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二级糖尿病(二级糖尿病是什么意思)

神经内科曾大夫 0
文章目录:

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能够逆转,四类人群只需采取三点措施便可实现

一提到二型糖尿病,大家几乎都认为是不可逆转的,一旦确诊以后,为了控制好血糖,以避免我们的肾脏、心脑血管、眼睛等重要脏器遭受严重的损害,很多人都是一天三顿吃药不敢停的。

如果曾大夫说糖尿病是可以逆转的,大概率会被很多人骂,你是个大骗子或者是异想天开。那么问题来了,二型糖尿病到底能不能发生逆转呢?以及通过什么途径或者办法来达到最终成功逆转的目的?这个文章对大家很有帮助,一定要仔细看完点赞关注加转发。

在临床上所谓的逆转其实并不是指疾病痊愈了,而是指二型糖尿病患者不需要通过打针吃药的方式,只需要通过良好的生活方式就能够维持正常的血糖,这不正是广大的二型糖尿病患者所期待的吗?我不需要通过打针吃药就能够控制好血糖。

其实早在2017年的时候,世界顶级医学杂志《柳叶刀》就发布了一项关于糖尿病的研究成果,在这项实验中,很多二型糖尿病患者只吃低卡路的汤和奶昔等流食,最终发现有将近一半的患者成功逆转了二型糖尿病,并且在不打针不吃药的情况下,成功将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之内,长达6个月乃至1年时间。

并且研究还发现了只有当二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的甘油三酯含量以及胰腺的脂肪含量比较低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发生逆转。这主要是因为我们体内脂肪大多数情况下是堆积在皮下,而当我们皮下脂肪堆积过多的时候,就有可能发生转移,比如转移到肝脏转移到胰腺,而在胰腺内负责胰岛素分泌的β细胞,如果长期接触过量的脂肪就会遭到损害,从而影响胰岛素的正常分泌,最终导致二型糖尿病的发生。所以对于二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如果想要彻底发生逆转的话,必须要恢复胰腺内β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在临床上并不是说每个二型糖尿病患者都能实现逆转,而容易实现长期逆转的糖尿病患者类型。主要有以下4大类,他们分别是体型肥胖的二型糖尿病患者,新发确诊的二型糖尿病患者,胰岛功能轻度受损的二型糖尿病患者,以及病程小于5年的2型糖尿病患者。

最后大家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怎样做才能实现二型糖尿病长期逆转?

其实在上面已经跟大家指明了两点方向,首先就是限制燃烧你的卡路里,其次就是恢复胰腺贝塔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主要办法有以下三点:

第一点,采取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对于想要发生逆转的二型糖尿病患者来说,不仅要注重每天膳食均衡,而且饮食上应该尽量选用低碳水化合物饮食。食物尽量选择低升糖指数的食物,如果大家不知道哪些食物属于低升糖指数食物的话,可以去网上搜索一下,同时每天应该保证足量的蛋白质摄入,减少脂肪的摄入,以防止过量的脂肪对于我们胰岛细胞的损害。

第二点,增加运动。减轻研究中,发现通过运动减轻体重达15公斤以上的二型糖尿病患者,86%的人发生了逆转,而运动主要采取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为主,每周至少5天,每次30分钟以上,尤其是对于那一些四肢躯干比较瘦,但是肚子比较大的腹型肥胖患者来说,一定要想办法减轻我们内脏的脂肪含量,减轻我们内脏的重量。

第三点,保护好胰岛细胞的功能。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药品是会损害我们胰岛细胞的功能,比如像某些抗生素、激素、抗精神类药品,常见的药品,比如像肾上腺素、噻嗪类利尿剂,干扰素、糖皮质激素、苯妥依钠等等药品,而我们在选择降糖药物的时候,应该选择一些对胰岛细胞比较友好的降糖药物,比如像二甲双瓜,α糖苷酶抑制剂,而不要长期选择一些促胰岛素分泌剂,比如像磺胺类降糖药物或者是膈列赖齐这样糖药物。

大家还等什么,赶紧行动起来。好了,今天就要聊这么多,关注医学科普,关注神经内科曾大夫。

糖尿病防治的三级预防目标是什么?

