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抑郁糖尿病(糖尿病抑郁症患者产生的不良后果)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不知不觉患上糖尿病的习惯,很多人每天都在重复做……

当前我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总体呈升高趋势。缺乏运动、常喝甜饮料、吃晚饭时间太晚……我们的日常生活习惯,跟糖尿病有着极大的关联。这8个习惯,让人不知不觉患上糖尿病↓

习惯一:吃晚饭时间太晚

你几点吃晚饭?

一项研究发现,早上8点之前吃第一顿饭、晚上7点之前吃最后一餐,更有助于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而如果晚餐较晚才吃会增加2型糖尿病的风险。

2022年《糖尿病护理》期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晚餐吃得晚,对血糖不友好。实验发现:晚餐吃得太晚会导致胰岛素降低6.7%,葡萄糖升高8.3%。简单来说,晚餐时间越晚,血糖水平越高。

对大多数人来说,早点吃晚饭,让自己在睡前4小时内不吃东西,是避免糖尿病的明智选择。

习惯二:日常吃红肉太多

猪肉、羊肉、牛肉,你更喜欢吃哪个?

如今,越来越多研究发现,日常红肉(猪肉、羊肉、牛肉)吃得太多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一项研究发现:每周只摄入2份红肉的人群或许相比少吃红肉的人群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更高,而且这一风险会随着红肉摄入量的增加而增加。

习惯三:经常爱喝甜饮料

你爱喝甜饮料吗?你身边有把甜饮料当水喝的人吗?

一项研究发现:喝含糖饮料、人工甜味剂(代糖)饮料或增加糖尿病风险。与很少喝甜饮料的人相比,每天喝≥2杯含糖饮料与糖尿病风险增加41%;每天喝≥2杯含人工甜味剂饮料,糖尿病风险增加11%(1杯饮料为240毫升)。

更重要的是,运动也无法完全抵消甜饮料造成的伤害。

习惯四:日常有饮酒习惯

你身边那些爱喝酒的人,是不是很多最后都有高血糖、糖尿病的问题,尤其是那些爱喝啤酒的人?

一项研究发现,有些啤酒的血糖指数非常高,比白米饭、白馒头、白面包、白糖还高。这是因为啤酒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由麦芽糖构成,其血糖生成指数与葡萄糖相当。啤酒作为一种无需咀嚼的液体食物,其消化吸收率极高,导致血糖迅速上升。

那么,白酒、红酒会不会好一些?

其实不然,酒精到我们体内后最终转化为能量,直接导致过多能量摄入体内。有专家介绍,每克白酒能产生能量7.1千卡,相当于蛋糕的能量。《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明确,不推荐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饮酒。

习惯五:经常开夜灯睡觉

生活中,有些人习惯睡觉时留盏小夜灯,不然总感觉缺少一点安全感。

一项研究发现,开着灯睡觉的人,第二天早晨胰岛素抵抗也会加剧,导致血糖失控,长期如此可能就会发展成糖尿病。

习惯六:经常性睡眠不足

一项研究显示,糖尿病的发生不仅和不健康的饮食有关,还与睡眠直接相关。每天睡眠少于6小时的人更容易患上2型糖尿病,睡眠时间短可能会通过多种机制增加2型糖尿病风险,例如导致细胞胰岛素敏感性受损等。

而且,健康的饮食不能抵消因睡眠增加的糖尿病风险。换句话说:有些人吃得再健康,睡眠不好也容易导致糖尿病,建议每天睡眠时间至少保证7小时。

习惯七:长时间久坐不动

如今,很多人一坐就是一天,这是不少上班族的真实写照。

一项研究指出,与每天久坐不动时间不超2小时的人相比,每天久坐不动时间超过6小时的人患糖尿病等12种慢性病的风险增加26.7%。

研究还发现,在久坐超过6小时的人,每天用剧烈活动代替久坐1小时,可更显著地降低糖尿病、抑郁、慢性肝病、憩室疾病、睡眠障碍等5种慢性病的发生风险,降幅达11%~13%。

习惯八:长期缺乏运动

其实很多疾病都和“懒”有关,懒得运动也是导致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原因。长期缺乏运动会导致肥胖的发生,进而引发糖尿病。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指出,规律运动不仅可以帮助降低血糖,还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体质、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预防多种并发症。

建议每周有氧运动、抗阻训练、柔韧性训练搭配进行。

△《高血糖营养和运动指导原则(2024年版)》

转自:老年日报

来源: 新闻夜航

被100多个工作微信群掏空,39岁女子报复性进食减压,最后确诊糖尿病+中度抑郁症

【来源:广州日报】

“杜医生,我现在瘦回到110斤了,也找了份新工作,整个人感觉好多了。”近日,39岁的薛女士来到宁波某医院心身医学科杜香菊副主任医师的门诊复诊,喜滋滋地说起自己的变化,此前,她一度因报复性进食不得不入院治疗

当压力、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来袭时,很多人会通过暴食来“治愈”自己。杜香菊介绍,因为职场压力导致报复性进食的患者不在少数,以中年女性居多。

