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11点(糖尿病11点多算高吗)
饭吃太晚易患糖尿病
新华社记者 沈鹏
全球超过21亿成年人存在超重或肥胖问题,这让他们更有可能患上糖尿病和高血压等。一项新的研究结果表明,吃晚饭时间太晚会增加体重上升风险。临睡前才吃晚饭还会导致血糖水平上升,增加患糖尿病可能。
这份研究报告的通讯作者、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博士乔纳森·全(音)说:“进餐时间太晚所产生的影响因人而异,取决于通常的就寝时间。”
研究人员对比了20名身体健康的志愿者(10名男性、10名女性)在晚上10点和下午6点吃晚饭的消化情况,他们都是在晚上11点就寝。研究人员发现,晚饭吃得较晚,志愿者体内血糖水平较高,且燃烧脂肪较少,哪怕在这两个不同就餐时间吃的是同样的饭。
研究报告的第一作者、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顾晨娟(音)博士表示:“在健康志愿者身上看到的这种影响,在肥胖或糖尿病人群身上可能更为明显,这些人群新陈代谢本就受到损伤。”
乔纳森·全说:“还需要做更多实验,观察影响是否会随时间推移继续存在,以及造成这些影响更多的是饭后马上睡觉等行为,还是身体的昼夜节律。”
糖尿病人早餐怎么吃?医生:糖友吃早餐注意3点,血糖稳一天
糖尿病人早餐怎么吃?医生:糖友吃早餐注意3点,血糖稳一天。
1.优质蛋白质食品:蛋白质食品也是稳定一餐血糖不可或缺的。丰富的优质蛋白质不仅有利于人体吸收和利用,还能增加饱腹感,延缓餐后血糖。早上,糖尿病患者最好在桌上吃些蛋白质食物,以避免吃太多主食来充饥。
2.多样化。糖尿病人的早餐应该营养均衡,品种丰富。应该摄入各种营养素,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谷物、肉类、鸡蛋、牛奶和奶制品、蔬菜和水果等都是不可或缺的,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例如,蔬菜可以放在粥里一起吃,以降低原糖指数。
3.吃50 ~ 100克主食。许多糖爱好者认为主食可以快速增加糖,血糖可以在没有或少吃主食的情况下得到控制,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建议食用50 ~ 100克主食,并经常以不同的方式食用,如馒头、全麦面包、燕麦片等。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哪个指标更重要?医生详细分析告诉您答案
无论是糖尿病诊断,还是糖尿病的治疗,都需要看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这两个指标。空腹血糖是指至少8小时没有摄入热量的状态下测定的血糖值,通常是指早晨起床后早餐前的血糖,而餐后血糖是指进食后1-2小时测定的血糖。
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哪个更重要?
两者在糖尿病的诊断与治疗中的重要性各有千秋,可以说不相伯仲。
1.在糖尿病诊断中的重要性
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空腹血糖≥7.0,随机血糖≥11.1并具有典型糖尿病症状者,或者不同时间的2次糖耐量试验结果均显示空腹血糖≥7.0,餐后血糖≥11.1的无典型糖尿病症状者,可诊断为糖尿病。
但在实际血糖测定中,空腹血糖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出现波动,如前一晚是否吃了宵夜或者是否得到足够的休息等,而餐后血糖受影响则相对较少,更能够反映患者的真实血糖水平。
所以在糖尿病的诊断上,餐后血糖应该更具重要性。
2.在糖尿病治疗中的重要性
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同样需要监测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虽然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都能够指导降糖药物的调整,但空腹血糖可能在发现患者夜间低血糖方面的作用更大。有部分糖尿病患者并非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胰岛素抵抗而导致餐后血糖升高,而是因为胰岛细胞反应迟钝,餐后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引起的。
如果患者在晚餐时进食过少,或者胰岛素注射剂量过大,这时测定餐后血糖很可能还在正常范围内,但由于胰岛素分泌高峰的延迟,在后续胰岛素的作用下患者很可能会出现夜间低血糖,这时测定早晨空腹血糖可能会低于正常,或者出现反应性升高,所以会发现夜间出现低血糖的情况,可以采取增加监测夜间0点、3点及5点血糖,或者减少晚餐前胰岛素用量的措施。从这方面来看,空腹血糖在防止患者出现低血糖方面更加重要。
从患者的依从性来看,由于患者进餐时间不定,再者每次均需要测定早中晚三餐的餐后血糖,所以餐后血糖更容易被患者漏测或者由于测定时间不准确而导致数值误差,而空腹血糖则只需要测定一次,所以患者更容易执行且相对更准确。
但是,在指导糖尿病患者饮食调节方面,餐后血糖就显得更加重要了,由于餐后血糖可以直接反应患者进食情况,如果进食过多或者结构不平衡,餐后血糖都会升高,这时需要患者调整饮食。
最后,说了这么多,并不是提倡糖尿病患者就可以忽略其中之一。其实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都是非常重要的,其中之一控制不好,都会影响糖尿病综合治疗的全局,甚至导致治疗失败,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并发症的出现。所以糖尿病患者不能顾此失彼,对空腹和餐后血糖需要同等重视。
参考文献: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