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2016糖尿病年会(糖尿病16年后有什么并发症)

医师报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领域年度收官大会——CDS 2016隆重上映

http://www.mdweekly.com.cn/

2016年11月16-19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主办,厦门市医学会承办的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二十次全国学术会议(CDS 2016)在福建省厦门市召开。

CDS是国内糖尿病领域最大、最权威的专业学术组织,本次会议是2016年国内外糖尿病学术领域的收官之作,是展现中国糖尿病学界基础科研最新成果和临床实践最新进展的学术盛宴。

大会开幕式

11月17日年会举行了盛大的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周智广教授主持,大会主席、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贾伟平教授,厦门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厦门市医学会常务副会长洪丰颖,福建省医学会秘书长阮孟源,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饶克勤进行开幕致辞。

贾伟平教授

周智广教授

洪丰颖副主任

阮孟源秘书长

饶克勤副会长

贾伟平教授汇报了本届CDS工作规划:

1.加强学会组织建设。

(1)完善学组架构,筹建多个学组;

(2)设立常设秘书处(北京、上海);

(3)设立相关工作委员会(指南编写、科普传播、学术指导、科研立项等);

(4)制定分会委员参与学会工作相关制度并加强考核。

2.打造精品,提高质量,推动糖尿病领域科技创新发展。

(1)精品学术会议:CDS年度大会、青委会及学组年会;双边及区域性医疗交流合作会议;

(2)精品医学期刊:中华糖尿病杂志(被评为2016年出版质量二等奖);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ogy合作;

(3)临床科研专项研究(2017年启动)。

3.搭建平台、整合资源,推进服务创新驱动发展

(1)搭建继续医学教育平台;

(2)搭建医学科普与健康促进平台;

(3)提升我国医学科研和专家国际地位及影响力;

(4)拓展和建立国际及港澳台相关学术组织合作交流新渠道;

(5)搭建“一带一路”医学走廊服务平台。

普及基层培训,启迪国际视野

CDS 2016围绕“发现(Discovery)、整合(Integration)、提高(Improvement)”的主题,突出基础与临床结合、广度与深度并重、交流与培训并举、学术与公益兼顾等特点,学术氛围浓郁,形式丰富多样,内容精彩纷呈。

本届年会设置了全体大会、专题研讨、口头发言、论坛、会前培训班、卫星会、壁报交流等形式多样、层次丰富的学术交流活动,共安排特邀报告250个,其中全体大会报告8个,专题研讨学术报告222个,会前培训班讲座20个。本次年会共收到1491篇来自国内外的自由投稿,其中中文稿件1346篇,英文稿件145篇。稿件涵盖糖尿病科研与临床的各个领域。本次会议采取盲审形式对收到的稿件进行审阅,从中挑选出220篇参加口头发言,396篇参加壁报讨论、846篇参加书面交流。

热闹的电子壁报区

作为中国糖尿病学术阵营的领军组织,CDS在配合政府相关部门做好指南共识的制定与推广、基层医生培训和基层医院帮扶、学术创新与交流合作、分级诊疗的全面落实、糖尿病防治知识的科学普及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作为CDS最具影响的学术交流平台和宣传窗口,CDS 2016从规模到内容都充分反映了中国糖尿病学术领域学术繁荣、百家争鸣的良好发展势头,也体现了CDS一致秉承的“激励科研创新,规范学科发展,注重学科交叉,普及基层培训,启迪国际视野”的学科发展理念。

善发现:“原创性”和“国际化”缺一不可

“发现”是一切科学活动的直接目标,包括疾病规律的发现,以及临床诊治实践和疾病管理方面的进展。年会作为CDS的年度盛会,非常重视糖尿病预防和治疗相关的科学发现和科学成果,并充分体现了“中国范儿”和“国际化”并举的鲜明特色。

大会将于11月18日下午举行隆重的“2016年度CDS科学贡献奖”颁奖典礼。本届CDS科学贡献奖获奖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纪立农教授将在颁奖仪式后发表获奖主题报告。此外,大会还将进行CDS 2016优秀论文奖、优秀壁报奖的评选,并揭晓“2015年度十大糖尿病研究奖项”获奖名单,以此来表彰我国糖尿病防治工作中涌现出的杰出人才。

国际化也是本次年会的一大亮点。在17日上午的开幕式和全体大会上,会议邀请了来自美国耶鲁大学的2016年ADA杰出科学成就奖获得者Tamas Horvath教授,以及来自日本神户大学的Susumu Seino教授。同时,今年首次设置的CDS-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ogy联合论坛也是本次年会一大亮点。另外,学会与北美华人糖尿病协会(CADA)合作,开设了CDS-CADA专场。

