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蛋白3糖尿病(尿蛋白糖尿病可以吃大萝卜吗)
这3类降糖药是心肾“守护者”,糖友一定要知道!
降低血糖是糖尿病治疗的核心目标,而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专家们发现心血管疾病和肾脏并发症才是糖尿病患者住院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持续的高血糖会引发多种器官损伤,这无疑加剧了相关并发症风险。
2024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以及国际权威指南都明确指出,对于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心力衰竭或慢性肾脏病的糖尿病患者,无论血糖是否达标,都应优先选择具有心肾保护证据的降糖药。治疗策略也从“阶梯式控糖”转变为“早期联合治疗”,核心目标扩展为血糖控制与器官保护并重,这一转变彻底改变了糖尿病药物的使用优先级。
1.列净家族(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抑制剂)
这类药物能抑制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让多余的糖分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单药可使糖化血红蛋白降低0.5% - 1.2%。其独特优势在于能减轻心脏负荷、促进利尿排钠,改善心衰患者预后。代表药物有达格列净、恩格列净、卡格列净等。
大型研究证实,恩格列净可使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38%,肾脏复合终点风险降低39%;达格列净在心力衰竭患者中也能显著降低住院风险。2023年亚太专家共识明确,只要肾小球滤过率(eGFR)≥20 ml/min就可安全启用,即使后续eGFR低于此值仍可继续使用,直至透析或肾移植。
1、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
这类药物多为注射剂(司美格鲁肽有口服剂型),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食欲、减轻体重(平均减重2 - 5kg)间接保护心血管。
代表药物有利拉鲁肽、度拉糖肽、司美格鲁肽等。研究显示,其可使主要心血管事件减少12%,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12%,特别适合合并ASCVD或肥胖的患者。2025年最新动物实验发现,利拉鲁肽与达格列净联用对糖尿病大鼠的心肾损伤有协同保护作用,效果优于单药治疗。
3.经典降糖药二甲双胍
作为使用最广泛的降糖药,二甲双胍凭借良好的安全性、经济性和明确的降糖效果,仍是2型糖尿病治疗的基础用药。它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肝糖输出。虽然单药心肾保护证据不如前两类新药,但2024 ESC/EASD指南推荐,对ASCVD高危人群,若糖化血红蛋白≥6.0%且合并两项以上危险因素,可直接起始SGLT2抑制剂联合二甲双胍治疗。
目前中国已批准多种复方制剂,如二甲双胍恩格列净片、达格列净二甲双胍缓释片等,每日一片的剂型显著提高了患者依从性。
结语
除了以上3类对糖友来说格外友好的药物,有2类降糖药也需警惕:格列酮类药物(吡格列酮或罗格列酮)可能增加心衰风险,荟萃分析显示,这类药物会导致体液潴留和慢性充血性心衰风险增加近2倍。对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或有心衰危险因素者,使用格列酮类药物须格外谨慎。沙格列汀等DPP - 4抑制剂中的部分药物也被提示可能增加心衰住院风险,选择时需个体化评估。
45岁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转机:尿蛋白从2.8降到0.3,苦刺帮了大忙
草木之性,各有所宜,用之得当,砭石不如。在肾病科奋战30多年,我见过太多患者被蛋白尿、水肿、血肌酐升高折磨得失去希望,也深知单一疗法在复杂肾病面前的无力感。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一味长在山野、看似不起眼却暗藏治肾“绝技”的草药——苦刺。它还有个更接地气的名字“三叶五加”,云南人叫它“刺三甲”,广西人喊“鹅掌柴”,《云南中草药》里记载它“清热解毒,活血消肿”,《贵州草药》更直接点明“治肾炎水肿,风湿关节痛”。这株五加科灌木,从云南的山坡到贵州的灌木丛,从四川的沟边到广西的路旁,只要有点阳光就能扎根,枝干上布满尖刺,活得那叫一个“有棱角”——巧的是,它治起肾病来,也像根“刺”,专挑病根扎。
苦刺的性味归经很有意思:苦、辛,微温,归肝、肾、膀胱经。说白了,它就像个“疏通工”,既能清体内的湿热,又能活血化瘀,还能利水消肿。我临床常用的《全国中草药汇编》里记载,它能治肾炎水肿、尿路感染、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这些“老毛病”,但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在慢性肾病领域的表现。
图片来源于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现代药理研究揭开了它的“秘密武器”:三萜皂苷类成分能抗炎、调节免疫,像给肾脏装了个“防护盾”,减少免疫复合物沉积;黄酮类化合物是“抗氧化小队”,专门清除自由基,延缓肾纤维化;生物碱和有机酸则能促进尿液生成,帮助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和毒素——这对慢性肾病患者来说,简直就是“天然利尿剂 肾保护剂”二合一。我常和患者说:“别看这株草带刺,它治肾病是‘三管齐下’:清热利湿消水肿,活血化瘀护肾功,调节免疫防复发。”
去年11月,我接诊了一位45岁的男性患者张先生。他拿着检查报告进来时,眉头皱得能夹住笔:“邓主任,我这糖尿病肾病3年了,尿蛋白一直降不下来,最近脚肿得穿不进鞋,是不是要透析了?”我仔细看了他的报告:24小时尿蛋白定量2.8g(正常<0.15g),血肌酐152μmol/L(正常53-106μmol/L),空腹血糖8.2mmol/L(正常3.9-6.1mmol/L),糖化血红蛋白7.8%(正常4%-6%),B超显示双肾轻度萎缩。更棘手的是,他还有口干口苦、小便黄赤、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数——这是典型的“湿热内蕴,瘀血阻络”啊!
