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引起手脚麻木(糖尿病引起手脚发麻后果严重吗)

老中医周沛根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手脚麻木疼痛,老中医教你两招,简单不花钱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手脚麻木刺痛,火烧针扎一样地疼,还有感知的减退,白天影响走路,晚上影响睡眠,让人难以忍受。很多患者觉得,多花点钱,买更贵的药,就能治好了,结果钱花了不少,效果却并不明显。先别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调理,并不是多花钱就能治好,而是能不能用对方法,抓到病根,不然你再怎么治,也没用。

当我们知道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怎么出现的,就会发现,它调理起来,并没有那么复杂,也花不了多少钱。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怎么来的呢?就是因为血糖长期控制不好,再加上平时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经络瘀阻,不能很好地濡养神经,时间长了,神经因为失养,而受到损伤,就出现了麻木刺痛的症状。所以,治这个病,除了控制血糖、配合治疗,更要疏通经络,改善气血循环。怎么做呢?今天我教大家两招不花钱的方法,简单好坚持,马上就可以试试。

第一招是脚趾抓地的小动作。

这个动作特别简单,坐着或站着都可以做,把脚放平在地上,然后用力让脚趾向下抓地,保持5秒钟,再放松,每天重复20-30次。坚持住,可以锻炼足部肌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血液循环改善了,神经的营养就能得到改善,自然就能缓解脚部的麻木疼痛。

第二招是用手轻揉脚底。

每天晚上睡前,坐在床边,把一只脚放在另一条腿上,用双手的拇指和其他四指配合,从脚趾慢慢往脚跟方向轻轻揉搓,每只脚揉10分钟。揉的时候要轻柔,让脚底感到舒适就行。这是因为脚底有很多重要的穴位,像是涌泉穴等,通过轻揉脚底,有助于疏通经络,还可以,刺激足底反射区,改善全身气血循环,减轻手脚麻木感。涌泉穴是补肾的重要穴位,而肾主骨生髓,肾气足了,血液化生充盛,更有利于神经的濡养,缓解病情。

需要提醒的是,大家在进行以上锻炼时,需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来调整强度,像是脚趾抓地的次数,脚底揉搓的力度,以身体的承受能力为准。这两个方法虽然简单,在家就能做,关键是要坚持。

手足麻木,不只是“累”的感觉——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警示信号

你有没有试过,走路时感觉脚底像踩在棉花上,或者手指偶尔会无缘无故地麻麻的? 这种感觉,很多人可能只是觉得是“太累了”、“睡不好”或者“年纪大了”,但如果你是**糖尿病患者**,那这种“麻木”就可能不是小事,而是一个需要高度重视的健康信号。

一、为什么糖尿病患者容易手脚麻木?

糖尿病是一种长期高血糖的慢性病,它不仅会伤害心脏、血管和肾脏,还会悄悄地“欺负”我们的神经。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糖尿病患者会发现自己手脚发麻、刺痛,甚至走路时感觉无力,甚至跌倒。

这种“手脚麻木”的现象,医学上叫做**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尤其是**周围神经病变**。 它就像一个“隐形的刺客”,在你没有察觉的时候,已经悄悄地损害了你的神经功能。

二、手脚麻木,真的只是“累”吗?

虽然手脚麻木听起来像是身体疲劳的表现,但在糖尿病患者身上,它往往不是那么简单。 除了神经病变,还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

1. **颈椎或腰椎问题**:比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这些都可能压迫神经,导致手脚麻木。

2. **维生素缺乏**:特别是维生素B12缺乏,会导致末梢神经炎,引起手脚麻木。

3. **血液循环不好**:糖尿病还可能引起血管硬化,导致下肢供血不足,出现麻木、疼痛等症状。

4. **自身免疫性疾病**:比如多发性硬化、红斑狼疮等,也可能引起手脚麻木。

5. **脑部或脊髓问题**:比如脑干梗塞、脑肿瘤等,也可能导致偏侧性肢体麻木。

所以,如果你是糖尿病患者,出现手脚麻木,一定要及时就医,不能掉以轻心。

三、医生是怎么诊断的?

医生不会只看你说“我手脚麻”,而是会做一系列检查来判断病因:

- **体格检查**:医生会测试你的触觉、温度觉和振动觉,看看有没有神经损伤。

- **肌电图**:这是诊断神经病变的“金标准”,可以检查神经传导速度,判断神经是否受损。

- **影像学检查**:比如CT或MRI,看看颈椎、腰椎有没有问题。

- **血液检查**:检查血糖、维生素B12、叶酸等水平,排除其他代谢性疾病。

- **神经电生理检查**:比如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帮助判断神经损伤的程度。

四、怎么治疗手脚麻木?

