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 糖尿病(过敏糖尿病人吃什么好)
糖尿病发病率逐年攀升,胰岛素过敏也愈发常见,这样处理不盲目!
编者按
近年来全球糖尿病患病率稳步上升,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2.8%。胰岛素是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重要的治疗方法,已成为1型、2型糖尿病合并并发症以及特殊类型糖尿病患者的首选用药。随着医药行业的不断发展,胰岛素过敏发生率虽有所降低,但一旦患者出现过敏反应,其治疗措施依然较为棘手。本文中,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骆梓恒医生分享一例胰岛素脱敏治疗病例,以期为临床胰岛素脱敏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女性,48岁。主诉:血糖升高10余年,控制不佳3年。患者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干、多饮、多尿等症状,每日饮水量约3000 ml,尿量与饮水量大致相同,有明显多食、消瘦,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2型糖尿病”。起初间断口服二甲双胍(具体剂量不详),未监测血糖,上述症状有所好转。8年前因血糖波动大改为口服格列苯脲、二甲双胍(具体剂量不详),FBG波动于7~9 mmol/L。近3年血糖控制差,FBG波动于14~18 mmol/L,餐后血糖波动于15~25 mmol/L,就诊于社区医院,建议行胰岛素治疗,给予甘舒霖R、优泌林N等胰岛素均出现皮肤硬结、红肿等过敏反应。
目前口服二甲双胍0.5 g、每日2次,格列苯脲1 mg、每日2次,阿卡波糖50 mg、每日1次,空腹血糖波动在12~16 mmol/L,餐后血糖波动在15~25 mmol/L,为系统治疗于2023年3月12日就诊于我院内分泌科,并住院治疗。病程中有皮肤瘙痒、视物模糊,无四肢麻木,无飞蚊症,无头痛、头晕,无心悸、气短,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饮食睡眠一般,精神可,大小便正常,体重无变化。
既往史
高血压20余年,最高达190/110 mmHg,口服硝苯地平片10 mg、每日1次,血压控制在130/80 mmHg左右。
个人史
曾有妊娠期高血压。对胰岛素过敏。
体格检查
患者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清语利,查体合作,步入病房。全身皮肤黏膜未见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头颅、五官无异常。甲状腺无肿大,气管居中,胸廓对称,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啰音。心界不大,心音有力,心率82次/分,律齐,未闻及杂音。腹平软,肝、脾未触及,无压痛及反跳痛。双下肢无水肿。身高158 cm,体重75 kg,BMI 30 kg/m2,腰围100 cm,臀围94 cm,腰臀比1.06。10 g尼龙丝试验:左足0/5异常,右足0/5异常;音叉振动觉:左足减弱,右足正常。
检查结果
入院即刻血糖20.5 mmol/L,糖化血红蛋白12.0%,空腹C肽2.79 ng/ml,空腹胰岛素9.28 μU/ml,空腹血糖20.2 mmol/L。四肢肌电图:双正中神经感觉损害。心脏彩超:室间隔增厚、左室舒张功能减低。甲状腺彩超:甲状腺双叶多发结节。余脏器未见异常。
诊治过程
患者血糖值过高,既往对多种胰岛素过敏,口服降糖药物血糖控制不佳,但具体过敏的胰岛素种类不详,需行胰岛素过敏试验及脱敏试验进行确定。
2023年3月12日普通胰岛素1 U肌内注射及胰岛素静脉滴注时无过敏反应。
2023年3月13日行胰岛素脱敏试验:考虑患者FBG过高,目前当务之急是给予合适的基础胰岛素,故首先选择甘精胰岛素。甘精胰岛素0.01 U腹部皮下注射10分钟后出现腹部皮肤片状红疹,有明显痒感,遂停止胰岛素脱敏试验,口服西替利嗪抗过敏治疗后上述症状好转。
