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生活方式(糖尿病的生活方式管理原则)
新加坡糖尿病控制率高,他们这7个健康生活方式,值得我们学习
糖尿病这个毛病,不光是吃甜的多才得,日子过得不讲究,也可能让血糖飙上天。
在亚洲国家里,新加坡的糖尿病控制情况一直是“别人家”的水平。根据新加坡卫生部发布的数据,超过一半的糖尿病患者,可以把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而在很多国家和地区,能做到这一点的人还不到三成。
这背后,不靠什么神药和偏方,而是靠着他们日常生活里一些实实在在的习惯。
不是只吃得清淡,而是吃得“讲究”
很多人以为控制血糖就得吃得清汤寡水,饭也不能吃,肉也不能碰。可新加坡人的餐桌上,不少人照样吃饭吃肉,但他们讲究“怎么搭配”。
比如他们常吃的一道菜是“糙米饭配咖喱鸡”,看着热乎乎的,其实暗藏玄机。糙米里的膳食纤维比白米多,吃下去不容易一下子让血糖飙起来。而咖喱鸡虽然是荤的,但他们会把鸡皮去掉,再用椰奶代替动物油,既不油腻,也保留了风味。
除了糙米,他们还常吃鹰嘴豆、红扁豆、秋葵这类富含纤维的食物。这些都能让肚子有饱足感,还能让血糖升得慢一点。
他们喝的不是饮料,是“有心计”的水
天气热的时候,很多人一口气灌下一整瓶含糖饮料,喝着爽,血糖也跟着蹭蹭往上飙。新加坡人也热,但他们在饮料上却动了脑筋。
商店里不少人买的是“无糖豆浆”“低糖绿茶”“柠檬水加薄荷”,而不是传统的高糖汽水。家里自制的也讲究,常见的是用黄瓜片、柠檬片泡水,既解渴,又清爽,还有一点降糖的效果。比起一瓶甜得发腻的饮料,这些“有心计”的水,是聪明又健康的选择。
不是不运动,而是随时都在动
新加坡的城市设计很有意思。人行道宽敞,绿地遍布,地铁站之间还经常有步行走道连接。很多人都会选择步行上下班,哪怕是搭地铁,也要提前一站下车走一段。
而且他们不把运动当成“任务”,而是融进生活里。比如在家看电视的时候,有人就会一边摇呼啦圈,一边追剧;遛狗的时候,也顺便快走几圈;在公园散步时,还能看到有人在练太极、跳健身操。
每天动一动,不一定非得去健身房,哪怕是踩楼梯、做家务、遛孩子,只要动起来,血糖就容易稳住。
吃药这事,他们特别认真
糖尿病吃药不是一两天的事,可偏偏有不少人,觉得自己“感觉还行”,就擅自停药,或者乱换药。可在新加坡,这种事很少发生。
一项关于新加坡社区医疗的调查显示,那些长期服用二甲双胍的患者,血糖控制得更稳定,而且很少出现低血糖的情况。他们不仅吃药按时,还会定期去家庭医生那里复查,有问题立马调整方案。
他们把吃药当成刷牙一样的事,按点来,不拖延,也不侥幸。
他们很早就发现问题,也不怕查
在新加坡,一到40岁,政府就会提醒居民去做血糖筛查,而且检查费用还特别低。很多人每年都去一次,就像体检一样,早早发现血糖有变化,就能早点干预。
而不少地方的人,总觉得“身体不出毛病就不要去医院”,等到真的口干舌燥、体重掉得厉害、走两步就累,才发现是糖尿病,那时候往往已经拖出问题了。
糖尿病早期,有时根本没啥明显症状,但血糖已经慢慢往上爬。就像水壶烧水,外面看着没动静,里面其实已经在翻腾。
他们的早餐不随便凑合
很多人早上就是一杯奶茶配个油条,又或者直接空着肚子去上班。可新加坡人特别重视早餐,尤其是糖尿病人。
他们流行吃的是“高蛋白 高纤维”的组合。比如一份煮鸡蛋配全麦吐司,或者加点牛油果泥,再来一杯无糖豆浆。这样吃完,不但不容易饿,还能让上午的血糖更平稳。
相比之下,那些高糖高油的早餐,比如甜甜圈、奶黄包、煎蛋饼,刚吃完可能觉得挺香,但没过两个小时就犯困、没劲,还容易让血糖坐上“过山车”。
心态好,血糖才不乱跳
糖尿病不是马上要命的病,但它跟人的心情有很大关系。新加坡的糖尿病教育强调一点:心态好,身体才容易配合。
他们有很多社区活动,比如糖尿病俱乐部、健康讲座、家庭医生定期随访。糖尿病人不会孤单,也不会觉得得了病就是“人生完蛋”。很多人互相交流经验,彼此鼓励,反而比没病的时候更注重生活质量。
