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糖尿病参考文献(糖尿病参考文献近三年)
玉米立大功!医生实话:糖尿病患者常吃玉米,降低6种并发症风险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真正拖垮糖尿病患者的,往往不是血糖本身,而是那些悄无声息的并发症。你想不到的是——玉米,竟然能帮忙“挡住”它们。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离谱?在很多人眼里,玉米是主食,是淀粉,是升糖的“帮凶”。但你可能不知道,在控制量和合理搭配的前提下,玉米反而是糖尿病患者饮食结构中不可忽视的一员大将。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明确指出,糖尿病患者应以全谷物、杂豆类为主食基底,适当减少精制米面比例。玉米,正是推荐的全谷主食之一。
玉米不是“升糖元凶”,而是“血糖平衡器”很多人一听玉米是“淀粉类”,就直接打入冷宫。但你知道吗?玉米的升糖指数(GI)只有52~58,属于中低GI食物。这意味着,它升高血糖的速度比白米饭慢得多。
而且玉米富含膳食纤维,能延缓碳水吸收,让血糖上升更平稳。吃玉米和吃面条的区别,就像缓慢爬坡和坐电梯冲到顶。
别小看这点“慢”,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它能帮助减少餐后血糖波动,降低胰岛素压力。
常吃玉米,或有助降低6种并发症风险糖尿病真正可怕的不是高血糖,而是高血糖长期“腐蚀”身体后引发的多种并发症。血管、神经、视网膜、肾脏……几乎没有一个系统能幸免。而玉米的营养成分,在这些“薄弱环节”上,竟然能派上用场。
降低心脑血管病风险。玉米富含植物固醇和维生素E,有助于降低血脂、保护血管内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指出,糖尿病人群中心血管病患病率远高于普通人。玉米中的抗氧化成分,能帮血管“减压”。
减少糖尿病肾病风险。糖尿病肾病是导致透析的主要原因之一。玉米含有一定量的镁和钾元素,有助于调节血压、保护肾小球功能。搭配低盐饮食,作用更佳。
有益眼睛健康。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致盲主因之一。玉米中的叶黄素和玉米黄质,对视网膜有保护作用。尤其是深色玉米,含量更高,是天然的“护眼盾牌”。
改善便秘和肠道微生态。糖尿病患者常因饮食单一、运动少而便秘。玉米的膳食纤维能增加粪便体积,刺激肠蠕动。
更重要的是,可溶性膳食纤维还能“喂饱”肠道益生菌,帮助调节肠道菌群,对二型糖尿病有积极影响。
有助控制体重,减轻胰岛素抵抗。糖尿病控制的核心之一是体重管理。玉米富含纤维和饱腹感强,合理摄入有助于减少总热量摄入,避免暴饮暴食。对减轻胰岛素抵抗有一定作用。
抗氧化,延缓慢性并发症进程。玉米中的花青素、酚酸类物质具有抗氧化作用,可减少高血糖状态下的氧化应激,延缓血管、神经的糖化损伤过程。
吃玉米,不是靠“多”,而是靠“对”很多人听说玉米好,就一股脑吃下去,甚至把白米饭全换掉。但糖尿病的饮食讲究“控总量、控比例、吃多样”。吃玉米也要讲究方法。
第一,要控制量。一根中等大小的玉米约含30克左右的碳水化合物,换算成主食,大概相当于一两米饭。吃了玉米,就要减少其他主食。
第二,选对品种。糯玉米含糖量高,升糖指数也偏高,不推荐。推荐甜玉米或普通黄玉米,尤其是深色紫玉米、彩色玉米,抗氧化物更多。
第三,吃整粒,不打碎。整粒玉米升糖慢,玉米糊、玉米糊粉、玉米汁等加工品,升糖速度会大大加快,不建议糖友频繁食用。
第四,搭配蛋白质、蔬菜一起吃。这样能进一步延缓血糖爬升,还能增强饱腹感。比如早餐来一碗玉米 鸡蛋 炒青菜,远好过单吃一碗白粥。
玉米虽好,这几类糖友要“绕道”不是所有糖尿病患者都适合大量吃玉米。如果你属于以下几类人群,吃玉米前一定要注意。
血糖控制不稳定者:空腹血糖经常超过8.0mmol/L,或餐后血糖超过11.0mmol/L的人群,建议先稳定血糖,再逐步引入玉米。
晚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需控制钾摄入,玉米中钾含量较高,应遵医嘱适量食用。
合并胃肠功能差者:玉米膳食纤维较粗,易引起腹胀、消化不良,建议选择煮软一点的玉米或适当减少量。
参考文献
①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4): 315-409.
