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最高的是多少(糖尿病最大的症状是什么)

梁医生科普 0
文章目录:

中国糖尿病患者全球第一:糖吃得越多,就越容易糖尿病,真的吗?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福利礼包赠送中】即日起,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免费赠送健康大礼包(实物)一份,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中国现如今拥有全球最多糖尿病患者,从1980年代不到1%增长到2018年大约12.4%的成人比例。

这一趋势伴随着糖与高热量饮食激增。

有人说“吃糖越多,得病越容易”,这有道理,却不完整。

若将视角放在“摄入形式与身体代谢交互”之上,就会发现核心并非糖本身,而是“糖的食用方式”如何干扰身体运行。

首先,糖的摄入形式决定其代谢冲击力。

布里格姆杨大学研究分析50万人发现,摄入同样甜味,但来自糖水和饮料的形式与固形食物不同。

每多饮用一杯12盎司的含糖饮料,患糖尿病的风险便会提升约25%,就连果汁也会使该风险提高5%。

这表明,液态糖进入血液的速度更快,肝脏和胰腺在来不及调节的情况下,便只能被迫应对高“峰浓度”。

长期高峰刺激下,β细胞负荷过重,胰岛素分泌响应失衡,逐步迈向胰岛素抵抗乃至糖尿病。

这个机制与人们平时“喝杯果汁没事”认知相矛盾,但基于数据实证不容忽视。

其次,全球流行研究指出,摄入更多糖(尤其甜饮料)确实提高糖尿病患病率

一项meta分析纳入310 819名参与者和15 043个糖尿病病例,发现每天喝1至2杯甜饮料的人,患病风险比极少喝者高出约26%。

此外,另一个综述汇总发现,每增一杯含糖饮料,2型糖尿病风险上升27%,而无糖饮料也可能提高13%的风险。

这意味着,即便摄入量控制在中等范围,频繁摄入也可能触发长期代谢失衡。

第三,中国的糖尿病高发不仅因总量高,还因“餐后血糖峰值”频繁出现。

WHO及多项研究指出,中国社交饮食习惯(如饭后甜茶、加糖饮料配面包)会引发餐后血糖快速飙升。

Nature Nutrition 2022年综述表明,单纯摄糖并不充分预测糖尿病,而高血糖波动频率与慢性炎症、胰岛素敏感性下降更有关。

这是关键:“吃得越多”不只是总量问题,而是代谢系统频繁被推至边缘

长期如此,身体逐渐无法恢复平衡,隐性代谢失衡逐渐浮现,最终演变为糖尿病。

第四,全球多地研究也表明,超加工食品导致糖尿病的路径也与糖摄入有关

2023年一项涉415 554人meta分析发现,超加工食品摄入每增加10%,2型糖尿病风险上升12%。

超加工食品一般高糖、高脂、低纤维,会破坏肠道屏障和菌群结构,使得胰岛素阻抗加重。

换言之,不是“糖吃多就得病”,而是在“高频率高峰摄入 加工食品搭配下”,身体进入代谢失序模式,这才是高患病风险真正逻辑。

大量临床数据显示:中国成年人口中糖尿病患病率居世界首位,2018年达12.4%。

研究指出,这一增长最主要与生活方式改变有关,包括饮料中的添加糖、快餐、甜品普及。

多个变量统计表明:每人每日额外摄入100千卡糖,会将糖尿病患病率提升1.62个百分点,其中大约66%的风险经由体重增加介导。

可见,糖不仅直接影响代谢,也通过促进肥胖间接推高糖尿病。

那么,是否吃糖就一定得病?当然不是。真正关键的,是“吃糖后的身体响应能力”。

如果身体具备充足胰岛素抵抗缓冲区、有多样化菌群、有高纤维饮食、有规律运动,那么糖即使吃多,也能被缓冲和代谢。

但现实是,现代生活中的高频高峰使得这一缓冲能力被反复挑战,至此耗竭。

与其只关注“总糖量”,更应关注“糖峰频率”让身体不断重启代谢模式。

这与通常把糖看作热量问题不同,而是倚重代谢节律、波动频率与身体承受能力的新视角。

在这个框架下,中国高糖病患不仅是“吃多糖”,而是“摄入模式与代谢能力同频崩溃”。

这是一条颇少被关注的路径,但极具解释力。

举个真实国外研究案例:BMJ Umbrella Review指出,尽管整体糖摄入与2型糖尿病的关联不确定,但糖饮料摄入与糖尿病风险显著相关,其机制与餐后高血糖和肝脂生成有关。

这一研究证实“糖吃得越多”这个结论需要结合摄入形式考虑,而不是所有糖都等同。

至此,能回答“糖吃得越多就越容易糖尿病,真的吗?”

