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与血压的关系(糖尿病血压的正常范围值是多少)

杏林之术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血压控制到多少才安全?130/80 vs 140/90?

这两个数字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心脑血管和肾脏的长期健康。《中国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管理专家共识》明确指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目标需“因人而异”,但大多数人应优先追求130/80mmHg。

一、为什么糖尿病患者需要更严格的血压控制?

糖尿病与高血压是“致命组合”——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高血压则加速动脉硬化,两者叠加使心梗、脑梗风险增加3-5倍。

1. 肾脏保护:严格控压可减少蛋白尿,延缓糖尿病肾病进展。ACEI/ARB类药物(如依那普利、厄贝沙坦)不仅降压,还能修复肾小球滤过膜。

2. 血管修复:130/80的目标能降低动脉僵硬度,减少斑块形成。而长期血压≥140/90的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高出正常人2倍。

二、哪些人适合130/80,哪些人可以放宽到140/90?

1. 优先控制到130/80的人群

年龄<65岁:年轻患者血管弹性较好,能耐受更严格的降压目标。

无严重并发症:如未合并冠心病、心衰或肾功能不全(血肌酐<265μmol/L)。

预期寿命>10年:长期控压可显著降低远期心血管事件风险。

2. 可放宽到140/90的人群

年龄≥65岁:过度降压可能引发头晕、跌倒,尤其合并脑供血不足者。

严重并发症:如已出现心衰、透析或反复低血糖的患者。

耐受性差:服用多种降压药后仍有乏力、心悸等不适。

三、实现血压达标的三大核心策略

1. 药物选择有讲究

首选ACEI/ARB:如培哚普利、缬沙坦,可同时降低尿蛋白和心血管风险。干咳是ACEI的常见副作用,无法耐受者可换用ARB。

联合用药:若单药效果不佳,可联用CCB(如氨氯地平)或利尿剂。合并心衰或肾病者,推荐加用SGLT2i(如达格列净),可额外降低收缩压3-5mmHg。

避开禁忌:高血钾(>5.5mmol/L)或双侧肾动脉狭窄者禁用ACEI/ARB;痛风患者慎用噻嗪类利尿剂。

2. 生活方式精准调整

饮食:每日盐摄入量<5克(约1啤酒瓶盖),增加钾摄入(如菠菜、香蕉)。

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避免清晨血压高峰期剧烈运动。

体重管理:BMI控制在24以下,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

3. 监测与复诊

测量时机:晨起服药前、下午4-6点、睡前各测1次,记录波动规律。

定期检查:每3个月查尿微量白蛋白,每年做心脏彩超和颈动脉超声。

四、常见误区需避开

误区1:血压正常就停药。需终身服药,擅自停药可能导致血压反跳性升高。

误区2:只测诊室血压。建议家庭自测与动态血压监测结合,避免“白大褂高血压”干扰。

误区3:忽视血糖协同管理。糖化血红蛋白>7%时,血压达标难度显著增加,需同步调整降糖方案。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不是简单的“加法题”,而是需要精准分层的“乘法题”。选择130/80还是140/90,关键在于与医生共同评估个体风险。记住:血压控制是一场“马拉松”,既要追求目标,也要兼顾安全性和生活质量。从今天起,把血压值写进血糖监测本,让每一次测量都成为守护健康的基石。

糖友必看!高血压VS低血压,哪个危害更大?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血压就像人体的"水压",高了会爆管,低了供不上,但99%的糖尿病患者都搞错了重点。你以为高血压是糖友的头号杀手?错了!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数据显示,糖尿病合并低血压的死亡风险,竟然比单纯高血压高出40%。这个真相,连很多医生都没重视够。

糖尿病患者的血压管理,不是简单的"越低越好"。血压过低,心、脑、肾血供不足,反而加速并发症。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明确指出:糖友的血压控制目标是130/80mmHg,不是120/70mmHg。

低血压:糖友身边的"隐形杀手"