对于2型糖尿病的防治,医生们已经设定了三级预防目标。 一级预防目标是控制危险因素,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二级预防目标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三级预防的目标是延缓已存在的糖尿病并发症进展、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显然在这三个预防目标中,最为积极的是一级预防。(via 健康中国)

来源: 北京12320在聆听

我国1.29亿人患有糖尿病,如何远离“甜蜜的负担”

我国1.29亿人患糖尿病,如何远离“甜蜜的负担”

有潜在糖尿病患病风险人群需注意:40岁开始每年至少检测1次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尽量规避重油、重盐、重糖饮食习惯;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有一定强度的运动;控制体重,身体质量指数(BMI)在24或以下;避免过大精神压力,保持愉快的心情;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戒烟,严格限酒。

——————————

杨琨是一位“资深”的糖尿病患者,“糖龄”近36年。

1985年,年仅9岁的他被确诊为Ⅰ型糖尿病。在上世纪80年代,大众对糖尿病的认知较少,全家人通过买书自学了解糖尿病。

回忆起小时候的控糖经历,杨琨说:“三餐前和睡前都要验尿糖,18滴班氏液加两滴尿液,然后用酒精灯烧,烧完了根据颜色判断血糖高低。”到现在他还记得,小时候打胰岛素要用蓝芯针管,为此经常去买针头,每周都要对这些医疗器械进行蒸煮消毒。

如今,杨琨注射胰岛素已经非常容易了。在医生的指导下,他的血糖基本控制平稳,没有并发症。而且,他取得了两所大学不同专业的文凭,还从事着糖尿病的公益事业,成立糖友互助会,创办了一家医疗器械公司,为Ⅰ型糖尿病人提供就业机会。

日前,在由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文秘宣传组指导,中国家庭报社主办的“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2021“健康中国E起来”联合国糖尿病日主题直播活动上,杨琨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我国是全球糖尿病患病率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作为《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重点防控的四大慢性病之一,糖尿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慢性疾病。

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毛群安强调,糖尿病健康管理需要在健康教育层面持续发力,要做到受众在哪里,宣传教育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放在哪里。还需要不断强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互联网 医疗健康”服务落地基层,从根本上预防各类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糖尿病与肥胖和超重有一定相关性

北京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郭立新介绍,糖尿病是由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导致的糖代谢异常疾病。在糖尿病的认知上,人们常有误区。比如,经常有人说“别吃太多糖,小心得糖尿病。”其实,这种说法是缺乏科学依据的。吃糖与糖尿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如果长期摄入过甜的食物或是含糖饮料等,会导致超重、肥胖,增加代谢疾病发生的风险。糖尿病与肥胖以及超重有一定的相关性,长期摄入过多的糖分,患糖尿病的概率会明显高于健康饮食的人群,因此要做到吃糖有度。

另一个误区是,在同等条件下,有家族病史的人患糖尿病的概率比没有家族病史的人高,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一定会患糖尿病。除遗传因素外,我国每年约有5%-10%的糖尿病前期患者会进展为糖尿病,如果他们能在潜在风险期就进行健康饮食,加强锻炼,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正确、科学地干预,完全有可能延缓甚至避免糖尿病的发生。

郭立新表示,对已经患有糖尿病的患者来说,合理膳食,配合科学运动,遵医嘱管理血糖,同时关注血脂、血压,控制多种代谢异常,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有潜在糖尿病患病风险人群需注意:从40岁开始每年至少检测1次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饮食上尽量规避重油、重盐、重糖的不良习惯;注重锻炼,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有一定强度的运动;控制体重,BMI在24或以下;避免过大的精神压力,保持愉快的心情;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戒烟,严格限酒。