2023年3月14日行普通胰岛素脱敏试验:患者入院后给予口服二甲双胍0.5 g、毎日2次,格列苯脲1 mg、每日2次,阿卡波糖50 mg、每日3次治疗,但血糖仍控制不佳,为尽快控制血糖,且考虑到患者肌内注射及静脉滴注普通胰岛素未见过敏,先选择行普通胰岛素脱敏试验,将普通胰岛素稀释,从剂量0.01 U开始进行皮下注射,间隔15分钟,注射剂量倍增,逐渐加大剂量至4 U未见异常,确认患者皮下注射普通胰岛素不过敏。在院期间若患者血糖偏高,予普通胰岛素静脉滴注及皮下注射治疗。经治疗血糖可降至9.5 mmol/L左右。
2023年3月20日行常用胰岛素过敏试验:去掉患者既往使用过且出现过敏反应的胰岛素,选取诺和灵R、优泌乐、地特胰岛素均配成0.5 U/ml制剂,各取0.5 ml,间隔3 cm以上进行皮下注射,分别于5、10、15、30、60、120、150、180分钟后观察,结果如下:诺和灵R约于15分钟时出现轻微风团,无痒感,30分钟时消退。余均未出现皮疹,提示优泌乐、地特胰岛素无急性过敏。
2023年3月22日行地特胰岛素和优泌乐脱敏试验:从0.1 U开始,间隔15分钟,逐渐加量至2 U时出现皮肤瘙痒、红疹,后返回1 U,再继续2 U、4 U皮下注射均未出现过敏反应。后开始地特胰岛素5 U皮下注射,患者无不良反应,逐渐调整剂量为12 U皮下注射。优泌乐脱敏试验方法同上,试验期间未出现过敏反应,加量至三餐前各3 U,于第4天出现皮肤硬结、红肿等过敏反应,遂停用。
2023年4月10日使用地特胰岛素后患者无不良反应,加用口服降糖药阿卡波糖片100 mg、每日3次,盐酸二甲双胍肠溶片0.5 g、每日4次,磷酸西格列汀片0.1 g、每日1次,格列苯脲片1 mg、每日1次,达格列净片10 mg、每日1次后,FBG控制在6 mmol/L左右,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8 mmol/L左右。患者血糖控制良好出院。
最后诊断:2型糖尿病,胰岛素过敏,高血压病3级(很高危),甲状腺双叶结节。
随访:出院后患者未再出现注射部位丘疹及瘙痒症状。
病例诊疗思考与总结
胰岛素过敏是蛋白质类药物过敏中一类特殊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绝大多数的胰岛素过敏反应属于I型变态反应,极少数病例可出现Ⅲ型变态反应的临床表现,偶有Ⅳ型变态反应的报道。
胰岛素局部过敏反应的表现通常是短暂的,表现为单相或双相过敏反应,常见的是IgE介导,以瘙痒和风团为主要症状,发生在注射后15~30分钟。反复发生过敏反应者以双相IgE反应为主,注射胰岛素后先发生风团及潮红,1小时内缓解,4~6小时后出现皮损,持续24小时。细胞免疫介导的迟发过敏反应较少见,注射后8~12小时开始,24小时达到高峰,持续48小时。大多胰岛素引起的过敏反应,在继续用药后会自行消失。对持续出现的局部反应,可口服抗组胺药物减轻局部反应的程度。胰岛素全身过敏反应常发生在中断胰岛素治疗后,重新开始治疗的12天之内,症状为低血压、哮喘及全身水肿,最严重的为过敏性休克[1,2]。
胰岛素过敏的脱敏方法较多:①使用多种胰岛素做皮试,选取过敏反应最弱的一种行脱敏治疗(本例患者使用普通胰岛素行脱敏治疗即此原理,而后续选择地特胰岛素再次脱敏治疗是因为长效胰岛素是患者目前控制血糖最迫切的需要)。②对于各类胰岛素均过敏而又必须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可试用胰岛素脱敏疗法。③在胰岛素注射部位旁加用抗组胺药物皮下注射可明显减轻过敏反应。④胰岛素与糖皮质激素混合皮下注射。⑤肌内注射胰岛素可改善胰岛素过敏反应,且不引起低血糖,但机制未明。⑥偶有报道对多种胰岛素过敏者使用动物胰岛素过敏反应最小且能耐受,本例患者即属于这种情况,但原因尚不明确。⑦通过胰脏移植治疗严重胰岛素过敏的T1DM患者,脱敏成功。⑧长期联用抗IgE单克隆抗体可明显减轻胰岛素过敏反应[3,4]。
