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李可糖尿病(李可治糖尿秘方)

经方中医张国海教授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李可前辈的一碗“引火汤”,屡试屡效

引火汤,这是李可前辈留下的一个治疗糖尿病的经典方剂,特别适用于那些病情较为严重的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当阴阳之气不相交,火势上炎,体内津液严重耗损时。

这个方剂的核心作用在于将上行的火气引导至下焦的阴液中,从而恢复体内的阴阳平衡。

【方剂组成】:熟地黄、砂仁、巴戟天、天门冬、麦门冬、茯苓、五味子、油桂(米丸吞)、制附子、干姜、白术、红参、炙甘草。

【方剂解析】:

麦门冬、天门冬、熟地黄:滋补体内阴液;

巴戟天:辅助阴阳相互协调,增强药效;

茯苓:调理先天元气,健脾利湿;

五味子:将上炎的火气收敛至下焦的阴液中;

附子理中汤:温补中焦,恢复中焦的升降功能,使阴阳之气得以相交。

以下是真实的临床案例:

黄女士,一位患有糖尿病近8年的患者,长期依赖胰岛素和降糖药物治疗,但血糖控制并不理想,波动较大。她意识到血糖的大幅波动比持续高血糖更加危险,因此寻求中医的调理以稳定血糖。她通过网上的资料找到了我。

诊断情况:她的空腹血糖波动在7.1~11 mmol/L之间。她感到口干,喜欢饮用温水,食欲正常,大便时而溏软时而干结,夜尿频繁,畏寒,近期出现手脚麻木。舌体胖大湿润,无苔。右脉偏大。

中医辨证为火不归原,火不暖土。采用引火汤以引火归元,同时使用桂附理中汤来补火暖土,健运中焦。

在急性症状得到缓解后,停用引火汤,增加黄芪的剂量以运大气,强健中焦,后期则着重固守脾胃,恢复其运化功能。

经过近三个月的治疗,患者的血糖得到了稳定,症状也有所改善。同时,西药的用量也逐渐减少,血糖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

柴胡温胆汤是中医临床上常用的一个方子,它最初仅用于治疗失眠,随着临床是应用和实践,现已成为治疗多种疑难杂症的有效方剂。特别是在糖尿病的治疗上,通过合理的药物配伍,展现出了显著的疗效,造福了众多患者。

糖尿病,李可前辈的一碗“引火汤”,屡试屡效

引火汤,这是李可前辈留下的一个治疗糖尿病的经典方剂,特别适用于那些病情较为严重的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当阴阳之气不相交,火势上炎,体内津液严重耗损时。

以下是真实的临床案例:

王先生,62岁,糖尿病病史12年。长期依赖胰岛素和降糖药物治疗,但血糖控制并不理想,波动较大。他意识到血糖的大幅波动比持续高血糖更加危险,因此寻求中医的调理以稳定血糖。他通过我发的科普文章找到了我。

经诊断:他的空腹血糖波动在7.1~11 mmol/L之间,常有手脚发麻、夜尿频繁、畏寒怕冷等症状。查体见: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沉细

这正是典型的阴阳失调、火气上炎的表现。我为他开具了"引火汤"加减:
熟地黄、巴戟天、天门冬、麦门冬、茯苓、五味子、制附子、干姜、白术、红参、炙甘草。

方中熟地黄滋阴补血,天门冬、麦门冬滋阴生津,巴戟天引火归元,五味子敛阴纳气,茯苓健脾利湿,制附子、干姜温补命门,白术健脾益气,红参大补元气,炙甘草调和诸药。

这个方子的独特之处在于:不是一味地滋阴降火,而是通过引导上浮之火下行,使之与下焦阴液相交,从而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就像一个巧妙的导航系统,为迷途的"火气"指明了方向。

服药两周后,王先生的症状明显改善:手脚发麻减轻,夜尿次数减少,精神状态好转。一个月后复查,血糖趋于平稳,波动幅度明显减小。同时,西药的用量也逐渐减少,血糖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

在临床实践中,我发现"引火汤"特别适合以下糖尿病患者:

  1. 血糖波动大,单纯降糖药物效果不佳
  2. 常感疲乏,手脚发凉或麻木
  3. 夜尿频繁,口干喜饮温水
  4. 消化功能紊乱,大便不调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1. 此方药性较为温补,阴虚火旺者慎用
  2. 服药期间需要监测血糖,及时调整剂量
  3. 配合适度运动和清淡饮食,效果更佳
  4. 建议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李可前辈的"引火汤",真可谓是治疗糖尿病的一把利器。它不仅能稳定血糖,更能调理全身,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这种"引火归元"的治疗思路,值得我们今天的医者深入研究和发扬。