我给他开了个经验方:苦刺根(鲜品加倍)、黄芪、丹参、茯苓、泽泻15g、玉米须、鬼箭羽、黄精、甘草等。
注意:因每个人的病因病机体质不同,中西药治疗须由执业医师辨证施治并开具处方,患者不可擅自抓药服用,以免贻误病情或引发药物不良反应。
方子里苦刺根是“主将”,清热利湿、活血化瘀;黄芪补气升阳,改善糖尿病患者的气虚状态;丹参活血通络,和苦刺根一起“打通”肾微循环;茯苓、泽泻、玉米须利水消肿,把多余的水分“赶”出体外;鬼箭羽是糖尿病肾病的“专药”,能降血糖、减少蛋白尿;黄精滋阴润燥,缓解口干口苦;甘草调和诸药。考虑到他血肌酐偏高,我又加了大黄(后下)通腑泄浊,促进毒素排出。
二诊时(2周后),张先生兴奋地说:“脚不肿了,小便也清亮了!”复查24小时尿蛋白降到1.2g,血肌酐降到128μmol/L。我调整方子,把苦刺根减到,加了山药健脾益肾,继续巩固。复诊3个月后,他的尿蛋白完全降到0.3g,血肌酐稳定在105μmol/L,空腹血糖控制在6.5mmol/L左右,糖化血红蛋白降到6.2%。最近一次随访(2025年6月),他特意带着媳妇来送锦旗:“邓主任,我现在能正常上班了,这株带刺的草救了我的命!”
这个案例我想告诉肾友:苦刺治糖尿病肾病,关键在于“湿热瘀同治”。糖尿病肾病患者常因长期高血糖导致微血管病变,湿热内蕴、瘀血阻络是核心病机,苦刺根既能清热利湿,又能活血化瘀,相当于从“根”上切断了病情进展的链条。我的临床数据显示,用含苦刺根的方剂治疗糖尿病肾病,尿蛋白缓解率比单纯用西药提高,这株带刺野草的“威力”可见一斑。
虽然苦刺是“肾病救星”,但也不是人人都能吃。我总结了四个“禁忌”:
- 孕妇和经期女性要避开:苦刺有活血作用,孕妇吃了可能增加流产风险,经期女性吃了可能导致月经量过多。我曾遇到一位年轻患者,本身有痛经,听人说苦刺能“排毒”,自己煮水喝,结果月经来了10天还不停——这就是“药不对证”的教训。
- 脾胃虚寒者慎用:苦刺性微温,但偏苦,平时容易拉肚子、胃怕冷的人,吃了可能加重胃痛、腹胀。我建议这类患者用苦刺时,一定要搭配黄芪、白术这些健脾温中的药,中和它的寒性。
- 别和辛辣食物“组队”:吃苦刺期间,别同时吃辣椒、生姜、羊肉这些辛辣温热的食物,否则容易“火上浇油”,加重口干口苦、小便黄赤的症状。
- 采集和用量要谨慎:野外的苦刺可能沾了农药或重金属,一定要洗净、焯水后再吃;用量一般不超过30g(干品),鲜品不超过60g,过量可能引起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
从医30多年,我见过太多患者被“糖尿病肾病必透析”“IgA肾病治不好”的说法吓倒,也见过太多人因为盲目相信“偏方”耽误病情。苦刺只是中西医结合治肾病的一个缩影——它不贵,山野里就能采;它不神,但用对了地方,就能发挥大作用。
仝小林院士担心的3类糖尿病人,结局往往堪忧,看你是其中之一吗
糖尿病不是新鲜事,很多人甚至觉得这病只要控制好血糖就行,反正又不是癌症,不疼不痒。但仝小林院士曾明确指出,有三类糖尿病人,未来的病情往往不乐观,甚至可以说是“结局堪忧”。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多年临床经验和真实数据总结出来的警示。你是不是也在其中,咱们今天就说透它。
第一类人是那些血糖波动特别大的人。别以为血糖高才危险,其实忽高忽低更要命。就像一个水管,水流稳定没事,忽然水压暴增暴降,很快它就爆裂了。
人体血管也一样。研究发现,血糖波动幅度大的患者,血管内皮损伤更重,动脉硬化速度更快,并发脑卒中、心梗的风险比持续高血糖还要高两成。
有些人吃完饭血糖飙到15,空腹又掉到4,这种“过山车”式血糖,其实是在悄悄摧毁你的血管。
再说血糖控制好的那种人,不少其实是“假象”。他们看着血糖表上数字挺正常,餐后两小时也不高,但忽略了一个细节——夜间血糖。
一项2023年发布在《中华糖尿病杂志》的研究指出,近六成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夜间低血糖现象,而他们白天血糖看起来一切正常。
夜间低血糖反复发作,会引起心律紊乱甚至猝死,这类人往往自觉状态良好,却在猝不及防间出现致命并发症。
第二类是那些合并多种基础病的糖尿病人。你不会不知道,糖尿病本身已经是个“系统性疾病”,如果再叠加高血压、脂肪肝、痛风等,就像一个人背着三四个炸药包在过日子。
