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糖尿病 餐后血糖(妊娠糖尿病餐后多久可以喝水)
餐后血糖那些事儿:正常值与糖友的控制目标
在血糖的世界里,餐后血糖是一个关键角色,不仅影响着我们的健康,更是糖尿病管理中的重点关注对象。搞清楚餐后血糖的正常值以及糖友的合理控制范围,对我们保持身体健康意义重大。
一、理想餐后血糖正常值
我们通常说的餐后血糖,一般指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情况下,这个数值应低于7.8mmol/L。当我们进食后,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被消化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血糖开始上升。正常的身体就像一位精准的“血糖调节大师”,在进食后的2小时内,通过胰岛素等激素的协同作用,将血糖稳稳地控制在7.8mmol/L以下,使身体各器官能获得充足且不过量的能量供应,同时也避免了高血糖对血管、神经等组织的潜在损害。
二、糖友的餐后血糖控制目标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餐后血糖的控制目标不能一概而论,而是因人而异。
(一)普通成年糖友
大多数病情稳定的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2小时血糖一般建议控制在10.0mmol/L以下。这个目标既考虑到将血糖控制在相对安全范围,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又兼顾了可行性,不至于因过度追求严格控制而导致低血糖等不良事件频发。(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全科医生张新宝)例如,一位通过饮食和运动控制血糖,偶尔服用降糖药物的中年糖友,将餐后血糖控制在8 - 10mmol/L之间,就能较好地维持身体代谢平衡,预防并发症。
(二)老年糖友
老年糖尿病患者身体机能衰退,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低血糖耐受性较差。所以,他们的餐后血糖控制目标会相对宽松一些。一般来说,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0 - 12mmol/L左右较为合适。对于一些身体状况较差、预期寿命较短的高龄老人,甚至可以适当放宽。比如,一位80岁且伴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糖友,如果把餐后血糖控制得过于严格,一旦发生低血糖,可能会诱发严重的心脑血管事件,危及生命。相对宽松的控制目标能在保障血糖稳定的同时,降低低血糖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三)妊娠期糖友
孕期女性血糖管理至关重要,因为高血糖会对母婴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餐后1小时血糖应控制在7.8mmol/L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6.7mmol/L以下。严格控制血糖,能有效降低胎儿发育异常、巨大儿、早产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保障母婴平安。
三、控制餐后血糖的方法
1️⃣ 饮食调整: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量,选择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全麦面包、糙米、蔬菜等,它们消化吸收速度较慢,能避免餐后血糖快速上升。同时,要少食多餐,避免一顿饭进食过多。
2️⃣ 适量运动:饭后半小时到一小时进行适量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有助于身体利用血糖,降低餐后血糖水平。运动强度要根据个人身体状况适度调整。
3️⃣ 药物治疗:对于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血糖仍不达标的糖友,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降糖药物,如二甲双胍、磺脲类、胰岛素等,并严格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
了解餐后血糖的正常范围和控制目标,是糖尿病管理的基础。无论是否患有糖尿病,关注餐后血糖,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都能让我们离健康更近一步。糖友们更要与医生密切配合,制定个性化的血糖控制方案,为自己的健康保驾护航。
世界卫生日 | 怀孕后血糖、血脂异常怎么办?这份孕期管理方案请查收
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今年的主题为“健康起点,希望未来”。
母婴健康是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国家卫生健康委将世界卫生日的中国宣传主题定为“保障母婴健康,呵护祖国未来”,倡导加大努力保障母婴健康,减少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并优先关注妇女的长期健康与福祉。
近年来,妊娠期急性胰腺炎的发病率显著上升,原因大多集中于血脂升高及饮食不节制。例如,一名40岁的高龄初孕妇,在早孕期便查出高血糖及高血脂,空腹血糖达7毫摩/升,甘油三酯为8毫摩/升,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以及高脂血症。
针对这名孕妇的情况,医生随即给予饮食运动指导并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然而,在孕28周 时,该孕妇在进食猪蹄、坚果、水果后,出现恶心、腹痛症状,经检查发现乳糜血,最终被诊断为重症胰腺炎。该孕妇因胎儿窘迫不得不进行剖宫产,随后还接受了血浆置换治疗。
1 妊娠影响人体代谢