该患者存在胰岛素过敏,且同时存在急性、慢性两种过敏方式,故胰岛素的选择需更加慎重,皮试前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告知患者。皮试过程中通常选择腹部进行注射,然后静待30分钟观察皮试部位的红肿、硬结大小等。对患者进行脱敏治疗之前应准备好抢救药物、工具等。每个注射点应间隔3 cm以上,确保各个注射点互不干扰。脱敏治疗的胰岛素剂量在注射过程中不断增加,要时刻观察注射部位的红晕及硬结情况,同时要确保每一次胰岛素的注射剂量准确。
患者最终使用地特胰岛素,原因可能是地特胰岛素属于基础胰岛素类似物,过敏相对少,氨基酸序列不会产生特异性抗体而发生过敏,不含添加成分(如鱼精蛋白等),且地特胰岛素属于长效胰岛素,注射后体内药物浓度相对稳定,无明显高峰,持续24~36小时,作为基础胰岛素使用,可减少夜间和清晨发生低血糖的危险。患者虽然出院时给予地特胰岛素每晚规律皮下注射,但不排除后期出现胰岛素的慢性过敏而导致不得不停用。如果出现,因患者对普通胰岛素不过敏,可以考虑长期皮下注射普通胰岛素,但依从性不高。
在临床中,胰岛素皮试是胰岛素脱敏治疗的基础,熟练掌握皮试技术及对皮试后过敏症状的观察对于选择胰岛素种类至关重要。同时,脱敏试剂的准确配制、脱敏过程中血糖监测是保证患者脱敏治疗顺利进行的关键。胰岛素过敏反应常使患者产生不良情绪。应积极与患者进行交流,主动告知其发生胰岛素过敏的原因、治疗方法及患者的基本状况,消除患者的焦虑、抑郁及恐惧心理。在胰岛素注射剂量上一定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托,选择正确的胰岛素种类和剂量,不可随意更改。
参考文献:
[1] Ghazavi MK, Johnston GA. Insulin allergy. Clin Dermatol. 2011 May-Jun;29(3):300-5.
[2] Ludvigsson J. Insulin Adverse Events. Pediatr Endocrinol Rev. 2020 Mar;17(Suppl 1):183-190.
[3] Karimzadeh S, Andrade Lopes S, Allali D, Nigolian H, Jornayvaz FR, Gariani K. Allergie à l’insuline?: comment faire . [Insulin allergy: how to manage it?]. Rev Med Suisse. 2022 Jun 1;18(784):1100-1105.
[4] Sola-Gazagnes A, Pecquet C, Berré S, Achenbach P, Pierson LA, Virmoux-Buisson I, M'Bemba J, Elgrably F, Moguelet P, Boitard C, Caillat-Zucman S, Laanani M, Coste J, Larger E, Mallone R. Insulin allergy: a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strategy based on a retrospective cohort and a case-control study. Diabetologia. 2022 Aug;65(8):1278-1290.
男子糖尿病十余年,出现少见的胰岛素过敏,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编者按
近年来全球糖尿病患病率持续上升,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也逐年上升。胰岛素是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的重要治疗药物,已成为1型、2型糖尿病以及特殊类型糖尿病患者的优选用药选择。随着医药行业的不断发展,胰岛素过敏发生率虽有所降低,但一旦患者出现过敏反应,其治疗措施依然较为棘手。本文中,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代谢科骆梓恒医生分享了一例胰岛素脱敏治疗的病例,并进行综合分析,以期为临床胰岛素脱敏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男性,56岁,于2022年11月27日入院。主诉:发现血糖升高12年,胰岛素注射部位皮疹。
