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糖尿病的预防(孕期糖尿病的预防方法)
孕期怕得糖尿病?做好这6点,科学防控更安心
妊娠期糖尿病(GDM)是孕期常见并发症,不仅影响孕妈健康,还可能增加胎儿畸形、巨大儿等风险。其实,通过科学管理,大部分GDM是可以预防的。今天就来分享一套经过临床验证的防控方案,孕妈们快收好!
一、饮食调整:吃对了,血糖稳一半
1. 主食选“粗”不选“精”
- 把白米饭、白面包换成糙米、燕麦、全麦面包等全谷物,每天碳水化合物不能少于150克(避免酮症),但总量要控制在全天热量的50%~60%。
- 多吃绿叶菜(菠菜、西兰花)、豆类,每天摄入25~30克膳食纤维,能帮着延缓糖分吸收。
2. 少吃多餐更友好
- 别一顿吃太多!试试“3顿主餐 2~3次加餐”,比如上午10点、下午3点加个餐,避免血糖骤升。
- 加餐选无糖酸奶、一小把坚果,或草莓、柚子等低糖水果(每天别超过200克,吃了水果就得少吃点主食哦)。
3. 远离“隐形糖”和坏脂肪
- 油炸食品、奶茶、蛋糕坚决不碰!做饭用橄榄油、玉米油,少用动物油,饱和脂肪吃多了也不好。
二、动起来:每天30分钟,增强胰岛素敏感性
1. 选对运动类型
- 饭后半小时到1小时,去快走、游泳,或骑固定自行车,每天30分钟,一周累计150分钟以上,心率别超过140次/分钟。
- 每周再做2~3次孕妇瑜伽、盆底肌训练,既能锻炼又能放松。
2. 这些情况要注意
- 别空腹运动,容易低血糖;要是觉得宫缩、头晕,马上停下来。
- 孕早期动作轻点,孕中晚期可以慢慢加量,32周后就别太累啦。
三、体重管理:长得合理才健康
孕期体重不是越重越好!根据孕前BMI,看看你该长多少:
孕前BMI 孕期总增重目标 中晚期每周增重
<18.5(偏瘦) 12.5~18kg 0.45~0.6kg
18.5~24.9(正常) 11.5~16kg 0.35~0.5kg
≥25(超重/肥胖) 7~11.5kg ≤0.3kg
建议每天早上空腹称体重,每周记一次,要是突然长太多,赶紧调饮食或运动计划。
四、定期筛查:早发现才能早干预
- 如果你年龄超过35岁、孕前就胖、家里有人得糖尿病,或者以前怀过GDM,怀孕早期就得查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
- 就算没这些情况,孕24~28周也一定要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有问题的话每周监测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
五、生活细节:睡好、减压也关键
- 每天睡够7~8小时,别熬夜!熬夜会打乱褪黑素节律,影响血糖。
- 压力大了多和家人聊聊天,或者试试冥想,皮质醇太高对血糖也不好。
- 抽烟喝酒就别想了,会直接伤胰岛,增加患病风险。
六、孕前就准备:计划怀孕的姐妹看过来
- 要是孕前BMI≥25,先减减重,把体重调到正常范围再怀孕。
- 孕前3个月开始,每天补400μg叶酸,不光防畸形,还能降低代谢异常的可能。
其实,预防妊娠期糖尿病没那么难,关键在坚持。管好嘴、迈开腿,定期检查,就算血糖有点波动,及时找医生调整方案,也能顺顺利利生下健康宝宝。孕妈们,为了自己和宝宝,从现在就行动起来吧!#孕期控糖#
为啥新生儿大多患有黄疸?医生:孕期做好7件事,或能有效预防
你好,我非常理解你对新生儿黄疸的担忧。在临床中,新生儿黄疸其实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生理现象,但如果过度也可能发展为病理性黄疸。因此,准妈妈们关注孕期预防和护理非常有意义。
生理性黄疸
几乎60%-80%的足月新生儿、90%的早产儿会出现生理性黄疸。这主要与新生儿血液中的胎儿型红细胞迅速破坏,胆红素产生增多有关。而新生儿肝脏发育尚不完全,转化和排泄胆红素的能力有限,导致血中胆红素升高,皮肤及巩膜发黄。
病理性黄疸
如果胆红素异常升高或时间延长,就是病理性,需要警惕溶血、感染、母婴血型不合等疾病。
孕期规律产检
按时产检,特别要注意检测母婴血型( ABO、Rh),早发现母婴血型不合的潜在风险。
规律作息与营养均衡
保证充分休息、合理膳食,增加蛋白质、丰富的绿叶蔬菜和水果,补充铁、叶酸、维生素,增强孕妇和胎儿体质,有利于肝脏成熟和造血功能完善。
预防和控制贫血
孕妈若贫血会促使胎儿红细胞生成增加、破坏加剧,提升新生儿黄疸风险。需根据产检结果科学补铁或服用相关补剂。
积极预防感染
孕期病毒和细菌感染会增加新生儿患病率,包括黄疸。注意个人卫生,少去人员密集场所等。
不滥用药物
避免滥用药物,只有听从医生建议的药物才可用,部分药物可能损伤胎儿肝肾功能。
监测妊娠合并症
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在孕期必须良好控制。这些疾病可影响胎儿健康,增加胆红素代谢负荷。 科学安排分娩方式
定期评估胎儿情况,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减少难产、窒息事件,降低出生后黄疸发生的概率。
1.尽早开奶频繁哺乳,促进宝宝排便,加速胆红素的排出。
2. 保持宝宝正常体温,防止感染。
3. 及时复查新生儿黄疸指数。
绝大部分新生儿黄疸是生理性的,一般1-2周能自行消退。孕期只要定期产检、控制慢性疾病、注意饮食营养、预防感染,大多数产妇都无须过度焦虑。如果宝宝黄疸深、持续不退或伴有精神差、吃奶不好等,请及时就医。
如需要个性化饮食或护理建议,欢迎随时提问!
