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7.8(糖尿病7.8严重吗)
餐后血糖高隐患不小 ,高危人群别轻敌
近些年来,我国糖尿病患者增长极为迅速。按照201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发布的糖尿病地图,中国糖尿病患者已经达到1亿人。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我国糖尿病患者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而这一特点却没有被重视。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科教授冉兴无:忽视餐后血糖升高常造成漏诊,高危人群应做餐后血糖筛查。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中国人的基因型、β细胞功能特点等因素使中国患者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流行病学数据表明,82%的糖尿病患者表现为餐后血糖升高。在新诊断糖尿病患者中,有高达47%的患者是单纯餐后血糖升高。
但是,国内的常规体检、检查一般都关注空腹血糖,忽视了餐后血糖的重要性,往往造成餐后血糖升高而空腹血糖正常人群被漏诊。因此,一些患者直到出现并发症才被发现。
7.8mmol/L作为诊断为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的重要血糖值,是餐后两小时血糖正常值的上限,同时也是糖尿病的警戒区,因此餐后2小时血糖的检测对于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的诊断具有重大意义。有研究发现,将空腹血糖在5.6~7.0mmol/L、糖化血红蛋白在5.7%~6.5%的人都划为糖尿病前期人群,我国约一半成年人属于糖尿病高危人群。此外,糖尿病的高危人群还包括直系亲属中有糖尿病患者、年龄在45岁以上、超重或肥胖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0.90mmol/L)和(或)高甘油三酯血症(甘油三酯≥2.82mmol/L)、高血压、患有心脑血管疾病、不爱运动或习惯久坐者、用特殊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等。
东南大学糖尿病研究所所长孙子林:目标血糖值要因人而异,在不出现低血糖症状的前提下越低越好。
由于餐后血糖的升高会显著增加糖尿病的大血管并发症,如心梗、心源性死亡发生风险,并与视网膜病变及慢性肾脏病等并发症密切相关。餐后血糖不仅和药物相关,同时和患者的饮食管理、运动管理密切相关。
2015年,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制定了《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进一步明确了餐后血糖的目标值。具体而言,餐后血糖常规的目标值是不超过10.0mmol/l。而针对新诊断、病程较短、年龄较轻的患者,因为预期寿命较长,为了更好地预防并发症,餐后血糖需要达到更为严格的目标值,应控制在7.8mmol/l以下。因为有证据表明,餐后血糖在7.8mmol/l以上,心肌梗死等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就已经显著增加。
糖尿病人要关注血糖高,更要关注血糖低,严格控制高血糖的前提是避免出现低血糖。低血糖风险高,一旦出现低血糖就会导致严重的心血管病,甚至死亡。根据最新的指南更新,低血糖的阈值由3.9mmol/l,提升为4.4mmol/l,意味着无论是年龄高、病程长的患者,还是新诊断、病程短、年轻的患者,血糖值不能低于4.4mmol//l。因此,中国糖尿病患者,特别是餐后血糖升高的患者需要牢记三个数字:10、7.8和4.4。
一般来说,年轻的、刚刚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其餐后血糖控制目标更为严格,不能超过7.8mmol/l。如果是一位老年人,同时又患有其他慢性病,低血糖的风险高,其餐后血糖标准就可以适当放宽,常规目标为10mmol/l以下。在不出现低血糖的情况下,血糖越低越好。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李延兵:餐后血糖影响因素多,患者需定期到医院测血糖。
空腹血糖影响因素相对比较少,通过对药物的调整等就可以监测和达标。但餐后血糖受影响的因素比较多,包括用药量、运动量、进食量和进食结构等,所以病人在餐后血糖的监测中要每天详细记录。如果餐后血糖不达标,看病时要带上平时的记录,请医生分析不达标的原因,才能调整。
糖尿病患者何时到医院复诊也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讲,刚刚调整剂量、血糖不是很高的患者,1~2周复诊一次,三个月左右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如果调整好了,可以三四个月复诊一次。另外,血糖仪应该每天校正,3~6个月到医院测静脉血糖,做一个比对,这样更准确。
文/健康报记者 张蕊
图/源自网络
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自助获取转载授权。
@肥胖熬夜久坐的你!已被糖尿病悄悄盯上…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1月14日电(张依琳)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提起糖尿病,大家并不陌生。有数据指出,我国2型糖尿病患病率已上升至11.2%。糖尿病患者近1.3亿,患病人数位居世界第一……糖尿病是因为吃糖太多?究竟有没有办法“逆转”这一疾病?