②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上海交大发现,经常跑步的糖尿病患者,用不了多久,或有7大改善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不吃药,只跑步,糖尿病症状竟然慢慢缓解?”这听起来像是玄学,但真实发生在越来越多的糖尿病患者身上。最新研究显示:坚持跑步,竟然能让2型糖尿病出现7大关键改善,甚至影响病程发展。
这一结论,不是朋友圈的“养生鸡汤”,而是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临床研究,并得到《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等权威文件的理论支持。
跑步真的能“降糖”?比你想象的更靠谱有人觉得,糖尿病是“吃出来”的,控制饮食就够了。但问题是,吃得再少,血糖还是高,为什么?
因为胰岛素抵抗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而跑步恰恰是改善胰岛素抵抗的“特效药”。
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1.4亿人,其中大部分为2型糖尿病。吃药、打针、控制饮食,是他们的日常。
但一项发表于《中华糖尿病杂志》的研究指出,规律有氧运动能显著改善糖耐量、降低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跑步,是目前证据最充分、效果最明显的运动方式之一。而且它不仅仅“降糖”这么简单。
下面这7点改变,才是更值得被重视的第一波改变:胰岛素“重新上线”了。2型糖尿病的核心问题,不是胰岛素没了,而是身体对胰岛素越来越“无感”。跑步能让肌肉“重新识别”胰岛素,提升细胞对它的敏感度。
通俗来说,胰岛素说话终于有人听了,血糖也就正常了而且研究发现,每周坚持150分钟中等强度跑步,就能显著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这个门槛并不高,平均每天20多分钟,走快点都算。
第二波改变:血糖不再“上蹿下跳”。不少糖友发现,即使控制饮食,血糖依旧忽高忽低。这其实是因为身体调节能力差跑步的好处是:
它不像药物只解决某一环节,而是从整体上提升身体调控机制,增强血糖稳定性长期坚持后,糖化血红蛋白能下降0.5%~1%,这可不是小数点,背后对应的是并发症风险的下降。
第三波改变:内脏脂肪悄悄减少。糖尿病不是“胖人病”,但肚子上的脂肪,是胰岛素抵抗的帮凶。
很多人减肥只看体重,其实跑步更重要的是消耗内脏脂肪,而不是皮下脂肪。
上海交大团队的研究指出,内脏脂肪减少后,胰岛功能恢复速度会更快,血糖控制也更稳定。
这比你花几千块买保健品靠谱多了。
第四波改变:血压和血脂顺带也变好了。糖尿病和高血压、高脂血症常常“绑定”出现问题是,一个不好治,三个一起更难治而跑步的好处是:它不是“头痛医头”,而是三管齐下。
多项研究表明,规律有氧运动能降低收缩压5~10mmHg,降低甘油三酯,提升高密度胆固醇(好脂肪)水平。这意味着你不仅血糖稳了,心血管风险也随之降低。
第五波改变:睡得更香了,情绪也不崩了。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睡眠问题和情绪波动。
血糖高时烦躁,低时乏力,恶性循环。跑步能调节神经系统,改善睡眠质量,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
当心情变好,压力荷尔蒙皮质醇下降,血糖也就更容易控制。不是心灵鸡汤,这是神经内分泌系统真实的反应机制。
第六波改变:腿脚变灵活,生活质量回来了糖尿病患者常常腿软、走不动,其实是微血管病变和神经损伤在作怪。
持续跑步能改善下肢血液循环,预防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的周围神经病变。走路稳了,生活自理能力强了,生活质量自然也回来了。
第七波改变:用药量减了,甚至能“脱药”。这里必须强调:不是所有人都能停药,但用药量减少,是很多跑步者的真实经历。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糖尿病综合防控指南》中明确指出,生活方式干预是治疗的第一线,在早期阶段甚至可不立即使用药物。
如果在医生指导下,通过跑步控制住了血糖,部分患者的降糖药物是可以减少剂量甚至暂时不用的。这也就意味着,副作用更少,费用更低,身体恢复更自然。
不是跑得越猛越好。跑步对糖尿病有效,关键在“规律”两个字。《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建议:每周至少5天,每次3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慢跑、快走、骑车等。注意两个细节:
一是“中等强度”,不是气喘吁吁;二是“坚持”,一周跑一次没用。另外,空腹跑步容易低血糖,务必饭后1小时进行;血糖过高(>16.7mmol/L)或过低(<5.6mmol/L)时不建议运动。
不跑的人,可能永远不懂身体能多强大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身体早早“退役”。你以为跑步很累,其实比躺在病床上舒服多了。给自己一次机会,从今天开始,用脚步,把身体“跑回来”。长期坚持跑步,不只是在“控糖”,更是在“控风险”、在“延寿”。
参考文献
①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4): 315-409.
