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糖尿病模型(大鼠糖尿病模型的建立)
不同运动强度干预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的内脂素及糖代谢变化
文题释义:
运动强度:指单位时间移动的距离或速度,或肌肉单位时间所做的功。
2型糖尿病:由于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不足或靶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所致,亦称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背景:内脂素具有胰岛素样的降糖作用,在2型糖尿病的治疗中可能有着积极的意义,不同运动强度对其的影响也不同。
目的:观察6周不同强度有氧运动干预2型糖尿病大鼠糖代谢的效应及内脂素变化的特点并探讨其关系。
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并注射链脲佐菌素的方法,建立雄性SD大鼠2型糖尿病模型,将造模成功的43只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安静对照组10只,糖尿病运动Ⅰ,Ⅱ,Ⅲ组各11只。此3个运动组大鼠运动强度分别为10,15,20 m/min,运动量均为1 h/d,每周5 d,持续运动6周后采集血样,检测糖代谢相关指标、血清及内脏脂肪内脂素水平。
结果与结论:①实验中3个运动组糖代谢相关指标(空腹血糖、糖化血清蛋白、胰岛素及胰岛素抵抗指数等)均出现了改善,同时糖尿病运动Ⅰ,Ⅱ组血清内脂素水平均出现非常显著性降低(P < 0.01),而糖尿病运动Ⅲ组虽有一定程度下降,但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糖尿病运动Ⅰ,Ⅱ,Ⅲ组内脏脂肪内脂素水平出现了显著性下降(P < 0.05),其中糖尿病运动Ⅱ内脏脂肪内脂素下降最显著(P < 0.01);③结果证实,中、低强度有氧运动能更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状态,降低血糖浓度,且与内脏脂肪减少和内脂素分泌减少有关,内脂素可能起了积极的作用。
ORCID: 0000-0001-9865-1802(李颖)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关键词: 有氧运动, 大鼠, 2型糖尿病, 内脂素, 内脏脂肪, 胰岛素抵抗, 高脂饮食, 胰岛素, 糖代谢, 链脲佐菌素
文章来源:李 颖, 林文弢, 翁锡全.不同运动强度干预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的内脂素及糖代谢变化 [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0, 24(26): 4196-4200.
中等强度跑台运动干预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肝脏α-SMA和Ⅳ型胶原的变化
链脲佐菌素诱导:是一种氨基葡萄糖-亚硝基脲,能通过葡萄糖转运蛋白独自进入细胞,其对动物胰岛β细胞的毒性作用有着高度选择性,能够导致动物葡萄糖以及脂肪等代谢发生紊乱,影响葡萄糖激酶的活性,因此可作为糖尿病模型的工具药来诱导糖尿病的发生。
α-平滑肌肌动蛋白:作为细胞骨架蛋白,是肌成纤维细胞活化的典型标志。它通过跨膜复合物与成纤维细胞外纤维粘连蛋白相连,在致病因子刺激下成纤维细胞被激活,促进肝窦内皮细胞等表达大量肌性骨架蛋白,即α-平滑肌肌动蛋白,在其介导下使肝脏细胞外基质进一步增加,最终导致肝脏胶原沉积与纤维化。
背景:糖尿病导致的肝损害在早期阶段容易被忽视,运动疗法能够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是糖尿病防治的重要手段。
目的:探讨中等强度运动干预对糖尿病发生过程中肝损伤的影响。
方法:实验方案经武汉体育学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选择30只SPF级SD大鼠,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糖尿病对照组、糖尿病运动干预组。①正常对照组:普通膳食喂养,不运动;②糖尿病对照组:高糖高脂膳食饲养8周后一次性小剂量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30 mg/kg),不运动;③糖尿病运动干预组:喂养及注射方式同糖尿病对照组,同时进行中等强度跑台训练。链脲佐菌素注射7 d后,苏木精-伊红染色及Masson染色进行肝细胞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法观察肝组织内α-SMA的表达,同时ELISA法检测血清Ⅳ型胶原水平。
结果与结论: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糖尿病对照组大鼠肝小叶结构紊乱,可见大量脂肪空泡,汇管区胆小管发生明显增生;Masson染色显示出现脂肪空泡,肝小叶结构严重破坏,汇管区可见明显蓝染胶原纤维,肝细胞间可见轻度蓝染胶原纤维;上述病理变化在糖尿病运动干预组明显减轻,有效减少肝脏细胞的脂肪变性;②糖尿病对照组、糖尿病运动干预组α-SMA表达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多(P < 0.05),糖尿病运动干预组较糖尿病对照组明显减少(P < 0.05);③糖尿病运动干预组大鼠Ⅳ型胶原水平明显低于糖尿病对照组(P < 0.05),可减缓纤维化的进程;④结果说明,中等强度运动对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肝脏纤维化有良好的干预作用。
