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吃的多吗(糖尿病 吃的多)
每年超4500人因糖尿病而死!医生提醒:宁可多吃块肉,4物别贪多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我听说糖尿病会引发很多并发症,是真的吗?”一位60岁左右的退休职工在家里小聚时向家人提起了这个话题。
面对糖尿病患者的逐年增多,许多人开始反思,数据显示,每年全球约有超过4500人因糖尿病及其相关并发症而死亡,糖尿病引发的健康危机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健康问题。
尽管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饮食、运动等方式有效控制病情,但不当的饮食习惯仍然是导致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食物的选择尤为重要,错误的饮食习惯不仅会加重病情,还可能导致并发症的发生,高糖食物是糖尿病患者最需要避免的类型之一。
糖尿病的本质在于体内胰岛素分泌或功能出现障碍,致使血糖难以有效降至正常水平,食用高糖食物时,血糖会迅速产生剧烈波动。
高糖食品能够短时间内为身体提供大量能量,但这种能量的迅速释放会使血糖值快速上升,胰岛素无法及时对其进行调节,从而加重胰腺的负担。
长期摄入高糖食物,不仅会致使血糖水平升高,引发高血糖问题,还会诱发一系列其他并发症,例如视网膜病变、肾脏损伤等。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精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取存在潜在威胁,精制碳水化合物主要源自经过精细加工的米、面、糖等食品。
这些食品经过加工后,许多有益的膳食纤维和营养成分已被去除,剩下的是大量的简单糖分和较高的血糖指数,简单糖分会迅速被人体吸收,导致血糖急剧上升,并使胰岛素分泌失衡。
糖尿病患者如果长期食用过多的精制碳水化合物,会使血糖更加不稳定,难以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
糖尿病患者应尽量规避精制碳水化合物的过量摄入,选取低GI(升糖指数)食物与全谷物食品,以助力维持血糖的平稳状态。
糖尿病患者除了要警惕高糖与精制碳水外,还需对高脂肪食物保持警觉,尤其是富含反式脂肪的加工食品,此类食品往往会造成肥胖与胰岛素抵抗。
肥胖是引发糖尿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当身体内堆积了过量的脂肪时,不仅会干扰胰岛素正常发挥其调节血糖的作用,还会导致身体脂肪代谢出现失衡状态。
糖尿病患者如果经常食用过多的高脂肪食物,会加剧胰岛素抵抗,使得治疗更加困难,过量的脂肪摄入还会增加血脂水平,进而引发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
为降低此类健康风险,糖尿病患者宜尽量削减高脂肪食品的摄取量,特别是饱和脂肪与反式脂肪,转而选择健康的植物油和低脂食物。
另一个需要注意的饮食陷阱是高盐食物,高盐摄入过多,容易导致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担,而高血压与糖尿病常常并存,二者相互作用,会加重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当盐分摄入量超出正常范围时,会导致体内钠离子浓度上升,进而对肾脏的正常功能产生不良影响,显著提高患肾脏疾病的可能性。
糖尿病患者肾脏的功能状态本就相对薄弱,若在此基础上长期维持高盐饮食模式,会进一步加重肾脏的代谢负担,进而极有可能诱发肾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糖尿病患者应该避免过多食用含盐量较高的加工食品,如腌制品、咸菜和快餐等,尽量减少盐的使用,保持正常的钠盐摄入量。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糖尿病患者往往过于注重食物中的糖分含量,忽视了其他不利因素对健康的潜在影响。
