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生存(糖尿病生存期多长时间)
糖尿病人的寿命大概是多少年?看看药师怎么说
小区门口小卖店的周姐今年46岁了,最近确诊患者糖尿病后一直心情很差,郁郁寡欢,对于生意和生活均提不起兴趣……据说是有人告诉她说得糖尿病后,寿命都受影响,吓得周姐是茶不思饭不想,晚上还失眠……
像周姐姐这样被糖尿病吓到严重影响生活的朋友笔者很少遇见,相信不少的恐惧是源于对疾病认识不足所致,那么到底糖尿病是否会影响寿命呢,今天笔者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些相关的小知识。
正确认识糖尿病
近40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与生活方式的变化,糖尿病也从少见病变成一个流行病,并且有发病率升高和年轻化趋势。
糖尿病可分4大类,即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日常生活中大家遇到较多的是2型糖尿病,至今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2型糖尿病本身不是我国人群主要的致死原因,但它可通过严重的并发症如冠心病、脑血管病、肾病、眼病及感染性疾病等对人群的健康和生命质量产生重大影响。虽然糖尿病几乎不可能被治愈,但却是一种可以控制的慢性疾病,只要能够科学合理地控制好血糖水平和并发症风险,糖尿病同样也可以健康长寿。
糖尿病患者管理好血糖预防并发症,能同样长寿
糖尿病是一种长期慢性疾病,患者日常行为和自我管理能力是糖尿病控制与否的关键之一,因此,糖尿病的控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治疗而是系统的管理。糖尿病管理技巧和方法如下:
(1)糖尿病教育:全面认识糖尿病,学会如何控制饮食,如何锻炼,如何应对低血糖反应及急性并发症等。
(2)血糖监测:每月完整监测2天到3天血糖(空腹、三餐后2小时和睡前的血糖),根据结果调整降糖药和胰岛素用量,同时每年监测血压、体重、血脂的变化,并根据结果调整降压和降脂治疗方案。
(3)饮食控制:不吃易使血糖、血脂、胆固醇升高的食物,如肥肉、动物内脏、糖类等,适当多饮水。
(4)运动治疗:选择合适的运动方法并坚持,如快走、跑步等。
(5)药物治疗: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选择药物,根据血糖控制情况调整口服药物或胰岛素用量。
做好以上五点,血糖控制越早(保持血糖长期稳定以及在24小时内的平稳),身体健康受糖尿病影响就越小,自然也就不用担心其影响寿命长短
结语
糖尿病只是一种慢性疾病,并非不可控制的绝症,因此,确诊糖尿病的朋友不必过度担心。日常坚持控制好血糖、血脂、血压及其他相关危险因素,可有效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并降低其致残率和死亡率,明显改善生存质量,完全可以和正常人一样长寿。
参考文献
[1].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8,10(01):4-67.
有糖尿病的人,学会3项自我管理技能,和健康人一样长寿
►
本文2204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有糖尿病,不等于命短。真正决定你寿命的,不是血糖高,而是你会不会管理它。
这是我在门诊反复跟患者讲的一句话。你可能不信,一个管得好的糖尿病人,活得比很多“健康人”还长。这不是安慰,而是医学研究的结论。
很多人听到“糖尿病”三个字,脑子一下就跳出“截肢”“失明”“尿毒症”这几个字眼。没错,糖尿病确实可能导致这些严重并发症,但前提是你不管它、放任它、拖着它。
根据《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杂志的研究,只要严格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糖尿病人和健康人的死亡率几乎没有差异。
所以糖尿病不是绝症,更不是“慢性自杀”。你不怕它,它也不会咬你。
关键就在于:你会不会管。
血糖不是靠“感觉”来判断的。很多人觉得自己没什么症状,血糖就一定正常,这种想法太危险。
糖尿病的可怕之处在于它“悄无声息”地伤害你的心脑血管,等你发现不对,往往已经晚了。
所以,定期监测血糖,是糖尿病人活得久的第一步。
你需要掌握这几件事:
- 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 mmol/L
- 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0 mmol/L
- HbA1c(糖化血红蛋白)目标是<7%
这些不是医生随口说的,是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明确推荐的标准。
