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铬元素(糖尿病铬元素服用方法及用量)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饮食太严格,容易缺营养素,这样吃可强化胰岛功能

很多糖尿病患者认为,平时指标控制基本在正常范围就万事大吉了。

其实这种想法很可怕,糖尿病本身是一个营养代谢性疾病,如果只关注降糖,而过分严格的控制饮食,就会出现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的问题。

而且很多降糖药在治疗过程中也容易导致身体维生素的缺乏,比如常用的二甲双胍,它比较明确的副作用就是,长期服用容易造成维生素B12的缺乏。

一旦缺乏这些东西,既不利于人体的健康,还可使糖尿病以及糖尿病并发症加重!

糖尿病最怕发生各种并发症,比起其他正常人,糖尿病患者所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水平更高。

那么,糖尿病患者平时应该关注哪类维生素、矿物质的补充呢?具体在我们的饮食上,哪些食物含有这些元素呢?糖尿病患者该如何平衡饮食?

本期BTV养生堂头条专栏特邀,解放军309医院营养科主任医师左小霞,跟你聊聊糖尿病患者的饮食问题。

铬,是重要的血糖调节剂,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

铬是一种微量元素,是葡萄糖耐量因子的组成成分,可增强胰岛素的作用。糖尿病患者补充铬后,葡萄糖耐量受损可以得到改善。研究表明,每天摄入200~1000微克的三价铬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而对于非糖尿病患者无影响。

铬还可以提高动物机体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能提高葡萄糖进入细胞内的效率,是重要的血糖调节剂。

缺锌会降低胰岛素原转化为胰岛素的能力

锌也是一种微量元素,在人体内广泛存在,且在细胞内浓度很高,这种性质使得它具有三大基本功能:催化功能,结构功能和调节功能。通过这三种功能,锌在人体发育、认知行为、创伤愈合、味觉、保持人的第二性征和免疫调节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锌是胰岛素的重要组成成分,缺锌会降低胰岛素原转化为胰岛素的能力。

稳定胰岛素水平——维生素A

维生素A又称为视黄醇,是维护免疫功能所必需的营养素。膳食中的视黄醇和维生素A原“类胡萝卜素”都可以提供维生素A的营养贡献,而且膳食类胡萝卜素还具有维生素A营养以外的健康效应。

有研究发现,维生素A可能对β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维生素A缺乏会降低β细胞抵御炎症能力,可能导致1型糖尿病的发生和胰岛细胞凋亡,这一发现为糖尿病的治疗开拓了新的方向。

建议有糖尿病眼病风险的糖友可适当补充。

此外,补钙和维生素D可降低2型糖尿病风险;补B族维生素有助于改善糖尿病患者严重周围神经病变症状。而缺乏镁会造成身体胰岛素反应不佳,导致胰岛素抵抗,使血糖上升。

这些食物富含人体所需元素,但受加工方式影响大

1、膳食铬

主要来源是谷类、肉类及鱼贝类,坚果类如核桃、榛子、松子、栗子和豆类也含有较多的铬,而蔬菜和水果含铬量很低。

2、膳食锌

一般来说,动物性来源的食物如贝壳类海产品,红色肉类,动物内脏类都是锌的极好来源;一般植物性食物含锌较低。

3、维生素A

维生素A的膳食来源包括各种动物性食物中含有的预先形成的维生素A(类视黄醇)和各种红、黄、绿色蔬菜,以及水果中含有的维生素A原—类胡萝卜素。

我们人体内是不能合成维生素A的,需要通过膳食摄入来满足机体的需要。

但是,食品加工方式对维生素、矿物质的含量影响极大,精制加工的过程中会使这些人体所需元素严重丢失,选择正确的烹调方法才能更充分的保存食物的营养。

糖尿病饮食还要做到这三个平衡

前面我们说,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糖代谢水平,防治糖尿病并发症。

当然,平衡膳食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同样重要。平衡膳食要求各种营养素在膳食中保持合理的比例,总结来说要做到这三个平衡:

①热量摄入要与热量消耗保持平衡,以维持标准体质量为宜,过胖过瘦都会影响健康。

②蛋白质、脂肪和糖类3大营养素占总热量百分比平衡。

③营养素之间要配比平衡。

除此之外,在注意合理的膳食管理的同时,也要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

①保持平衡的心态、心境与心情。

②均衡合理的膳食,保持适宜的体重和体型。

③劳逸结合的生活,坚持运动锻炼。

④良好的运用营养补充剂的习惯、改掉吸烟熬夜酗酒等坏习惯。

在糖尿病的饮食方面,你心中肯定还有很多的难点或疑问。

因此我与BTV养生堂医身学堂,联合精心打磨了这门音频指导课——《降糖饮食疗法》,把我临床多年积累的糖尿病饮食治疗经验,全部讲给你听!

