原耗尽后,如果身体还没有获得食物,身体会把先前“转行”的那些葡萄糖再转回老本行——血液中的氨基酸、甘油、乳酸等物质进入肝脏,在肝细胞内通过“糖异生”的方式转化为葡萄糖。
长期饥饿时,肾脏也会承担一部分转化工作。
08
如果血液中的其他营养素耗尽,你还在继续挨饿,比如极端节食、辟谷、马拉松后期阶段等情况,身体就要开始动用“战略储备”——脂肪。
在皮质醇和生长激素等升糖激素的统筹安排下,脂肪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甘油进入肝脏参与糖异生,脂肪酸则直接为心脏、肌肉提供能量。
09
如果你的持续饥饿时间超过48小时,生命就会面临危险,这时,身体就会动用终极手段——蛋白质分解。
身体把肌肉蛋白分解产生氨基酸,通过糖异生转化为葡萄糖,为身体提供能量。
这就像是拆掉房子的木头用来生活取暖,会伤筋动骨,是为了活命而采取的不得已手段。
身体会优先分解非必需蛋白(如骨骼肌),保护心脑等关键器官。这个过程每天约消耗75克肌肉。
你看,就这么一碗米饭下肚,身体里就能上演这么一场精彩的大戏。
所以说啊,咱们的身体才是世界上最精密的机器!
人为什么会得糖尿病?原来糖尿病是这样来的,现在知道还不迟
糖尿病不是突然发生的。它像一场缓慢逼近的风暴,在你还没意识到天色变暗之前,已经悄然登堂入室。
它不是某一顿高糖饮食的结果,也不是某一次熬夜的惩罚,而是数年甚至数十年生活方式、遗传背景、代谢状态共同作用的“作品”。这一切的起点,往往隐藏在我们每天以为理所当然的选择里。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核心问题是人体无法有效利用血液中的葡萄糖。用更通俗的话说,就是“吃进去的糖,进不去细胞里”,只能在血液中打转。
久而久之,血糖过高对身体造成的伤害,就像是糖水常年泡在电路板上,腐蚀神经、血管、眼睛、肾脏,甚至大脑。
但我们必须理清一个长期以来被误解的事实:糖尿病并不是“吃糖吃出来的”。真正的问题在于胰岛素——这个调控血糖的“总指挥”。胰岛素负责打开细胞的“门锁”,让葡萄糖顺利进入提供能量。
问题是,当这个门锁生锈了,钥匙再好也打不开门,这就是胰岛素抵抗。而当“钥匙”越来越多、质量却越来越差,胰岛素分泌也逐渐枯竭,就形成了我们熟知的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不是“老年病”,它在年轻人中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据《中国成人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披露,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1.9%。
尤其是在城市中,年轻人工作压力大、作息紊乱、运动不足、饮食高油高碳,胰岛素抵抗早已悄然发生。你可能觉得自己“身强力壮,不差这一顿甜品”,但身体的代谢系统并不会陪你一起任性太久。
一个具有现实警示意义的事件是:2024年初,上海某知名互联网公司组织年度体检,竟发现35岁以下员工中,空腹血糖异常和糖耐量减退者占比近30%。这不是个例,而是一个信号:我们的生活方式正在制造一代“代谢脆弱”的年轻人。
糖尿病的发生并不完全由个人决定,遗传倾向是一个重要因素。如果父母中一人患有2型糖尿病,子女患病风险约为普通人的2倍;若父母皆患,风险更高。
但遗传只是枪栓,是否扣动扳机,取决于生活方式。这也是为什么,一些人明明吃得不多,依然血糖异常,因为他们的“代谢耐受”本就较低,只需要一点火星,就足以引燃。
你可能会问:如果糖尿病是进程,那最早的拐点在哪里?答案是:胰岛素抵抗。它通常没有明显症状,却是糖尿病前期的根源。
医学上称之为“糖调节受损”,它可能表现为饭后易困、容易疲劳、腹部肥胖、皮肤出现黑色棘皮症等。这些细微的变化,像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往往被我们忽视,等到血糖真正失控,已是多年之后。
糖尿病不是“等到有症状才重视”的疾病。因为等你口渴、多尿、体重下降、视力模糊的时候,往往已经是高血糖引起的并发症在发作。
真正可怕的,是那些“无声”的破坏——视网膜病变可能悄悄夺走视力,肾功能损伤可能在无症状中发展到尿毒症,足部血管堵塞可能导致坏疽和截肢。
我们在临床中经常看到这样一组令人痛心的场景:患者直到脚趾发黑才来看病,一查早已糖尿病多年,甚至已经合并了肾病和神经异常。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我都会想,如果他能早三年体检,如果他能早一点听进家人的劝告,是不是一切可以不一样?
糖尿病的流行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消费主义的诱导、城市快节奏生活、肥胖文化的容忍,让高糖高脂食物成为“犒劳自己的标配”,运动却成了奢侈的坚持。在这种环境中,与其说我们在对抗疾病,不如说我们在对抗一种生活方式的惯性。
2023年,北京某高校曾进行一项针对大学生的健康行为调查,数据显示:超过60%的学生每日运动不足30分钟,近50%的学生每周摄入含糖饮料超过3次。
这些人群中,空腹血糖异常的检出率高达12%。这不是“生活习惯”的小问题,而是公共健康的前哨战。
糖尿病的本质,不只是血糖升高,更是一种“代谢失衡”的状态。它与高血压、脂肪肝、心血管疾病、痛风等互相纠缠,共同构成了“代谢综合征”。你以为的“只是胖一点”,可能其实是整个代谢系统的紊乱开端。
那么,是否一旦血糖升高,就注定走向糖尿病?并非如此。科学研究已经证明,糖尿病前期是可以逆转的。减重、饮食调整、规律运动足以让很多人“悬崖勒马”。但这需要行动,而不是等待。疾病不会因为我们不去面对,就停止发展。
我一直记得一位50岁的男性患者,初诊时空腹血糖9.3,糖化血红蛋白7.2%,已属糖尿病范畴。但他没有选择“听天由命”,而是从每天快走30分钟开始,三个月后,血糖降至正常。他说:“我不是怕糖尿病,我是怕我再也不能像现在这样自由生活。”
糖尿病教会我们的,不只是医学知识,更是一种与身体对话的方式。你如何生活,身体就如何回应。它不会欺骗你,但也不会原谅你。
我们不能只将糖尿病视为医院里才会出现的“病号”,它就在我们周围,在我们的家人、朋友、同事中间。它在饭桌上、在沙发上、在每一个我们觉得“以后再说”的瞬间悄然生根。
我们是否可以从今天起,认真听听身体的声音?我们是否可以不再把健康的选择看作“负担”,而是重新理解它的意义?我们是否愿意相信,疾病并不是命运,而是选择的总和?
糖尿病不是一夜之间来的,但我们可以从此刻开始,推迟它的到来。我们拥有比想象中更大的主动权,只要我们愿意承担。
参考文献:
[1]中国成人糖尿病防治指南编写组. 中国成人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3, 15(12): 865-889.
[2]王小兵, 张海宁, 刘志勇. 2型糖尿病前期人群胰岛素抵抗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4): 412-417.
[3]赵琪, 杨春红, 李梦真. 城市青年人群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25, 59(3): 234-239.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