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糖尿病和尿毒症(糖尿病,尿糖)
糖尿病无非就血糖高点,怎么还引起尿毒症?警惕:莫让无知害了你
大家好,我是一名从业多年的肾内科医师,每天的工作内容就是与各种肾脏病患者打交道。给大家说个你们可能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像我们医院的血液净化中心,血透加腹透总共的数百名尿毒症患者中,是因为糖尿病导致做透析的病人可以占到总透析人数的1/3还要多。在平常人眼中,觉得糖尿病无非就是血糖高点,我人又没有什么不舒服,该吃能吃,该睡能睡,吃嘛嘛香。这其实是极其危险的想法,糖尿病它就是一个沉默中的杀手,防不胜防,为什么我要把“糖尿病”说得这么坏?看完本文大家即可明白。
糖尿病!你知道多少?
我们常讲三高三高,这其中一高就是“高血糖”,其主体便是“糖尿病”。它是目前最为常见的、多发的慢性病之一,已经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糖尿病的患病率并没有因为医疗水平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而放缓脚步,反而是患病率、发病率急剧上升。预计到2040年,全球糖尿病患病总人数将达到6.42亿之多,这是什么概念,全球也才70来亿人口。
糖尿病与肾脏病的关联
●不少人的观点说“糖尿病无非就是血糖高一些”,这是极其片面的看法。我们在临床上最要担心的就是糖尿病所带来的各种急慢性并发症。拿急性并发症来讲,当血糖高到一定程度时可并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再往上就是糖尿病高渗性昏迷,注意,这是可以致命的。再拿慢性并发症来讲,全身多个脏器均可累及,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足、感染以及今天要给大家分析的“糖尿病肾病”。
●由于篇幅有限,对于糖尿病的其它并发症在这我就不过多讲解,下面直接切入主题,给大家理清糖尿病与肾脏病的管理那。对于肾脏的理解,很多人会误认为它是“性能力强弱”的代表脏器,其实不然!在现代医学的观点看来,它就是我们人体最重要的一个代谢器官。我们所用的需经过肾脏代谢的药物、人体的肌酐、尿素氮、微球蛋白等毒素的代谢以及人体水电解质酸碱平衡都需要依靠我们的肾脏来完成。
●正是基于肾脏的这些功能,所以它的血供是极其丰富的,它就是要依靠这种高灌注状态来完成各种废物、毒素的代谢,从而清除出体外。所以除了肾动脉、肾静脉外,肾脏中的数百万个肾小球它就是由各种入球小动脉、出球小动脉、弓形动脉、小叶间动脉等构成。话分两头,我们再看看肾脏的损害是怎么跟高血糖搭上边的。
肾小球
●注意,我们人体持续的高血糖状态它将破坏我们动脉的内皮系统,引起动脉的粥样硬化,这就是病变的基础。上面给大家讲到,我们肾脏中发挥滤过作用的肾小球它是由众多的细小动脉构成的,而这些小动脉在高血糖状态下 也可发生病变,最终引起各个肾小球的硬化。肾小球硬化代表着什么呢?即肾小球的滤过率下降,肾功能减退,尿液中可出现本不该出现的蛋白,肌酐、尿素氮等毒素清除不出去,所以化验血时肌酐、尿素氮等指标会升高,这就是糖尿病引起肾脏病的根本原因。
●那么肾脏病它又急慢性之分,糖尿病作为一个慢性疾病,故对于肾脏的损害也是一个从量变到达质变的过程。那么慢性肾脏病根据 肾小球滤过率的高低又可分为1期、2期、3期、4期、5期。这个第5期我们在临床上称之为终末期肾脏病,也就是大家常讲的“尿毒症”。在尿毒症状态下肾脏的数百万个肾小球几乎已经不能发挥其生理功能。所以此时的病人有肾脏也等同于没有肾脏,因为他的肾脏已经没有功能了。解决办法无非就两种,要么选择肾移植,要么选择透析,别无他法。
我有糖尿病,该怎么避免患上尿毒症?
