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的诊断依据(糖尿病诊断标准依据)

全科超人展良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2024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糖尿病诊断标准

2024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诊断标准:根据三多一少典型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加上随机血糖、空腹血糖、OGTT两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中的任何一项来诊断。

如果缺乏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则需要同一时间点的两个血糖指标或两个不同时间点的血糖指标达到或超过诊断切点(不包括随机血糖)才能诊断为糖尿病。

当两个不同的血糖指标检测结果不一致,即一个血糖指标达到或超过诊断切点、另一个血糖指标未达到诊断切点时,则需要再次检测达到或超过诊断切点的血糖指标,并考虑可能影响血糖指标检测结果的因素,才能诊断。

糖代谢状态分类

诊断和检测注意事项

①在行OGTT试验前3天应保证每天至少进食含有150g碳水化合物的食品,因为禁食或者过度限制碳水化合物可能导致OGTT的血糖水平假性升高(空腹8小时即可)

②静脉血糖标本应该尽快送检,标本放置时间过长可能会发生糖酵解,使测定的血糖水平假性降低 。

③测定糖化血红蛋白应该采用标准化的检测方法,且有严格的质量控制。

以下情况下不能以糖化血红蛋白诊断糖尿病:镰状细胞病、妊娠(中晚期)、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艾滋病、血液透析、近期失血或输血、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等。因为敏感性较低,一般不推荐采用糖化血红蛋白筛查囊性纤维化相关糖尿病;一旦糖化血红蛋白≥ 6.5%也可诊断囊性纤维化相关糖尿病。

⑤空腹血浆葡萄糖、75g OGTT两小时血浆葡萄糖值或糖化血红蛋白可单独用于流行病学调查或人群筛查。如果OGTT的目的仅在于明确糖代谢状态时,仅需检测空腹和糖负荷后2h血糖。仅检测空腹血糖,糖尿病的漏诊率较高,建议同时检测空腹血糖、OGTT两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OGTT其他时间点血糖不作为诊断标准。建议血糖水平已达到糖调节受损的人群,应行OGTT以提高糖尿病的诊断率。

在急性感染、创伤或其他应激情况下,可出现暂时性血糖升高,不能以此时的血糖值诊断糖尿病,须在应激消除后复查,再确定糖代谢状态。在上述情况下同时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有助于鉴别应激性高血糖和糖尿病。

糖尿病的分型

根据病因学证据将糖尿病分为四种类型1型糖尿病(T1DM)、2型糖尿病(T2DM)、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

T1DM 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病理生理学特征是胰岛β细胞数量显著减少乃至消失所导致的胰岛素分泌显著下降或缺失。T2DM 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亦不明确,病理生理学特征为胰岛素调控葡萄糖代谢能力的下降(胰岛素抵抗)伴胰岛 β 细胞功能缺陷所导致的胰岛素分泌减少(相对减少)。

通俗理解:1型糖尿病属于沙漠,胰岛素好比是树木,沙漠中树木绝对不足(所以需要直接补充胰岛素);2型糖尿病属于森林,但不爱护,经过滥砍滥伐后最终也可能变成没有树木的沙漠。

特殊类型糖尿病包括8类:即胰岛 β细胞功能缺陷性单基因糖尿病、胰岛素作用缺陷性单基因糖尿病、胰源性糖尿病、内分泌疾病所致糖尿病、药物或化学品所致的糖尿病、感染相关性糖尿病、不常见的免疫介导性糖尿病、其他与糖尿病相关的遗传综合征。随着对糖尿病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特殊类型糖尿病的种类会逐渐增加。

妊娠糖尿病是指妊娠合并高血糖的状态,可分为妊娠期糖尿病(GDM)、妊娠期显性糖尿病(ODM)、孕前糖尿病(PGDM)。

血糖多高算糖尿病?一次体检超标就能确诊吗?

在日常体检中,很多人看到“血糖偏高”就会紧张:“我是不是得糖尿病了?”也有不少人认为:“我只是偶尔血糖高,没什么大不了的。”

下面我想告诉大家一个重要的医学常识:糖尿病并不是单靠一次血糖升高就能确诊的疾病。它需要综合多次检测结果、临床症状和相关指标来判断。

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讲清楚:

正常血糖范围是多少?

多高的血糖才叫糖尿病?

一次体检超标就能诊断为糖尿病吗?

如果只是血糖偏高,该怎么办?

一、血糖多少才算正常?标准在这里

血糖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通常用毫摩尔/升(mmol/L)表示。

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成年人的血糖水平可分为以下几类:

| 分类 | 空腹血糖(mmol/L) | 餐后2小时血糖(mmol/L) |

| 正常血糖 | <6.1 | <7.8 |

| 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受损) | 6.1~<7.0 | <7.8

| 糖耐量异常(糖负荷后高血糖 | <7.0 | 7.8~<11.1 |

| 糖尿病 | ≥7.0 | ≥11.1 |

补充说明:

- “空腹”指的是至少8小时内未摄入任何热量;

- “餐后2小时”是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时;

- 若使用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也可作为辅助诊断依据。

二、一次体检发现血糖高,就是糖尿病吗?

