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按摩穴位(糖尿病按摩部位)
糖尿病的中医穴位疗法:10个常用穴位助你控糖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血糖水平异常升高。除了药物治疗和饮食控制外,中医穴位疗法也被广泛应用于糖尿病的辅助治疗。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可以调节脏腑功能,改善气血运行,从而帮助控制血糖。以下是治疗糖尿病常用的10个穴位及其作用。
1. 足三里(ST36)
位置:小腿前外侧,膝盖下方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
作用:足三里是“强壮穴”,能够健脾和胃、补气养血,增强身体代谢功能,有助于调节血糖水平。
---
2. 三阴交(SP6)
位置: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作用:三阴交是脾、肝、肾三条经络的交会穴,能够调节内分泌功能,改善胰岛素分泌,对糖尿病患者尤其有益。
---
3. 太溪(KI3)
位置: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作用:太溪是肾经的原穴,能够补肾益气,增强肾脏功能,改善糖尿病引起的疲劳、腰膝酸软等症状。
---
4. 胰俞(BL20)
位置:背部,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胰俞是直接作用于胰腺的穴位,能够调节胰岛素分泌,帮助控制血糖。
---
5. 脾俞(BL21)
位置: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脾俞能够健脾益气,改善脾胃功能,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从而帮助调节血糖。
---
6. 肾俞(BL23)
位置: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肾俞能够补肾固本,调节内分泌功能,改善糖尿病引起的多尿、乏力等症状。
---
7. 中脘(CV12)
位置: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
作用:中脘是胃的募穴,能够调节脾胃功能,改善消化和代谢,有助于控制血糖。
---
8. 关元(CV4)
位置: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作用:关元是补肾益气的重要穴位,能够调节内分泌功能,改善糖尿病引起的疲劳和免疫力低下。
---
9. 曲池(LI11)
位置:肘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时肘横纹尽处。
作用:曲池能够清热、调节血糖,尤其适合糖尿病伴有高血压或炎症的患者。
---
10. 内庭(ST44)
位置:足背,第2、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作用**:内庭能够清热、调节血糖,尤其适合糖尿病伴有口干、便秘等症状的患者。
---
如何使用这些穴位?
1. 按摩:每天早晚用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每个穴位按摩3-5分钟,力度以感到酸胀为宜。
2. 艾灸:对于寒性体质或疲劳明显的患者,可以用艾条温和灸这些穴位,每次10-15分钟。
3. 针灸:建议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针灸治疗,以确保安全和疗效。
---
注意事项
- 穴位疗法是糖尿病的辅助治疗手段,不能替代药物和饮食控制。
- 糖尿病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糖,遵医嘱调整治疗方案。
- 如果穴位刺激后出现不适,应立即停止并咨询医生。
通过科学合理地运用中医穴位疗法,糖尿病患者可以在控糖的同时改善整体健康状况。希望这篇文章能为你提供有用的帮助!
血糖高,这4个穴位来帮忙!最经典的糖尿病穴位处方!一定要学会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参考文献与资料来源:
1. 《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第4版,ISBN: 9787117264967)
2. 《中医临床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ISBN: 9787513247197)
3.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1年第37卷第5期,第389-396页
血糖高,除了吃药打针、忌口运动,就没别的路了吗?中医告诉你:人身自带“调糖开关”,就藏在那几个你从未在意的穴位里。
高血糖患者常年吃药,副作用一堆,血糖还老是“坐过山车”,今天降下来了,明天又飙上去。
很多人觉得自己被血糖“拿捏死了”,但你真的了解自己身体的潜力吗?中医讲“调内而安外”,人体有自我调节的机制——关键就在于经络和穴位。
今天,就带你认识4个调节血糖的关键穴位,不是玄学,是被《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实际报道过的中医干预研究。