长期压力大会让身体分泌一种叫“皮质醇”的激素,这东西一多,血糖就容易乱跳。所以情绪稳定、心态平和,也是控制血糖的关键一环。
他们的“好习惯”,我们其实也能做得到
说到底,新加坡糖尿病控制做得好,不是靠什么秘密武器,而是靠一套“活得讲究”的方式。这些方式,并不难学。
不熬夜、不暴饮暴食、饭前饭后动一动、吃饭细嚼慢咽、少喝含糖饮料、按时吃药、定期查血糖……这些听起来简单的事,真正坚持下来,就能让血糖慢慢稳住。
血糖稳了,不光是糖尿病控制得好,眼睛、肾脏、神经也都能少受罪,免疫力也能上一个台阶。别等身体亮红灯才回头看,那时候,花再多的钱都难买回健康。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新加坡卫生部.新加坡糖尿病行动蓝图(WaronDiabetes)政策报告[EB/OL].https://www.moh.gov.sg/resources-statistics/reports.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1):4-49.
[3]王晓晖,张丽,陈建峰.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干预对血糖控制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4,40(8):620-624.
糖尿病患者,控血糖,需要生活方式配合,10个细节,最好都做到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如果不控制血糖的话,可能就会诱发各种并发症,严重威胁着人的生命安全,而控制血糖的过程也是一场持久战。
除了在日常生活中,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服用药物之外,在平时生活方式也要学会适当的改善,这样才能够让控糖的效果事半功倍,那么具体该怎么做呢?
糖尿病患者,控血糖,需要生活方式配合,10个细节,最好都做到
第一,调节好心理。
如果想要控制血糖,首先就要做好心理改变,如果过分紧张或者长期处于负面情绪状态下,可能就会诱发血糖异常波动,所以请你在平时一定要用正确的心态去面对它。
第二,饮食调理。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饮食调理也是非常关键的。除了在平时像甜食少吃以外,像那些含有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也应该要管住嘴。
在平时可以适当地多吃一些富含有膳食纤维的食物,多吃一些深绿色的蔬菜,适当的吃点豆类,鱼肉,全谷物,这样才能够维持身体中的血糖平稳。
第三,保持好睡眠。
有研究表明,如果睡眠不足或者睡眠时间过长,也会诱发身体中的血糖水平发生波动,所以请你在平时一定要保持合理的睡眠时间。
第四,控制体重。
肥胖也是诱发糖尿病的重要祸根之一,中医讲肥胖是万恶之源,如果过于肥胖的话,就会影响到胰岛素的分泌,导致身体中的血糖发生紊乱,所以想要控制好血糖,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的体重。
第五,要学会控制血压。
人的血压和血糖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是相互影响的,如果身体出现了高血压的话,容易诱发心血管疾病的并发症,血糖也会发生紊乱。
第六,戒烟戒酒。
很多人会存在吸烟喝酒的行为,但是吸烟喝酒也会导致身体中的血糖发生紊乱,而且对于服用药物的糖尿病患者来说,吸烟喝酒还会影响到药物的作用。
第七,注意饮水。
糖尿病患者最大的特点就是异常的口渴,这是因为血糖升高之后出现尿糖,并使尿量增加,引起渗透压升高,所以就会出现口渴的情况,建议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饮水量至少要达到2000毫升左右。