女性在妊娠时,胎盘会分泌多种具有对抗胰岛素作用的激素,如胰岛素酶、皮质醇、雌激素、孕酮等。这使得妊娠期妇女的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分泌相对不足,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生理性胰岛素抵抗。在此影响下,胰岛素降血糖作用变弱,餐后血糖、血脂升高等情况极易出现,进而容易引发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高血脂、妊娠期超重/肥胖等一系列妊娠期代谢性疾病。
妊娠期代谢性疾病会导致不良妊娠结局,并且增加母子远期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其中,高龄及肥胖是导致不良妊娠结局的关键危险因素,它们会显著提高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流产、早产、胎儿窘迫以及新生儿死亡等情况的发生率。
2 如何做到可防可控
【可防】
上文提到,高龄及肥胖是导致妊娠期代谢性疾病的关键危险因素。因此,应提倡适龄婚育。女性在孕前还应养成规律运动的习惯,将体质量指数维持在正常范围(18.5~23.9),保持心态平和,避免焦虑、熬夜,杜绝高糖高脂饮食,减少暴饮暴食。
孕期管理也非常关键。孕妇日常要做好筛查,尤其是孕早期,以尽早识别妊娠期代谢性疾病的高危因素,着重进行个体化孕期营养干预。一旦发现异常化验指标,及时处理,并在孕期进行动态监测。高龄肥胖女性若发现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促甲状腺激素等指标异常,要实施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同时规律复查,监测干预效果。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要尽早检查,建议在孕早、中、晚期分别进行筛查。若检查结果为阳性,需严格控制血糖,重视餐后运动降血糖的作用,必要时可采用胰岛素治疗。
【可控】
生活方式干预:运动与睡眠
孕期每天坚持有氧运动,建议每餐后活动0.5~1小时,对于久坐工作的孕妇,建议每坐半小时就站起活动5分钟。
避免熬夜,重视生理性褪黑素分泌的节律性及作用,建议21时后关闭电子产品,逐步进入睡眠状态,次日7时起床活动。
饮食干预:六餐式定时定量饮食
孕妇应按照医生制订的个性化营养食谱定时定量饮食,并根据生理性胰岛素分泌的节律,合理安排饮食,以降低餐后2小时血糖。
具体饮食时间可为:早餐7:30,加餐10:00,中餐11:30,加餐15:00,晚餐17:00,加餐20:00。遵循高蛋白、低脂肪、高膳食纤维、适量碳水化合物的饮食原则,控制水果的摄入量,避免食用油炸、烧烤等高油脂食物。每日少量多次饮用2000毫升温热水,配合适量运动,可降低孕期高凝状态,促进胎盘灌注,实现长胎不长肉的目标。
整个孕期要加强体重监测,孕12周前可不增重,孕12周后每4周体重增加不超过0.5~1千克,孕期总增重5~7千克比较合适。
药物干预:胰岛素、阿司匹林肠溶片及低分子肝素的应用
经过饮食与运动指导后,血糖或尿酮体仍未达标的患者,应及时使用胰岛素治疗,帮助血糖回到正常范围,直至尿酮体呈阴性。有氧运动对于降低餐后2小时血糖有积极意义,患者可适当增加上肢运动,以辅助降低血糖。
此外,高龄、肥胖孕妇的子痫前期风险显著上升。因此,建议此类孕妇在孕12~16周时,开始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每日50~150毫克),该预防性用药可一直持续至孕36周。存在高凝状态且经干预后仍未改善的孕妇,可预防性使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治疗,以此改善胎盘供血状况,减少胎儿宫内生长受限等情况的发生。
3 产后管理不可忽视
产后管理是预防妊娠期代谢性疾病产妇出现母儿远期并发症的重要手段,是阻断“肥胖—妊娠—慢性病”循环的关键时段。
建议患妊娠期代谢性疾病的产妇尽早开始进行产后康复运动,包括针对腹直肌及盆底肌的锻炼,增加上下肢活动,以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继续控制饮食和体重,定期监测体重、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以增强母儿身体健康素质,降低母儿远期2型糖尿病、高血压、代谢综合征及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发生率。
总之,妊娠期代谢性疾病可防可控,通过科学的饮食和运动减少妊娠期代谢性疾病的发生,降低不良妊娠结局,保障母婴安全,是卫生健康工作的重中之重,更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妇产科 王慧英 白文佩
编辑:穆薪宇 李诗尧
校对:杨真宇
审核:管仲瑶 叶龙杰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1BLK0W46】获取授权
孕期血糖高怎么办?
孕期血糖高若控制不佳,会增加孕妇早产、难产风险,也可能影响胎儿发育。出现这种情况,可从以下方面改善:
调整饮食:遵循少食多餐原则,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避免精制糖、糕点等高糖食物。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全谷物、蔬菜,适量摄入优质蛋白,如瘦肉、鱼类、豆类,既能提供营养,又有助于稳定血糖。
适度运动:选择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散步、孕妇瑜伽等,饭后半小时开始运动,每次 30 分钟左右,能促进身体对葡萄糖的利用,增强胰岛素敏感性 。
加强监测:定期检测血糖,包括空腹及餐后血糖,掌握血糖变化规律。若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血糖仍不达标,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切不可自行用药。
孕期血糖管理至关重要,科学应对,才能保障母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