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糖 糖尿病(糖尿病爱吃糖怎么办)
长期大量吃糖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医生直言:吃糖您得悠着点
“医生,吃糖吃多了会得糖尿病吗?”
糖块
今天我去查房的时候,有个病人告诉我说,他在浏览网页的时候,看到有医生说吃糖吃多了不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但是根据他的见闻,自己身边有好几个人都是因为长期大量吃糖而得了糖尿病。因此,他对网上的吃糖吃多了不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表示怀疑,所以就问了我文章开头的那个问题。
那吃糖吃多了会不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呢?今天医者良言就跟您好好聊一聊这个问题。
1.长期大量吃糖会不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自从踏入医学领域之后,我也在一直思考,长期大量吃糖是否真的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实习的时候,我还专门问过带教老师,他们都告诉我说吃糖多不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不过我对他们的观点都抱有怀疑的态度。
翻看最新版的糖尿病的相关书籍,里面也都没有提到说长期大量吃糖是否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不过后来无意之间看到一个研究,里面提到长期大量吃糖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仔细想想还确实有一定的道理。
很多人认为人之所以变胖了,主要是因为吃了太多的脂肪,然而真相可能超出您的认知。虽然说脂肪的能量高,但是人吃了脂肪以后,大多数的脂肪都会被排出体外,真正被吸收的脂肪并不多。真正使人变胖的是糖类,它才是导致肥胖的罪魁祸首。
胰岛素
可能大家不太理解清楚糖类是如何让人变胖的,别急,听我慢慢道来。当人吃了大量的糖以后,就会在体内转化成葡糖糖进入血液中,这个时候人体为了控制血糖的稳定,就会分泌大量的胰岛素,从而使血糖在正常范围内。胰岛素降低血糖的主要途径就是转化成糖原和脂肪储存起来、促进人体对葡糖糖的利用。也就是说,当人吃了很多糖的时候,就会促进人体合成较多的脂肪,长此以往,不变胖就奇怪了。
胰岛细胞
我们需要明白一点,肥胖本身就是糖尿病的一个重要病因。肥胖者普遍存在着胰岛素抵抗的情况,也就是说胰岛素受体对胰岛素不敏感,为了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内,胰岛细胞就不得不分泌更多的胰岛素,这样的话,就相当于胰岛素在“加班工作”。一两天的“加班”,胰岛细胞还能承受,但是长期这样,它也受不了,这个时候就会有胰岛细胞衰竭。当胰岛细胞衰竭到一定程度的是,人体就无法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了,从而形成了糖尿病。
另外,长期大量吃糖,也会增加胰岛细胞的负担,长此以往,胰岛细胞的功能就会下降,分泌的胰岛素就会减少,到了一定程度后,就会引发糖尿病。胰岛素这种激素比较特殊,它是人体内唯一的降糖物质。当你吃了太多的糖的时候,这些糖就会分解变成葡萄糖,胰岛细胞就会分泌大量的胰岛素把血糖降下去。胰岛细胞长期的超负荷工作,也会有“累死”的时候,当胰岛细胞减少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无法维持正常的血糖了,从而引发糖尿病。
综合以上,长期大量吃糖是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的!