每天监测血糖,记录数据,调整饮食和用药,你不是在“麻烦自己”,你是在“延长自己”。
有种病,比糖尿病更普遍,叫“饮食恐慌症”。一听说自己得糖尿病,就啥都不敢吃,连水果都戒掉,主食也不敢碰。
结果身体越来越虚,血糖却没降下来。
这不是好控制,这是乱控制。
糖尿病饮食的核心不是“少吃”,而是“会吃”。你可以吃主食,但要选升糖慢的,比如燕麦、糙米、全麦面包。你可以吃水果,但要控制量,选择低糖的,比如苹果、猕猴桃、柚子。
每一口饭,都是对血糖的管理。
而不是对自己胃的惩罚。
按照中国营养学会的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天的碳水摄入应占总能量的45%~60%。不是不要吃,是要吃得对。
4.第三项技能,学会用运动和睡眠“稳住局势”很多糖尿病人只盯着吃药,却忽视了另一个强大的降糖武器:运动。
运动的降糖效果,有时比药还猛。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周至少应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骑车、游泳。运动能提升胰岛素敏感性,减少内脏脂肪,降低心血管病风险。
但注意别过度。饭后30分钟运动最佳,避免空腹运动,防止低血糖。
睡眠也不能忽视。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加重,血糖更难控制。
所以,别熬夜、别通宵、别拿命换娱乐。你不是“失眠”,你是在“失控”。
5.糖尿病真正的杀手,不是高血糖,而是“心血管病”你知道糖尿病人最常死于什么吗?不是高血糖本身,而是心梗、脑梗、冠心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全球每年有超过17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占总死亡人数的三分之一。而糖尿病正是其中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
血糖高时,血管内皮受损,动脉硬化加速,血压血脂也跟着失控。时间一长,不是心梗就是脑梗。
所以,真正决定你活多久的,不是血糖表上的数字,而是你有没有控制好三高:血糖、血压、血脂。
这三者就像三兄弟,一起作妖,一起收命。
6.糖尿病不是“看医生”的病,是“靠自己”的病很多人把糖尿病当感冒治,指望医生开几瓶药就能解决问题。但糖尿病是“自我管理型”疾病,医生只是“教练”,真正的“选手”是你自己。
你要做的,不是每次去医院听医生说得头头是道,而是回家后能按照计划吃药、运动、监测、记录、调整。
只有你自己动起来,糖尿病才不敢动你。
7.把“慢性病”当“慢性投资”,时间越久收益越大糖尿病带来的不是绝望,而是一个提醒:你该认真对待自己的身体了。
如果你能从现在开始学会管理血糖、饮食、运动和情绪,你获得的不是生存,而是生活。
2022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一项研究发现,长期控制良好的糖尿病患者,其寿命与普通人无明显差异,甚至在某些群体中寿命更长。
为什么?因为他们比普通人更懂得健康的重要性,更早开始干预,更加规律生活。
8.你以为你在和糖尿病斗,其实你在和自己斗糖尿病不是敌人,它是一面镜子,照出你生活的漏洞。
你乱吃、你不动、你熬夜、你生气,它就跳出来警告你。你一改,它就老实。
所以,真正和你过不去的,不是病,是你自己懒得改变。
改变并不难,从今天开始:
- 记录血糖
- 晚上早点睡
- 每天快走30分钟
- 吃饭别抢快,别贪多
你会发现,糖尿病没那么难搞,人生也没那么难过。
9.结尾:糖尿病不是惩罚,是一次重启的机会你不是“糖尿病患者”,你是“健康管理专家”。
你不是“被动求生”,你是在“主动长寿”。
只要你学会这三件事——血糖管理、饮食智慧、运动 睡眠——糖尿病并不会缩短你的寿命,反而可能让你活得比别人更久,更清醒。
别怕糖尿病,怕的是你不学会怎么当自己身体的主人。
资料来源:
①.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3, 15(9): 817-846.
②.世界卫生组织.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CVDs) [EB/OL]. [2023-10-11].
③.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18;6(10):847-854. doi:10.1016/S2213-8587(18)30284-5
④.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Intensive Glucose Control and Macrovascular Outcomes in Type 2 Diabetes. N Engl J Med 2008; 358:2560-2572.