许多人认为,只要避免吃糖就能控制血糖,精制碳水、脂肪和盐分的摄入同样会影响血糖的控制,糖尿病患者不仅要控制糖分摄入,还要关注全面的营养均衡,保持合理的膳食结构。
合理摄入健康脂肪、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以及充足量的蛋白质,才能够更为有效地维持血糖水平的稳定,降低糖尿病并发症出现的概率。
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不断上升,许多患者开始意识到饮食对疾病控制的重要性。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糖尿病的管理不仅仅依赖药物治疗,正确的饮食、科学的运动以及健康的生活习惯同样是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通过减少高糖、精制碳水、高脂肪和高盐食物的摄入,糖尿病患者能够更好地控制血糖,减轻胰腺负担,降低心血管疾病、肾脏损害等并发症的发生。
每个人的体质不同,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安排也应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来调整,患者在调整饮食时应向专业医生或营养师咨询,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划。
糖尿病患者还应结合适量的运动,保持健康的体重,避免肥胖的发生,从而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达到良好的血糖控制效果。
在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患者要时刻保持警觉,合理选择食物,避免一些常见的饮食误区。
高糖、精制碳水、高脂肪和高盐食物虽然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它们却是糖尿病患者健康的“隐形杀手”。
通过控制这些不良饮食因素,糖尿病患者不仅能够有效控制血糖水平,还能够改善整体健康状况,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糖尿病患者在日常饮食中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规律进餐、控制份量,避免暴饮暴食,都是帮助控制血糖、减轻胰岛素负担的有效方法。
通过这些细微而重要的调整,糖尿病患者可以在不依赖过多药物的情况下,有效延缓疾病的进展,提高生活质量。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糖尿病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祝米花.饮食指导卡在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患者饮食护理中的应用[J].糖尿病新世界,2018,
德国发现:易患糖尿病的人,都是水果吃太多?建议:4物尽早戒掉
水果是健康的,但吃多了,可能也不那么“无害”。
德国一项大数据调查发现,部分高风险人群在饮食结构中,水果摄入量出奇地高,尤其是高糖水果占比过大,和血糖异常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一边想着吃“天然甜”,一边却把血糖偷偷推上了高位。
这个发现很容易让人反应过度:“水果也不能吃了?”其实不是不能吃,而是吃错了方式。除了水果,还有4样东西,才是真正让血糖一步步“出轨”的幕后推手。
我们不妨换个角度看待:不是水果让你变坏,而是你早就准备好了让身体坏掉的环境——水果只是被你拉进来陪绑的。
血糖失控的背后,往往是多个“饮食小习惯”偷偷合谋。
不少人热爱喝果汁,尤其早上来一杯,感觉健康又清爽。但果汁是血糖的催化剂,即便是纯果汁,也省去了咀嚼这道“缓冲带”,让糖分几秒钟就冲进血液。升糖指数高得惊人。