②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糖尿病综合防控指南(试行)[Z]. 2022.
③ 中华医学会运动医学分会. 运动对糖尿病的干预共识(2021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6): 482-491.
调查发现:能活过75岁的糖尿病患者,一般在确诊后,做了这6件事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真正让糖尿病人走向并发症的,不是血糖,而是不当的“自以为是”管理方式。很多人一听到“糖尿病”,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截肢、失明、肾衰竭这些可怕的词。可你知道吗?
在中国,活过75岁的糖尿病患者,并不少见。他们是怎么做到的?我们追踪分析了一些关键资料,发现他们大多在确诊后,悄悄做对了6件事。
而真正颠覆常识的是:不是控糖最狠的人活得久,而是那些“最稳”的人,活得最久。
坚持控糖,但不极端控糖很多人一查出糖尿病,就立刻开始“戒糖”“断碳”“吃素”。短期血糖是下来了,但身体却垮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明确指出,控糖目标应个体化,不能“一刀切”。
年纪大的患者,若一味追求正常血糖,反而容易低血糖,伤心脏、伤脑子。活得久的那一群人,懂得把控“度”:不是最严格的控糖,而是最合适的控糖。
他们不是天天测血糖,而是定期评估,知道血糖的波动范围。控糖的目标不是数值完美,而是身体稳定。
每天动一动,但绝不盲目“拼命运动”听说运动能降糖,就开始“暴走”“跳操”“撸铁”?错,过度运动反而可能诱发低血糖,增加心脑负担。长期坚持适度运动的糖友,身体才会给出稳定的反馈。
比如:每天快走30分钟、一周5天、坚持10年以上,远比偶尔猛运动更有效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中等强度运动是糖尿病患者首选,避免剧烈运动带来的血糖波动。
活得久的糖友,不是最能跑的那一个,而是最规律、最持续的那一个。
吃得清淡但不清苦,吃得有节但不极端“糖尿病不能吃米饭”“水果等于糖”“全靠苦瓜降糖”?这些说法误导了无数人。真正活得久的糖尿病人,吃得科学、吃得开心。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早就明确了——糖尿病人可以吃主食,但要“粗细搭配、控制总量”。水果也能吃,但要选低升糖指数、定时定量。
他们把饮食当成长期工程,而不是短期“苦撑”。不是吃的最少,而是吃得最对。不极端、不偏食、不盲信偏方,三餐吃出规律,比一味断碳靠谱得多。
定期监测三高,不只盯紧血糖一个点。很多人只关注空腹血糖,忽视了血压、血脂、糖化血红蛋白。结果血糖是稳住了,血管却悄悄堵了。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指出:80%的糖尿病并发症,都与“血糖 血压 血脂”三高失控有关。
真正活得久的糖尿病人,从来不单看血糖报告。他们关注的是“整体代谢状态”。每3个月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每半年查一次血脂、血压每日自测。他们不是做“血糖战士”,而是做“代谢管家”。
用药不拖延,也不轻信“能停药”你是不是也听说过:“吃药会上瘾”“吃中药能根治”“血糖稳了就能停药”?这些想法害了不少人。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病,不是感冒,不能靠“熬”过去。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的指南中明确指出:药物治疗是糖尿病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不能随意停药、减药。活得久的人,绝不会随便换药、断药、信偏方。
他们尊重医生,定期复诊,科学用药不是怕吃药,而是怕错过最佳控糖窗口。他们都做好了这件最被忽视的事:心理建设。
糖尿病不只是生理病,更是“情绪病”。焦虑、恐惧、否认、愤怒……很多人在得知确诊那一刻起,心态就崩了,开始“放烂式”生活但那些能走到75岁以后的人,都在确诊后完成了一次心理重建。
他们不再把糖尿病当敌人,而是当作“健康提醒器”。他们不急于求成,而是建立起对生活的掌控感。越快接受,越能稳定。心态到位,是一切好转的前提。
活过75岁的糖友,并不是天赋异禀,而是做对了普通人容易忽视的几件小事。他们没有奇迹,有的只是持续、稳定、不折腾。
别再幻想一夜逆转血糖,也别再执着偏方速效。从确诊那天起,做好这6件事,你与并发症之间的距离,可能就会被拉远几十年。
参考文献:
①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4): 315-409.
②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③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