●这其实就讲到了糖尿病肾病的预防办法,在这我告诉大家,无论是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30%-40%的患者将发展成为糖尿病肾病。尤其是当糖尿病患者出现微量白蛋白尿时,如没有及时的临床干预,每年的尿蛋白增长速度可达10%-20%,10-15年后进入显性肾病,而且还是不可逆的。我可以告诉大家,当你出现尿微量蛋白时,完全可能没有任何临床症状,普通的尿常规尿蛋白这个项目还有可能提示阴性。等发展到糖尿病肾病4期、5期出现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全身水肿、高血压、急性心衰时一查发现已经是疾病晚期。
●所以对于慢性病治疗,我的心得就是重在预防,重在平时的疾病管理,这不仅仅只是靠医生,更重要的还是得靠患者自己。所以对于糖尿病肾病的解决办法,我的临床经验就是三级防治措施,并且在不同的病期、不同的治疗对象的侧重点也要有所不同。一级预防,防止糖尿病患者出现肾脏病,微量白蛋白尿是重要的危险信号。由于很多罹患糖尿病患者往往同时罹患有高血压,所以这一级上需严格控制血糖、血压,这两样事做好,我告诉大家,问题不大。
●对于二级预防,就是防止早期的糖尿病肾病发作为显性的糖尿病肾病,即从微量蛋白尿期发展为大量蛋白尿期。具体所做的事情还是一样,严控血糖、血压,选择具有肾保护作用的降压药物,如某某普利、某沙坦类的。在三级预防上,就是防止或者说尽最大的可能延缓显性糖尿病肾病发作为终末期肾脏病。在这一、二、三级的预防中,原则就是以上讲到的几点,具体的临床诊疗措施根据病人具体的疾病情况、临床特点综合决定。
目标上血糖的控制目标建议空腹血糖5.0-7.2mmol/l,餐后血糖<7.8mmol/l,糖化血红蛋白<7%;血压建议控制130/80mmhg以下,如果尿蛋白的排泄率>1g/24h,,血压更严格,需要在125/75mmhg以下;血脂上总胆固醇要控制在<4.5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5mmol/l,甘油三酯<1.5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1mmol/l,体重指数控制在24以下才是正解。
作者寄语:本回答不构成医学治疗建议,也不具备医疗指导意见,仅为健康科普所用。本文不加入专栏,无偿、免费地让大家阅读。愿对那些受到谣言误导、没有医学知识、没有健康保健观念的群体有所帮助。头条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每个人都可以互相学习,互相探讨,如有不同观点可在评论区谈谈自己的看法。如果觉得学到了有帮助,不要吝啬,献个爱心,点个赞,转发一下帮助更多人,感谢支持。#人人关注肾健康##关注她健康#@南方健康
糖尿病十年,确诊尿毒症!医生:原本有足够的时间干预,都忽视了
声明:本文内容根据权威医学资料及作者个人观点撰写,仅用于健康科普,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若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很多人一听到“尿毒症”三个字,脑袋一下子就空了。不是不怕,是没想过会轮到自己。明明就是血糖高一点,吃点药、控制下饮食,不至于走到这一步吧。
可真等到肾功能只剩下个位数,再回过头想省下来的每顿奶茶、每次不当回事的复查,才明白,这个病从来就不是突然的。
糖尿病是一个沉默的磨损者,它不会让你一下子倒下,但它会一点点把你身体里的精密结构变得脆弱。肾脏尤其脆。它不叫不闹、也不疼,总是在你以为一切正常的时候往前推进了一步。
有些人以为自己没症状就代表病情稳定,这是个误会。肾脏有极强的代偿能力,哪怕已经坏掉了一半,你可能都察觉不到。一旦出现浮肿、乏力、尿量异常,往往已经是中晚期。而这一步,很可能就是从糖尿病开始的。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糖尿病和肾有关系?其实肾脏里的微血管网络,是靠高精度在运作的。
当血糖长期升高,血管内皮会被持续刺激,逐渐失去屏障功能,糖分子、脂质、炎症因子会像“漏水的管道”一样渗入组织,微血管就这样慢慢堵塞、坏死。
有意思的是,绝大多数哺乳动物在野外并没有糖尿病。哪怕是吃肉的狮子、吃果子的猴子,它们代谢糖的能力都非常强。人类的问题出在我们“活得太久”了。糖尿病,本质上是进化给人类留下的“漏洞”。
人类的胰岛素系统并不是为现代饮食设计的。在远古时代,糖是一种稀缺资源,我们的身体进化出了极强的糖分储存能力。这对当时的生存有利,但放在今天,就是灾难。
高糖、高脂饮食频率远远超过身体的耐受极限,胰岛β细胞长期超负荷运作,最后就“罢工”了。
再往下就是连锁反应。糖尿病导致的高血糖状态,会让肾小球过度滤过,长期处于兴奋状态。就像发动机一直踩着油门转速过高,迟早会烧坏。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糖友在确诊5年后就出现了微量白蛋白尿,这是糖尿病肾病最早的信号。
