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预后(糖尿病预后怎么样)

岳医生健康路 0
文章目录:

一万糖尿病,多少能活到八九十岁?医生提醒:想长寿,做好7件事

糖尿病,这个看似与我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甜蜜负担",正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数以千万计的国人健康。许多患者常常忧心忡忡地问:"医生,我得了糖尿病,还能活多久?"这个问题的答案,远比想象中复杂。

当我们谈论糖尿病与寿命,就如同在讨论一场没有确定剧本的人生大戏——主角是你,但配角众多,剧情走向取决于无数选择的叠加效应。真相是,并非所有糖尿病患者都难以长寿,也不是所有患者都能顺利迈入耄耋之年。

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中,约有15%能够活到80岁以上,而这部分人群有着共同特点:他们不仅仅"与糖共舞",更是"驾驭糖尿病"的高手。相较之下,未能有效控制的患者,平均寿命可能缩短10-15年之多。这个差距,足以让我们重新审视这一疾病。

周教授曾在门诊遇到一位特殊的患者老王,今年已88岁高龄,他35岁时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至今已与糖尿病相伴半个多世纪。不同于大多数患者,老王的血糖控制始终处于理想范围,未出现任何严重并发症,现在仍能独立生活,每日晨练两小时,堪称"糖尿病优质生存"的典范。

为何有人能将糖尿病驯服得如此温顺,而有人却深受其害?答案藏在日常生活的细节里。

血糖平稳如平湖,是长寿的基石。许多患者认为血糖只要不超标太多就行,实则大错特错。糖尿病最可怕之处不在于高血糖本身,而在于血糖的波动幅度。如果你的血管是一条小船,血糖的剧烈波动就如同大浪,长期颠簸,船身自然受损。

研究表明,血糖波动大的患者,其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程度远超血糖平稳者,即使平均血糖值相同。

现代医学已经证实,糖尿病对寿命的影响主要通过并发症实现——视网膜病变让我们逐渐失去光明,肾病让体内废物无法排出,病变让我们失去知觉,心脑血管疾病直接威胁生命。而这些并发症的发生与进展,与血糖控制水平息息相关。

饮食的智慧,远比想象的深奥。"少吃糖"这三个字人人都懂,但真正的饮食管理复杂得多。

传统观念认为糖尿病人要"管住嘴",却忽略了食物搭配的精妙之处。同样是吃一个苹果,空腹食用与餐后食用,对血糖的影响天差地别;先吃蔬菜再吃主食,比先吃主食再吃蔬菜,血糖反应要平缓得多。

运动是血糖调控的天然良药,但并非所有运动都适合糖尿病患者。轻度至中度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配合适量的抗阻运动,能显著提高胰岛素敏感性。过度剧烈的运动反而可能导致血糖急剧波动,得不偿失。运动的时间节点也很关键,研究显示,餐后1-2小时进行短时运动,控糖效果最佳,这个小窍门很少有人知晓。

心理状态对糖尿病的影响,常被严重低估。长期处于压力、焦虑或抑郁状态的患者,其血糖控制往往更加困难。这是因为应激反应会促使体内释放大量激素,这些激素恰恰是血糖上升的推手。古人云"怒伤肝",现代医学则告诉我们,情绪波动确实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血糖。

足部护理的重要性,往往被大多数患者忽视。糖尿病足是导致非外伤性截肢的首要原因,而每一次截肢都大幅增加死亡风险。

令人唏嘘的是,许多截肢源于一个微小的伤口,因感觉迟钝而未被及时发现。每日检查足部,穿着合适的鞋袜,避免赤脚行走,这些看似简单的措施,却能挽救一条腿,甚至一条命。

药物依从性是决定糖尿病预后的关键因素之一。有数据显示,近40%的糖尿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漏服药物现象。有些患者感觉症状改善就自行减药停药,有些则担心西药副作用而完全依赖所谓"降糖神方",这些行为都可能导致血糖控制不佳,并发症风险大增。

定期检查是发现问题的"早期预警系统"。糖尿病并发症往往在初期没有明显症状,仅通过常规检查才能发现。视网膜照相、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等检查,能帮助我们发现尚未显现症状的并发症,为干预争取宝贵时间。

环境因素也在悄然影响糖尿病患者的寿命。我国北方地区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略高于南方,这可能与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甚至气候因素有关。城市患者获得规范治疗的机会多于农村患者,但生活节奏快、压力大,血糖控制却未必更好。

最让人心痛的是,相当多的糖尿病患者死于完全可以预防的并发症。数据显示,约70%的糖尿病足截肢是可以避免的,50%以上的终末期肾病是可以延缓的,90%以上的失明是可以预防的。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本可以更长寿的生命。