我是左小霞医生,期待与你在我的《降糖饮食疗法》指导课中相见!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糖尿病与铬元素有关?医生:常吃苦瓜秋葵,不如多吃这5物

【[礼物]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我妈天天吃苦瓜、秋葵,还喝降糖茶,怎么血糖还是降不下来?是不是缺什么微量元素?”一位穿黑色防晒衣的女孩在社区义诊摊前皱着眉头问。

她说母亲吃得很清淡,饭也少吃,可血糖始终高在那儿,医生提了句铬,说这东西对控糖有帮助,可她也没搞懂铬到底干啥的。

大多数人控制血糖时,注意力都放在饮食结构上,尤其是少糖、少油、少主食这几块。

也有人愿意吃一些带有“降糖”标签的食物,比如苦瓜、秋葵、南瓜、魔芋,觉得这些东西对胰岛有好处。

但控制效果总是不稳定,甚至出现越吃越差的情况。

这时候,该从另一个角度重新审视血糖问题了——元素代谢出了问题。

铬不是维生素,也不是常规营养素,它属于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最重要的角色是在胰岛素功能中起“辅助”作用。

它本身不降糖,但没有它,胰岛素的作用效率会大打折扣。

人体内的胰岛素并不是自己单独完成调节血糖的任务,而是要和细胞膜上的受体配合,帮助葡萄糖进入细胞。

这个过程叫做“胰岛素信号传导通路”。

而铬就在这个路径中起到促进作用。

铬能够增强胰岛素与受体结合后的信号强度,使得细胞更敏感地响应胰岛素的指令,提升葡萄糖的摄取效率。

没有足够的铬,哪怕胰岛素水平足够,细胞响应也会变弱,结果就是“胰岛素抵抗”。

这在2型糖尿病人群中非常常见。也就是说,铬不是控制血糖的主角,但缺了它,主角都得罢工。

一项发表于《Diabetes Technology & Therapeutics》的研究分析了62名2型糖尿病患者补充三价铬12周的结果,

发现其空腹血糖平均下降了10.5%,HbA1c下降了0.7%,胰岛素敏感指数显著提高。

这不是说铬能治糖尿病,而是它能让胰岛素的工作效率回到正常状态。

而很多老年糖尿病人,长年控制饮食、减少摄入的过程中,恰恰把含铬的食物也“吃没了”。

苦瓜和秋葵虽然被认为有一定的“辅助控糖”效果,但它们铬含量并不高,而且吸收率也有限。

更多时候它们起到的是“延缓吸收”“增加膳食纤维”“促进排糖”等作用,并不能解决胰岛素功能减弱的问题。

真正能提供铬的食物,往往被大家忽视,甚至在控糖饮食中被排除在外。

最容易缺失的就是全谷类食物。

现代人饮食精细化严重,米都要抛光到发亮,面粉也越白越好。

这种加工会大大降低铬的含量。粗粮、糙米、小麦胚芽、燕麦等全谷物里才有较高含铬量。

数据显示,100克全麦面粉的铬含量约为21微克,是普通精白面的5倍。

但很多糖尿病人一听“碳水”,就连这些也不吃了,结果连铬都缺了。

再就是鸡蛋黄,虽然不少人为了控胆固醇只吃蛋白,但实际上鸡蛋黄中的铬含量远高于蛋白,而且还有脂溶性维生素,可以辅助铬的吸收。

蛋黄并不一定升高胆固醇,特别是对于血糖高、胰岛素敏感度低的人来说,适量吃蛋黄反而有助于调节代谢状态。

只是量别太过,一天一个完整鸡蛋基本够用。

还有一种食物很容易被忽略,那就是黑木耳。

黑木耳中除了富含可溶性膳食纤维,还含有一定量的铬元素。

它的特点在于能够辅助调节血脂、降低炎症反应,对于代谢综合征患者比较友好。

关键是它不会像某些粗粮那样增加血糖负担,属于低升糖的天然食物。

在餐中加入干木耳泡发的凉拌菜,是个兼顾营养和控糖的好方法。

贝类食物也是天然铬来源之一,尤其是牡蛎、蛤蜊、扇贝这类软体动物。

它们体内金属元素浓度较高,其中三价铬含量较稳定。

问题在于,大部分人日常吃得不多,而且对这类食物安全性有顾虑,担心重金属污染。