问题是,大多数人根本不查这个项目。常规体检里也不包含,得你自己主动去做。一旦白蛋白尿持续阳性,说明肾脏已经开始受损。再往后就是肾小球硬化、滤过率下降,最后发展成慢性肾衰竭,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尿毒症”。
你可能听过“糖尿病是个管不住嘴的病”,但它远远不止于饮食。真正的问题是慢性系统性炎症。这在糖尿病人群中非常普遍,包括低度炎症反应、自由基损伤、免疫调节紊乱,长期下来,肾脏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
更棘手的是,很多患者在初期并没有接受个体化治疗。大多数依赖单一口服药物控制血糖,忽略了血压、血脂、体重、尿酸的联动管理。其实真正保护肾脏的,不是把血糖控制在一个数字上,而是让整个代谢系统保持动态平衡。
现在有研究发现,某些肠道菌群的失衡也会加速糖尿病肾病的进展。我们身体不是孤岛,肾脏和肠道、免疫、神经系统都在交互。一个微生态的紊乱,可能通过炎症通路传导到肾脏,这就是现代医学强调“系统医学”的原因。
还要说个大家容易忽略的点——睡眠结构紊乱对糖尿病肾病的影响也很大。不是简单的“熬夜不好”,而是睡眠过程中生长激素、褪黑素、皮质醇之间的节律被打乱,直接干扰肾小管的再吸收功能。
长时间下去,肾脏的夜间修复机制就被削弱了。
再看一个细节。很多糖尿病患者长期吃止痛药、感冒药甚至中草药丸,没注意这些药物的潜在肾毒性。一边控制血糖,一边用药伤肾,等于左手在救火,右手在点火。这类“药源性肾损害”在糖尿病人群中非常常见,但很少被重视。
还有个让人揪心的现实是,很多糖友迟迟不愿意开始胰岛素治疗。总觉得打针是“最后一步”,一旦开始就收不回来了。但其实,早期合理使用胰岛素反而能减轻胰岛β细胞的负担,延缓肾病的进展。观念上的误解,反而成了病情恶化的推手。
我见过很多患者,在刚查出尿蛋白时还心存侥幸,觉得自己不严重。但肾病不像感冒不是今天重明天轻,它是一条不可逆的下坡路。真正能改变的,是你在早期做的每一个小决定。
说到底,糖尿病导致的尿毒症,并不是因为病情发展太快,而是因为我们反应太慢。很多人该做的检查没做,该上的治疗没上,该停的药没停。问题不是没时间,而是忽视了时间。
如果你已经是糖尿病患者,别再用“我现在没事”来安慰自己。你没事,是因为肾脏还在拼命代偿。可它不是永动机,终有一天会撑不住。如果你家里有糖尿病人,别再说“他不胖、他血糖不高、他不喝饮料”,这些都不是理由。
真正的预防,不是在病情严重时才开始扭转,而是在还看不出问题时就开始行动。你愿不愿意相信,这个决定,可能会让你多活十年。
最后再提醒一句,不要只盯着血糖。糖尿病是一场全身性的代谢风暴,肾只是被殃及的器官之一。你要做的,是尽早建立起对“慢性病全面管理”的认识,把它当成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而不是一场短期对抗。
愿你永远不需要透析机,也不需要后悔。
参考文献:
1. 《内科学》第九版,人民卫生出版社,ISBN:9787117261051
2. 《中华肾脏病杂志》2023年第39卷第2期,《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与干预策略》
3. 《中国糖尿病杂志》2022年第30卷第10期,《系统性炎症在糖尿病肾病进展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糖尿病+肾病=尿毒症!做好这5点,让你与尿毒症划清界限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那天门诊刚开,我还没坐稳,老刘就坐到了我面前。他六十出头,脸上皱纹深刻,却总是爱笑。可这次,他不笑了,眼神里透着一丝慌张。
他递过来一叠检查报告,肾功能指标亮得刺眼。“医生,我是不是要洗肾了?”他问得很轻,像怕这句话一出口,命运就真的改不了了。
我没马上回答,先翻了翻他的病历。糖尿病十年,血糖控制得一塌糊涂,血压也高,尿蛋白持续阳性,肌酐值悄悄爬过了界限。这不是突如其来的灾难,而是日积月累的结果。
“尿毒症”这个词听起来像是判刑,但这个“刑期”并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它像一个沉默的跟踪者,盯上那些糖尿病人,尤其是疏于管理的那一群人。
糖尿病和肾病之间的关系,说白了,就是一条单行道:一旦上路,只会越走越深。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只是血糖高、吃点药就好了。可它更像一根细针,天天扎在血管上,扎在肾脏这个沉默寡言的器官上。肾不会喊痛,不会红肿,但它会慢慢地“漏水”——尿蛋白的出现就是第一声警报。
老刘不是个例。在我们医院的肾病科,能看到一大半病人其实最初是因为糖尿病来的。刚开始,他们也只是尿里泡点泡沫,或者体检时发现肌酐有点高,然后就一拖再拖,拖到某一天,身体开始浮肿、吃不下饭,甚至开始呕吐、头晕,这才慌忙跑来。