https://orcid.org/0000-0002-5619-548X (扈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关键词: 糖尿病, 运动, 中等强度, Ⅳ型胶原, 肌动蛋白, 肝脏, 纤维化, 组织工程
引用本文:扈 盛, 袁海燕, 胡 萌, 金山虎. 中等强度跑台运动干预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肝脏α-SMA和Ⅳ型胶原的变化[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1, 25(11): 1723-1727.
阅读更多请登录《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官网
电刺激糖尿病模型大鼠创面的愈合及血管生成
文题释义:
糖尿病性难愈创面:是最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之一,主要由于体内高糖环境和多种生物学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创面形成,大多难以治愈,以糖尿病足为代表,多数患者面临着截肢风险,其主要机制有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相关学说、炎性浸润、外周神经功能障碍等。
血管生成:指从已有的毛细血管或毛细血管后静脉发展而形成新的血管,主要包括:激活期血管基底膜降解;血管内皮细胞的激活、增殖、迁移;重建形成新的血管和血管网,是一个涉及多种细胞的多种分子的复杂过程。
背景:糖尿病性创面愈合障碍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然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阐明。电刺激疗法是临床治疗创面损伤的常用手段之一,能有效促进损伤皮肤愈合。
目的:探讨电刺激疗法对糖尿病大鼠创面愈合及血管生成的影响及潜在机制。
方法:SPF级雄性SD大鼠42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糖尿病模型组。模型组采用一次性尾静脉注射链脲佐菌素(50 mg/kg)联合背部皮肤创伤的方法建立糖尿病性难愈创面大鼠模型,再将造模成功的24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电刺激治疗组;空白对照组为正常大鼠造成背部创面,治疗组予以电刺激治疗21 d,对照组和模型组正常饲养,于治疗第3,7,14,21天分别评价创面愈合情况。治疗完成后,取大鼠血清和创面组织用于指标检测,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大鼠创面病理形态,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血管生成素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blotting法定位定量观察创面血管生成素受体2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蛋白的表达。实验方案经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动物实验伦理委员会批准。
结果与结论:①经电刺激治疗后,糖尿病大鼠创面愈合率于第14天时即接近90%,而模型组不到6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血清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血管生成素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较模型组均显著升高(P < 0.05或P < 0.01);②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创面新生血管多,血管管腔较大,血管周围及创面组织的血管生成素受体2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表达均显著升高(P < 0.05或P < 0.01);③电刺激疗法能明显促进糖尿病大鼠创面愈合及新血管生成,其机制与升高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血管生成素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上调血管生成素受体2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水平有关。
ORCID: 0000-0001-9624-6694(耿康)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关键词: 电刺激疗法, 糖尿病, 创面愈合, 血管生成, 血管生成素,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文章来源:耿 康, 丁晓斌, 田新立, 王 雪, 杨雨婷, 颜 洪. 电刺激糖尿病模型大鼠创面的愈合及血管生成[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0, 24(26): 4152-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