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查血糖吗(糖尿病查血糖吗要空腹吗)
糖尿病人无论血糖多高,一定要“清”“补”“动”,早知道早受益
糖尿病其实不是“富贵病”,也不是“老年病”,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中年人都中招了。你可能觉得自己不胖,吃得也不多,怎么会得这个病?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它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简单来说,就是身体对胰岛素这个“钥匙”越来越不敏感,打开细胞“门锁”的能力变差了,糖分进不去细胞,只能“漂”在血液里。时间久了,血糖越来越高,就成了糖尿病。
高血糖最怕的不是数字,而是它默默损伤身体的方式。很多人一开始没啥感觉,最多就是口干、尿多、容易饿、容易累。
有人问,那我血糖高了,是不是就该吃药?药当然重要,但光靠药是不够的。我们国家一直在提倡“健康中国”的理念,核心就是一个词——预防为主。
怎么预防?关键就是从生活方式入手。无论你现在是糖尿病“前期”还是已经确诊,“清”“补”“动”这三件事,谁都不能忽视!
先说“清”。这里的“清”,不是让你清肠排毒,也不是吃什么保健品,而是清淡饮食。现在不少人有个误区,以为只要不吃糖就万事大吉。
精制米面、甜饮料、油炸食品这些东西也都是“隐形糖”,吃了照样升血糖。饮食要清爽、天然、少加工,多吃粗粮、蔬菜、豆类、优质蛋白,控制主食总量,细嚼慢咽,这样才能让血糖缓慢上升,不至于飙得太快。
再说“补”。很多人一听“补”,脑子里全是鸡汤、炖肉、燕窝,其实这儿的“补”是补营养、补肌肉、补身体功能。
糖尿病人长期血糖控制不好,容易出现肌肉流失和营养不良,尤其是年纪大的,一不小心就发展成肌少症。
合理补充蛋白质特别关键,像鸡蛋、瘦肉、鱼虾、豆腐、牛奶这些,都是不错的选择。还有一点也不能忽视,糖尿病人容易缺乏维生素D、钙、镁等微量元素,这些对血糖调节有辅助作用,适当补一补,对身体有益无害。
别忘了“动”。有些人一得糖尿病就变得特别“惜命”,啥都不敢动,怕低血糖、怕累着。科学运动是控制血糖最实用的“天然药”!
哪怕你年纪大,不方便剧烈活动,也可以散步、做广播操、练太极。只要动起来,哪怕一天30分钟,胰岛素的效果就能明显提升,血糖自然就稳了。坚持比强度更重要,每天动一动,胜过偶尔爆发猛动。
我们国家在健康政策上也做了很多努力。《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就明确提出,要加强慢性病防控、推广健康生活方式。
这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每个人都得为自己的健康负责。特别是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三高、久坐不动的朋友们,这些都是糖尿病的高危因素,看似不起眼,其实都是隐患。
生活中很多人问我:“医生,我血糖这么高,是不是一辈子都要吃药?”我通常会说,药不能随便停,但生活方式才是决定血糖走势的关键。那些血糖控制得好的人,往往不是药吃得多,而是吃得对、动得勤、心态稳。
你可能想不到,情绪波动大、作息紊乱、压力山大,这些也会让血糖飘忽不定。保持好心情,睡好觉、吃好饭、动好腿,这些看似简单的事,却是最扎实的“血糖调节器”。
有位70多岁的阿姨,刚诊断2型糖尿病时血糖飙到15,她一开始吓得饭都不敢吃,天天躺着不敢动。后来我们一点点地帮她调整饮食结构、安排适合她的运动,鼓励她多晒太阳、多跟人聊天。
三个月后,血糖降到了7左右,药量也减少了不少。她自己都说:“原来不是血糖可怕,是我以前太怕它了!”这就是“清”“补”“动”的力量,看似平凡,实则不凡。
还有一点特别重要,糖尿病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死局。只要你愿意调整生活方式,血糖是可以稳住的,甚至有些前期病人通过努力可以“逆转”!
