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孕妇高血压糖尿病(孕妇高血压糖尿病会有什么不适)

药师方健 0
文章目录: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选择降压药一定要避开这些坑!

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2.78亿[1],平均每4个成人就有1个患者。而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病人数,9,750万,占高血压患者总数35.1%,也就是相当每3位高血压患者中就有1人合并糖尿病[2]。

高血压和糖尿病是经常相伴而行的“姐妹病”。有相关研究发现,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脑卒中)发生风险比单一疾病患者至少高2倍[3]。因此,糖尿病患者有效控制好血压,可以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降压困局

相比于普通的高血压患者,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在治疗上面临更多难题:

1. 血压控制目标更严格,但更难控制好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中指出糖尿病患者血压的控制目标: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控制目标为<130/80 mmHg;老年或伴严重冠心病的糖尿病患者,可放宽至140/90 mmHg;合并糖尿病的孕妇,建议血压控制目标为<135/85 mmHg。

然而,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血管硬化,从而升高血压;而血压增高又会使血糖进一步增高,加重胰岛素抵抗。恶性循环之下,影响了血压和血糖的有效控制。

  1. 靶器官损害风险更高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由于病理生理机制等因素影响,其发生心肾疾病的风险更高,同时也会使眼底病变的风险倍增。因此,糖尿病患者在降压的同时还需兼顾靶器官的保护。

高血压对糖尿病患者的危害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该如何选择降压药?

针对高血压合并糖尿病人群,临床常用到的是普利类或者沙坦类的降压药。两者都是作用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都能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尿蛋白,对肾脏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有效延缓糖尿病肾病风险。

但这两类药物在降压方面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在单药降压的时候,它们的降压幅度有限,约为10-15mmHg。对于需要严格控制血压的糖尿病患者而言,所以临床上通常需要进行联合用药。在普利类或沙坦类药物基础上,联用地平类,是临床比较经典的组合搭配。

不过,诸如氨氯地平、硝苯地平这类单通道降压的地平对肾脏并不友好。它们主要是单通道降压,主要扩张入球小动脉,几乎不扩张出球小动脉,相当于进水口开得很大,但出水量不变,就会导致肾小球内压升高,损伤肾脏。所以,它们并非糖尿病患者降压治疗的最优选择。

相比之下,新一代的贝尼地平片对肾脏更加友好。以卡优能贝尼地平片为例,它主要通过三通道降压,不仅降压效果更好,还能保护肾脏心脏。

卡优能贝尼地平片:为什么是糖尿病患者降压治疗的更优选?

  1. 三通道协同降压,保护心肾功能

作为新一代地平类降压药,卡优能贝尼地平片拥有独特的三通道(L/N/T三亚型)阻滞机制。其中,L通道,通过扩张外周血管起到降压作用;N通道,可以降低交感神经兴奋,降低在降压过程中发生心动过速的不良反应;而T通道,主要发挥的作用是降低肾内压,从而达到尿蛋白减少,保护肾脏的作用。

  1. 改善胰岛素抵抗,对胰岛素分泌无不良影响

有相关研究发现,贝尼地平能够改善胰岛素抵抗[4]。同时,贝尼地平主要通过阻断钙通道发挥作用,这种作用机制和胰岛素分泌的调节途径没有直接冲突。因此,不会干扰或者影响胰岛素的合成、释放。

此外,贝尼地平还可以促进尿酸的肾排泄,抑制骨骼肌中次黄嘌呤的生成,从而改善尿酸代谢,对痛风合并高血压人群也很友好。

3、一天1片,24h长效平稳降压

一天1片,24h长效平稳降压,有效控制清晨血压,几乎不影响糖脂代谢

最后提醒:高血压糖友,"精准联合" 才是关键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意味着我们需要面对更复杂的代谢紊乱和器官保护需求。这时候盲目追求 "单药 ",反而可能陷入 "药效打折、风险叠加" 的陷阱。记住两个原则:

别让药物 "单打独斗":根据血压水平和并发症情况,合理联合用药,既能强效达标,又能协同护肾;

选对药物 "精准护靶":像卡优能贝尼地平片这样的三通道药物,通过 L/T/N 通道的协同作用,实现 "降压、护肾、护心" 三重目标,尤其适合需要长期用药的高血压糖友。

  1.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R]. 北京:中国循环杂志社, 2023.
  2. Wang L, et al. Lancet Reg Health West Pac. 2024;43:100976. (DOI:10.1016/j.lanwpc.2023.100976)
  3. 《中国高血压患者教育指南》编撰委员会 [J].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4, 14 (02): 92. ↑
  4. 北京高血压防治协会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 ,北京市社区卫生协会 ,等. 成人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基层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 [J].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28): 3453-3475 3482. ↑

50岁阿姨意外怀孕竟诱发罕见癌症

50岁怀孕这事上热搜总能吵翻天。

说到底就是一群女性卡在“想当妈”和“怕风险”中间左右为难。

生理上卵子老化、孕期高血压糖尿病风险飙升、胎儿异常几率加倍,哪条都够吓人的。

但医学不也进步了吗?