再说回水果本身,香蕉、葡萄、榴莲这些高糖水果,含糖量可达20%以上。尤其是熟透的香蕉,咬一口像吃糖浆一样,果糖浓度极高。但问题不是它们甜,而是我们吃得太“随性”。
控制总量,比控制种类更重要。
很多人问:“那苹果能多吃点吧?”其实也不行。每天水果摄入量控制在200~350克,大概是一个小苹果加一个橙子的量,再多,哪怕是低糖水果,都会打破血糖平衡。
不注意摄入时间也是问题之一。空腹吃水果,尤其是早上第一口,血糖会像坐电梯一样往上冲。最佳时间是饭后1~2小时,这时候胃里已经有了食物,能拖慢糖的吸收速度。
除了水果,真正该警惕的,是那些你以为“无害”的日常食物。第一个要说的就是——精制淀粉。
白米饭、白馒头、面条、糕点,这些看似普通的主食,其实是血糖的“隐形杀手”。它们最大的特点就是“精”,也就是去掉了膳食纤维,升糖速度快,饱腹感差,一不留神还容易吃多。
全谷物、糙米、燕麦等保留了膳食纤维的主食,升糖速度慢,更适合日常替代。不是让你不吃碳水,而是替换掉“坏的碳水”。
第二个需要警惕的是——含糖饮料。不只是可乐,那些看起来“健康”的维生素水、乳酸菌饮料、甚至低糖豆奶,往往隐藏着大量添加糖,一瓶就能超过每日推荐糖摄入量。
糖的最大问题在于它藏得太深。你以为喝的是水,实际上是在喝糖。每天添加糖摄入不超过25克,这是一根巧克力棒的量,很多饮料一瓶就爆表。
第三个问题食物,是很多人都离不开的——含反式脂肪的食品。这类脂肪不直接升血糖,但它破坏胰岛素敏感性,让身体更容易走向胰岛素抵抗的道路。
常见的来源包括:油炸食品、奶油蛋糕、人造奶油类零食。特别是街边炸鸡、炸薯条、甜甜圈这些,香是香了,但吃进去的是隐形负担。
反式脂肪被称为“代谢杀手”,世界卫生组织早就建议全面淘汰。偶尔吃没关系,但如果每天都吃,就别怪身体偷偷“罢工”。
第四样东西,是很多人忽视的——过量的动物脂肪。红肉吃多了,尤其是带皮、带肥的部分,会影响脂质代谢,让身体更难维持血糖稳定。
不是不能吃肉,而是要控制红肉摄入,一周不超过350克,而且优先选择去皮去肥的部位,增加白肉如鸡胸、鱼类的比例。
饮食结构决定了血糖的走向,但真正能让你“血糖稳定”的,是吃的方式。每顿饭都要有蛋白质、膳食纤维、健康脂肪、碳水的组合,这样才能让糖分释放更均匀。
比如一碗米饭加青菜和鸡蛋,再来一点坚果,就是一个血糖友好的搭配。膳食纤维是血糖的天然缓冲带,蛋白质和脂肪则帮你延长饱腹感。
再强调一遍:不是水果不好吃,而是你在“没有节制”的前提下,把它当成了主食甚至零食。水果是食物,不是饮料,更不是代餐。
很多人吃水果是嘴馋,不是真的饿。尤其晚上吃一大堆水果,觉得比吃夜宵健康,其实热量和糖分一点没少,对血糖影响更大。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点——运动对血糖的帮助远超你想象。哪怕是饭后散步15分钟,都能显著降低餐后血糖峰值。不动,是现代人血糖失控的最大背景板。
肌肉是葡萄糖的“收容所”,越有肌肉的人,越能把血糖稳稳地“锁”住。久坐、缺乏运动,哪怕饮食控制得再好,血糖都可能波动大。
说到底,糖尿病不是一天吃出来的,是每天一点点积累的结果。任何一个微小的饮食习惯,都可能在未来成为失控的导火索。
你吃进去的每一口,身体都记着。不是让你焦虑,而是提醒你,每一顿饭、每一次选择,其实都是给身体打地基。
吃得随意,身体就会随波逐流;吃得有章法,血糖就有底线。
真正健康的饮食,不是某一种“神奇食物”,而是整体饮食结构的平衡。你不需要戒掉所有甜,只需要学会选对时间、控制总量、搭配合理。
这4样东西,建议尽早减少摄入:①果汁和高糖水果,②精制碳水,③含糖饮料,④反式脂肪和红肉过量。不是绝对不能吃,但得知道分寸在哪。
血糖背后,是你对食物的态度。
它不是你能“管住嘴”就能解决的事,但也绝不是完全失控的命运。你可以用更聪明的方式,和身体达成一个双赢的协议。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 王志勇,王丽.糖尿病前期人群的营养干预研究进展[J].中国食物与营养,2023(04):34-37.
2. 黄蓓,朱蓉.食品中糖的摄入与糖尿病的关系研究进展[J].食品研究与开发,2022,43(12):203-207.
3. 李娜,刘芳.我国居民糖摄入现状及控制策略探讨[J].中国公共卫生,2021,37(9):1201-1204.