2.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预防糖尿病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糖尿病的病因。目前来说,人类对于糖尿病的研究还不是很透彻,糖尿病的病因还没有完全弄清楚,但是考虑和以下原因有关,具体总结如下。
❶遗传因素:现在已经证实了糖尿病和遗传因素是有关的,但是这并不是说糖尿病就是一种遗传病。在医学上有个叫做遗传易感性的名词专门描述这个情况,也就是说如果父母、兄弟姐妹得了糖尿病以后,那自己得糖尿病的风险就会高于正常人。
可能大家还是不太理解遗传易感性啥意思,这里我举例说明。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能看到,有的人吸烟、喝酒一辈子,但是却没有得肺癌,而有的人不吸烟、不喝酒却得了肺癌,这就跟遗传易感性有关。暴露在同样的病因下,有遗传易感性的人就会比较“脆弱”,更容易发病。
❷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包括的内容是比较多的,它不仅包括自然环境,还包括人文环境,比如微生物的感染、某些毒物的作用、肥胖、不良的生活习惯、年龄增长、活动量不足等。
一些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会直接损伤胰腺细胞,而且感染本身也会造成免疫系统的异常,进一步损伤胰岛细胞。
就拿年龄来说吧,随着年龄的增长,糖尿病的风险是增加的。这个主要是因为,喷到了一定的年龄后,胰岛细胞的功能就会下降,其分泌胰岛素的能力也会下降。当胰岛细胞的功能下降到一定程度,就无法维持正常的血糖了,从而引发糖尿病。
免疫系统异常
❸免疫系统异常:在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可能会使得免疫系统出现异常,这样的话,免疫系统敌我不分,就会攻击胰岛细胞。这样的话胰岛细胞就会受损,其功能也会下降,从而引起糖尿病。
之所以要介绍糖尿病的病因,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能让大家更好地去预防糖尿病。在上述糖尿病的病因之中,有一些病因我们是无法改变的,比如年龄、遗传因素等。
要预防糖尿病,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做到清淡而均衡的饮食、坚持运动、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合理的体重、避免接触某些毒物、积极治疗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定期体检等。
这里需要说一下定期体检,其实正常人到糖尿病并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需要经过糖尿病前期的。如果定期体检,就可以提前发现糖尿病前期,在这个时候进行干预,就可以显著降低糖尿病的风险。
我是医者良言,致力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享健康知识,做你身边的健康小助手,如果觉得写得还不错,对你有益,就点个赞,转发给你身边有同样需求的人,让更多的人受益吧!糖尿病发病年轻化!是因为吃糖太多?从这5方面预防……
2021年11月14日是
第15个“联合国糖尿病日”,
宣传主题是“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
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已高达11.6%,中国糖尿病患者约占全球四分之一。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糖尿病,听说了血糖控制不达标会损害心、脑、眼、肾等重要器官。这不仅令广大糖尿病患者闻糖色变,对食物的选择无所适从;更让许多健康人也开始担心,甜食吃多了会不会得糖尿病?
吃糖多就得糖尿病吗?
胰岛素是人体的降糖激素,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两大病理生理机制。
胰岛功能受到破坏的患者,不吃糖,血糖也有可能升高。
健康人的胰岛素分泌正常、作用正常,吃了糖也会被分解,血糖并不会升高,更不会因吃糖而得糖尿病。
如何计算食物中的糖?
“食物血糖生成指数(GI)”可以用来评价食物对血糖影响,指导正确选择食物。它是指由人体试验得出的一种食物能够引起人体血糖升高多少的能力。
通常把葡萄糖的血糖生成指数定为100,当GI在55以下时,该食物为低GI食物;当GI在55~70之间时,该食物为中等GI食物;当GI在70以上时,该食物为高GI食物。
单纯GI高不一定引起血糖升高幅度大,还要看食物中糖分的含量。
糖尿病的定义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及(或)作用缺陷引起的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病。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出现糖尿病典型症状并符合以下任何一个条件的人,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1. 一天中任一时间血糖≥11.1mmol/L(200mg/dl);
2. 空腹血糖水平≥7.0mmol/L(126mg/dl);
3.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水平≥11.1mmol/L(200mg/dl)。
糖尿病的危害有哪些?
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脂肪、蛋白质代谢异常,长期高血糖可引起多种器官,尤其是眼、心、血管、肾、神经损害或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导致残废或者过早死亡。糖尿病常见并发症包括卒中、心肌梗死、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等。
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较同年龄、性别的非糖尿病人群高出2-4倍,并使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年龄提前,病情更严重;
糖尿病患者常伴有高血压和血脂异常;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导致成年人群失明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肾病是造成肾功能衰竭的常见原因之一;
糖尿病足严重者可导致截肢。
糖尿病高危人群有哪些?
成年人>18岁
具有下列任何一个及以上危险因素者为高危人群:
1.年龄≥40岁;
2.有糖调节受损史;
3.超重或肥胖和(或)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
4.静坐生活方式;
5.—级亲属中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
6.有巨大儿(出生体重≥4kg)生产史或妊娠糖尿病史的妇女;
7.高血压,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
8.血脂异常或正在进行调脂治疗;
9.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10.有一过性类固醇糖尿病病史者;
11.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
12.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和(或)抗抑郁药物治疗者
儿童和青少年
超重或肥胖,且合并下列任何一个危险因素者:
1.一级或二级亲属中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
2.存在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临床状态(如黑棘皮征、高血压、血脂异常、PCOS、出生体重小于胎龄者);
3. 母亲怀孕时有糖尿病史或被诊断为GDM。
如何预防糖尿病?