被100多个工作微信群掏空

出院时食欲回到合理范围

去年4月,薛女士第一次来到杜香菊的诊室。当时,身高155厘米的她,体重达到140多斤,精神状态也很颓丧。

“医生,我就是控制不住要吃东西,不吃就难受。”沟通过程中,薛女士倾诉了自己的工作压力,“我有100多个工作微信群,随时随地有未读消息要回复,感觉要被‘逼疯’了。而且,很多客户都是在下班后联系,弄得我也没有上下班时间。单单回复群消息,就能把我掏空。” 薛女士说,渐渐地,她发现报复性进食成了最快最有效的减压手段。她清楚地记得,自己有一次被难缠的客户弄到几乎崩溃,随后连着吃了5包吐司,整个人又“鸡血满满了”。

图片由AI生成

之前,薛女士的体重常年在100斤左右。但自从压力一大就开始猛吃之后,她的体重直线飙升,而且经常胃痛、胃胀,还确诊了二型糖尿病

更让薛女士郁闷的是,每次因为报复性进食后,心里会短暂地“爽”一下,事后又会陷入深深的自责和愧疚之中。这种负面情绪又会进一步加重心理负担,形成恶性循环。就诊前,几经挣扎的薛女士已经不得不辞去那份收入颇丰的工作。

经过病史问询和一系列检查,薛女士被确诊为中度抑郁症,接受住院治疗。

刚住院时,薛女士经常想着“要猛吃一顿”。每当用餐时,医生和护士就会陪着她,让她在合理范围内进食。征得薛女士本人同意后,她的父母、爱人也被邀请到医院,在医生沟通帮助下,给予其理解和支持。20天后出院时,薛女士的情绪已经基本平稳,食欲也得到了控制。接下来的一年里,每半个月至一个月,她会到门诊复查、随访。

医生表示:“这一年来,我看着她一点点瘦下来,状态一点点好起来。”这次来复查,薛女士已经停药半个多月,状态平稳。

中年女性占大多数

往往伴有焦虑、抑郁症状

医生介绍,临床上,类似的因为工作压力大而报复性进食的患者不在少数。 除了报复性进食外,这类患者往往还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症状。

她特别提到,从年龄和性别看,报复性进食患者以中年女性居多。这一年龄层的女性,往往承受着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而且基于房贷、子女教育等现实经济因素考虑,对自己的情绪觉察不够重视,习惯“忍受”压力。来就诊时,往往报复性进食已经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可以说往往是情况严重到不得不干预的程度,才来就诊。

当然,也有工作不久的年轻人因职场压力报复性进食来就诊的,一般程度较轻。杜香菊表示,这类患者通过心理咨询、放松练习等能较快调整,不需要进行药物治疗。

身体渴望高糖高脂食物

“478呼吸法”缓解压力

为什么压力大会想进食呢?医生说,人体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是机体与应激反应密切相关的神经内分泌系统。长期压力的慢性应激状态会引发HPA轴兴奋,会让身体分泌更多皮质醇(压力激素),皮质醇的升高会影响食欲和新陈代谢,促使食欲增加,渴望高糖高脂肪食物,同时降低代谢效率,让身体优先囤积内脏脂肪,尤其是囤积腰腹部脂肪。

怎么更好地排解压力,而非依靠大量进食呢?

医生建议,日常培养兴趣爱好尤其是参加体育锻炼;尽量在工作和生活间设置界限;找可以信任的人倾诉,获得理解、支持。

她还推荐大家可以通过478呼吸法来放松,缓解压力。具体做法是:

第一步,找安静的地方坐下,挺直身体,放松肩膀,让身体放松。

第二步,慢慢地吸气,内心默数到4,直到吸气到最大程度。

第三步,屏住呼吸,内心默数数到7。

第四步,慢慢呼气,内心默数到8。

一般情况下,重复3组478呼吸法,能较好地缓解压力。

医生提醒,因职场压力等原因有报复性进食行为的市民,如果通过自我调节无法改善,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医生可以通过专业的心理治疗方法,如认知行为疗法(CBT)等,帮助改变不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找到更健康的情绪应对方式。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为什么血糖指标异常与精神抑郁有关?

血糖指标异常与精神抑郁相关,主要涉及生理、心理及遗传等多重因素,具体如下:

- 生理机制

- 代谢紊乱影响脑功能:高血糖可引发微血管病变,减少脑部血供,低血糖则导致脑细胞能量衰竭,两者均通过线粒体功能障碍和自由基堆积,损伤神经元,尤其影响情绪调节关键区域(如前额叶、海马)。

- 神经递质失衡:胰岛素抵抗会抑制色氨酸进入大脑,减少5-羟色胺合成;高血糖环境下谷氨酸兴奋毒性增强,γ-氨基丁酸(GABA)功能受抑,从而引发抑郁症状。

- 炎症反应与HPA轴激活:慢性应激状态下,HPA轴过度激活,导致皮质醇等应激激素分泌增加,抑制胰岛素分泌,引发胰岛素抵抗,同时促炎细胞因子升高,可导致抑郁。

- 心理社会因素:长期患病带来的经济负担、对并发症的担忧等心理压力,会通过HPA轴加剧糖代谢紊乱与抑郁症状的恶性循环。

- 遗传因素:部分糖尿病和抑郁症存在共同的遗传易感性,特定基因变异可能增加两者共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