穴位真能降血糖?别急,听我讲个故事我曾经接诊过一位五十多岁的中年男性,姓马,是个单位里的老工程师,干活一丝不苟,对身体却一向“随缘”。
他来医院那天,手里还拎着奶茶,说是喝了没事,血糖药吃着呢。
可检查结果却让他脸都绿了:空腹血糖9.8,糖化血红蛋白8.6%,胰岛功能明显下降。
“医生,我服药吃得勤,怎么还这样?”他疑惑地问。
我望着他鼓鼓的小肚子、发红的舌尖和干裂的嘴唇,心里有数了。我让他坐下,给他讲了一个小时的“经络调糖课”。
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了艾灸和按摩四个特定穴位——太溪、三阴交、足三里、脾俞。
三个月后,他空腹血糖降到了6.1,糖化控制在7.1以下,药量减了一半,人也精神多了。
这不是个例。
《中国糖尿病杂志》2022年第3期中,曾有一项临床研究显示:中医穴位刺激联合西药干预,患者血糖下降速度更快,胰岛素抵抗显著改善,生活质量评分提高了27%。
穴位选得准,血糖不用乱咱不卖关子,四个“调糖穴”如下:
太溪穴:位置在脚内踝后方,脚跟与脚踝之间的凹陷处。
它是肾经原穴,调节内分泌的“大总管”,肾主藏精,精化为气,气化为血,血再转化为津液,整个“糖”运转机制都离不开它。
三阴交穴:脚内踝尖上三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它是脾、肝、肾三经交汇的要穴。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调糖第一关卡就在脾。
足三里穴:膝盖下四横指,胫骨外侧。
它是胃经的重要穴位,调理脾胃、补气强身,全身气血流通的起点,糖尿病人常因气虚而血糖难平,足三里就是补气大将。
脾俞穴:位于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调理脾脏机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是调节“消化-吸收-代谢”链条的关键点。
每天艾灸或按揉这四个穴位,每次5-10分钟,坚持1个月,血糖开始悄悄变化。
穴位调糖靠不靠谱?不只是“玄学”,有真功效很多人一听“按穴位能降血糖”,立马在心里打上问号:“这玩意儿靠谱吗?是不是心理安慰?”
我来摆事实:
2021年《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刊登了一项研究,选取6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组,一组只口服二甲双胍,另一组在此基础上每天艾灸太溪、足三里、三阴交穴位。
结果发现:联合组的空腹血糖平均下降1.7mmol/L,糖化下降0.8%,而对照组降幅仅有0.9mmol/L和0.3%。
这说明什么?穴位刺激不是替代西医,而是在原有治疗基础上“推一把”,让身体自己动起来。
穴位调糖也有门道,不是瞎按就灵很多人看完赶紧动手,可别急,穴位调糖也讲“时、法、度”。
时:最佳时间是饭前30分钟或睡前,人体气血较为平稳,穴位更容易“被叫醒”。
法:艾灸比按压效果更持久,尤其是冬天,调阳气更明显。
没有艾条的,用拇指指腹按揉,每次5-10分钟,直到局部发热为宜。
度:不要贪多,每天2次为宜;按太猛反而伤气。
还有一点必须说清:这些穴位调节血糖,是个“慢工出细活”的事儿,急性高血糖发作时不适合靠它来救急,也不能替代药物或胰岛素。
穴位之外,更要动起来:糖尿病人最怕“懒”说白了,糖尿病的“根”不在糖,而在代谢障碍。
代谢障碍,靠吃药只能控制表面,最深层的调节,靠经络、气血的通畅。
现代人最大的问题,是不动。
不信你观察一下,糖尿病患者中,有80%以上是“久坐型”人群。
我那位马工,除了按穴位,每天我还让他“走五百步、暖三寸肚、揉三阴交、灸太溪穴”。看似简单,其实是激活身体本能调节机制。
我们不是靠药在治糖,而是靠身体自己把糖“安排明白”。
你可能也踩过的坑:这些“糖尿病误区”要趁早绕开误区一:血糖一高就加药
血糖高不等于药不够,有时是饮食作怪或生活习惯失调,加药反而副作用更多。
误区二:不饿就不吃饭
很多老人怕血糖高,干脆不吃饭,结果饿出低血糖,甚至诱发心衰。
科学控糖,不能靠“饿”。
误区三:保健品乱吃一堆
市面上那些所谓“调糖神器”,大多是噱头,没有临床研究支持的保健品,不能代替治疗,也不能乱信穴位替代一切。
写在最后:学会这4个穴位,是你送给自己最好的“养糖礼物”糖尿病不是判死刑,但它也不轻松。
你每天吃的药、量的血糖、忌的嘴,都是在努力活出更健康的自己。
而这4个穴位,是你的“隐形队友”,不花钱、不吃药,只要你肯坚持,它们就能帮你稳稳把住血糖这杆秤。
病不是一天得的,血糖也不是一天高的。调糖,是场持久战,也是修炼身体智慧的过程。
你可以用西医控糖,也能用中医助攻,用好这4个穴位,你会发现,原来身体自己才是最好的“降糖药”。
愿你血糖平稳,气血和畅,吃得香,睡得好,走得快!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生
糖尿病患者日常多按这几个穴位,轻松控糖不烦恼!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控制血糖是一场需要长期坚持的 “战斗”。除了遵循医嘱按时服药、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外,咱们传统中医里的穴位按摩也是一种简单又实用的辅助控糖方法哦。今天就给广大糖友们介绍几个对控制血糖很有帮助的穴位,快来一起学习一下,让控糖变得更轻松吧!
