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中华糖尿病杂志(中华糖尿病杂志是sci吗)

健康求知所 0
文章目录:

哈工大研究:有糖尿病的人若无这7种情况,可以松口气,问题不大

本文1787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王大爷查出2型糖尿病已经8年了。每天吃药,控制饮食,定期复查,从不敢放松。前几天看到网上说“糖尿病是慢性死亡”,吓得他晚上都睡不好觉。他来医院复查时小心翼翼地问我:“医生,我是不是快不行了?”

其实很多糖尿病患者都像王大爷一样,明明控制得不错,但总觉得糖尿病是个“定时炸弹”。确实,这个病不能大意,但也不必过分焦虑。如果你没有以下这7种情况,那问题往往没那么严重。

1. 血糖波动大,一会高一会低

糖尿病最怕的,不是血糖高,而是血糖不稳。很多人早上空腹血糖还行,中午一吃饭就飙到15,晚上又掉到3。这种反复大起大落,对血管、神经的伤害比单纯高血糖更大。

长期血糖波动会增加视网膜病变、心肌梗死的风险。如果你每天血糖都像坐过山车,那就得警惕了。

如果你的血糖基本稳定,餐后不上14,空腹不超7,偶尔超点也能回落,那说明控制得还不错。

2. HbA1c总是超过8%

很多人只盯着每天的血糖,却忽视了一个更关键的指标:糖化血红蛋白(HbA1c)。这个指标能反映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判断糖尿病控制好不好的“金标准”。

如果HbA1c稳定在6.5%~7.0%,那基本说明血糖控制得合格。但如果长期高于8%,甚至超过9%,那就要警惕并发症了。

所以别光看一两次血糖,每3个月查一次HbA1c很关键。

3. 尿蛋白阳性,肾功能下降

糖尿病最怕的并发症之一就是肾病,初期没症状,但发展得快。一开始只是尿蛋白阳性,接着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最后可能发展成尿毒症。

如果你查尿常规没蛋白,肾小球滤过率稳定在90以上,那说明肾功能还好。

但如果尿蛋白持续阳性,肌酐升高,那就说明糖尿病已经影响到肾脏了。这种情况不容忽视,需要配合肾病科一起管理。

4. 眼睛模糊、看东西变形

糖尿病最容易伤的另一个部位是眼底血管。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导致成人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

早期没有症状,但一旦出现视力下降、看东西重影、眼前有黑影飘动,就已经不是小问题了。

如果你没有这些症状,眼底检查也正常,那就是好消息。建议每年做一次眼底照相,早发现早干预。

5. 手脚麻木、刺痛,甚至灼烧感

糖尿病神经病变主要影响四肢末梢,初期表现为脚底发麻、像蚂蚁爬、针扎一样的感觉,严重的甚至会出现感觉丧失,容易烫伤、摔伤却浑然不觉。

神经病变一旦出现,很难逆转。但如果你没有这些症状,说明神经系统还没出问题。

平时注意控制血糖,同时补充维生素B族,有助于保护神经。

6. 总是口渴、多尿、体重下降

这几个症状是糖尿病控制不佳的标志。血糖太高会让身体脱水,肾脏被迫“冲糖”,于是尿多、渴得厉害,还可能因为营养流失导致体重下降。

如果你最近体重稳定、精力充沛、没有异常口渴或尿频,那说明血糖控制还不错。

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可能意味着血糖持续升高,甚至进入酮症状态,建议及时就医。

7. 血脂、血压都不达标

糖尿病不是“血糖的事”,更是全身代谢的问题糖尿病患者的血脂、血压往往一起出问题,这才是心脑血管事件的“导火索”。

如果你的总胆固醇低于5.2 mmol/L,甘油三酯低于1.7 mmol/L,血压长期在130/80以内,那就是好信号。

别等到动脉硬化、脑梗才重视血脂血压,糖尿病人必须“多线作战”。

王大爷听完这7条,松了口气。他的血糖稳定、HbA1c在6.8%,肾功能正常,眼底没问题,也没有手脚麻木,血脂血压控制得也好。我们告诉他:“继续这样管住嘴、迈开腿,坚持吃药就行。”

他笑着说:“那我这病,不是快不行了,是还能过好日子?”

确实,糖尿病不是绝症,怕的是忽视管理。

总结一下:

糖尿病真正危险的,不是数字,而是你忽视了它带来的变化。

如果你没有这7种情况:

血糖波动不大

糖化血红蛋白合格

肾功能良好

眼底无病变

没有神经病变表现

没有典型高血糖症状

血压血脂控制得当

那你确实可以松口气。

但别忘了,糖尿病是“懒不得”的病,不管有没有症状,都必须持续管理。控制好三高、规律运动、合理饮食,这才是稳稳的“安全感”。

参考资料:

①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②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3, 15(1): 1-74.