的核心不是“是/否”,而是:“高频率高峰的糖摄入,在代谢系统中不断触发应激反应,削弱稳态,才是真正推向患病界限的路径”。

这一观点在普通认知里看似与糖有关但不相干,但实为健康知识里的关键形式转变点。

若将来通过“每日血糖峰频检测”、或“肠道菌群监测”将糖摄入模式与代谢变化一一映射,或将可预测个体吃糖后的代谢韧性。

这未来技术突破,将使对饮食的理解不再停留在成分层面,而是实时代谢调适模型。

通俗来讲,中国糖尿病高发不是因为“天生怕糖”,而是因为“吃糖频率太高,身体调节系统频繁被打乱”。

这也解释为何即使总糖摄入不高,但若集中在饮料、甜品等高峰频繁出现,同样会引发代谢崩盘。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周霞,李亚云,杨梅.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膳食质量评价及均衡性影响因素探讨[J].广州医科大学学报,2023,51(04):56-60.

我国超1亿人患糖尿病,这几类人风险最高,一定要注意!

本文1587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刘先生今年53岁,是个地地道道的“老糖友”,患糖尿病快十年了。原本控制得还行,但最近总感觉口渴乏力,脚上莫名起了个小破口,几天后竟然发展成了溃疡,还出现了感染。

家人连夜送他去医院,医生一看,诊断为糖尿病足并发症,病情已经进入糖尿病3期,需要住院抗感染处理,甚至面临截肢风险

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1.4亿,患病率逐年上升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11.2%,患者总数超过1.4亿人,居世界首位。

而更危险的是,有相当一部分人还处于“糖尿病前期”却浑然不觉。数据显示,我国成人糖尿病前期人群约为5亿人。也就是说,每2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血糖异常

糖尿病可不是“血糖高点”的小事。很多人不知道,糖尿病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它的并发症。一旦控制不好,眼睛、肾、心脏、神经系统都可能“遭殃”

糖尿病3期到底有多严重?

糖尿病分为三个阶段。

  • 1期为代谢紊乱期,血糖开始异常,但还没有明显症状;
  • 2期为临床表现期,血糖高的症状开始显现,比如口渴、多尿、体重下降等;
  • 到了3期,就是并发症期,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神经病变等都可能找上门。

一项发表于《中华糖尿病杂志》的研究指出,在未控制好血糖的患者中,5年内约有40%的人会发展为糖尿病并发症

而这些并发症,不仅让生活质量大打折扣,严重的还可能致命。比如糖尿病肾病,是导致终末期肾衰竭的首要原因;糖尿病足感染严重时需截肢;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致盲。

这4类人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要特别小心

糖尿病为什么“盯上”你?其实很多时候,它是潜伏在你生活习惯背后的“老阴鬼”。

1. 有家族史的人

如果父母或兄弟姐妹中有人患糖尿病,那你患病的风险是普通人的2-3倍。这是因为遗传因素会影响胰岛素分泌和利用能力

2. 肥胖或腹型肥胖人群

尤其是“将军肚”、“啤酒肚”,一圈脂肪压着胰岛,严重干扰胰岛素的敏感性,久而久之,血糖上升成为必然。

3. 久坐不动、缺乏运动者

长时间不运动会导致身体代谢率下降,血糖难以被有效利用。“坐出来的糖尿病”不是说笑,是现实

4. 长期高糖高脂饮食者

甜饮料、炸鸡、奶茶,加班宵夜和外卖成了生活常态,胰岛素被长期“压榨”,最终也会罢工

糖尿病并非“无药可救”,但得早发现、早控制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治不好,就干脆不治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糖尿病确实是一种慢性终身疾病,但它是可以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和药物干预来控制的。

尤其在早期,控制得好的人可以几十年不出并发症,甚至血糖恢复正常范围

比如,合理饮食(控制总热量、减少精制碳水)、规律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按时服药定期监测血糖和血压,这些都是控制糖尿病的关键。

一项发表在《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上的研究也指出,生活方式干预比口服药物对糖尿病前期人群更有效,可使其发病风险降低58%。

糖尿病不只是“血糖病”,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

糖尿病影响的从不是一个器官,而是全身多个系统的“慢性攻击”

它可能引起:

  • 心血管病变:心梗、脑卒中风险翻倍;
  • 肾病:发展为尿毒症的主因之一;
  • 视网膜病变:可致盲;
  • 神经病变:引发手脚麻木、疼痛;
  • 免疫力下降:感染风险大大增加。

所以,糖尿病不是“拖一拖”就能好的小毛病,它是会慢慢“吃掉”你的健康的病

写在最后:别等到有并发症,才开始后悔

刘先生最终做了清创手术,保住了脚,但医生提醒他:这只是开始,糖尿病控制不住,下一次可能就没这么幸运了。


参考资料: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
[2]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年版第19卷第3期.
[34] 《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 中国糖尿病学会发布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血糖一度飙升到20,10年却无并发症,医生:他坚持5个原则太关键

“血糖高达20,还没出事,是不是运气好?”
“别人血糖一过10就出现视力模糊、手脚麻木,他怎么可能10年都没事?”
“是不是医院误诊了?”