答案是否定的。医学上诊断糖尿病,并不是“一次定终身”。

因为血糖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生理指标,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比如:

- 情绪紧张或焦虑

- 最近饮食过甜或暴饮暴食

- 刚刚运动完或身体处于应激状态

- 某些药物(如激素类、利尿剂)

- 测量误差或操作不当

仅凭一次空腹血糖超过7.0 mmol/L,并不能确诊糖尿病。

三、确诊糖尿病需要哪些条件?

根据WHO和我国《糖尿病诊疗指南》,满足以下任一条件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条件一:

- 典型糖尿病症状(如多饮、多尿、体重下降等) 任意时间血糖 ≥11.1 mmol/L

> 注:“任意时间”指不考虑上次进餐时间,一天中任何时刻的血糖值。

条件二:

- 血糖 ≥7.0 mmol/L(需至少8小时未进食)

条件三:

-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后2小时血糖 ≥11.1 mmol/L

> 注:OGTT是将75克无水葡萄糖溶于水后服用,测量服糖前及服糖后2小时的血糖水平。

条件四:

- 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

注:该方法适用于实验室标准化检测,部分医院可能尚未普及。

注意:以上条件建议重复检测确认,避免误诊。

四、如果只是血糖偏高,该怎么办?

如果你的血糖处于“糖尿病前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糖前期”,包括:

- 空腹血糖受损(IFG):6.1~<7.0 mmol/L

- 糖耐量异常(IGT):餐后2小时血糖7.8~<11.1 mmol/L

这并不等于已经患病,但意味着你已经是糖尿病的“高风险人群”。

这个阶段的干预非常重要!

研究表明,在这个阶段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可以显著降低未来发展为糖尿病的风险,甚至实现逆转!

建议如下:

1. 控制饮食:

- 减少精制碳水(白米面、甜点);

- 增加膳食纤维(蔬菜、全谷物);

- 控制含糖饮料摄入频率。

2. 规律运动:

- 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车、游泳);

- 结合抗阻训练,增强胰岛素敏感性。

3. 减重:

- 对于超重或肥胖者,减重5%~10%,可显著改善血糖水平。

4. 定期监测:

- 每3~6个月复查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

- 必要时可做OGTT检查。

5. 必要时药物干预:

- 在医生评估下,部分患者可短期使用二甲双胍等药物预防进展。

五、给每一个关注血糖的人

糖尿病不是突然降临的灾难,而是一场逐渐失衡的过程。

你今天的饮食选择、运动习惯、情绪管理和生活方式,决定了你明天是否会被糖尿病找上门。

别等到并发症出现才后悔,别让“偶尔高一点”的血糖成为你健康的定时炸弹。

六、结语:科学认识血糖,才能真正掌控健康

一次血糖高≠糖尿病,但也不能掉以轻心。

如果你刚刚发现血糖异常,不要恐慌,也不要忽视。

现在开始调整生活方式,完全有可能扭转局势,远离糖尿病。

提醒:血糖偏高,不一定是糖尿病!真正的糖尿病有7种表现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血糖一高,有的人就开始焦虑,觉得是不是得糖尿病了。体检单上看到“空腹血糖6.2”三个字,整个人都不好了。其实,这个数字本身没什么大不了的。真要说糖尿病,那远远没到。

血糖高这事,在现代社会已经变得太普遍了。不夸张地说,一边喝着奶茶,一边喊血糖高的人,几乎每天都在上演。问题不在血糖,而在我们理解血糖的方式。很多人以为血糖一高,就等于糖尿病,其实这中间差得远。

糖尿病真的不是靠一个指标就能诊断的病。它背后有一整套复杂的系统障碍。不是今天高了,明天就进医院。身体的调节能力比我们想象得强大多了。高血糖只是表面,真正的糖尿病是身体多个调控系统的失控

人体的血糖调节机制,是经过数十万年进化出来的。在原始社会,吃不到东西才是常态。为了生存,我们的身体学会了在短时间内尽可能储存能量。

现在反过来,每天都在摄入超出需求的糖,身体一下子懵了。它还没来得及适应现代社会的饮食节奏

这被称为“进化错位”。也就是说,我们的身体是为饥饿设计的,不是为甜食、汉堡、自助餐设计的。胰岛素原本是用来帮助我们活下来的,现在反而成了血糖失控的“罪魁祸首”。但其实它只是被过度使用了。

血糖高不等于糖尿病,原因就在这里。它可能只是一次性应激反应,比如前一天吃得多、睡得少、压力大。这种暂时性的升高,就像是城市下雨路面积水,等水退了,一切照旧。真正的糖尿病,是水管体系本身出了问题。

如果一个人空腹血糖在6.1~6.9之间,很多时候被称为“糖调节受损”状态。这个阶段是可逆的。很多人就是在这个阶段被吓怕了,开始过度节食,结果反而搞乱了身体的代谢节奏。节食过度,胰岛素抵抗反而加重