③ 张颖. 糖尿病并发症早期筛查及干预策略[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22, 42(2): 123-127.

④ 吴志刚. 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对并发症影响的临床研究[J]. 中国现代医生, 2021, 59(6): 89-92.

多名院士呼吁:糖尿病要6种食物必须得吃,否则血糖越控越差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你以为糖尿病就是要少吃吗?错!不吃这6种食物,血糖反而更难控制。很多糖友一确诊就开始"饿肚子",以为吃得越少血糖越稳定。结果血糖不降反升,身体越来越虚弱。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明确指出:合理营养比盲目限食更重要。那些血糖控制得好的糖友,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知道哪些食物该吃,而且吃得很聪明。

糖友越饿越危险,身体开始"造反"

饿肚子控糖的糖友,身体会发生什么变化?肌肉开始分解供能,基础代谢下降,胰岛素敏感性变差。这就像汽车缺油时强行开车,发动机迟早要出问题。

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蛋白质摄入不足的比例高达40%。蛋白质缺乏直接导致胰岛素效果变差,血糖更难稳定。

更可怕的是,长期营养不良的糖友,并发症发生率比正常饮食的糖友高出30%。眼底病变、肾病、神经病变接踵而来,这才是真正的"得不偿失"。

这6种食物,糖友必须吃够量

第一种,优质蛋白质食物。鸡蛋、瘦肉、鱼类、豆腐,这些是稳血糖的"定海神针"。蛋白质不会直接升血糖,还能延缓其他食物的消化吸收,让血糖上升更平缓。

每公斤体重需要1.2克蛋白质,60公斤的人每天要吃72克蛋白质。一个鸡蛋6克,一两瘦肉10克,算算你够了吗?

第二种,深色蔬菜。菠菜、西蓝花、胡萝卜、紫甘蓝,这些深色蔬菜富含膳食纤维和植物化学物。膳食纤维就像肠道里的"减速带",让糖分吸收变慢。

每天至少500克蔬菜,一半以上要是深色的。别再只吃白菜萝卜了,颜色越深营养越丰富。

第三种,粗杂粮。燕麦、糙米、红豆、绿豆,这些粗粮的升糖指数比精米白面低得多。同样吃饱肚子,粗粮让血糖波动更小。

粗粮占主食的一半,血糖控制效果最好。白米饭配红豆,白馒头换杂粮饼,小改变大效果。

第四种,坚果类食物。核桃、杏仁、花生,这些坚果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每天一小把坚果,相当于给胰岛细胞"加油"。

注意是原味坚果,不是蜜汁、椒盐口味。每天25-30克就够,大概20颗花生米的量。

第五种,富含铬的食物。海带、紫菜、蘑菇、牛肉,这些食物含铬丰富。铬是胰岛素的"好搭档",能增强胰岛素活性,提高糖代谢效率。

铬缺乏的糖友,即使用药血糖也难稳定。补充铬元素,药物效果能提升20%-30%。

第六种,富含α-硫辛酸的食物。菠菜、西红柿、胡萝卜、牛肝,这些食物含有天然的α-硫辛酸。这是强效抗氧化剂,能保护胰岛细胞,延缓糖尿病并发症。

α-硫辛酸还能提高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率,让血糖更稳定。这就是为什么有些糖友吃得不少,血糖反而更好控制。

吃对方法,血糖才能真正稳定

光知道吃什么还不够,怎么吃更关键。餐前先吃蔬菜,再吃蛋白质,最后吃主食,这个顺序能让餐后血糖峰值降低20%-30%。每餐七八分饱,少量多餐比一次吃撑效果好。

血糖就像过山车,平缓比剧烈波动更安全。定时定量也很重要,让身体形成规律,胰岛细胞工作更轻松。早餐丰富、午餐适中、晚餐清淡,符合人体代谢规律。

走出误区,科学控糖才是王道

很多糖友还在相信"水果一口不能吃"、"主食要完全戒掉"这些错误观念。科学控糖不是苦行僧式的禁食,而是聪明地选择和搭配。苹果、橙子、猕猴桃这些低糖水果,两餐之间适量吃完全没问题。

关键是控制总量,一天200-300克水果,相当于一个中等苹果。主食也不能完全不吃,大脑每天需要120克葡萄糖供能。完全断糖会导致酮症酸中毒,比高血糖更危险。

真正需要严格限制的是加工食品、含糖饮料、精制糖类。这些"隐形糖"才是血糖飙升的罪魁祸首。

糖尿病管理是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科学饮食、规律运动、按时用药、监测血糖,四管齐下才能长期获益。别再让错误的饮食观念,耽误了你的控糖大业。

参考文献:
①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4): 315-409.