这一切都得靠你自己去做,医生只能给你地图,路还得你自己走。别等到并发症来了,才后悔没早做准备。
写到这儿,想说一句掏心窝子的话:糖尿病不是“判死刑”,但也不是“小感冒”。它是你身体发出的信号,是在提醒你,是时候改变了。不管你现在血糖有多高,不管你是刚查出来还是多年老病号,“清”“补”“动”这三件事,谁都不能少。别等,别拖,越早开始,越早受益。
记住了,糖尿病不怕你怕它,就怕你不理它。听医生的,管住嘴、迈开腿、调整心态,让身体的“糖”不再失控。
你不是一个人,中国有上亿糖尿病患者,国家在行动,家庭要重视,个人更要觉醒。生活方式的每一次积极改变,都是你向健康靠近的一步。
参考文献:
[1]钟雪梅,陈敏,凌雅韵,等.二甲双胍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肌少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25,36(06):732-736.
[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慢性病防控行动[Z].2020.
[3]黄建始,王陇德.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与实施路径研究[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0,54(1):4-8.
糖尿病患者每年都测血糖?没用?医生提醒:检查方向错了!
【[礼物]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我爸每年都去医院查血糖,可他脚还是肿了,眼睛也模糊,医生也没说清楚原因,是不是根本没啥用?”
服装厂的仓库管理员李强一边整理货物,一边看着手机里的检查单,不解地皱着眉头。
他父亲得糖尿病已经八年,每年定期查空腹血糖,从不落下,但身体状况却没好转,反而越来越多小毛病堆起来。
这类情况其实不少见。
很多糖尿病患者对“血糖监测”这件事特别上心,一年去医院查个一两次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平时自己也用血糖仪测一测,数字正常就放心。
可身体却不买账,四肢麻木、视力模糊、肾功能下降等问题还是照样来。
问题不是不查,而是方向搞错了。血糖指标只是冰山一角,它不能代表全局。
很多关键性的病变,早期根本不反映在血糖值上。
有个常见误区是把血糖数字当成“唯一标准”。
不少患者以为,只要空腹血糖低于7.0 mmol/L,餐后低于11.1 mmol/L,那就是控制得好。
但糖尿病的危害不在血糖数字,而在长期的代谢紊乱和并发症。
身体不是看你那几次测的数据,而是要看你这几个月甚至几年,血糖在体内到底波动成什么样。
这种波动对血管、神经、眼底、肾脏的影响,比瞬时高一点还严重得多。
有研究发现,血糖波动幅度大的患者,即使平均血糖不高,也会比平均血糖略高但波动小的患者,更早出现并发症。
日本东京大学医学院追踪1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发现波动大的组其周围神经 病变发生率高达58%,而波动小但略高组仅为36%。
这说明光靠“看着正常”的数字根本不行,真正有用的,是动态监测。
这个时候,有个检查项目特别关键,就是糖化血红蛋白。
它反映的是过去2到3个月血糖的平均水平,能看出血糖控制是否稳定。
可问题在于,不少患者压根不测这个,只盯着当天的血糖数值看。
更有些人干脆在检查前一天就“特别注意”,吃得少睡得好,用点药压一压,让数据好看点。
可糖化血红蛋白没法造假,它记录的是身体的“长期表现”,不像空腹血糖能临时控制。
除了糖化血红蛋白,还有更细的指标能看出风险隐患,比如C肽、胰岛素水平、胰岛β细胞功能。
它们能判断胰腺还剩多少功能,有没有抵抗现象,是不是到了该调整治疗方案的阶段。
但这些检查往往被忽略,很多人几年都不查一次,只盯着血糖数字看,错过了干预的最佳时机。
再说更核心的问题,其实并不是血糖这件事,而是“代谢综合征”背后的整个失调系统。
糖尿病常常不是一个单独的问题,而是脂肪肝、高血压、高尿酸、高血脂混在一起的综合性病变。
身体里多个代谢系统紊乱,互相影响,最后推高了血糖。