资料图:民众在某医院门诊楼内排队挂号。中新社记者 殷立勤 摄
中国糖尿病患者近1.3亿,儿童也会患糖尿病
说起糖尿病的危害,大家可能早有耳闻。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庞大,大多患者往往饱受并发症之苦,不仅严重危害患者健康,还会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肖新华表示,我国糖尿病患者有近1.3亿,患病人数位居世界第一。
今年4月发布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 版)》指出,我国2型糖尿病患病率已上升至11.2%。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老龄化的发展,糖尿病还有非常庞大的后备军人群。
专家表示,一般来讲,老年人群更容易患糖尿病。但近些年,随着饮食结构变化、生活节奏加快,糖尿病逐步年轻化,不再只是老年人的专属名词。
当代年轻人几乎每天都在经历着熬夜、久坐、饮食不规律的生活,这些都可能是糖尿病的成因。
除此之外,现在儿童营养丰富,但户外活动量较少,加上学习压力很大,“小胖墩”越来越多,导致儿童、青少年糖尿病的患病率也越来越高。
而相比之下,比糖尿病更可怕的是各种并发症。
肖新华介绍,糖是我们身体非常重要的能量,就像汽车的发动机需要汽油一样。但如果有过多的糖,且长期存在,身体就会受到严重伤害,称为糖毒性。
根据今年发布的“联合国糖尿病日”宣传要点介绍,长期高血糖可引起多种器官,尤其是眼、心、血管、肾、神经损害或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导致残废或者过早死亡。
资料图。中新社记者 杨可佳 摄
“甜蜜的烦恼”从何而来?是因为糖和主食吃太多?
糖尿病是一个和生活方式有直接关系的疾病,患病原因和生活方式、饮食结构有很大的关系。
专家表示,糖尿病的发病机制虽然很复杂,但大部分糖尿病患者,特别是2型糖尿病患者,诱发因素相对清楚。
除了年龄、遗传等不可控的因素,日常生活中高热量食物摄入过多;缺乏运动;肥胖;抽烟、喝酒等不良嗜好都是糖尿病的诱发因素。
肖新华提醒,对糖尿病的病因,很多人误以为是糖或主食吃太多,其实更应注意的是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这类食物吃太多会导致总热卡摄入过多。
如果盲目减少或不吃主食,会使得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不足,进而造成营养不均衡。
此外,肖新华表示,糖尿病患者和正常人一样,需要各种营养成分,食物要多样化,日常许多食物都可以吃,但总量一定要控制。
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市面上的“无糖”、“低糖”的食物都可以吃。需要注意的是,“无糖”的食物并不代表不会增加血糖,更不能够降糖。
资料图:自动发药机 余丹菲 摄
除了 “三多一少”,出现这些症状要警惕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但专家表示,现在具有典型“三多一少”症状的患者非常少,大部分患者早期没有症状。
那么,还有什么线索能够提示我们可能患有糖尿病,需要进一步的检查诊断呢?
据今年“联合国糖尿病日”宣传要点的介绍,年龄≥40岁、超重与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静坐生活方式、糖尿病家族史、妊娠糖尿病史、巨大儿(出生体重≥4Kg)生育史,具备任一因素都是糖尿病高危人群,都应注意预防管理。
而6.1 mmol/L≤空腹血糖(FBG)<7.0mmol/L,或7.8mmol/L≤糖负荷2小时血糖(2hPG)<11.1mmol/L,为糖调节受损,也称糖尿病前期,属于糖尿病的极高危人群。
肖新华表示,除此之外,出现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伤口愈合慢,皮肤瘙痒,肢体麻木,视觉模糊等症状,也要警惕是否患有糖尿病。
值得警惕的是,个别的糖尿病患者早期表现出低血糖反应,也要予以足够的重视。
资料图:武汉长江大桥武昌桥头堡,市民正在跳广场舞健身。中新社记者 张畅 摄
“逆转”糖尿病,需要“管住嘴、放开腿”
糖尿病至今仍是一种终身性疾病,无法治愈。所以,如果患者被确诊为糖尿病,理论上讲,是不可能逆转的。
肖新华表示,可以采取有效措施,使糖尿病高危人群延缓发病时间,甚至终身不发病;也可以使已经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延迟并发症的发病时间,甚至终身远离并发症。
目前生活方式的干预对于预防糖尿病是最有效、最经济的方式,其简单来讲就是“管住嘴、放开腿”。
专家提醒,应适度减少高热卡、高能量食物的摄入,同时进行规律的锻炼和减重。40岁以上人群最好每年进行糖尿病筛查,尽早发现糖尿病前期,及时干预。
而对于糖尿病患者,要注意综合管理,包括饮食治疗,运动,药物治疗,血糖监测和健康教育五个方面。坚持综合管理,糖尿病是完全可以控制的,可以实现接近正常人的生活。(完)
临床医生说科普丨血糖多少可以确诊糖尿病?
临床医生说科普之王医生科普时间到
今天和大家来聊聊“血糖与糖尿病”
我国是糖尿病大国,人数众多而且逐年递增。糖尿病病人脑血管病的危险性增加约4到5倍!那么,血糖多少才可以诊断为糖尿病呢?
1
空腹血糖超过7,任意时间抽血血糖超过11.1,OGTT试验2小时血糖超过11.1。符合以上任意一条即可确诊!
2
糖尿病的前期,如果不控制很容易发展为糖尿病。包括:空腹血糖受损~空腹血糖在6.1到7之间。糖耐量受损~OGTT试验2小时血糖在7.8到11.1之间。由于以上两个情况很容易发展为糖尿病,请大家一定要高度关注“糖尿病前期”。
3
注意️:单纯依靠空腹血糖的检查会漏诊百分之80的早期糖尿病患者。
内容来源: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王戬萌医生
来源: 吉林12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