糖尿病可预防!专家揭秘:这三招最有效,现在行动还不晚
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健康威胁。但你知道吗?它并非完全无法避免!最新研究揭示,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我们完全可以大幅降低患病风险。今天就来聊聊,如何科学预防2型糖尿病。
提到糖尿病,很多人觉得是“老年病”或者“富贵病”,离自己很远。但现实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都在快速上升。研究显示,其主要风险因素——肥胖和缺乏运动——与现代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好消息是,这恰恰意味着2型糖尿病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预防的!
关键风险:肥胖与久坐是“元凶”
- 肥胖是头号敌人: 体重超标(尤其是腹部肥胖)会显著增加身体对胰岛素的需求。长此以往,负责生产胰岛素的胰腺细胞(β细胞)可能“累坏”或功能受损,最终导致血糖失控。研究证实,体重指数(BMI)越高,患糖尿病的风险就越大。
- 缺乏运动雪上加霜: 运动能显著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帮助肌肉更有效地利用血糖。即使是轻度的规律运动(比如快走),也能带来显著的预防效果。研究发现,每周运动1次的人比完全不运动的人风险低,而每周运动5次以上的人风险更低!美国推荐每周至少5天、每天30分钟的快走。
- “强强联合”更危险: 肥胖加上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会极大地放大患糖尿病的风险。对于有家族史或本身肥胖的高风险人群,运动的保护作用尤其明显。
科学研究给出了明确的答案:调整饮食和增加运动是最有效的预防武器!
1.健康饮食: 选择营养均衡、热量适中的食物。减少高糖、高脂、精加工食品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和优质蛋白质的比例。中国和瑞典的大型研究都发现,对于血糖调节能力已经开始下降(称为“糖耐量异常”)的人群,进行饮食干预能显著降低未来患糖尿病的风险(降低30%-50%)。
2.坚持运动: 如前所述,规律运动至关重要。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都是很好的选择。关键在于坚持和达到一定的能量消耗。研究甚至发现,对于预防糖尿病来说,只要消耗的能量相同,快走的效果和慢跑一样好!
3.控制体重: 对于超重或肥胖人群,即使只是减轻少量体重(如7%),也能显著改善血糖水平和胰岛素敏感性,从而大大降低糖尿病风险。
目前,还没有被正式批准用于预防2型糖尿病的药物。科学家们正在研究一些潜在药物(如二甲双胍、奥利司他),它们可能通过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或减少脂肪吸收来起作用。但大型研究的结果还在等待中。现阶段,生活方式干预仍是无可争议的首选和基石。
谁最需要预防2型糖尿病?
- 超重或肥胖人群。
- 缺乏规律运动、久坐不动的人。
- 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
- 年龄较大的人群(风险随年龄增长)。
- 已经被诊断为“糖耐量异常”的人(这是糖尿病前期的重要信号,风险最高,干预效果也最好!)。
预防2型糖尿病,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科学研究已经清晰地指明了道路:管住嘴、迈开腿、控制体重。 这些改变不仅能预防糖尿病,还能同时降低患心脏病、高血压等多种慢性病的风险,是一举多得的健康投资。
别再等了! 从今天开始,为自己制定一个健康计划,哪怕只是每天多走几步路,少吃一口高糖零食,都是在为未来的健康添砖加瓦。预防糖尿病,主动权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喜欢文章的话,可以关注、给个赞和帮忙转发。有什么观点和想法,欢迎留言一起讨论。谢谢大家![玫瑰][玫瑰][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