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27岁 糖尿病(27岁糖尿病的症状)

妇产科杨医生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与长寿关系被发现,柳叶刀:27岁患糖尿病,寿命或缩短14年

27岁,正是一个人走出校园、步入社会、风华正茂的年纪。

可如果这时候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意味着什么?不仅仅是生活方式要大改,体检报告上的血糖数据变成红色警报,更意味着——寿命可能会比同龄人少活14年

这是《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期刊2023年公布的一项全球性研究结论。研究追踪了数百万人的健康数据,发现:糖尿病发病年龄越早,寿命缩短越明显

这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杞人忧天,而是实打实的统计学真相。

这个发现狠狠敲碎了一个普遍误解: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只是“老年病”,不会影响年轻人,更不会影响寿命。

可现实用一记重拳提醒我们——疾病与年龄无关,关键是你怎么活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糖尿病和寿命之间竟然能扯上关系?糖尿病不是靠控制饮食、吃点降糖药就能搞定的“小问题”吗?事实远比表面复杂。

我们慢慢说。

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它本质上是身体对胰岛素的“疲劳反应”。胰岛素是身体调节血糖的“钥匙”,但在长期高糖饮食、缺乏运动、压力大等因素作用下,这把钥匙变得越来越钝,甚至锁都打不开了。

胰岛素抵抗随之而来,血糖就像失控的水龙头,越冲越高。

高血糖本身并不可怕,真正危险的是它悄悄腐蚀身体的“管道系统”。动脉、神经、肾脏、眼睛——几乎覆盖了全身所有器官

这也是为什么糖尿病被称为“万病之源”,它不是一个病,而是一连串健康危机的导火索。

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是正常人的2~4倍,而这类疾病恰恰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杀手。

糖尿病肾病也是慢性肾衰的主要来源之一,很多人最后可能要依赖透析维持生命。

更隐蔽的是,糖尿病对神经系统的损伤经常被忽略。有人说自己“脚底像踩棉花”“手指没知觉”,其实是糖尿病神经病变在作怪。

长此以往,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脚趾破皮,也可能引发糖尿病足,严重时甚至需要截肢。

最容易被低估的,是糖尿病对心理的影响。长期控制饮食、反复监测血糖、对未来健康的焦虑,很多患者会出现焦虑、抑郁等问题,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而这些心理因素,又会进一步影响血糖控制,形成恶性循环。

那为什么27岁确诊糖尿病,寿命损失会特别严重?

很简单:时间越长,伤害越深。如果你从27岁就开始“带病生存”,胰岛功能的衰退、血管的损伤、器官的磨损,比起50岁才发病的人,足足“多跑了20年”。

这是一个“慢性时间炸弹”,越早启动,爆炸时威力越大。

年轻人往往对疾病警觉性不高。很多人一开始只是“血糖高一点”,不痛不痒,就放着不管,或者靠节食硬撑。

结果几年后发展成真正的糖尿病,甚至错过了胰岛素干预的“蜜月期”,到最后只能靠药物维持。

那是不是得了糖尿病就注定短命?并不是。

关键在于管理与认知

研究发现,那些能长期、稳定控制血糖的患者,其实寿命和正常人差距并不大。

有些人甚至因为长期健康饮食、规律运动、定期体检,整体健康状况反而比同龄人更好。

糖尿病不是“判刑书”,而是“警告信”

它在提醒你,过去的生活方式出了问题,是时候做出改变了。

要想把糖尿病“驯服”,重点不在药,而在生活方式的“重构”饮食结构要调整,不是单纯戒糖,而是减少精制碳水,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让血糖上升更平稳。

运动也是血糖的天然“调节阀”,尤其是餐后快走、抗阻训练,对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非常有效。

别忽视睡眠与压力。很多人夜里熬夜刷剧,白天暴躁易怒,却不知道这正是血糖波动的“幕后黑手”。

慢性应激状态下,皮质醇升高,也会让胰岛素功能受到干扰。

还有一个被严重低估的因素:社交支持。有研究表明,拥有积极社交网络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更好,抑郁情绪更少。