糖尿病性低血压,比你想象中更要命。血糖控制不当时,血管弹性下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很多糖友出现体位性低血压。

站起来头晕、眼前发黑、心慌出汗,这不是"血糖低"那么简单。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压的概率是正常人的3倍,其中60岁以上老年糖友更是高危人群。

低血压直接影响重要器官供血。大脑缺血导致认知下降、记忆力减退;心脏供血不足引发心律失常;肾脏血流减少加速糖尿病肾病进展。糖友一旦出现收缩压低于90mmHg,必须立即就医。

更可怕的是,很多糖友误以为血压低就安全,擅自停用降压药或增加降糖药剂量。这种"双重打击"下,低血糖合并低血压,猝死风险飙升

高血压:传统认知里的"老大难"

当然,高血压依然是糖友的主要威胁。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2-4倍。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明确提到,约60-80%的糖尿病患者同时患有高血压。高血糖损伤血管内皮,血管硬化加速,血压自然升高。

高血压对糖友的伤害是全方位的。视网膜病变、肾脏损害、心肌梗死、脑卒中,每一个都是致命威胁。更要命的是,高血压会加重胰岛素抵抗,形成恶性循环。

但高血压至少"明枪明剑",症状相对明显,大部分患者会主动监测和治疗。而低血压往往被忽视,等发现时已经造成不可逆损伤。

血压波动:比单纯高低更危险的"杀手"

血压忽高忽低,比持续偏高或偏低更要命。很多糖友血压就像"过山车",早上高、晚上低,吃药前高、吃药后低。

这种血压波动对血管的冲击巨大。血管壁反复承受压力变化,内皮损伤加重,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加速。国内多项研究证实,血压变异性大的糖友,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血压平稳者高60%以上。

糖友理想的血压状态:平稳控制在130/80mmHg左右,24小时波动幅度不超过20mmHg。这需要规律服药、定时监测、生活方式干预三管齐下。

血压波动还与血糖控制密切相关。血糖急剧升降时,血管收缩功能紊乱,血压跟着"发疯"。所以糖友的血压管理,必须与血糖管理同步进行。

科学管理:糖友血压的"黄金法则"

糖友血压管理的核心原则:稳定第一,达标第二。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推荐的糖友血压控制策略很明确:首选ACEI或ARB类降压药,这类药物不仅降压,还能保护肾脏和心血管。如果单药控制不佳,联合使用利尿剂或钙离子拮抗剂。

血压监测频率也有讲究。新诊断的糖友,每天早晚各测一次,连续一周;病情稳定后,每周测2-3次即可。出现头晕、胸闷、视物模糊等症状时,立即测血压。

生活方式干预同样重要。限盐(每日6克以下)、控制体重、适量运动、戒烟限酒,这些看似老生常谈的建议,对糖友血压控制效果显著。特别是减重,体重每下降1公斤,血压可降低1-2mmHg。

最关键的是定期复查。糖友至少每3个月检查一次血压,评估药物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血压、血糖、血脂三者相互影响,必须综合管理。

高血压和低血压对糖友都是威胁,但低血压的隐蔽性更强,危害被严重低估。糖友的血压管理目标是稳定达标,不是越低越好。规律监测、科学用药、生活方式干预,三者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①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4): 315-409.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选择降压药一定要避开这些坑!

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2.78亿[1],平均每4个成人就有1个患者。而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病人数,9,750万,占高血压患者总数35.1%,也就是相当每3位高血压患者中就有1人合并糖尿病[2]。

高血压和糖尿病是经常相伴而行的“姐妹病”。有相关研究发现,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脑卒中)发生风险比单一疾病患者至少高2倍[3]。因此,糖尿病患者有效控制好血压,可以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降压困局

相比于普通的高血压患者,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在治疗上面临更多难题:

1. 血压控制目标更严格,但更难控制好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中指出糖尿病患者血压的控制目标: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控制目标为<130/80 mmHg;老年或伴严重冠心病的糖尿病患者,可放宽至140/90 mmHg;合并糖尿病的孕妇,建议血压控制目标为<135/85 mmHg。