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2022年的数据,将近七成糖尿病人合并至少一种其他慢性病,而这些人五年内发生重大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是单纯糖尿病的2.8倍。
这类人常常陷入一个死循环。比如血糖高了,吃降糖药,结果肾功能指标开始升高,于是医生调整药物,再控制血压和尿酸,最后药越吃越多,副作用越来越重,身体越来越虚。
你以为在治疗,其实是在勉强维持。而且临床观察发现,这类病人最容易“掉队”——一旦控制不住某一项指标,会连锁反应,其他问题也开始失控。
第三类是“没感觉”的人,症状轻微甚至毫无症状,但检查已经很严重了。很多中老年人来体检,一查糖化血红蛋白超过9,尿蛋白阳性,眼底出血,自己却说平时一点不难受。
这种类型的糖尿病人,往往发现得晚,治疗也起步晚,等到真正出现症状,病情已经进入并发期。医学上叫“沉默型糖尿病”患者,这类人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神经病变的发生率远高于有症状者。
这还不止,有些人压根没把糖尿病当回事,觉得反正不疼,测血糖也懒得测,甚至吃药也断断续续。这类人往往是“结局最差”的群体。
因为他们错过了干预的黄金期,等到真正出问题,无论是失明、尿毒症还是心梗,几乎都已经晚了。
其实糖尿病的复杂性,远远超出大众想象。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糖多了”问题,而是一系列内分泌、免疫、代谢紊乱交织的结果。
比如很多人不知道,糖尿病人免疫力下降,是因为高血糖会抑制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功能,导致感染风险成倍增加。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糖尿病人一旦得了肺炎、皮肤感染、甚至小小的脚伤,恢复都特别慢。
说个临床上我印象最深的案例。一个五十多岁的男性,得糖尿病八年,从来不觉得有什么不舒服,血糖控制也一般。
这两年开始视力模糊,走路没劲儿,尿也多了,去医院一查,已经是糖尿病肾病四期。
他懵了,说自己从来没觉得痛苦过,怎么突然就这么严重。我只能告诉他,这病不是突然严重,是你一直都没当回事。
如果你属于上面三类人,再忙也得去复查一下血糖相关指标,不光是空腹血糖和糖化,还有C肽、胰岛素水平、尿微量白蛋白、眼底照相、神经电生理。有些检查你可能没听过,但它们真正能反映糖尿病的“内伤”。
还有一点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医生总强调不能只看血糖。因为糖尿病的诊疗核心早已从“控糖”转向“控并发症”。
血糖只是表象,真正决定寿命和生活质量的,是你有没有并发症,是不是能早期发现并干预。如果你每天都在为餐后血糖纠结,却从不关注肾功能和眼底,那就像只顾擦窗户,房子地基早就塌了还不知道。
别小看糖尿病的“沉默杀伤力”。它不像感冒发烧那样立竿见影,而是悄悄地改变你的血管、神经、视网膜。你以为自己挺好,其实身体早已被糖慢慢侵蚀。正因如此,仝小林院士才特别强调上述三类人群的风险。
很多人问我,糖尿病到底能不能治好。我会老老实实地告诉他,目前没有根治的办法,但可以把它“养着”,让它别作妖。
就像养一只脾气不好的猫,你不能指望它变温顺,但你可以用方法让它不抓你。糖尿病也是,只要你了解它的脾性,掌握监测和干预的节奏,是可以和它和平共处很多年的。
这也提醒我们,不要只盯着血糖仪上的数字,更要看背后隐藏的风险。糖尿病不是慢性病,它是一个“慢性危机”。真正可怕的不是高血糖,而是你一直觉得自己没问题。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15(6):321-345
2.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
3.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糖尿病肾病诊治建议(2024年修订版).中华肾脏病杂志,2024,40(4):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