第八,每天坚持运动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每天坚持适当的运动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坚持运动也能够很好的帮助维持身体中的血糖,平稳加速血糖的消耗和分解预防并发症。
第九,注意全身变化
如果身体中的血糖发生异常,身体的组织修复功能就会受到损伤,外周神经系统可能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如果身体出现了细小的伤口可能就会不易察觉,而且伤口也不易愈合,容易形成溃疡,所以在平时如果身体出现异常变化,请趁早进行调理。
第十,做好应急处理措施。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将控糖的药物放到最为明显的地方,一旦身体中的血糖突然升高,一定要及时的进行调理。
血糖控制是一场持久战,希望你在日常生活中以上这些细节问题要注意好,希望你能够坚持做到最好一个也不能少,各位糖友,加油吧。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新加坡糖尿病控制率高,他们这8个健康生活方式,值得我们学习
这几年,糖尿病在咱们国家越来越常见,街坊邻居里总能听到有人说血糖高,有人天天测血糖,有人吃药吃得发愁。
可同样生活在亚洲,同样吃米饭吃面条,新加坡那边的糖尿病控制得就比我们好。这不是空口说白话,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摆在那里——新加坡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达标率长期维持在70%以上,而我们这边,还不到一半。
很多人都想知道为啥人家能把血糖管住,而我们这边总是忽高忽低。其实原因也不复杂,说白了就是一套生活方式的事。
不是说他们吃的药更神,也是吃药,但人家的日子过得更讲究一些,更懂得怎么跟糖尿病“和谐相处”。这篇文章就想和大家聊聊,新加坡人是怎么管住血糖的,有哪些做法是我们可以学一学、慢慢改一改的。
新加坡人吃饭,讲究一个规矩。他们不爱吃得太快,饭桌上也不太讲究丰盛得像过年,反而常常是一碗糙米饭,一点蔬菜,再搭配一点鱼肉。
糙米听起来不起眼,但它升糖慢,不容易让血糖蹭蹭往上飙。
咱们这边很多人还是喜欢吃精白米,吃得香是香,可血糖控制就难了。有研究说,把白米换成糙米,长期下来,糖化血红蛋白能降0.3%左右,虽然不多,但日积月累,差别就出来了。饮食结构,这事儿一点都不小。
除了吃得“粗”一点,人家更注意吃得“少”一点。新加坡的糖尿病指南里,强调控制每一顿的主食量,尤其是晚饭。他们有句话,说晚饭吃得像乞丐,好听点就是晚饭要轻。
我们这边有些人,白天忙得顾不上吃饭,晚上才补,一吃就是大碗米饭加红烧肉,这样的吃法,不出问题才怪。
运动这事,说起来谁都知道好,但真坚持下来的,没几个。新加坡不一样,哪怕是大城市里上班的年轻人,下了班也要挤出半小时去走路或者游泳。
他们的城市规划也考虑到了这一点,公园多,人行道宽,连公交车站到家门口的距离都特意设计得让人多走几步。有个比喻形容得挺好:他们把运动融进了生活,就像饭里的盐,不多不少,刚刚好。不像咱们,有时候运动就像一年一次的体检,想起来才做,做完了就忘。
再说一个有意思的点——他们特别重视睡眠。你可能想不到,睡觉和糖尿病有啥关系?其实关系大了。
长期睡不好,身体的胰岛素功能就会变差,血糖容易失控。新加坡的健康教育里,专门提倡晚上十一点前睡觉,还建议大家睡前少玩手机,别喝咖啡。这看起来像小事,但对血糖的影响,跟吃药比都不差多少。
有研究发现,睡眠少于6小时的人,糖尿病发病风险要高出48%。所以说,好好睡觉,有时候比拼命锻炼都更重要。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就是他们对情绪的管理特别在意。糖尿病不光是身体的事,心情也有很大影响。焦虑、生气、压抑,这些情绪都会让血糖波动得厉害。