你只盯着糖,看不到背后的那堆火。
光降糖,不调脂,不控压,不纠正胰岛素抵抗,只会表面控制住,内部持续恶化。
有个观念得彻底改掉:血糖高不是重点,血糖“为何高”才是核心。
绝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初期就是因为胰岛素抵抗,身体虽然还能分泌胰岛素,但细胞对它不敏感,糖进不去细胞,只能堆在血液里。
此时测血糖虽高,但C肽水平也高,说明身体还在努力应对。
如果不及时干预,就会一步步拖垮胰岛功能,走上不可逆的病程。
而这个阶段最有效的检查是HOMA-IR指数,用来反映胰岛素抵抗程度,大多数人连听都没听过。
更深一层的问题是:糖尿病其实是“慢性炎症”的体现。
大量研究证明,糖尿病患者体内慢性低度炎症反应普遍存在。
IL-6、CRP、TNF-α这些炎症因子升高,会加速胰岛细胞凋亡、血管内皮损伤、神经退行性病变。
这个时候再去盯着血糖数字本身,意义已经不大了。
有研究发现,CRP水平持续升高者并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风险提升41%,而这在传统血糖监测中是无法捕捉的。
肾功能也是一个被忽略的重点。
糖尿病肾病并不是血糖高才开始,而是早期血糖波动、血压异常、肾小球滤过压力增加共同引起。
很多人查尿常规一切正常,以为没事,其实肾损伤早已开始。
尿微量白蛋白是早期糖尿病肾病最敏感的指标,可惜大多数基层体检里并不包含。
只有长期监测尿白蛋白/肌酐比值,才能看出肾脏是否已经受累。
如果等到肌酐升高,往往已经晚了。
还有人关注眼底检查这事。很多糖尿病患者眼睛出了问题才去看眼科,觉得只要不模糊就没事。
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在早期无任何症状,只有通过专业眼底照相或OCT检查才能发现。
数据上看,超过35%的糖尿病患者在被诊断时已有轻度视网膜病变,20%的人5年内发展为中度以上。
这些人血糖控制往往“达标”,但没有做系统眼底监测,所以错过最佳干预时机。
脚的问题也得提。糖尿病足不是因为鞋没穿好,而是因为末梢神经长期受损,合并血管供血不足造成的。
一旦出现麻木、发凉、溃疡,就已经进展很深了。
检查周围神经功能,用震动觉、电传导速度、皮温感知等手段能早期发现问题,可这些检查多数人没做过。
查血糖的时候没人提醒这些,但偏偏这些才是决定生活质量的关键。
所以说到底,方向错了,努力白费。
糖尿病不是看一天两天的血糖,是要看全身的代谢状态、器官功能、慢性炎症指标、内分泌系统的稳定性。
真正有用的不是查多少次血糖,而是看得有多深、分析得有多细、监测是否有体系。
有些检查平常看不见,但一旦出了事就补不回来。
那问题来了:如果糖尿病这么复杂,普通人不懂医学,怎么知道自己到底查对了没有?
关键是要建立“监测框架”,而不是盯一个数字。
比如一年做一次糖化血红蛋白、C肽、尿微量白蛋白、眼底检查,三个月做一次血脂、肝肾功能、HOMA-IR,平时自测血糖波动曲线。
这不是花钱多,而是用最小成本堵最大漏洞。
真正防住糖尿病的,不是药,是对身体机制的理解和主动管理。
身体不会骗你,问题都写在数值里,就看你查不查、会不会看。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1]孙胜男,赵维纲,董颖越,等.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03):229-233.
糖尿病肾病必查7项!漏掉第4项,5年后透析率翻倍
饭照吃,药照吃,血糖也控制得行,怎么肾却一步步“走下坡”?这不是命,是病没查细——特别是那第4项,查与不查,大不一样。
糖尿病肾病,农村人常说是“糖尿病拖出来的肾坏”,听着吓人,其实真不怪吓人。很多人一开始觉得“尿蛋白一点点,没事”,可五六年过后,肾功能一掉就是断崖式,连透析都来不及准备。
这类患者在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但病情一旦进展,治疗难度和经济负担陡增,对家庭更是沉重打击。
科学查体、定期复查,是“保肾”的关键。特别是糖尿病患者,这7项检查不能漏,哪怕只漏一项,可能就错过了“保肾”的最佳时机。而漏掉第4项,临床数据显示,五年内透析率翻倍!