中国首创!超长效降糖药,保护心血管,改善心肾功能!两周吃一次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你以为糖尿病只是“血糖高”?其实它最致命的,是悄悄毁掉你的心和肾!我们总是盯着“血糖值”,却忽略了糖尿病背后的“真杀手”。心梗、脑梗、肾衰竭,才是糖尿病最常见的结局。

更可怕的是,不少人血糖控制得不错,还是死于这些并发症。但现在,中国自主研发的“超长效降糖药”来了,不但控糖,还能保护你的心和肾,每两周吃一次,效果堪比“慢病防线的升级版”。

药不是越吃越多,而是越吃越少

不少糖尿病患者每天吃药、打针像打仗。长期多药使用,不仅副作用多,还容易“越控越焦虑”。新的国产超长效降糖药——替尔泊肽(商品名:华诺泰),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

它属于胰高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家族的一员,但特别之处在于:一针可以管14天!这意味着,从“天天吃药”变成“两周一次”,药效持续稳定,波动小,更适合忙碌、记性差、生活节奏快的人群。

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指出,GLP-1受体激动剂已成为推荐用于超重、肥胖伴2型糖尿病人群的重要治疗策略。而替尔泊肽,更是中国原研、国际首创的双周制剂,在国际上都被高度关注。

控糖更狠,但副作用更轻

你可能担心:“药效这么长,不会副作用更大?”恰恰相反,GLP-1类药物不是强行降糖,而是“智能辅助”身体调节血糖。它能增强胰岛素分泌,还能抑制胰高糖素释放,不容易引起低血糖。

替尔泊肽的副作用主要是轻微的胃肠反应,如恶心、食欲下降,但大多数人适应后会自然缓解而与传统降糖药相比,它还有两个“隐藏技能”:

第一,显著减重。这不是“副作用”,而是治疗目标之一。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最大推手。替尔泊肽能延缓胃排空,增加饱腹感,从根上“断糖”。

第二,心血管保护。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糖尿病患者的心梗、脑卒中发生率是普通人的2-4倍。

而GLP-1类药物已被多项研究证实具有心血管获益,替尔泊肽也在开展相关心血管结局临床研究,未来有望纳入一线治疗方案。

不止控糖,更是“心肾守门人”很多糖尿病人不是死于“糖”,而是死于“并发症”。肾衰、心衰、视网膜病变,才是糖尿病真正的“终极Boss”。

GLP-1类药物的另一大亮点是:它们不仅控糖,还能减缓糖尿病肾病进展。目前研究认为,GLP-1受体激动剂通过减轻肾小球高滤过、减少蛋白尿、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等机制,延缓肾功能下降速度。

这对已经肾功能异常或蛋白尿的糖尿病人来说,是“救命稻草”。而替尔泊肽的研发临床路径中,也将肾功能指标纳入主要观察终点,具有明确的肾保护潜力。

更值得一提的是,它的体重控制作用和血压轻度下降效果,也能间接减轻心肾负担,是一种“多靶点”慢病管理新策略。

为什么说这是“中国式创新”的突破?

糖尿病治疗市场长期被进口药主导。替尔泊肽是由中国药企和科研机构历时多年自主研发,是全球第一个双周制GLP-1药物。

2024年正式获批上市后,已纳入多省医保,价格大幅低于进口同类药物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极大减轻了患者负担。这不仅是药物的突破,更是中国慢病管理“自主可控”的重要信号。

更重要的是,它的给药方式是预充式一次性注射笔,操作简单,患者自己在家就能打,完全不需要医院操作。这对很多不方便频繁就医、行动不便或农村地区的患者来说,是非常现实的利好。

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但这是未来趋势

当然,不是每个糖尿病人都适合用替尔泊肽。它目前主要适用于BMI≥25的超重或肥胖型2型糖尿病人群,尤其是合并心血管疾病、高血压、肾病风险者

如果你体重偏轻、胃肠功能差、存在胰岛β细胞功能严重衰竭,医生可能会建议其他方案。但从趋势看,这是糖尿病治疗的重大方向:

从“降糖”走向“全身保护”,从“多药依赖”走向“少药精准”,从“医院管理”走向“家庭自控”。替尔泊肽代表的,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慢病管理新范式。

参考文献:

①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4): 315-409.
② 中国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