七个长寿关键,值得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铭记:

一是精准控制血糖,不仅仅追求平均血糖达标,更要减少血糖波动,理想的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

二是科学饮食规划,低糖低脂高纤维,定时定量,合理搭配,餐后适度活动。

三是规律运动锻炼,坚持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配合适量抗阻训练,增强肌肉对葡萄糖的利用。

四是积极心理调适,学会减压放松,保持乐观心态,必要时寻求心理支持。

五是全面足部保护,每日检查,保持清洁干燥,穿着舒适鞋袜,避免创伤。

六是严格遵医嘱用药,不擅自调整剂量,不轻信偏方,定期复诊调整治疗方案。

七是定期系统筛查,关注眼底、肾脏、神经、血管等并发症早期信号,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生活质量与寿命长短同等重要。许多糖尿病患者过度恐惧疾病,反而使生活质量下降。糖尿病不是洪水猛兽,而是可以管理的慢性病。与其整日惶恐不安,不如学会与之和平共处,享受有质量的生活。

糖尿病管理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短跑。短期的血糖达标固然重要,但长期的坚持才是决胜因素。那些能活到八九十岁的糖尿病患者,无一例外都是长期自我管理的佼佼者。他们证明了,糖尿病虽不可逆,但绝非不可战胜。

参考资料:

1.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2. 《糖尿病与寿命相关性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3. 《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与预后相关因素分析》,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声明:本文内容根据权威医学资料及作者个人观点撰写,仅用于健康科普,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若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降糖护心:创新药物让糖尿病患者“安心”

日前,阿斯利康公布了达格列净III期 DECLARE-TIMI 58试验首个预设亚组分析的阳性结果。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达格列净使得既往心肌梗死2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相对风险下降16%。

这些数据于昨日在美国新奥尔良召开的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第68届科学会议上对外发布,并同时发表于《Circulation》期刊上。

DECLARE(达格列净对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是一项由阿斯利康申办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多中心研究,旨在评估达格列净与安慰剂相比,对具有心血管事件风险(包括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或已确诊的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T2D)成年患者的疗效。DECLARE纳入了来自33个国家、882个中心的17,000多例患者,由TIMI研究组(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独立运行,并与哈达萨希伯来大学医学中心(以色列,耶路撒冷)合作。

阿斯利康全球药物研发部副总裁,

心血管、肾脏和代谢业务负责人

Elisabeth Björk

阿斯利康全球药物研发部副总裁,心血管、肾脏和代谢业务负责人Elisabeth Björk表示:

“在现有证据的基础上,这些新数据进一步证实了达格列净的心肾疗效,提供了与心衰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相关的重要新证据。”

作为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研究组的资深研究者,本试验的共同主要研究者,美国哈佛医学院附属布莱根妇女医院的Stephen Wiviott博士表示:“这些预设亚组分析数据为心内科医师及他们的患者提供了重要的临床洞见。DECLARE-TIMI 58试验带来了全新的证据,显示达格列净能够一致地减少各类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衰住院风险,无论他们是否拥有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或心衰病史。”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

霍勇教授

DECLARE研究中国区主要研究者,来自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的霍勇教授谈到:

由于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未来冠心病患者药物治疗的重点将更多转向心肌梗死事件发作的早期预防和事后干预。合并糖尿病可使心梗患者死亡风险增加72%,传统降糖药虽然能有效降糖,但未能有效降低这类高危患者的心血管死亡风险。DECLARE研究心梗合并糖尿病人群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新型口服降糖药物达格列净可有效改善糖尿病合并心梗患者心血管预后,显著降低心血管死亡和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中国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终于迎来了具有额外心脏保护作用的降糖药。

达格列净是一种选择性人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可用于单药和联合疗法改善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达格列净尚未获批用于降低心血管事件、心衰或死亡风险。

文/韩青

如何判断一个糖尿病患者能活多久?内分泌医生:关键看这6点!

“糖尿病是不是就等于‘慢性死亡’?”这是不少患者在确诊后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确实,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真正威胁生命的是它引发的一连串并发症。

但每个患者的情况都不一样,有人能活到八九十岁,身体硬朗;也有人五十多岁就因并发症去世。那到底是什么决定了糖尿病患者的生存期?