普及糖尿病防治知识;
保持合理膳食、经常运动的健康生活方式;
健康人群从40岁开始每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糖尿病前期人群建议每半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时血糖;
及早干预糖尿病前期人群;
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使超重肥胖者体重指数达到或接近24,或体重至少下降7%,可使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糖尿病的风险下降35-58%。
糖尿病的综合治疗
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健康教育和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的五项综合治疗措施;
糖尿病患者采取措施降糖、降压、调整血脂和控制体重,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控油、减盐和增加体力活动,可明显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是控制糖尿病病情的有效方法,自我血糖监测应在专业医生和/或护士的指导下开展;
积极治疗糖尿病,平稳控制病情,延缓并发症,糖尿病患者可同正常人一样享受生活。
糖尿病健康管理的基本要素
1健康饮食
2适量运动
3健康教育和心理支持
4血糖自我监测
5药物治疗(包括胰岛素治疗)
文章来源:新华健康综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健康中国
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仅供大家学习和交流,本公众号不承担由此造成的任何法律责任。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
糖尿病是吃糖导致的?医生:真正诱因是这 2 点,很多人天天都在犯
小区门口的张阿姨最近总念叨:“以后可不敢吃甜的了,楼下老王就因为爱吃糖得了糖尿病。”
不光是她,身边不少人都觉得 “糖尿病 = 吃糖太多”,连水果都不敢碰。
内分泌科李医生听完直摇头:“把糖尿病全归罪于吃糖,真是冤枉糖了。”
李医生说,门诊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有位 20 多岁的姑娘,因为怕得糖尿病,一口奶茶蛋糕都不碰,却因为长期熬夜、外卖不离手,体检时查出胰岛素抵抗。“
真正危险的不是糖本身,而是这两个藏在生活里的习惯 —— 很多人天天在犯,却从没当回事。”
第一个诱因是 “管不住嘴的总热量超标”。
不是说甜食不能随便吃,而是不管吃甜的、咸的,只要总热量超过身体需求,就可能诱发糖尿病。
比如有人觉得 “无糖糕点” 健康,一口气吃三块,其实淀粉在体内会转化成葡萄糖;
还有人顿顿离不开红烧肉、油炸鸡,这些高脂肪食物会让身体细胞对胰岛素 “不敏感”,就像钥匙开不了锁,血糖自然降不下来。
李医生给我看了组数据:一个 100 克的无糖蛋糕,热量和一碗米饭差不多;
两根炸油条的热量,相当于喝了三杯奶茶。
“去年有个患者,说自己十年没碰过糖,却爱吃酱肘子配米饭,体重超了 30 斤,最后还是得了糖尿病。”
第二个诱因是 “迈不开腿的久坐不动”。
现在人上班坐 8 小时,下班瘫在沙发上刷手机,一天走不了 2000 步。
李医生解释:“肌肉是消耗血糖的‘主力军’,不动弹的话,肌肉细胞就没法高效利用葡萄糖,血糖只能在血液里堆积。”
有个做程序员的小伙子让我印象很深,他身高 1 米 7,体重却有 200 斤,每天除了去厕所几乎不离开座位。
半年前开始觉得口渴、乏力,检查发现空腹血糖已经到了 7.8!
“他说自己很少吃甜的,但每天久坐 12 小时,外卖点的全是盖浇饭、炸鸡,这才是问题根源。”
其实身体有个 “隐形预警信号” 要留意:
比如吃完饭后总觉得困,要睡一觉才能缓过来;
或者肚子越来越大,腰腹赘肉明显 —— 这都是胰岛素抵抗的早期表现。
这时候及时调整,完全能避开糖尿病。
李医生给了两个简单建议:
吃饭时把主食换成 “杂粮饭”,比如大米里掺点燕麦、糙米,消化慢还顶饱;
每天抽 20 分钟快走,哪怕在客厅来回踱步也行,让肌肉动起来比啥都强。
说到底,糖尿病更像身体给的 “生活方式预警”,不是单靠 “戒糖” 就能预防的。
就像李医生说的:“偶尔吃块蛋糕没关系,怕的是顿顿吃撑、天天不动。”
把家里的遥控器换成运动手环,外卖备注 “少盐少酱”,比纠结 “能不能吃糖” 实在多了。
觉得有用的话,转发给总把 “戒糖” 挂在嘴边,却管不住嘴、迈不开腿的朋友吧 —— 真正的健康,藏在每一顿饭和每一次起身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