其实选用正规渠道、低污染产地的贝类,适量摄入是可行的,不需要天天吃,一周1~2次就够补。

最后要说的是洋葱。

洋葱中的铬含量在蔬菜中属于中上水平,更重要的是它含有槲皮素和黄酮类物质,这些成分能进一步协同铬的作用,提高胰岛素信号效率。

炒洋葱或做成凉拌菜、汤品,是中老年糖尿病人群不错的搭配选择。

但不能单靠它控糖,而是配合整体结构饮食、长期坚持使用才有效。

不少人花钱买了铬补充剂,觉得吃一粒顶一天。

其实人体对铬的吸收率极低,不到2%,而且与维生素C、镁、锌等矿物质有相互促进或抑制作用。

单独补,反而容易引起比例失衡。

天然食物补充是更安全的方式,它配合膳食结构、吸收效率更好,也不容易超量。

话说回来,糖尿病真正的问题,并不是血糖一项数据升高,而是身体在应对葡萄糖时“策略失败”了。

胰岛素分泌有了,受体响应不强,组织利用能力差,肝脏合成能力过高,这一系列问题背后,很多时候都和微量元素摄入、神经传导、氧化应激等机制有关。

光吃“降糖食物”是远远不够的。

那问题来了:有没有可能,一个人血糖还没升高,但铬已经缺乏,胰岛素抵抗已经在加剧?

这个可能性非常大,尤其是在肥胖、久坐、饮食精细的人群中更常见。

2型糖尿病的发展是个长期过程,前期没有明显高血糖,而是先表现为空腹胰岛素升高、餐后胰岛素峰值延迟、葡萄糖耐量减弱。

这个阶段被称为“代谢异常期”。

研究发现,这类人群体内铬的平均水平比正常人低10~20%,而胰岛素敏感度也明显下降。

如果这个阶段能及时补充关键营养素,包括铬、镁、锌、B族维生素,就有可能延缓或者阻断糖尿病的进展。

问题在于,大多数人等到血糖升高才开始介入,而不是在“胰岛素工作变累”的时候就开始调整。

这其实错过了干预的最佳时机。

所以别总盯着血糖值,得看身体用糖的效率——而铬就在这个效率系统里,长期缺了,它迟早会出事。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吴茂江.铬与人体健康[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14,31(04):72-73.

糖尿病与铬元素有关?医生:常吃苦瓜秋葵,不如多吃这7物

糖尿病跟铬元素确实有点关系,苦瓜秋葵虽好,但不如管住嘴、吃对东西来得实在。

别光盯着“降糖神菜”,铬缺了才是关键。常见的糖尿病前期,其实很多人是“吃”出来的。

很多人不是血糖高,是营养不均衡

说句不好听的,现在不少人天天喊“我血糖高”,但真去检查,胰岛功能还没坏,只是胰岛素抵抗比较明显。

我有个老病号,52岁,外卖不离手,蔬菜几乎不碰。空腹血糖6.2,餐后血糖飙到9,吓得他天天吃苦瓜、煮秋葵水。

三个月后复查,血糖还是没降多少,人倒瘦了一大圈,脸色发黄、手脚发凉。

我问他有没有查过微量元素,他说:“啥玩意?”一查,果不其然,,严重缺乏。

铬这种东西,虽说不被当成“营养主角”,但它对血糖调节太关键了。它能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相当于让胰岛素“说话更管用”。

缺了它,胰岛素再多也白搭,细胞就是不理你,血糖当然降不下来。

更糟的是,现在很多人吃得精细,加工食品多,早就被磨光了。

苦瓜秋葵不是万能钥匙,吃对7样才靠谱

不少人一听血糖高,第一反应就是找“降糖食物”,什么苦瓜、秋葵、洋葱、黑豆,一个劲儿往嘴里塞。

我不是说这些没用,但真要靠它们“治”血糖,那是想多了。苦瓜里含有一点类似胰岛素的物质,但含量太低,得吃几斤才有效果。

秋葵的粘液是可溶性膳食纤维,能减缓糖吸收,但你一天也就吃几根,作用有限。

如果你长期铬摄入不足,这些“神菜”再多也顶不住。与其迷信某一种,不如调整整个饮食结构。

以下这些食物,才是补铬的“隐形高手”:

燕麦糙米鸡蛋瘦牛肉西兰花苹果蘑菇

它们不是“快刀斩乱麻”,但能默默修补身体的系统。稳定血糖,靠的是长期饮食习惯,而不是一两样“网红菜”。

别光看血糖,身体早就给你打过招呼了

大家总以为身体出问题会有“信号灯”,但真相是,很多人血糖升高时几乎没感觉。

我见过太多40岁上下、看着挺健康的人,一查血糖吓一跳。再一问,早就有疲劳爱出汗口干爱饿这些症状了,只是没当回事。

身体有时候不会喊疼,它会用“态度”提醒你,比如饭后一两个小时就犯困,稍微走两步就累,晚上睡眠浅、醒得早,这些都可能跟血糖波动有关。

而铬的缺乏,也可能表现为情绪波动注意力不集中食欲异常。这些“小毛病”被忽略久了,才成了大病。

要我说,别等体检单上红字一排才后悔,平时多注意饮食,多吃高纤维、低升糖的食物,定期补点全谷物坚果深色蔬菜,才是正道。

血糖管理不是“控”,是“养”

很多人一查出血糖高,第一反应就是“不能吃这个,不能碰那个”,结果吃得越来越单一,反倒营养不良。

身体是个系统,不是靠“挨饿”就能养好的。你天天只吃青菜白饭,血糖可能降一点,但肌肉减少、基础代谢下降,久而久之,反而更容易胰岛素不敏感

这点在中年人身上尤其明显。肌肉少,脂肪多,血糖就更难控制。

所以我经常劝人:你不是吃太多,而是吃得太精、太“假”。能煮的别炸,能蒸的别炒,少吃精米白面,多吃带“壳”的粮食,才有纤维和铬。

别光想着“降糖”,要想着“养人”。身体养好了,血糖自然稳。

有些“养生习惯”,看着健康,其实坑人

最近几年,不知道是谁带的头,流行喝什么“苦瓜水”“秋葵水”,甚至空腹喝。来我这儿看诊的年轻人,一问血糖,二话不说就开始“自救”。

可惜啊,很多人越喝越虚、越喝越烦躁,还以为是“排毒反应”。

我告诉他们:苦瓜秋葵是不错的蔬菜,但不是药,也不是灵丹妙药。你天天靠它们“救急”,不如好好吃饭,搭配得当。

营养素的摄入是个系统工程,不能靠突击补充。你光吃某种蔬菜,没蛋白、没脂肪,身体吸收不了,反而增加肠胃负担。

血糖高的人,最该注意的是饮食的“平衡”而不是“清淡”。

很多人误以为“清淡=健康”,结果蛋白质严重不足,反而让胰岛素功能越来越差。

说到底,健康是个“舍不得”的过程

我当医生这些年,看过太多“后悔的人”。年轻时贪嘴、贪方便,等到身体出毛病,再来补,也补不回来了。

你要问我,糖尿病跟铬有没有关系?我说有,但不是单靠补铬就能解决的。

健康是一整套生活方式的结果,饮食、作息、情绪、运动,哪一样都不能落。

特别是40岁以后,身体代谢减慢,再也经不起“胡吃海喝”。每天吃点坚果全谷类深绿叶蔬菜,多走动,少熬夜,就是最好的“降糖药”。

别等到非得吃药、打针那一天才想起“早知道”。

说到这儿,老话一句:药再好,不如自己养得好。

身体不是机器,不能只修不养;血糖不是天灾,能防能控。

咱们农村有句老话:“地越翻越肥,人越动越灵。”不怕血糖高,就怕你啥都不改。

吃得杂一点,睡得早一点,动得多一点,心放宽一点,血糖它就稳一点。

看完这篇文章,如果你觉得有点道理,欢迎点个赞、留个言、转给身边人看看。健康这件事,咱得互相提醒,不能等事儿来了再抓瞎。

参考文献:

[1]王丽,张宏.微量元素铬与糖代谢紊乱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20,28(4):239-243.
[2]侯建华,刘俊.饮食结构与糖尿病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1,55(3):312-316.

声明: 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