一旦确诊为糖尿病性神经病变,治疗的关键就是**控制血糖**。 因为高血糖是神经损伤的“元凶”,只有把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内,才能减缓神经损伤的进展。

除了控制血糖,医生还可能给你开一些药物来:

- **营养神经**:比如甲钴胺(维生素B12的一种形式)、维生素B1等,帮助神经修复。

- **改善循环**:比如α-硫辛酸,有助于改善微循环,减轻神经病变症状。

- **止痛药**:如果疼痛严重,医生可能会用一些止痛药来缓解症状。

此外,生活方式也很重要:

- **穿合适的鞋子**,避免赤脚行走,防止足部受伤。

- **每天检查足部**,注意有没有水泡、溃疡、感染等。

- **保持足部清洁干燥**,避免感染。

- **适当运动**,促进血液循环,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受伤。

五、中医也能帮忙

中医认为,糖尿病神经病变多与“气阴两虚、淤血阻络”有关。 中医治疗讲究辨证施治,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的中药进行调理,比如:

- **补气养阴**:如黄芪、麦冬、五味子等。

- **活血化瘀**:如丹参、川芎、红花等。

- **通络止痛**:如鸡血藤、络石藤等。

这些中药可以帮助改善血液循环,缓解麻木、刺痛等症状,是现代医学治疗的重要补充。

六、总结:手脚麻木,可能是糖尿病的“警报”

手脚麻木,听起来像是小事,但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它可能是神经病变的早期信号。 神经一旦受损,恢复起来就比较困难了。 因此,一旦出现手脚麻木、刺痛、无力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进行全面检查,明确病因,对症治疗。

记住,**控制血糖是根本,营养神经是关键,生活方式要跟上,中医调理也有效**。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神经,远离糖尿病并发症的困扰。

如果你或你身边的人有类似症状,别忽视,及时行动,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

糖尿病患者注意!手脚发麻可能是神经在“求救”,预防方法记牢了

门诊上经常遇到糖尿病患者问:“大夫,我最近手脚老是发麻,像戴了手套袜子一样,是不是血糖没控制好?”

其实,这很可能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在“作祟”。这种并发症和血糖长期波动密切相关,就像高血糖是一把“隐形的刀”,会慢慢“砍伤”四肢的神经。数据显示,糖尿病病程超过10年的人,近一半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损伤,早期不重视,后期可能发展到疼痛难忍、甚至足部溃疡。

怎么预防呢?记住这四个“护神经”的关键动作,普通人也能看懂学会:

一、控好血糖是“地基”,别让它像过山车

很多人觉得空腹血糖在7.0mmol/L左右就没事,但神经对血糖的敏感度比其他器官更高。打个比方,血糖像潮水,长期淹没神经细胞,它的“信号传递”就会失灵。

具体怎么做?

1、每天测血糖别偷懒,尤其是餐后2小时和睡前;

2、糖化血红蛋白每3个月查一次,尽量控制在7%以下;

3、别轻信“偏方降糖”,中西医结合治疗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比如中药里的黄芪、丹参等,现代研究显示有改善微循环的作用,但必须搭配规范降糖方案。

二、给神经“喂点营养”,这些食物要多吃

神经细胞的修复离不开维生素,尤其是B族维生素,就像给电线裹上保护层。

推荐食谱:

1、早餐加一把坚果(核桃、杏仁),搭配燕麦粥;

2、午餐吃点菠菜炒鸡蛋,菠菜含维生素B12,鸡蛋含卵磷脂;

3、晚餐来碗杂粮饭,玉米、糙米里的维生素B1能保护神经髓鞘。

如果饮食不均衡,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吃复合维生素B片,别自己乱买高剂量保健品。

三、每天“动一动神经”,别让它“躺平”

四肢神经就像水管,长时间不动容易“生锈”。特别是久坐的糖友,下肢血液循环差,神经更容易缺氧。

适合的运动:

1、散步:每天早晚各20分钟,步子别太小,脚跟先着地;

2、踮脚尖:坐沙发时就能做,连续踮10次,歇5秒,重复3组;

3、中医穴位按摩:按揉足三里(膝盖下3寸)、三阴交(内踝尖上3寸),每个穴位揉30秒,有酸胀感最好,能促进气血循环。

四、护好手脚“警戒线”,别等受伤才后悔

神经损伤后,手脚会变得“迟钝”,比如泡脚时感觉不到水温烫,小伤口也不觉得疼,这反而更危险。

日常护理细节:

1、洗脚前用手腕内侧试水温,别超过40℃;

2、剪脚趾甲平着剪,别挖甲沟;

3、穿软底鞋,别光脚走路,夏天穿凉鞋也要注意别被石子划伤;

4、每周检查脚底,如有红肿、水泡及时就医,别自己挑破。

最后想告诉大家: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就像“温水煮青蛙”,早期症状轻,但一旦出现持续疼痛、肌肉萎缩,逆转就很难了。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在于,西药控血糖“治标”,中药调体质“治本”,再加上生活方式的调整,才能真正给神经穿上“防护衣”。

如果已经出现手脚麻木、刺痛,别慌,及时到医院查神经传导速度,早期用营养神经的药物(如甲钴胺)配合中药内服外洗,很多人能明显缓解症状。

健康无小事,尤其是糖友,多留个心眼,就能把并发症“挡在门外”。

你平时有注意过手脚的变化吗?可以在评论区聊聊,让更多人重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