现病史
患者2010年被诊断为“糖尿病”,给予口服降糖药物联合胰岛素(种类、剂量不详)治疗,3年后因胰岛素注射部位出现皮疹而停药,继续口服降糖药物。2013~2020年,患者口服二甲双胍0.5g每日3次、格列美脲4.0mg每日1次、西格列汀100mg每日1次,血糖控制在13.0~30.0mmol/L。2020年,患者曾就诊于我院内分泌科,住院期间曾给予多种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均出现过敏反应,查胰岛素抗体阳性,给予胰岛素泵脱敏治疗,同时口服糖皮质激素,脱敏治疗后患者皮疹明显改善。患者出院后继续速效胰岛素R+德谷胰岛素+二甲双胍+达格列净联合治疗,1个月后因速效胰岛素再次出现皮疹而停药,继续注射德谷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物,注射部位偶有皮疹,次日消失。
2022年,给予患者德谷胰岛素20U每日1次睡前注射+二甲双胍0.5g每日3次口服+达格列净10mg每日1次口服,血糖波动于8.0~30.0mmol/L。
体格检查
体温36.1℃,脉搏94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35/84mmHg,身高172cm,体重55kg,BMI 18.59kg/m2;神清语利,查体合作,全身无皮疹及色素沉着,心肺腹查体无显著征象。
辅助检查结果
(1)空腹血糖12.89mmol/L,随机血糖27.0mmol/L,血糖监测12.0~30.0mmol/L。
(2)肝肾功能、血脂及血常规正常。
(3)尿液全项分析:比重1.041,葡萄糖(++++),酮体(++)。
(4)血清C肽:0.80ng/ml。
(5)血管超声:双侧颈动脉内膜增厚并有斑块,下肢动脉有小斑块。
(6)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7)甲状腺超声:甲状腺右侧叶囊实性结节。
(8)肺CT:前纵隔小结节。
治疗方案
确诊胰岛素过敏后,如患者状况允许,首选使用口服降糖药治疗,如不能避免使用胰岛素,可采用以下几种处理方案。①一线治疗:一般采用脱敏治疗。传统脱敏治疗一般采用稀释胰岛素原液,逐级增加注射浓度进行皮下注射。多种胰岛素类似物的问世,为胰岛素脱敏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例如,人胰岛素的免疫原性可能与高度浓缩制剂中形成六聚体相关,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构象的改变可能增加了脱敏治疗的成功性。超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制剂也可改变胰岛素三级结构,因此免疫原性很可能发生了改变,可用于胰岛素脱敏治疗。胰岛素脱敏治疗的原则是,在多种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制剂进行皮肤试验的基础上,选取局部反应最轻的一种胰岛素进行脱敏治疗。
脱敏治疗的另一进展是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胰岛素泵以调整泵速的形式达到准确微量释放胰岛素的效果,因此逐渐增加泵速即相当于逐步增加注射胰岛素的剂量,达到与传统的多次皮下注射脱敏同样的效果,并且更为精确。②二线治疗:包括艾塞那肽或利拉鲁肽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及抗IgE抗体治疗,抗IgE抗体治疗最初不是为胰岛素过敏设计的,对所有的Ⅰ型超敏反应都有用,对胰岛素过敏的治疗已经有成功病例报道,但因治疗费用昂贵,难以广泛使用。③三线治疗:胰岛细胞移植或胰腺移植(1型糖尿病合并胰岛素过敏的患者,并且仅在胰岛素脱敏治疗完全无效,而酮症酸中毒又反复发生的情况下采用)。本例患者血糖控制不佳,胰岛功能差,处于持续的高血糖状态,机体的消瘦比较明显,已出现多种糖尿病慢性并发症,首选胰岛素脱敏治疗[1,2]。