这是不少患者在听说老李的故事后,发出的疑问。

一个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血糖一度飙升至20mmol/L的老人,竟然在接下来的10年里,没有出现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等任何糖尿病并发症。

更令人惊讶的是,他并没有依赖太多药物,而是靠“坚持”活成了别人眼中的奇迹。

医生说:“他能稳住病情,关键在于他长期坚持了5个原则。”

这不是运气,而是一种长期自律与科学管理的结果。

血糖高到20真的就意味着“等着出事”了吗?为什么老李能安然无恙?他的做法是否值得推广?我们一起来揭开背后的医学逻辑。

高血糖的危害,早已是共识。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数据显示,长期血糖控制不佳,是导致心脑血管病、失明、截肢、肾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临床上,空腹血糖超过7.0mmol/L、餐后血糖超过11.1mmol/L就已是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而老李的血糖值——20mmol/L,已经远远超出正常范围。

按常理推断,这种血糖水平维持数月,就可能造成不可逆的器官损伤。

可现实却是,老李在被确诊的那一年,只有轻微的口干、乏力症状,之后10年,眼底检查、尿微量白蛋白、神经传导速度等指标全部正常。

医生团队在回顾老李病史时发现,他并非“幸运”,而是做对了许多关键细节,这背后隐藏了一个核心逻辑:糖尿病的并发症并不是“血糖高”立刻发生,而是“血糖高 管理差”才引发。

也就是说,血糖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血糖波动的幅度、控制的时间、生活方式的配合。

第一个原则:饮食不是“少吃”,而是“稳吃”

很多人一得糖尿病,就开始节食,甚至一天只吃两顿饭,结果越控越乱。

老李最初也陷入这个误区,直到一次低血糖晕倒,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他后来遵循了一个饮食策略:定时定量、低升糖指数(GI)、高纤维、适量蛋白质。比如早餐固定吃燕麦 鸡蛋 青菜,午餐控制主食量,用糙米替代白米,晚餐则以清淡为主,避免宵夜。

他从未饿肚子,但血糖始终平稳。

研究表明,与总摄入量相比,餐后血糖的波动更容易引发血管内皮损伤,这是并发症的核心机制之一。

老李通过“稳吃”,有效减少了血糖的剧烈波动。

第二个原则:运动不是“剧烈”,而是“规律”

不少患者一听“运动控糖”,就猛跑步、跳操,结果膝盖损伤、血糖反而上上下下。

老李则选择了每天快走40分钟,血糖高时增加强度,低时减少。

他还坚持每餐后散步15分钟,这种“餐后有氧”是公认控糖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研究指出,每周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可显著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老李的做法正中靶心,他用规律取代强度,用长期取代短期冲刺。

第三个原则:监测不是“偶尔”,而是“趋势”

很多糖友只在体检或不舒服时才测血糖,结果错过了“静悄悄”的病变期。

而老李坚持每周测血糖7点(空腹、三餐前后、睡前),每月记录一次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变化。

有一次,他发现餐后2小时血糖突然从8上升到11,虽然不严重,但他立刻回忆饮食、排查问题——原来是晚饭吃了红薯炖猪蹄。

他马上调整饮食结构,避免小问题变成大波动。

医生说:“糖尿病最怕的不是‘高’,而是‘忽高忽低’。”

第四个原则:心理不是“乐观”,而是“稳定”

焦虑、压力、情绪波动会刺激肾上腺素、皮质醇等激素释放,从而导致胰岛素抵抗加重。

老李曾在确诊初期情绪低落,但他很快调整了心态,不再将糖尿病视为“病”,而是当作“生活的一部分”。

他会定期读书、练书法、与老友下棋。即便血糖高了一点,他也不慌不乱,而是淡定应对。

这种心态,远比药物更稳定血糖。

心理医学研究表明,慢性病患者的情绪稳定性与并发症发生率呈明显负相关。

第五个原则:用药不是“加量”,而是“协同”

老李在初期曾使用过二甲双胍,后来随着体重下降、饮食改善,医生建议他减量保守使用。

他没有自己停药,也没有增加剂量,而是定期复诊,与医生协同调整方案。

很多人一看到血糖升高,就自行加药,结果低血糖不断。还有人吃一段时间就停药,认为“好了”。

老李的案例能否复制?

答案是:可以复制思维方式,但不能简单套用方法。

糖尿病的个体差异很大,每个人的基础代谢、胰岛功能、生活环境不同。

真正值得学习的,是老李面对疾病的认知转变——从“对抗”变成“共处”,从“控制”变成“管理”。他把糖尿病当作“生活的教练”,每天提醒自己吃得更健康、动得更规律、情绪更平和。

反思:我们对糖尿病最大的误区是什么?

很多人误以为“只要血糖降下来就没事”,忽视了生活方式的作用;也有人“谈糖色变”,一两次血糖偏高就惊慌失措,盲目用药。

还有人只看空腹血糖,不看糖化指标;只在体检时关注数据,却忽略了平时的细节管理。

这些误区,就像在“治标不治本”。

糖尿病不是“治好”这么简单,它更像是一场马拉松——需要节奏、耐力和科学的配速。

“血糖高不是绝对危险,失控才是。”

“药物是辅助,生活方式才是主角。”

“管理好糖尿病,不是为了活得更久,而是活得更有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强,王丽萍,陈致远.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与并发症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糖尿病杂志,2024,32(03):201-205.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糖尿病与生活方式干预指南[Z].2023年版.

[3]王芳,赵建国.规律运动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25,44(01):88-92.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