家人的鼓励、朋友的陪伴、甚至一个有趣的糖友社群,都可能成为你坚持下去的动力。

除了生活方式,定期监测也很关键。

不仅是空腹血糖,而是包括糖化血红蛋白、肾功能、眼底检查等在内的全面评估,才能真正掌握身体的“全貌”。

在这场与糖尿病的拉锯战中,早发现、早管理是关键。特别是现在,糖尿病的“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数据显示,中国18岁以上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已接近12%,而糖尿病前期人群比例超过35%,这意味着三分之一的人正在“通往糖尿病的路上”。

很多人以为自己“年轻、没症状、挺健康”,其实可能早已处于“糖前期”而不自知。

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体检中加入“糖化血红蛋白”“餐后血糖”等指标——它们就像高楼的烟雾报警器,能在火苗还没冒出来时就发出警报。

糖尿病不是老年人的专属,也不是富贵病,它更像是生活方式的“晴雨表”。

当你长期饮食重油重糖、久坐不动、情绪焦虑、作息混乱时,身体就会用“血糖升高”来表达不满。

别等到27岁被确诊,才开始后悔早起不吃饭、晚上狂吃烧烤、运动全靠“走到电梯口”。

健康这事儿,真的不是等你有空了才来管,而是从现在的每一顿饭、每一次动起来、每一次情绪管理开始。

今天的你,是明天健康的设计师。

别把糖尿病当成终点,它更像是人生的一次强制升级提醒

那么你怎么看待糖尿病年轻化的趋势?你身边有没有人正在与它抗争?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也别忘了点赞、收藏,分享给需要的人。

参考资料:
《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2023年全球糖尿病发病年龄与寿命研究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男子13岁得糖尿病27岁进 ICU!这 5 类人一定要警惕

提起糖尿病,很多年轻人会觉得那是“老年病”,感觉和自己没什么关系。不过近日,#男子13岁得糖尿病27岁进ICU#的热搜突然出现,引发热议。

看到这里,你还觉得糖尿病离你很远吗?

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的数据显示:我国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糖尿病患者;每 3 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糖尿病前期。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病人群越来越年轻化。好好的年轻人,怎么就血糖高了?

01

哪些人容易患上糖尿病?

1. 有糖尿病家族史

糖尿病会遗传,如果直系亲属,包括父母、兄弟姐妹中有患糖尿病的人,那你患上糖尿病的风险也很大。

而且,除了遗传,家人之间也很可能互相影响,传递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导致糖尿病在家庭中频繁发生。

2. 超重

肥胖(身体质量指数 BMI 大于 24)是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BMI=体重 /(身高 × 身高),其体重按千克算,身高按米算。

身体自带的胰岛受体数是相对固定的,而体重偏重的人体内的脂肪细胞比较多。这会导致胰岛素对血糖的敏感度降低,容易出现胰岛素抵抗,从而引发糖尿病。

3. 饮食不健康

长期高热量、高糖、高脂、低膳食纤维饮食,不但容易摄入过多能量,还可能让血糖不知不觉升高。

4. 作息不规律

长期熬夜也会加重身体负担,容易导致内分泌失调,升高患糖尿病的风险。

5. 缺乏运动

现在人们经常久坐,缺乏运动。肌肉细胞中的胰岛素受体对葡萄糖反应不敏感,可能会导致血糖上升。

02

糖尿病有哪些症状?

如何诊断?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多食、多饮、多尿和体重减少。

有上述症状,并符合以下任何一个条件的人,可能要小心了,很可能你已经有糖尿病了:

即使没有典型的临床表现,但在完善糖耐量的筛查试验中,以下有两项结果符合也可诊断为糖尿病,如果只有一项符合,需改日复查确认。

03

如何预防糖尿病?