具体胰岛素脱敏治疗
(1)皮下注射脱敏液配制:脱敏治疗的药液浓度由低到高分为4组,分别如下。①试剂1,抽取4U胰岛素(400U/10ml)规格胰岛素(即0.1ml胰岛素原液)并加入400ml生理盐水中,配制后制剂胰岛素含量为0.001U/0.1ml;②试剂2:抽取4U胰岛素并加入40ml生理盐水中,配制后制剂胰岛素浓度0.01U/0.1ml;③试剂3:抽取4U胰岛素并加入3.9ml生理盐水中,配制后制剂胰岛素含量为0.1U/0.1ml;④试剂4:胰岛素原液。
(2)脱敏注射剂量与时间:先皮下注射试剂1,每隔30分钟注射0.1ml、0.2ml、0.4ml、0.8ml,然后分别注射试剂2及试剂3,剂量为0.1ml、0.2ml、0.4ml、0.8ml,最后注射试剂4,剂量分别为2U、4U、6U等,直至注射到治疗剂量。
治疗效果
患者胰岛素脱敏治疗过程中,徳谷胰岛素20U每日1次睡前注射,氯雷他定10mg每日1次口服+碳酸钙600mg每日1次口服+骨化三醇0.25μg每日2次口服+枸橼酸钾颗粒1袋每日1次口服。患者出院后泼尼松10mg每日3次口服,服用2周后自行停药,速效胰岛素R早8U晚8U每日两次早晚餐前注射(患者因工作不便,自行停用午餐前胰岛素),德谷胰岛素20U每日1次睡前注射,二甲双胍500mg每日3次口服。胰岛素注射部位偶有红肿,次日可消失,无明显皮疹。血糖控制在4.0~10.0mmol/L。6个月后患者体重较入院前增长15kg。
患者最终诊断为:2型糖尿病;糖尿病酮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双下肢动脉硬化症;颈动脉硬化症;甲状腺结节;胰岛素过敏。
病例诊疗思考与总结
德谷胰岛素在含有苯酚和锌离子的制剂中以可溶、稳定的双六聚体形式存在,为透明、澄清液体。当德谷胰岛素注射到皮下后,苯酚快速弥散,德谷胰岛素构象改变,双六聚体末端开放,结合另外一个双六聚体,形成可溶、稳定的多六聚体长链。随着时间延长,锌离子缓慢弥散,长链末端解离出德谷胰岛素单体,单体吸收入血后发挥平稳的降糖作用。在血液循环中德谷胰岛素与白蛋白可逆性结合,可起到缓冲作用,进一步延缓德谷胰岛素到达靶组织的时间。
甘精胰岛素对人胰岛素结构进行了调整,在胰岛素B链第30位的苏氨酸后面加了两个精氨酸,并用甘氨酸取代A链上第21位的门冬酰胺,这些修饰使得甘精胰岛素的等电点向碱性偏移,生理pH水平下的甘精胰岛素溶解度明显低于人胰岛素。注射甘精胰岛素后,其在酸性环境下被中和形成在皮下组织的微沉淀,从而延缓吸收并且延长了作用时间。甘精胰岛素主要常见的副作用是低血糖反应,此外,甘精胰岛素在应用过程中还会引起过敏,轻者引起注射部位皮肤过敏,重者全身皮肤过敏,注射部位可发生脂肪营养不良,从而导致注射部位脂肪萎缩或者等。中效和长效胰岛素含有不同比例的鱼精蛋白、短效胰岛素和锌离子。鱼精蛋白是一种富含精氨酸(约67%)的多阳离子、强碱性多肽,能延缓皮下注射胰岛素的吸收,鱼精蛋白也是引起胰岛素过敏反应的主要因素[3-5]。
胰岛素过敏的患者的诊疗顺序:①查人胰岛素特异致敏IgE及HLA-DR4;②使用多种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行皮肤试验;③参考其结果而选择一种胰岛素以小剂量试用,如无不良反应可逐渐增加至治疗剂量;④如疗效不佳,可行经典脱敏治疗;⑤如疗效仍不佳,可选择另外一种皮肤试验反应较轻的胰岛素或类似物重复步骤3和步骤4;⑥如疗效仍不佳,可用皮下胰岛素泵治疗;⑦如疗效仍不佳,加用抗组胺药;⑧如疗效仍不佳,可用皮质类固醇激素与胰岛素联合治疗,但要注意逐渐减量;⑨如疗效佳,进行糖尿病正规治疗(包括降压、调脂治疗等)后复查人胰岛素特异致敏IgE,明确在无其他因素(如脂代谢紊乱)时其是否为阳性。
胰岛素脱敏治疗原理:脱敏是改变机体对药物的免疫反应并诱导暂时的耐受,允许对某药过敏的患者获得连续的药物使用安全。一旦停药,则可能会导致过敏复发。大多数患者可以成功脱敏,原理尚不清楚,体外实验证明,在致敏剂量前,先给予阈下剂量的抗原,可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对这种特异性抗原保持不反应状态;阈下剂量的抗原可与IgE受体单体相结合,导致抗原受体复合物的内化,但不会产生交联,因而不会被激活。