促整合:“跨学科”和“跨学会”联合

整合有两层意思。一是基础和临床的整合,二是糖尿病相关领域的整合。

糖尿病涉及到很多相关学科,本次年会的结构组成方面发生了一些改变,许多专场是与中华医学会下属的其他兄弟学会共同合作。除此之外,从糖尿病综合防治的角度出发,学会还与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合作举办了“运动是良医”专场,强调通过更加广泛、具有普及性的生活方式干预来预防糖尿病。

学术和公益兼顾是CDS一贯秉承的理念。在学术日程之外,本次大会还将举行 “只为更健康——5公里健康跑”、“只为更健康——一餐一课”主题活动、“蓝光行动——点亮全民抗糖之路”主题展示等一系列糖尿病公益活动。

重提高:夯实基层是根本

学术引领和规范普及是CDS肩负的两大任务。本届年会在17日下午设置了“糖尿病指南与共识”专题研讨,这些指南、共识的发布和推广,必将为我国糖尿病防治工作带来极大推动作用。

此外,国家政策的密集出台和落实体现了我国医改着力“强基层”的核心思想,CDS承担起加快基层糖尿病管理人才培养、提高基层医师糖尿病诊治水平、提升基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达标率等使命和职责。为此,本届年会在特设了4场会前培训班和2场基层糖尿病防治专场,把糖尿病的最新诊疗规范、指南、技术传递给广大的基层医师,切实提高广大基层医院的糖尿病诊疗水平。

人气火爆的会场

大会会场内

编辑、排版:《医师报》张璐

关注医师报微信:

请点击标题下方的蓝色字体“医师报”。

同时,也请您关注医师之家中国医师协会官方微信,微信号:CMDAWEIXINN。

欢迎订阅医师报:邮发代号:1-351;

刊期:周报,48期/年,4元/份,192元/年

咨询电话:010-58302970

投稿请发送至:934868380@qq.com

微信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

北京医院郭立新教授:糖尿病患者该怎么吃不升糖?

<点击右上角关注“糖尿病管理团队”头条号,与13万糖友一起学习靠谱的糖尿病知识>

经常有患者问,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其实,只要总热量控制好,你几乎什么都可以吃。我们推荐的糖尿病饮食是最健康的饮食,不仅仅糖尿病患者应该这样吃,对每一个健康人,也是健康饮食。

饮食控糖要了解两个概念:食物的升糖指数、血糖负荷

不同的食物对血糖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对于食物来说,与血糖最关联的一个概念是某种食物升高血糖的"能力",即血糖生成指数(Glycemic index,GI),简称升糖指数,是个相对的比值,用以反映食物引起人体血糖升高程度的指标。有些食物虽然含糖量高但引起血糖升高的速度反而慢,而有些食物虽然含糖量少但却有可能引起血糖迅速升高,在这里食物的升糖指数起着关键作用。

升糖指数高的食物由于进入肠道后消化快、吸收好,葡萄糖能迅速进入血液,所以易于导致高血糖的产生。低升糖指数的食物则不易迅速引起血糖升高,低升糖指数的食物容易产生饱腹感,同时引起较低的胰岛素分泌。不过也要注意,某种食物升糖指数虽低,但是摄入过量时同样也会引起血糖升高。那掌握吃多少不就可以了吗?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知道另外一个概念——血糖负荷。

血糖负荷(Glycemic load,GL)是某种食物的升糖指数×食物中碳水化合物的量/100,血糖负荷既考虑了食物所含碳水化合物的"质",又兼顾食物所含碳水化合物的总量对血糖的影响,这个指标就很好,可以真实反映食物的血糖应答效应。

当血糖负荷在10以下时,可认为该食物为低血糖负荷食物;

当血糖负荷在11~19之间时,该食物为中等血糖负荷食物;

当血糖负荷在20以上时,该食物为高血糖负荷食物。

升糖指数和血糖负荷可以指导我们对血糖的管理。升糖指数仅仅说明食物升糖的快慢,那血糖负荷的算法就兼顾量和指数了。

打个比方:我想喝牛奶,那喝多少合适呢?

这盒全脂牛奶200g,全脂牛奶的升糖指数(GI)是25%(0.25),为低升糖指数食物。看牛奶包装上的食物成分表:碳水100g是4.5,200g就是9。那么血糖负荷(GL)值等于2.25(0.25×9),在10以下,为低血糖负荷食物,对于血糖的影响并不大,就可以放心喝。

大家不要嫌繁琐,多试几样,心里就有数了。

各种类食物的升糖指数是多少呢?