根据《中国成人糖尿病肾病防治指南(2022)》的统计,糖尿病患者中约有30%最终会发展为糖尿病肾病,而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中,超过40%的人最终会走向尿毒症。
如果把糖尿病人比作一个在山路上骑车的人,那么肾病就是坡道,而尿毒症是谷底。骑得猛、刹不住,就会一路滑到最底层。
有个细节常常被忽略:早期的糖尿病肾病,几乎没有症状。肾脏就像一名加班不抱怨的员工,哪怕被连续压榨,也不会马上辞职。它甚至可以在功能只剩下30%的时候,还维持“表面和平”。可一旦它累趴了,那可真是回天乏术。
有人说:“我血糖控制得还行,怎么也肾病了?” 是的,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因为糖尿病是血糖的问题,它是一种全身的代谢紊乱,影响的不只是胰岛素,还有血压、血脂、甚至微血管的通透性。肾脏正是这些复杂机制的“重灾区”。
研究数据显示,即使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及格线以下,若忽视了血压、血脂和蛋白尿的管理,依然可能发展成肾损伤。
想要不落入尿毒症这个黑洞,那就得从源头做起,而且要多管齐下。第一点,也是最被低估的一点,是“稳定的血糖”。这里的“稳定”不是说偶尔空腹血糖6点几就算好,而是要全天候、全周期地管理。就像开车不是只看一个红绿灯,而是一路都得注意路况。
第二点是不容忽视的血压控制。高血压在糖尿病人群中的出现率超过60%,而高血压本身就会加速肾小球硬化。想象一下,你的肾脏像一个高压水管,压力越高,损伤越快。
有研究指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其发展成尿毒症的风险是单纯糖尿病患者的2-3倍。
第三点是饮食结构的调整。很多人一提饮食就只想到“少吃糖”,其实更重要的是蛋白质的摄入要适度。过量蛋白质会加重肾脏负担,但不足也会引起肌肉流失。它是一场平衡术,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得拿捏分寸。
我有一个病人,刚查出蛋白尿时,跑去百度了一通,直接把肉类全戒了,结果三个月后瘦得脱相,肌酐却没降多少。真正有效的,是合理调整,而不是极端断舍。
第四点是定期体检,别等身体出问题了才想起医院。肾功能指标——肌酐、尿素氮、尿蛋白、微量白蛋白,都是早期发现的“哨兵”。这就像你家煤气泄漏,装了报警器总比闻到味儿才关阀来得及时。
中国肾病防治联盟的数据显示,若能在糖尿病早期每年至少监测2次肾功能,尿毒症的发生率可下降超过30%。
最后一点,心态管理。别以为这不是医学问题。长期的焦虑、抑郁情绪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血糖、血压,还会让人疏于自律。自律不是靠意志力,是靠稳定的心理状态。
我曾见过一个老太太,糖尿病二十多年,从来不用胰岛素也没洗过肾。秘诀?她每天早上五点起床晒太阳、写字、做饭、散步,心态像个年轻人。
她说:“我不怕病,我怕的是没安排好自己的生活。”那一刻我懂了,真正的健康,从来不是一堆化验单上的数字,而是你有没有好好活着。
现实中,很多人不是输给了病,而是输给了忽视、拖延和侥幸心理。
我不能否认,有些患者即使很努力,也可能走到那一步。但区别在于,努力的人是被命运推着走,放弃的人是自己跳下去的。
我们常说“糖尿病 肾病=尿毒症”,其实还有一个隐藏变量:你自己。如果你做了那五件事,等式就会失效。不是所有的糖尿病都要洗肾,不是所有的肾病都走向终点。
肾脏给我们时间,也给我们机会。它不声不响地工作着,如果你愿意听,它早就开始提醒你了。
写到这儿,我又想到老刘。他后来确实开始规律控制血糖、血压,体重也减了十斤,日子变得比之前更有规律。
上次复诊时,他笑着说:“我现在连泡沫尿都少了,医生,我是不是还能再活个几十年?”我看着他的笑脸,点点头。
是啊,很多事情,只要你开始,就不算晚。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2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2, 14(12): 843-984.
[2]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 糖尿病肾病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2年版)[J]. 中华肾脏病杂志, 2022, 38(7): 561-572.
[3]李文慧, 张波. 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压管理研究进展[J]. 中华高血压杂志, 2023, 31(04): 378-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