“糖尿病患者如何运动应咨询专科医生,开始运动前应进行心肺功能和运动能力、运动风险方面的评估。有并发症的患者要遵医嘱进行生活方式干预。”郭立新说,对于大多数糖尿病患者,运动有利于提高机体抵抗疾病能力,帮助更好地控制血糖。但在并发症的严重阶段不宜进行运动,比如视网膜出血急性期、视网膜脱落、低血糖频发、血糖剧烈波动、糖尿病足合并严重感染、严重的心肺疾患、肾功能不全的终末期、急性脑血管病等。

郭立新提醒,在运动中和运动后要防范与运动相关的低血糖,尤其是运动后迟发的低血糖。运动要以有氧运动为主,根据情况配合抗阻运动(增加肌肉的量和肌肉的力量)和平衡训练。要根据情况,选择自己能坚持的运动,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注意避免运动损伤。

家庭是预防和管理糖尿病的核心单位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城市化进程,糖尿病发病率持续增长,中国有1.29亿人患有糖尿病。

尽管糖尿病的管理还面临很多挑战,但从临床医生的角度,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表示,糖尿病是可防、可治、可控的疾病,家庭是预防和管理糖尿病的核心单位。

纪立农认为,有效地防范糖尿病的发生并做好管理,一定要贯彻“三级预防”的方针。一级预防指在一般人群中开展健康教育,提高人群对糖尿病防治的知晓度和参与度,提高社区人群整体的糖尿病防治意识;二级预防是在高危人群中筛查出糖尿病患者,及时进行健康干预等,并加以规范化管理,使他们的病情得以控制;三级预防是全面控制Ⅱ型糖尿病,预防其并发症导致的残疾或早亡,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命。

纪立农表示,内分泌医生要加强对大众的糖尿病科普,让更多人提升对糖尿病的认知;对于患者要给予正确的糖尿病教育,提升糖尿病的综合管理,让糖尿病患者减少或不发生并发症。另外,要响应慢病防治基层下沉战略,加强基层的培训,提升基层医院医生,包括社区医生和家庭医生的糖尿病诊疗能力,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专业的慢病管理。

患者对糖尿病家庭护理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加

“在对糖尿病患者的日常护理中,家庭的作用举足轻重。”中日友好医院护理部主任赵芳说:“在家庭中,我们要求患者个人做好健康记录,同时引导家人发挥监督、支持作用,帮助患者建立信心抵抗不良情绪,最终目的是遵从医嘱提高用药依从性,避免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赵芳一直推荐患者在家中使用血糖监测日记。它不仅可以记录血糖变化,更重要的是为医生提供居家自我管理中看不见的问题和误区。“糖尿病需要伴随终生的管理,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都可能会经历心理抵抗。大部分情况下,医生对患者在家的血糖波动、饮食变化以及抗拒用药等情况只能凭借患者含糊的描述来判断。如果有详细的日记记录,哪怕是一次心情不好的药物漏服,都可能会影响医生调整治疗方案的决策。”

随着糖尿病人数的增多,患者对于家庭护理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加。近年来,各大医院中糖尿病教育门诊的数量多了起来。“胰岛素针头不能重复使用”“这几个部位不能再注射了”等患者容易疏忽的问题,常常暴露在门诊之中。

皮下脂肪增生是糖尿病患者长期注射胰岛素后,注射部位的皮下组织出现增厚的“橡皮样”病变。在脂肪增生部位注射胰岛素,会导致胰岛素吸收减少或不稳定,增加血糖波动,还会导致胰岛素注射剂量增加。90%的患者认为自己采取了注射部位轮换,但实际上仅在同一部位内进行轮换,同样会出现皮下脂肪增生。另外,针头重复使用在糖尿病患者中也十分常见。有数据统计,针头重复使用一次,皮下脂肪增生率会提高20%,重复使用6次,会提高70%-75%,如果打一管药只用一个针头,意味着皮下脂肪增生率为100%。

临床中,赵芳就曾遇到过一位注射胰岛素9年多却从来没有自我检查过注射部位的患者。“有些皮下脂肪增生不易肉眼观察或触诊发现,只有通过超声检查才能判断,而大部分患者仅仅是凭感觉凭记忆。家人要提醒患者一年做一次超声检查,对于已经发现增生的患者,更要加大检查频率。”赵芳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曼玉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 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