新加坡的社区里,有专门的健康辅导员,定期组织糖尿病患者聚会聊天,互相鼓励打气。他们觉得,治糖尿病不是一个人的战斗,是一群人互相照应着过日子。这种集体感,咱们这边现在也开始尝试,但还差点火候。
说到这里,免不了要提一句体重。新加坡人不光注重减重,而且是科学地减,不是节食那种糊弄法。他们推荐的是“慢减”,一个月减一两斤,靠的是调整饮食和增加日常活动。
不是说不吃饭,而是吃得更聪明。比如用山药、南瓜、玉米来替代部分米饭,这样既能饱腹,又不会让血糖飙升。科学减重,对控制血糖来说,几乎是最根本的一步。
还有个大家容易忽视的环节,就是他们特别爱看说明书。吃药不是医生说了就完了,他们会认真看药盒上的说明,知道啥时候吃、啥不能一起吃,连“饭后多少分钟吃”都记得清清楚楚。
这种对自己身体的负责态度,才是糖尿病管理能做得细致的关键。我们这边有时候觉得,“反正医生说怎么吃就怎么吃”,可有些药如果错过时间、搭配错了食物,那效果就差了。
新加坡还有个特别值得我们学的地方,就是他们的定期检测特别普及。不是为了凑数,而是真想知道自己现在的状况。很多人家里都有血糖仪,每天早上自己测一测,记录下来,发现不对劲立马调整。
我们这边有时候是“等不舒服了再查”,可等那时候,往往已经偏离轨道很远了。定期检测就像开车看仪表盘,不是怕出事,是为了别出事。提前知道,比事后补救强太多。
最后说一点,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点——他们对糖尿病的态度,坦然、不怕、不逃避。很多人一听自己得了糖尿病,第一反应是恐惧,然后就是抗拒,觉得这是个“慢性绝症”。
可在新加坡,糖尿病更多被看作一个“可控的慢性状况”。他们觉得,得了糖尿病不是世界末日,只要日子过得讲究,该吃吃、该动动、该查查,照样能活得平稳、活得舒服。
我们要学的,不光是他们怎么吃、怎么动、怎么睡,更要学他们那种对健康主动出击的意识。不等医生催,不等病发作,自己先把生活节奏调整好。
就像新加坡卫生部的那句宣传语:“糖尿病不是你一个人的事,而是全社会的事。”这话听起来简单,但真的做起来,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多上点心。
糖尿病这病,说到底,是个“生活病”。不是靠一种药、一次治疗就能解决的。它更像一盆汤,火候、水量、食材比例都得刚刚好,才能煮出一锅合适的味道。
而新加坡人,显然已经找到了那种合适的做法。他们的经验,不是让我们照搬,而是让我们认识到,健康生活其实就是点点滴滴的小事,每天做一点,日子一长,变化就大了。
我们可以从明天开始,晚饭少装半碗饭,晚上早点睡,走路多走十分钟,心情不好的时候跟朋友聊聊。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动作,也许就是我们血糖能稳定下来的开始。
参考文献:
[1]黄玉霞,李文杰,林志斌.新加坡糖尿病管理经验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全科医学,2022,25(23):2987-2990.
[2]李建国,徐红.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干预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医生,2023,61(10):123-126.
[3]吴俊峰,陈丽娟.睡眠与2型糖尿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华内科杂志,2021,60(7):589-592.
声明:本文内容根据权威医学资料及作者个人观点撰写,仅用于健康科普,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若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