1. 合理饮食

控制总热量的摄入,食物的选择也应注意多样化,营养均衡、荤素搭配。

2. 适量运动

每周至少有 5 天,每天半小时以上的中等量运动,可以进行走路、游泳、太极拳和广场舞等运动。

3. 控制体重

吃动平衡,把身体质量指数(BMI)降到正常范围内(18.5~24)。

4. 定期体检

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有糖尿病高危因素的人应该尽早进行糖尿病筛查。结果正常者,3 年内也需至少复查一次。

最后提醒大家:对于糖尿病要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才能有效防治糖尿病,别再用“我还年轻”忽视健康问题。(南宁疾控)

把饮料当水喝,27岁女子患糖尿病还引发白内障

日前,27岁的小雅在医院完成了白内障手术治疗。白内障的发病年龄一般在45岁以上,年仅27岁的小雅怎么会患上白内障呢?

爱尔眼科医院院长高岩指出,小雅的白内障属于糖尿病并发性白内障,是由于血糖增高以后,造成眼内房水渗透压的改变,导致了白内障的提前发生。

视觉中国资料图

糖尿病并发性白内障

左眼仅剩指数视力

年纪轻轻的小雅又为什么会患上糖尿病?据了解,小雅从小就喜欢喝饮料,口渴的时候就用饮料解决,几乎从不喝水。

五年前,22岁的小雅就患上了糖尿病。最近两年,小雅看东西开始变得模糊,“感觉有层雾在眼前怎么都看不清楚。”

视觉中国资料图

以为是近视度数加深的缘故,小雅就去眼镜店配了副眼镜,但还是不太理想。

去年年底,小雅的视力突然急速下降,下楼的时候甚至连台阶也看不清了。去医院检查,医生诊断是白内障,建议尽快做手术。

受疫情影响,小雅推迟了手术计划。不久前,小雅来到太原爱尔眼科医院。经高岩院长诊断,小雅是糖尿病并发性白内障,左眼仅剩指数视力、右眼视力0.06、晶状体混浊明显,需要手术治疗。

实施白内障手术

近视力恢复至1.0

考虑患者比较年轻,评估眼底情况较好,高岩院长为小雅实行焕晶白内障手术。术后复查,小雅双眼裸眼远视力0.8、近视力达到1.0。

高岩院长说,小雅选择的多焦点人工晶状体可以同时解决白内障、老花、屈光不正等多个问题,让她获得清晰的远、近视力。

据了解,焕晶白内障手术是目前最前沿的屈光性白内障手术,飞秒激光辅助在提升白内障手术精准度的基础上,还可减少43%的超乳能量和51%的手术时间,提升白内障手术的安全性和手术效率。

与此同时,植入多焦性人工晶体,可实现患者的远、中、近全程视力无障碍,这也是术后的最佳效果。

糖尿病患者白内障发病风险比常人高4倍以上

高岩院长介绍,糖尿病并发性白内障(糖白)发病更早、发展速度更快、核硬度更高、病情程度更严重,晶体可在短期内快速变浑浊,视力严重下降。

并且糖尿病患者有血糖高、伤口较难愈合、瞳孔不易散大等特点,若等晚期再做手术将会大大增加手术的难度与风险,甚至可能失去手术治疗的机会。

不久前,中国人群糖尿病患病率的最新全国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于英国医学杂志(BMJ)发表,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为12.8%。据此估计,我国约有1.298亿人罹患糖尿病。

高岩院长强调,糖尿病患者白内障的发病风险较无糖尿病患者高4至5倍,发病年龄较年龄相关白内障提前20年。

视觉中国资料图 图文无关

因此,为了及时发现、早期治疗糖尿病引起的眼部病变,无论有无视力改变,糖尿病患者均应定期接受眼部检查。

今年6月6日是第25个全国“爱眼日”,为全面展示我国防盲治盲和眼健康工作成效,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爱眼护眼意识,今年的宣传主题确定为“视觉2020,关注普遍的眼健康”。

其中,特别提到将大力宣传白内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眼病防治知识等作为宣传重点,关爱白内障患者,预防糖尿病致盲。

文字 |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华 通讯员 李青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