胰岛素脱敏治疗的具体方法如下[6,7]:
(1)皮下注射脱敏法:一般用稀释至胰岛素原液的10-6~10-4作为起始剂量,然后以每15~30分钟逐渐增加浓度的方式进行皮下注射。一般采用2倍、5倍、10倍依次递增的方式进行,每一数量级试验3个浓度。如果患者出现反应,则退回至上一级或二级的剂量,并增加注射间隔时间,然后再将剂量增加的幅度减小以利于成功脱敏。
(2)胰岛素泵脱敏法:
①第1天,以0.01U/h胰岛素(用生理盐水将胰岛素稀释为原液的1%)作为起始基础率泵入,每隔1小时将泵增加0.01U。即第1天将泵速自0.01U/h增加至0.24U/h。
②第2天,用稀释10倍的胰岛素溶液,泵入胰岛素速率由0.25U/h增至1U/h甚至以上。
③第3天,泵入胰岛素制剂原液,基础率可设定为白天1U/h,夜间0.5U/h;在密切观察的情况下用胰岛素泵的临时基础率功能(即预先设定在某段时间内以一固定泵速泵入胰岛素的功能)继续逐渐增加剂量,观察患者反应。
④第4天及之后启用胰岛素泵的餐前大剂量泵入功能,观察患者反应。
在患者病情稳定情况下,可考虑尝试改为胰岛素皮下注射模式。胰岛素泵脱敏疗法的优点是持续,量精准,浓度低,渐进式给药;缺点是胰岛素泵用的是短效胰岛素脱敏,不适用于中长效胰岛素;价格较贵,如果换为皮下注射胰岛素仍可能过敏。
参考文献
[1] Karimzadeh S, Andrade Lopes S, Allali D, et al.. Allergie à l’insuline?: comment faire?? [Insulin allergy: how to manage it?]. Rev Med Suisse. 2022;18(784):1100-1105.
[2] Sola-Gazagnes A, Pecquet C, Berré S, et al. Insulin allergy: a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strategy based on a retrospective cohort and a case-control study. Diabetologia. 2022;65(8):1278-1290.
[3] Ludvigsson J. Insulin Adverse Events. Pediatr Endocrinol Rev. 2020;17(Suppl 1):183-190.
[4] Newman AC, Nasser S, Dinneen SF. Insulin allergy with 'light-up' reaction. Diabet Med. 2019;36(12):1709-1710.
[5] Hasani-Ranjbar S, Fazlollahi MR, Mehri A, Larijani B. Allergy to human insulin and specific immunotherapy with glargine; case report with review of literature.Acta Diabetol. 2012;49(1):69-73.
[6] Heinzerling L, Raile K, Rochlitz H, et al.. Insulin allergy: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Allergy. 2008;63(2):148-155.
[7] Wonders J, Eekhoff EM, Heine R, et al.. Insulineallergie; achtergrond, diagnostiek en behandeling [Insulin allergy: background, diagnosis and treatment].Ned Tijdschr Geneeskd. 2005;149(50):2783-2788.
糖尿病病情加重,皮肤会“报警”,出现三种情况,别犹豫赶紧就医
糖尿病这个词,很多人听得耳朵都起茧了。但你知道吗?糖尿病不只是“血糖高”那么简单,它就像一个隐形的“慢性杀手”,一旦血糖控制不好,身体的多个器官都会遭殃,连皮肤也会“喊疼”、“报警”!