总有人想赌一把。

高龄生娃的代价远比想象中狠。

染色体异常率比30岁孕妇高出近10倍,唐筛高危几乎成了常态。

母体更受罪,血管和代谢功能早不如年轻时候,孕期子痫、血栓、糖尿病的病历本上密密麻麻。

剖腹产率高不说,术后恢复慢,抱孩子都费劲。

这些不是光靠“身体素质好”就能扛过去的,产科医生手里一堆50 产妇急救案例。

明星高龄产子新闻满天飞,背后藏着普通人够不着的医疗资源。

私立医院定制化监测、专家团队24小时待命、高级营养师全程调理——普通人上哪儿复制这套?

普通产检都费劲的公立医院,谁给你专门配个心内科大夫守妊娠高血压?

更别提那些为了拼儿子硬怀孕的,赌上命换来的可能是个病孩,全家拖垮的悲剧不是没发生过。

医学伦理的红线早该划清楚了。

辅助生殖机构见钱眼开,给55岁阿姨打排卵针的新闻看着就心惊。

生殖功能衰退是自然规律,非要用激素药物强扭,母体肝肾代谢最先报警。

有些国家直接给高龄试管设年龄门槛不是没道理,国内监管该跟上了吧?

生育权再自由也得向科学低头。

50岁自然怀上的案例有,但和买彩票中奖差不多。

更多是停药后卵巢突然排卵的意外,这种胚胎质量本身就堪忧。

医生苦口婆心劝引产不是冷血,是真见过孕中期发现胎儿严重畸形、产妇肝肾衰竭的惨剧。

所谓“奇迹”背后,多是血泪教训堆出来的。

那些喊着“女性有权掌控子宫”的,真该去产科ICU看看。

浑身插管的高龄产妇抓着医生哭喊“早知道不生了”的场景,比任何科普都刺眼。

要活出自我?

别拿命当自我实现的祭品。

舞阳孟改新-妊娠期高血压:一个不容忽视的孕期“杀手”

妊娠是一个持续约十个月的复杂生理过程,对女性身心都构成显著挑战。其中,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Hypertensive Disorders of Pregnancy, HDP) 是妊娠期特有的常见并发症,指妊娠20周后首次出现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 和/或 舒张压≥90mmHg),可能伴随水肿、蛋白尿等症状。病情严重时可进展为子痫前期、子痫(表现为抽搐、昏迷),甚至导致心、肾功能衰竭,是当前孕产妇和围产儿(胎儿和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该病在初产妇中更常见,冬季和初春发病率相对较高。因其病情进展迅速、危害严重,若不及时干预和精心管理,将严重威胁母婴生命安全。

一、病因探索

妊娠期高血压的确切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主流研究认为,胎盘源性物质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可能引发母体免疫调节失衡,进而导致全身小动脉痉挛,最终表现为高血压。此外,遗传易感性以及环境因素(如孕妇年龄、营养状况等)也被认为与该病的发生相关。

二、高危人群识别

以下特征的孕妇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的风险更高:

  1. 年龄因素: ≤20岁或>35岁的初产妇。
  2. 家族史: 近亲(尤其直系亲属)有高血压病史者。
  3. 基础疾病史: 孕前已患有慢性高血压、肾脏疾病(如肾炎)、糖尿病等。
  4. 营养状况不佳: 存在营养不良、贫血或低蛋白血症者。
  5. 体型因素: 体型矮胖,体重指数 (BMI) >24者。

三、科学预防与管理

严密监测:

坚持每日测量并记录血压。

留意水肿(尤其是下肢)、持续性头痛、视觉模糊等不适症状。

遵医嘱定期进行血液、尿液等相关检查。

发现任何异常,务必及时就医。

保证充分休息:

确保夜间充足睡眠(8-10小时),白天安排约2小时的休息。

建议采取左侧卧位休息: 此姿势有助于增加肾脏血流量,促进尿液排出,同时改善子宫胎盘血液循环(减轻子宫对下腔静脉的压迫)。

均衡膳食:

饮食多样化,保证营养全面均衡。

增加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摄入,如鱼类、瘦肉、禽蛋、奶制品。

保证足量新鲜蔬菜和水果。

严格限制高盐食物摄入。

药物预防(针对高危人群):

对于符合前述高危因素的孕妇,可在医生评估和指导下,于特定孕周开始服用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

作用机制与效果: 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能:

改善孕妇凝血功能,抑制血小板过度聚集,减轻血栓前状态,保护血管内皮。

促进钙吸收,提升血清钙水平。

重要地位: 目前,小剂量阿司匹林是唯一被证实能有效降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特别是子痫前期)发病率的药物。

安全性: 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对胎儿无致畸或其他明确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