在此要特别说明:糖尿病虽然可治,但治疗方案必须个性化。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不同,表现出的症状也各异。有的以气阴两虚为主,有的则偏重于痰瘀互结。因此,切不可照搬他人的治疗经验。

西医治糖尿病思维为啥是错的?从中医津液角度浅析糖尿病(三)

中医认为,脾具有“土”的特性,土很容易吸水,所以湿气进入体内最容易伤脾,而现代人大多都存在“脾湿”问题。

所谓过犹不及,阳气不足和太过均影响津液的化生。以上就是通过中医四诊中的望诊,辨识体质,来进行疾病病机的诊断。

通过以上的辨证,总结一下糖尿病治法:津液不足者,清热生津止渴,补津液之不足。如白虎加参汤、柴胡桂枝干姜汤以及消渴方等。

津液不运化者,温阳利水化津液,化废水为真气。如五苓散、真武汤类。

津液气化理论,不仅仅局限于糖尿病的诊断,还可以应用于多种疾病的解释与治疗,对于中医临床过程中,应给予高度重视。

肥人要健脾去湿,瘦人要滋阴养肾。有人说,胖是因为脾胃好,营养吸收得好。其实,恰恰相反,胖人不一定脾胃好,反倒是因为整个代谢出了问题才导致了肥胖。脾主运化,它负责输送营养物质,把没有营养的物质丢掉,这样我们的身体才能保持正常的体态。如果脾虚了,身体内的津液代谢不通畅,就容易积在身体里产生痰湿,当这些湿邪泛溢,就会引起肥胖。

而人瘦也并非代表着健康。瘦人多火,也分虚实。实火的人,火热容易耗伤津液,津液不足,那么就是燥,筋肉肌肤失去津液的濡养,生长能力不足,自然就瘦了。虚火的人,往往先有肝肾阴液的亏耗,阴亏不能制阳,阳气就要外张,这是虚火。《形色外诊简摩》记载“瘦人者……其血清气滑,易脱于气,易损于血”。这类人在内火的消耗机体的情况下,往往怎么吃都吃不胖,可见消瘦、关节不灵活、烦躁失眠、眼睛口腔干涩、小便发黄等等。

其实“瘦人多火”的说法只说出了瘦人体质的一半特征,瘦人体质特征的另一部分是瘦人往往存在血虚、阴虚的情况。所谓的“瘦人”同样是通过望诊来判断的,即看起来形体消瘦,体型不够丰满。阴血虚主要有头晕、眼花、耳鸣、失眠、心悸、肢体麻木等症状,还有面色萎黄或白皙、指甲或唇色淡白、脉细弱无力、舌淡等体征。如果是阴虚火旺则有五心烦热、咽燥口干、急躁易怒、盗汗等症状,以及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体征。

因此,瘦人应该补中益气、滋阴养肾。生活紧张、压力过大、失眠、房事不节、过度劳动而劳伤筋骨关节腰背都不利保养肝肾、养护阴气。可适当多吃一些滋阴益气的食物。“静能生水”,安静下来,修身养性,保证充足的睡眠,内热上火也会逐渐平息。

糖尿病患者,多年服用降糖药,多余的糖分并没有被排除体外,而是燃烧后沉淀在脚底。中医治疗过程中,就会出现血糖反弹升高的现象。病人如果不能接受这种理念,往往被指标吓得放弃治疗。这就是中医面临的困境。中医着重改善人的生命状态,而不明真相的患者却非要用西医的生化指标来衡量中医的疗效。

被邓铁涛称为“中医脊梁”李可先生也说:糖尿病患者千万不要被西医的尿糖、血糖指标所吓倒,指标上升是由于潜藏很深的阴邪被化动返回血管和脾肾脏器时的必然表现,应继续服药,将阴邪依经脉规律逐次向外排出,直至元气逐步恢复,西医的检验指标自然就会降低直至消除。虽然暂时一段时间指标升高,但患者不会疲劳,生活质量很高,而且,决不会出现服用西医降糖药物的副作用和并发症。试想,200年前西医的化验技术还没有出现时,传统中医是如何将“消渴”治愈的呢?另外,糖尿病患者不必惧怕四逆汤中的甘草,虽然甘草很甜,却不含蔗糖(就像糖精比蔗糖还要甜,却不含蔗糖一样),并有助于恢复脾(胰)的功能。 潮汕地区的一些民间中医在治疗糖尿病的时候反而用甘药,甘,《说文解字》释为“美也。从口含一”,意指能为口中所含者多为甜美之物。后引申成为五味之一,特指甜味。甘乃土之正味,具有土之属性,其中和之性能够承载和运化其他四行。甘味药的作用趋向主要有二:一是入脾,二是走肉。甘味的主要作用有三:一是能缓,二是能补,三是能和。临证中甘味药主要用于滋养补虚、缓急止痛、调和诸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