谷物类

鸡鱼肉蛋类

乳类豆类

蔬菜类

水果类

糖类

点心、饮料类

【你还有其他关于糖尿病饮食类的疑问吗?可以威信搜索tys2809,添加我们咨询】


本文作者:

郭立新教授,北京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13-2016年年会执行主席,被授予“中国糖尿病诊疗基层行特别贡献奖”、“北京医学会突出贡献奖”。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中国糖尿病杂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等多家杂志编委、常务编委,担任《国际医学前沿杂志》副主编、《中华糖尿病杂志》副总编辑。

承担和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课题、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

主编内分泌专著5部、参编25部。

(转载自郭立新教授“立说新语”)

应广大糖友要求,方便大家更精准的搜索到我们,现将头条号“糖医生控糖团队”改名为“糖尿病管理团队”。感谢大家的信任与关注!

爱喝咖啡和茶的人赚到了!糖尿病风险降17%,死亡风险降到最低!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既喜欢喝茶,也爱上喝咖啡。早上来杯咖啡提提神,下午泡杯茶养养生。科学家们也在不断探究咖啡和插究竟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爱喝茶的人:糖尿病风险更低

日前,武汉科技大学的研究团队在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EASD)年会上公布了一项研究数据显示:适量饮用红茶、绿茶或乌龙茶可以降低的2型糖尿病风险,在平均10年的时间内,研究发现每天饮用≥4杯茶,患糖尿病的风险会降低17%。①

爱喝咖啡的人:心血管疾病风险更低

2022年,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欧洲预防心脏病学杂志》上发表一篇研究。研究发现,与不喝咖啡相比,每天喝2-3杯咖啡,与更长的寿命和更低的心血管疾病风险有关,并且适用于现磨咖啡、速溶咖啡和不含咖啡因的咖啡。

其中:

喝不含咖啡因的咖啡的人死亡风险降低14%;

喝现磨咖啡的人死亡风险降低27%;

喝速溶咖啡的人死亡风险降低11%。②

此外,研究还发现,所有类型的咖啡都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降低有关。

健康时报 寇晓雯 摄

同时爱喝咖啡和茶的人,

死亡风险降到最低

事实上,很多人不仅喜欢喝咖啡同时还喜欢喝茶,如果你也是这样,那可是赚到了!

2022年,天津医科大学的学者们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解答。研究发现:与既不喝咖啡也不喝茶的人相比,每天喝2-4杯茶和<1-2杯咖啡的人,具有更低的全因、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风险。

具体来说:

只喝咖啡的情况下:与每天不饮用咖啡的人相比,每天饮用咖啡<1~2杯的人,全因、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最低,全因死亡风险降低20%。

只喝茶的情况下:与每天不饮用茶的相比,每天喝2~4杯茶的参与者,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达到最低水平,全因死亡风险显著降低23%。

咖啡 茶的情况下:与不喝咖啡和茶的人相比,每天喝<1-2杯咖啡 2-4杯茶,可以使参与者的全因死亡风险降低22%,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24%,呼吸系统疾病死亡风险降低31%。③

不论喝茶还是咖啡,牢记这3点

1. 每天别超量

“过犹不及”,再好的东西,也要“适可而止”。喝咖啡建议每天别超过5杯,2018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等联合发布的《咖啡与健康的相关科学共识》建议:健康成人,每天3-5杯是适宜的,即每天摄入不超过210-400毫克咖啡因④。而喝茶也别贪多贪浓,正常人每天4-5杯为宜,以淡为好。

2. 别喝得太烫

无论是茶还是喝咖啡,都不要喝得太烫。2016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公布对于咖啡、茶等过热饮品的致癌性评估结果,温度超过65℃的过烫饮品被列入2A类致癌物。

3. 别喝得太晚

咖啡的饮用时间最好放在早餐或午餐后喝比较适宜,可促进代谢,帮助消化。如果下午或晚上再喝咖啡,可能会影响晚上睡眠质量;而喝茶最好也不要在晚上饮用浓茶。此外,不论喝茶还是咖啡不要空腹喝,容易刺激肠胃。

本文综合自:

①Drinking plenty of tea may reduce the risk of developing type 2 diabetes, finds study in over a million adultshttps://www.eurekalert.org/news-releases/964913

②David Chieng.et al. The impact of coffee subtypes on incident cardiovascular disease,arrhythmias,and mortality:long-term outcomes from the UK Biobank. Europe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Cardiology(2022)00,1-10

③Chen Y, Zhang Y, Zhang M, Yang H, Wang Y. Consumption of coffee and tea with all-cause and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BMC Med. 2022 Nov 18;20(1):449. doi: 10.1186/s12916-022-02636-2. PMID: 36397104; PMCID: PMC9673438.

④《咖啡与健康的相关科学共识》,2018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等

来源: 健康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