多名院士呼吁:糖尿病要6种食物必须得吃,否则血糖越控越差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你以为糖尿病就是要少吃吗?错!不吃这6种食物,血糖反而更难控制。很多糖友一确诊就开始"饿肚子",以为吃得越少血糖越稳定。结果血糖不降反升,身体越来越虚弱。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明确指出:合理营养比盲目限食更重要。那些血糖控制得好的糖友,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知道哪些食物该吃,而且吃得很聪明。
糖友越饿越危险,身体开始"造反"饿肚子控糖的糖友,身体会发生什么变化?肌肉开始分解供能,基础代谢下降,胰岛素敏感性变差。这就像汽车缺油时强行开车,发动机迟早要出问题。
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蛋白质摄入不足的比例高达40%。蛋白质缺乏直接导致胰岛素效果变差,血糖更难稳定。
更可怕的是,长期营养不良的糖友,并发症发生率比正常饮食的糖友高出30%。眼底病变、肾病、神经病变接踵而来,这才是真正的"得不偿失"。
这6种食物,糖友必须吃够量第一种,优质蛋白质食物。鸡蛋、瘦肉、鱼类、豆腐,这些是稳血糖的"定海神针"。蛋白质不会直接升血糖,还能延缓其他食物的消化吸收,让血糖上升更平缓。
每公斤体重需要1.2克蛋白质,60公斤的人每天要吃72克蛋白质。一个鸡蛋6克,一两瘦肉10克,算算你够了吗?
第二种,深色蔬菜。菠菜、西蓝花、胡萝卜、紫甘蓝,这些深色蔬菜富含膳食纤维和植物化学物。膳食纤维就像肠道里的"减速带",让糖分吸收变慢。
每天至少500克蔬菜,一半以上要是深色的。别再只吃白菜萝卜了,颜色越深营养越丰富。
第三种,粗杂粮。燕麦、糙米、红豆、绿豆,这些粗粮的升糖指数比精米白面低得多。同样吃饱肚子,粗粮让血糖波动更小。
粗粮占主食的一半,血糖控制效果最好。白米饭配红豆,白馒头换杂粮饼,小改变大效果。
第四种,坚果类食物。核桃、杏仁、花生,这些坚果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每天一小把坚果,相当于给胰岛细胞"加油"。
注意是原味坚果,不是蜜汁、椒盐口味。每天25-30克就够,大概20颗花生米的量。
第五种,富含铬的食物。海带、紫菜、蘑菇、牛肉,这些食物含铬丰富。铬是胰岛素的"好搭档",能增强胰岛素活性,提高糖代谢效率。
铬缺乏的糖友,即使用药血糖也难稳定。补充铬元素,药物效果能提升20%-30%。
第六种,富含α-硫辛酸的食物。菠菜、西红柿、胡萝卜、牛肝,这些食物含有天然的α-硫辛酸。这是强效抗氧化剂,能保护胰岛细胞,延缓糖尿病并发症。
α-硫辛酸还能提高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率,让血糖更稳定。这就是为什么有些糖友吃得不少,血糖反而更好控制。
吃对方法,血糖才能真正稳定光知道吃什么还不够,怎么吃更关键。餐前先吃蔬菜,再吃蛋白质,最后吃主食,这个顺序能让餐后血糖峰值降低20%-30%。每餐七八分饱,少量多餐比一次吃撑效果好。
血糖就像过山车,平缓比剧烈波动更安全。定时定量也很重要,让身体形成规律,胰岛细胞工作更轻松。早餐丰富、午餐适中、晚餐清淡,符合人体代谢规律。
很多糖友还在相信"水果一口不能吃"、"主食要完全戒掉"这些错误观念。科学控糖不是苦行僧式的禁食,而是聪明地选择和搭配。苹果、橙子、猕猴桃这些低糖水果,两餐之间适量吃完全没问题。
关键是控制总量,一天200-300克水果,相当于一个中等苹果。主食也不能完全不吃,大脑每天需要120克葡萄糖供能。完全断糖会导致酮症酸中毒,比高血糖更危险。
真正需要严格限制的是加工食品、含糖饮料、精制糖类。这些"隐形糖"才是血糖飙升的罪魁祸首。
糖尿病管理是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科学饮食、规律运动、按时用药、监测血糖,四管齐下才能长期获益。别再让错误的饮食观念,耽误了你的控糖大业。
参考文献:
①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4): 315-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