从内分泌科医生的角度来看,决定一个糖尿病患者能活多久,关键取决于6个方面,每一点都能直接或间接影响生命长度。下面我们就来说清楚。

1.血糖控制得好不好,是最基本的前提

别小看这点。长期血糖控制不佳,等于让身体的血管泡在糖水里,不出问题才怪。尤其是空腹血糖和餐后两小时血糖,如果总是飘在高位,血管内皮受损,慢慢就会出现视网膜病变、肾功能下降,甚至心梗、中风。

最能反映长期血糖控制情况的是糖化血红蛋白(HbA1c)这个指标。它代表过去两三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一般建议2型糖尿病患者把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超过这个数,风险就开始成倍上升。

有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如果能把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好,死亡风险可下降30%以上。血糖控制得越稳定,活得就越久。

2.是否合并心血管疾病,是生死分水岭

糖尿病并发心脑血管病,是“隐形杀手”。很多人不知道,糖尿病人死于心梗或脑梗的概率,比普通人高出2到4倍。

特别是长期高血糖,会让血脂升高、血压不稳,血管壁变得越来越硬,血管内的斑块更容易破裂,形成血栓。

一旦出现胸闷、心悸、走几步就喘,或者一侧肢体麻木,说话不清,就要高度警惕。因为这些可能是心梗或脑卒中的前兆。

如果你是糖尿病患者,已经查出有冠心病、脑动脉硬化、高血压,那就必须把这些都纳入“战斗目标”。控制好这些合并症,比光盯着血糖更重要。

有没有合并心血管病,是判断糖尿病患者预后好坏的重要分界线。

3.肾功能怎么样,是“隐形雷区”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患者进入透析、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它的可怕之处在于:早期几乎没什么症状,等你发现小便起泡、双腿浮肿,往往已经进入中晚期。

判断肾功能好坏,关键看两个指标:尿白蛋白(尤其是尿微量白蛋白)和肌酐。正常人尿蛋白应该是阴性,如果糖尿病患者连续出现微量白蛋白升高,那就是肾脏开始受损的信号。

长期高血糖会让肾小球过度工作,时间一长,肾功能就会慢慢“耗光”。而一旦进入透析阶段,生活质量和寿命都会大打折扣。

糖尿病患者能不能活得久,肾功能是关键指标之一。

4.有没有低血糖,是被忽视的“致命危险”

很多人误以为血糖越低越好,其实不然。低血糖,尤其是夜间或无意识低血糖,对老年糖尿病患者来说,风险极大。严重低血糖会导致意识丧失、跌倒、车祸,甚至猝死。

尤其是使用胰岛素和磺脲类降糖药的患者,更要小心。一天中如果频繁出现手抖、出冷汗、心慌、发虚这些低血糖症状,就要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者饮食结构。

研究显示,老年糖尿病患者若每年发生一次重度低血糖,未来三年内死亡率会显著升高。与其盲目追求“完美血糖”,不如追求“安全血糖”。

5.生活习惯是“加分项”,但不能只看表面

不少患者会说:我戒烟了、不喝酒了,也开始运动了,应该没问题了吧?

生活方式的确重要,但关键在于是否持续、是否科学。有些人运动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者一天吃一顿青菜,第二天又大鱼大肉,这样的“养生”方式没有太大意义。

真正有益的是:每天保持规律饮食,主食不过量,搭配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比如糙米、燕麦、绿叶菜;少吃加工食品;每周至少五次快走或游泳,每次30分钟以上;晚上不熬夜,早睡早起。

这些是真正能延长寿命、减少并发症风险的生活习惯。

关键是要坚持,不是做做样子。

6.是否定期复查,关系到“早发现、早干预”

不少糖尿病患者一开始很重视,但几年后觉得“也没啥事”,就不去医院复查了。这种“自我感觉良好”是非常危险的。

糖尿病的并发症很多都是“悄无声息”的,比如视网膜病变早期没症状,但到了后期就可能失明;糖尿病神经病变也常常被误认为是“年纪大腿脚不好”。

每年至少要做一次全面检查,包括眼底、尿白蛋白、肾功能、足部血流、心电图。如果能做到这些,就能在问题还不严重时就处理掉,大大延长寿命。

有一项中国多中心研究显示,定期接受管理和监测的糖尿病患者,其十年死亡率比未管理者低将近40%。

综上,糖尿病不是绝症,它更像是一场“持久战”。

这6个关键点:血糖控制、心血管健康、肾功能、低血糖风险、生活方式、定期复查,就是你能活多久的“六道门槛”,每一道都守住了,寿命自然不会“打折扣”。

不要以为自己还年轻,没症状就没事;也不要等到并发症来了才开始后悔。糖尿病带来的,不只是血糖高那么简单,而是一场全身系统的挑战。只有把每一步都走稳,才能走得更远。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王丽萍,陈超,李建军,等.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全因死亡率的关系[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15(05):345-349.

[2]刘晓萍,周凯,赵明.2型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长期预后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2,42(08):673-677.

[3]李俊,张晓梅.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与干预策略[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24,34(02):11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