足三里穴
穴位位置: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 3 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简单来说,大家可以先找到膝盖外侧的凹陷处(犊鼻穴),然后从这个凹陷往下量大约 4 横指(3 寸)的距离,那里就是足三里穴啦,按压时会有明显的酸胀感。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有着 “保健要穴” 的美称。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而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与脾胃功能失调密切相关。经常按摩足三里穴,能够调理脾胃,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使水谷精微得以正常输布和代谢,避免精微物质在体内堆积转化为多余的糖分,从而有助于稳定血糖水平。
按摩方法可以用拇指指腹按在足三里穴上,稍用力下压,以穴位处产生酸胀感为宜,然后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揉动,每次按摩 3 - 5 分钟,每天早晚各按摩一次。也可以手握空拳,用拳眼轻轻捶打该穴位,同样能起到刺激作用哦。
三阴交穴
穴位位置三阴交穴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 3 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大家可以先摸到内踝尖,然后从这个位置往上量大约 4 横指(3 寸),靠近胫骨内侧缘的地方就是三阴交穴了,按压时会有明显的酸麻胀感。
三阴交穴是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三条阴经的交会穴,可谓是 “一穴通三阴”。脾主运化,肾为先天之本,肝主疏泄,与人体的气血、津液代谢以及脏腑功能调节都息息相关。按摩三阴交穴,可以调和气血、滋养肝肾、健脾利湿,从整体上调节身体的内环境,改善脏腑功能,增强机体对血糖的调控能力,对于缓解糖尿病患者的症状、控制血糖有着积极的意义。
按摩方法用拇指或食指指腹按压三阴交穴,力度适中,以穴位产生酸麻胀的感觉为度,然后保持按压状态 10 - 15 秒,再慢慢松开,如此反复进行,每次按摩 3 - 5 分钟,每天可多次按摩,闲暇时、睡前都可以按一按哦。
涌泉穴
穴位位置涌泉穴位于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脚底心的位置。
涌泉穴是足少阴肾经的起始穴,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来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糖尿病患者病程较长时,往往容易伤肾,导致肾阴亏虚或肾阳不足等情况。按摩涌泉穴能够补肾固本、引火归元,调节肾脏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使身体各脏腑器官的功能得以正常发挥,进而有助于改善糖尿病病情,辅助控制血糖。
按摩方法可以采用搓揉的方式,每晚睡前先用温水泡脚 15 - 20 分钟,泡完脚后擦干,坐在床边,用一只脚的脚跟去搓揉另一只脚的涌泉穴,每只脚搓揉 3 - 5 分钟,直到穴位处感觉微微发热即可。这样不仅能刺激涌泉穴,还能放松身心,帮助入睡哦。
胰俞穴
穴位位置胰俞穴是经外奇穴,位于背部,在第 8 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处。大家可以先找到背部的第 8 胸椎棘突(一般可以通过低头,摸到背部最突出的骨头,然后依次往下数到第 8 个),再往旁边量大约 2 横指(1.5 寸)的距离就是胰俞穴啦。
从名称就能看出,胰俞穴与胰腺的功能调节密切相关。胰腺是人体重要的内分泌器官,负责分泌胰岛素等物质来调节血糖。经常按摩胰俞穴,能够调节胰腺的功能,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增强机体对血糖的调节作用,对于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有着较为直接的帮助呢。
按摩方法由于胰俞穴在背部,自己按摩可能不太方便,可以请家人帮忙。让家人用双手拇指指腹按压在胰俞穴上,稍用力向下按压,然后做小幅度的旋转揉动,力度以能耐受且穴位处有酸胀感为宜,每次按摩 3 - 5 分钟,每天按摩 1 - 2 次即可。
需要提醒广大糖友们的是,穴位按摩虽然有一定的辅助控糖作用,但不能替代正规的药物治疗和其他生活方式干预哦。大家在日常控糖过程中,可以把穴位按摩作为一种有益的补充手段,坚持按摩,相信会对血糖控制起到积极的效果。希望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都能通过综合的方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病情,享受健康生活呀!#糖尿病##中医##健康真探社##关注糖尿病##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