不少糖友在病情加重时,皮肤会悄悄出现一些异常信号,可惜的是,很多人都没在意,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
第一个信号:皮肤变黑发亮,尤其是脖子、腋下和手肘
不少糖友发现,自己脖子后面、腋窝、手肘、膝盖等部位,皮肤变得又黑又厚,甚至像抹了油一样发亮,一搓还有泥。这种情况在医学上叫做黑棘皮病。它不是单纯的“脏”,而是胰岛素抵抗在作怪。
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的一大元凶,身体分泌了胰岛素,却无法被好好利用,导致血糖升高。久而久之,黑棘皮病就悄然而至。
它常见于肥胖、血糖控制不佳的人群,尤其青少年和中年糖友更容易出现。一旦你发现皮肤突然发黑发亮,别犹豫,赶紧查血糖。这可能说明你的糖尿病已经进入了“危险区”,胰岛素在体内已经“疲于奔命”。
第二个信号:皮肤反复感染,伤口老不好
糖尿病人最怕的是什么?不是不能吃糖,而是免疫力下降。高血糖会让身体的免疫系统像“打瞌睡”一样,反应迟钝,抵抗力大减。皮肤反复感染就是常见的表现。
很多糖尿病患者在夏天会出现毛囊炎、疖子、癣、湿疹,甚至一点小伤口都能拖好几周。胳膊上一抓就出疹子,腿上一个蚊子包能肿成硬块,脚底一个水泡能烂成溃疡。这不是普通的皮肤病,而是血糖失控的“警报器”。
第三个信号:皮肤莫名发痒、脱屑、干裂
很多糖友长期受皮肤瘙痒困扰,尤其是晚上痒得睡不着。大腿内侧、腹股沟、手背、背部、脚踝等部位瘙痒难耐,反复搔抓甚至抓破皮。这种慢性瘙痒并非简单的问题,而是血糖过高导致皮肤代谢紊乱、油脂分泌减少、皮肤屏障功能下降。
长期高血糖还会导致周围神经病变,神经性瘙痒也会出现。皮肤干燥、脱屑、起皮,就像蛇蜕皮一样,一抓就掉皮,有的人甚至皮肤裂口,疼痛难忍。糖尿病人皮肤一旦干裂,会为细菌入侵打开“方便之门”,加重感染。
这些症状常被误以为是季节变化或皮肤过敏,其实是糖尿病“暗中作祟”。高血糖就像一把慢刀,不痛不痒地割着你的身体,而皮肤就是最先“叫苦”的地方。
皮肤为何成了糖尿病的“晴雨表”?从根子上说,是血糖长期升高,影响了全身微循环和免疫系统。毛细血管供血不足,皮肤营养跟不上,代谢垃圾排不出去,皮肤自然变差。再加上高糖环境为细菌和真菌提供了“温床”,皮肤感染也就接踵而至。
不仅如此,糖尿病导致的神经 病变也会让人感觉迟钝。有些糖友脚底扎了玻璃都没感觉,直到感染发炎才发现。还有的患者自认为身体没问题,结果皮肤早就“喊疼”了,只是自己没听见。
糖尿病皮肤问题的出现,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是糖尿病进一步发展的“前兆”。如果不及时干预,可能波及眼睛、肾脏、心脑血管等重要系统。很多糖尿病并发症,都是从这些“小症状”开始蔓延的。
那该怎么办?一定要重视皮肤发出的信号。不是所有皮肤病都是小问题,特别是糖尿病人,一有异常就要提高警惕。别等到严重感染、溃烂、甚至截肢才后悔莫及。
要加强血糖管理。控制血糖是预防皮肤并发症的“基本功”。规律饮食、坚持运动、按时服药,控制好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是对皮肤最好的保护。血糖一旦稳定,很多皮肤问题都会慢慢缓解。
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穿棉质透气的衣物,避免搔抓和刺激皮肤。洗澡时水温不要太高,避免使用刺激性沐浴液。可以使用含甘油或尿素的保湿乳液,改善干燥和瘙痒。
而最关键的一点,是要定期体检。糖友每年应进行一次全面体检,包括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肾功能、眼底、足部检查等,提前发现潜在问题,才能防患于未然。
如果你已经是糖尿病患者,更要警惕皮肤的变化。一旦发现上述三种异常,别再犹豫,不要自行涂药拖延,及时就医,明确诊断,科学治疗,才能避免更大的伤害。
控制血糖,不只是吃药的事,更是日常生活点滴的积累。管住嘴、迈开腿、睡好觉、少发火,这些看似简单的小事,才是抵御糖尿病并发症的“护身符”。
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掉以轻心。皮肤的“报警信号”,请你千万别忽视。早一步重视,晚一步可能就要付出沉重代价。
愿每一位糖友都能听懂身体发出的“语言”,不让病情悄悄升级,把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
参考文献:
1. 《糖尿病皮肤并发症的临床表现与防治对策》——中华皮肤科杂志,2021年第54卷
2. 《糖尿病足的发病机制与综合管理》——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2年第42卷
3. 《黑棘皮病与胰岛素抵抗关系研究进展》——中国实验诊断学,2020年第24卷
4. 《糖尿病患者皮肤瘙痒的临床分析》——中华医学论坛报,2021年6月刊
5. 《糖尿病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关联研究》——中国慢性病防治,2023年第31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