一万糖尿病,多少能活到八九十岁?医生提醒:想长寿,做好7件事
糖尿病,这个看似与我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甜蜜负担",正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数以千万计的国人健康。许多患者常常忧心忡忡地问:"医生,我得了糖尿病,还能活多久?"这个问题的答案,远比想象中复杂。
当我们谈论糖尿病与寿命,就如同在讨论一场没有确定剧本的人生大戏——主角是你,但配角众多,剧情走向取决于无数选择的叠加效应。真相是,并非所有糖尿病患者都难以长寿,也不是所有患者都能顺利迈入耄耋之年。
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中,约有15%能够活到80岁以上,而这部分人群有着共同特点:他们不仅仅"与糖共舞",更是"驾驭糖尿病"的高手。相较之下,未能有效控制的患者,平均寿命可能缩短10-15年之多。这个差距,足以让我们重新审视这一疾病。
周教授曾在门诊遇到一位特殊的患者老王,今年已88岁高龄,他35岁时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至今已与糖尿病相伴半个多世纪。不同于大多数患者,老王的血糖控制始终处于理想范围,未出现任何严重并发症,现在仍能独立生活,每日晨练两小时,堪称"糖尿病优质生存"的典范。
为何有人能将糖尿病驯服得如此温顺,而有人却深受其害?答案藏在日常生活的细节里。
血糖平稳如平湖,是长寿的基石。许多患者认为血糖只要不超标太多就行,实则大错特错。糖尿病最可怕之处不在于高血糖本身,而在于血糖的波动幅度。如果你的血管是一条小船,血糖的剧烈波动就如同大浪,长期颠簸,船身自然受损。
研究表明,血糖波动大的患者,其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程度远超血糖平稳者,即使平均血糖值相同。
现代医学已经证实,糖尿病对寿命的影响主要通过并发症实现——视网膜病变让我们逐渐失去光明,肾病让体内废物无法排出,病变让我们失去知觉,心脑血管疾病直接威胁生命。而这些并发症的发生与进展,与血糖控制水平息息相关。
饮食的智慧,远比想象的深奥。"少吃糖"这三个字人人都懂,但真正的饮食管理复杂得多。
传统观念认为糖尿病人要"管住嘴",却忽略了食物搭配的精妙之处。同样是吃一个苹果,空腹食用与餐后食用,对血糖的影响天差地别;先吃蔬菜再吃主食,比先吃主食再吃蔬菜,血糖反应要平缓得多。
运动是血糖调控的天然良药,但并非所有运动都适合糖尿病患者。轻度至中度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配合适量的抗阻运动,能显著提高胰岛素敏感性。过度剧烈的运动反而可能导致血糖急剧波动,得不偿失。运动的时间节点也很关键,研究显示,餐后1-2小时进行短时运动,控糖效果最佳,这个小窍门很少有人知晓。
心理状态对糖尿病的影响,常被严重低估。长期处于压力、焦虑或抑郁状态的患者,其血糖控制往往更加困难。这是因为应激反应会促使体内释放大量激素,这些激素恰恰是血糖上升的推手。古人云"怒伤肝",现代医学则告诉我们,情绪波动确实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血糖。
足部护理的重要性,往往被大多数患者忽视。糖尿病足是导致非外伤性截肢的首要原因,而每一次截肢都大幅增加死亡风险。
令人唏嘘的是,许多截肢源于一个微小的伤口,因感觉迟钝而未被及时发现。每日检查足部,穿着合适的鞋袜,避免赤脚行走,这些看似简单的措施,却能挽救一条腿,甚至一条命。
药物依从性是决定糖尿病预后的关键因素之一。有数据显示,近40%的糖尿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漏服药物现象。有些患者感觉症状改善就自行减药停药,有些则担心西药副作用而完全依赖所谓"降糖神方",这些行为都可能导致血糖控制不佳,并发症风险大增。
定期检查是发现问题的"早期预警系统"。糖尿病并发症往往在初期没有明显症状,仅通过常规检查才能发现。视网膜照相、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等检查,能帮助我们发现尚未显现症状的并发症,为干预争取宝贵时间。
环境因素也在悄然影响糖尿病患者的寿命。我国北方地区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略高于南方,这可能与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甚至气候因素有关。城市患者获得规范治疗的机会多于农村患者,但生活节奏快、压力大,血糖控制却未必更好。
最让人心痛的是,相当多的糖尿病患者死于完全可以预防的并发症。数据显示,约70%的糖尿病足截肢是可以避免的,50%以上的终末期肾病是可以延缓的,90%以上的失明是可以预防的。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本可以更长寿的生命。
七个长寿关键,值得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铭记:
一是精准控制血糖,不仅仅追求平均血糖达标,更要减少血糖波动,理想的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
二是科学饮食规划,低糖低脂高纤维,定时定量,合理搭配,餐后适度活动。
三是规律运动锻炼,坚持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配合适量抗阻训练,增强肌肉对葡萄糖的利用。
四是积极心理调适,学会减压放松,保持乐观心态,必要时寻求心理支持。
五是全面足部保护,每日检查,保持清洁干燥,穿着舒适鞋袜,避免创伤。
六是严格遵医嘱用药,不擅自调整剂量,不轻信偏方,定期复诊调整治疗方案。
七是定期系统筛查,关注眼底、肾脏、神经、血管等并发症早期信号,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生活质量与寿命长短同等重要。许多糖尿病患者过度恐惧疾病,反而使生活质量下降。糖尿病不是洪水猛兽,而是可以管理的慢性病。与其整日惶恐不安,不如学会与之和平共处,享受有质量的生活。
糖尿病管理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短跑。短期的血糖达标固然重要,但长期的坚持才是决胜因素。那些能活到八九十岁的糖尿病患者,无一例外都是长期自我管理的佼佼者。他们证明了,糖尿病虽不可逆,但绝非不可战胜。
参考资料:
1.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2. 《糖尿病与寿命相关性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3. 《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与预后相关因素分析》,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声明:本文内容根据权威医学资料及作者个人观点撰写,仅用于健康科普,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若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