然而,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血管硬化,从而升高血压;而血压增高又会使血糖进一步增高,加重胰岛素抵抗。恶性循环之下,影响了血压和血糖的有效控制。

  1. 靶器官损害风险更高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由于病理生理机制等因素影响,其发生心肾疾病的风险更高,同时也会使眼底病变的风险倍增。因此,糖尿病患者在降压的同时还需兼顾靶器官的保护。

高血压对糖尿病患者的危害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该如何选择降压药?

针对高血压合并糖尿病人群,临床常用到的是普利类或者沙坦类的降压药。两者都是作用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都能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尿蛋白,对肾脏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有效延缓糖尿病肾病风险。

但这两类药物在降压方面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在单药降压的时候,它们的降压幅度有限,约为10-15mmHg。对于需要严格控制血压的糖尿病患者而言,所以临床上通常需要进行联合用药。在普利类或沙坦类药物基础上,联用地平类,是临床比较经典的组合搭配。

不过,诸如氨氯地平、硝苯地平这类单通道降压的地平对肾脏并不友好。它们主要是单通道降压,主要扩张入球小动脉,几乎不扩张出球小动脉,相当于进水口开得很大,但出水量不变,就会导致肾小球内压升高,损伤肾脏。所以,它们并非糖尿病患者降压治疗的最优选择。

相比之下,新一代的贝尼地平片对肾脏更加友好。以卡优能贝尼地平片为例,它主要通过三通道降压,不仅降压效果更好,还能保护肾脏心脏。

卡优能贝尼地平片:为什么是糖尿病患者降压治疗的更优选?

  1. 三通道协同降压,保护心肾功能

作为新一代地平类降压药,卡优能贝尼地平片拥有独特的三通道(L/N/T三亚型)阻滞机制。其中,L通道,通过扩张外周血管起到降压作用;N通道,可以降低交感神经兴奋,降低在降压过程中发生心动过速的不良反应;而T通道,主要发挥的作用是降低肾内压,从而达到尿蛋白减少,保护肾脏的作用。

  1. 改善胰岛素抵抗,对胰岛素分泌无不良影响

有相关研究发现,贝尼地平能够改善胰岛素抵抗[4]。同时,贝尼地平主要通过阻断钙通道发挥作用,这种作用机制和胰岛素分泌的调节途径没有直接冲突。因此,不会干扰或者影响胰岛素的合成、释放。

此外,贝尼地平还可以促进尿酸的肾排泄,抑制骨骼肌中次黄嘌呤的生成,从而改善尿酸代谢,对痛风合并高血压人群也很友好。

3、一天1片,24h长效平稳降压

一天1片,24h长效平稳降压,有效控制清晨血压,几乎不影响糖脂代谢

最后提醒:高血压糖友,"精准联合" 才是关键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意味着我们需要面对更复杂的代谢紊乱和器官保护需求。这时候盲目追求 "单药 ",反而可能陷入 "药效打折、风险叠加" 的陷阱。记住两个原则:

别让药物 "单打独斗":根据血压水平和并发症情况,合理联合用药,既能强效达标,又能协同护肾;

选对药物 "精准护靶":像卡优能贝尼地平片这样的三通道药物,通过 L/T/N 通道的协同作用,实现 "降压、护肾、护心" 三重目标,尤其适合需要长期用药的高血压糖友。

  1.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R]. 北京:中国循环杂志社, 2023.
  2. Wang L, et al. Lancet Reg Health West Pac. 2024;43:100976. (DOI:10.1016/j.lanwpc.2023.100976)
  3. 《中国高血压患者教育指南》编撰委员会 [J].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4, 14 (02): 92. ↑
  4. 北京高血压防治协会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 ,北京市社区卫生协会 ,等. 成人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基层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 [J].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28): 3453-3475 34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