那这7项到底是啥?为啥第4项尤其重要?下面就给大家掰开揉碎,一项项讲清楚。
第一项:尿微量白蛋白(UACR)检查
很多人做尿常规发现“尿蛋白阴性”,就以为肾没事。其实不然,尿微量白蛋白升高是糖尿病肾病最早的信号。这个指标能在肾功能看似正常时,提前暴露出血管受损的苗头。
临床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UACR持续大于30mg/g,即便其它指标正常,肾损伤也可能已悄悄发生。农村老年人若能每年查一次UACR,就能提前防住不少“透析命”。
第二项:血肌酐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
血肌酐是“看肾功能”的重要指标,但它“反应慢”。当肾功能下降50%以上时,血肌酐才可能升高。所以现在更常用eGFR来评估肾过滤能力,这个值越低,肾越吃力。
血肌酐正常≠肾功能好。很多50岁以上的农村糖尿病患者,血肌酐正常但eGFR已低于60ml/min,说明肾已经“力不从心”,需要干预。
第三项:24小时尿蛋白定量
比“尿微量白蛋白”更进一步,这项检查能评估一天内蛋白流失量。长期蛋白尿,不仅意味着肾漏得厉害,还会加重营养消耗,引发低蛋白血症、水肿、免疫下降等问题。
如果24小时尿蛋白超过0.5g,就该引起重视;超过1g,已属中重度肾病。
第四项(重中之重):肾脏超声检查
很多人一听“查肾”,就只盯着验血验尿,却忘了“看得见”的问题。肾脏超声能观察肾脏大小、皮质厚度、血流情况,甚至发现囊肿、积水、萎缩等结构变化。
关键是——那些血肌酐还没升高、尿蛋白也少的人,超声可能已能发现肾萎缩,这说明病已经不轻了。这项检查若缺失,等于闭着眼开车,危险极大。
一位60多岁的农村大伯,糖尿病十年,血糖控制得还行,只做了血常规和尿蛋白,没查超声。后来突然浮肿、乏力,查出来时肾已经萎缩,透析成了唯一选择。如果早几年能做个超声,可能就不至于这么快走到透析这一步。
第五项:血压监测(尤其是晨间血压)
糖尿病肾病的“隐形杀手”之一就是高血压。特别是早晨起床后的血压升高,最容易被忽略,却最伤肾。
肾不好的人70%以上合并高血压,而高血压又能进一步加重肾损伤,形成恶性循环。家庭自测血压,建议记录晨起、中午、晚上三次,观察波动情况。
第六项:糖化血红蛋白(HbA1c)
有人疑惑:“查糖尿病干嘛还要看这个?”其实糖尿病肾病的根源就是长期高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能反映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评估血糖控制是否达标的重要依据。
研究显示,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左右,肾病进展风险明显下降。高糖状态下,肾小球毛细血管长期受损,才是“肾病”的罪魁祸首。
第七项:血脂全套
很多人忽视了血脂在肾病中的作用。糖尿病患者如果长期甘油三酯、低密度胆固醇偏高,会加重肾小球硬化,使肾病进展更快。
血脂异常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帮凶,会影响肾脏供血,加重肾缺氧状态。血脂检查不仅是“防心脑血管病”,同样是“护肾”的一把利器。
从遗传角度看,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发生糖尿病肾病的概率更高。生活方式上,重盐重油、久坐不动、熬夜伤肾也都是“催化剂”。精神压力大、情绪长期抑郁,也会通过激素轴影响血糖和血压,间接损伤肾功能。
农村老年人常说“肾好命长”,这话不假。肾是沉默器官,不痛不痒,却一旦出问题,后果极重。
不少人一听“查这么多”,就嫌麻烦、嫌贵。其实这些检查,很多在县医院都能做,而且比起后期透析、住院、买药的钱,早发现、早干预,是最省钱、最保命的做法。
漏掉第4项肾脏超声,等于少了一盏照亮病情的灯。五年后透析率翻倍,这不是吓唬人,是实打实的临床统计数据。
农村不少老人愿意花几百元买保健品,却不愿意花一百元查体。真正护身的,不是“保健酒”,而是查病早、管得细。
最后要提醒的是,糖尿病肾病不是“等着透析”的病,只要管理好血糖、控制好血压、定期监测肾功能,多数人可以稳定十年以上,甚至终生不透析。
不要怕查得多,怕的是查得晚。7项检查,缺一不可。
温馨提示:本文为健康科普知识,旨在提升公众健康意识,不作为具体诊疗依据。如有身体不适或疑似疾病,请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进行评估和诊治。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