糖尿病真正的表现,不只是血糖升高,而是身体出现了系统性的问题。比如,饭后一小时血糖飙升到11毫摩尔每升以上,这说明胰岛素调节能力下降。还有的人早上空腹血糖不高,但夜间血糖在不断波动,这种隐秘的失调更容易被忽视。

真正的糖尿病有7种典型表现,不是每个人都会出现全部,但只要出现其中一两个,并持续存在,就要高度怀疑。这7种表现,才是比单纯血糖更重要的判断依据。

第一种是饭后犯困,注意不是累,是那种吃完饭就想躺的困。这是胰岛素飙升后带来的反应,血糖大起大落,脑子一时反应不过来。这种情况往往被当成“消化不好”误判了

第二种是夜间频繁起夜,甚至口渴到要喝水。很多人觉得是肾的问题,其实更多时候是肾脏在努力排出多余的葡萄糖。葡萄糖太多,身体只好用尿液带走

第三种是手脚麻、脚底发烫。这不是简单的末梢循环差,而是神经末梢在被高血糖慢慢破坏。长期高血糖,就像在“腐蚀”神经系统。

第四种是皮肤反复长疖子、感染难愈合。高糖环境是细菌最喜欢的“温床”,免疫力也会被抑制。尤其是腋下、脖子、腹股沟反复冒痘的人,一定要小心

第五种是体重反常下降,吃得多但瘦得快。这种情况说明身体已经开始“燃烧”肌肉和脂肪作为能量来源。胰岛素不工作了,身体只能拆解自己。

第六种是情绪反复无常,尤其是饭前易怒、饭后乏力。血糖波动剧烈,直接影响大脑的神经递质。很多人以为是心理问题,其实是糖代谢出问题了

第七种是牙龈出血、口腔异味。这说明血管内皮已经开始微损伤。口腔是最早能反应全身代谢状态的地方,别忽略了这些小细节。

这些表现比单纯的“血糖高”更能说明问题。有些人血糖看着不高,但已经有3种以上的症状。还有的人血糖高了两年,啥症状都没有。糖尿病不是一个“数字病”,是一个“系统病”

还有一点特别重要,很多人把糖尿病当成一个独立的病,其实它是一种“代谢综合征”的一部分。胰岛素不仅影响糖,还影响脂肪、胆固醇、血压。胰岛素出了问题,整个身体的代谢都会跟着失衡。

有研究显示,超过60%的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同时存在脂肪肝。这不是巧合,而是同一个“根”——胰岛素抵抗。脂肪肝只是糖尿病的“兄弟病”,不是哪个吃得多的问题,而是代谢节奏出了问题。

真正让人担心的,不是血糖高,而是血糖不稳。有的人空腹血糖正常,但整个白天血糖忽高忽低,身体在这种波动中逐渐被拖垮。持久的应激反应,会让胰腺越来越疲惫。

有个细节很多人没注意,长期高血糖的人眼睛容易干涩。这不是简单的用眼过度,而是眼球的微血管被慢慢堵住了。视网膜是人体最先感受到血糖变化的地方之一。

有的人在诊室里血糖高,一回家就正常。这种现象叫“白大衣高糖”。紧张、焦虑会促使肾上腺素上升,暂时性抑制胰岛素。所以一次的异常,并不能说明什么

糖尿病的诊断是组合判断,不是单一数值。除了空腹、餐后血糖,还要结合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水平、C肽、尿糖、甚至肝功能、血脂一起看。单靠一个血糖数值,就像盲人摸象

现在很多年轻人血糖偏高,是因为睡眠紊乱和情绪应激。这种“应激性高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糖尿病,但如果不调整生活节奏,几年后很可能演变成真正的糖尿病。

有一类人特别容易被忽视,就是体重正常但腹围超标的人。这种“瘦胖型”人群,胰岛素抵抗更严重。看起来没问题,其实内脏脂肪早就超标了。

我们现在的社会节奏,已经不是身体能轻松适应的节奏。高糖饮食、久坐不动、情绪压抑,这些都在一点点透支我们原本强大的身体调节系统。血糖升高,不是灾难,而是身体给我们发出的提醒

别一看血糖高就慌了,也别一看正常就觉得自己没事。真正要看的,是整体状态。糖尿病不是一天形成的,也不是一天能逆转的。它是一个过程,一个长期积累的结果。

如果你正在经历轻微的血糖波动,不妨把这当成一次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节奏和饮食结构。不是为了追求完美,而是为了让身体重新找回它原本的节奏。

真正值得我们重视的,从来不是那个数字,而是数字背后,身体在努力维持平衡的那个过程。

参考资料:

1. 《内科学》第九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ISBN 9787117265384

2.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年第13卷第4期,页码:251-259

3.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3年第43卷第6期,文章标题:《胰岛素抵抗与代谢综合征的临床关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