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血糖25(糖尿病血糖25属于晚期了吗)
血糖超过这个值,糖尿病可能在损害你的健康!及时干预是关键
一个人一生中,很可能会遇到血糖升高的情况。但很多人直到身体发出“警告”,才知道血糖异常早已悄然潜伏。
根据《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研究》数据显示,我国成年人口中糖尿病患病率已超过12%,并且呈持续上升趋势。更令人担忧的是,超过一半的糖尿病患者并不知晓自己的病情。这不仅是一个数字的问题,更是一个健康的警钟。
血糖值并不是越高越好,也不是越低越好,它是身体代谢的“温度计”。当空腹血糖超过6.1毫摩尔/升,或者餐后两小时血糖超过7.8毫摩尔/升时,就要注意了。
这些数字不是吓唬人,而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标准参考值。如果长期忽视这些指标,糖尿病便可能悄悄在身体里“扎根”。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只是血糖高一点而已,无非是不能吃糖。但其实,它带来的危害,比你想象得要深得多。糖尿病不单是一个病,它是“万病之源”的“幕后黑手”。
当血糖长期处于高水平,身体的多个系统会受到损害。视网膜是最先“吃苦头”的部位之一,很多糖尿病患者最终发展为视力模糊甚至失明。
而肾脏作为过滤垃圾的器官,也会因高血糖而“过劳”,最终导致糖尿病肾病。再往深层走,神经系统也无法幸免,出现刺痛、麻木、灼热感,尤其是夜晚更明显。
更严重的是,糖尿病常常和心脑血管疾病“结伴而行”。血糖升高会加速血管老化,动脉变窄,血管堵塞的风险大大增加。一个原本可以健康生活的人,可能因为持续的高血糖,走向中风、心梗的道路。
我们需要明白,糖尿病的“可怕”并不是它本身,而是它悄无声息的“攻城略地”。它不痛不痒,不吵不闹,却在一点点地改变我们的身体结构。
而最具有迷惑性的,是它的“前期状态”——糖尿病前期。这是一种尚未发展为糖尿病的阶段,但病理变化已经开始。
根据《中国糖尿病前期流行病学研究》结果,约有50%的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前,已经处于糖尿病前期多年。如果此时及时干预,很多人是可以避免真正走向糖尿病的。
所谓“前期”,其实就是身体给你的“最后机会”。趁它还没彻底升级,我们完全有机会把它“堵”在门外。
日常生活中,许多中老年人都有一个共同点:三餐不规律,爱吃高油高糖的食物,喜欢久坐,很少运动。这样的生活方式,为胰岛素抵抗提供了“温床”,也是血糖升高的重要诱因之一。就像一台发动机长时间不保养,再好的机器也会出故障。
而情绪波动也是容易被忽视的“推手”。紧张、焦虑、压力大时,身体会分泌大量应激激素,这些激素会干扰血糖代谢。所以,保持心情平和,不仅是心理健康的需要,更是血糖稳定的重要保障。
从中医角度来看,糖尿病被归为“消渴症”,其与“阴虚燥热”、“脾胃失调”密切相关。中医讲究“形神合一”,指出精神焦虑、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皆可导致体内阴阳失衡,从而诱发血糖异常。这与现代医学的解释不谋而合,说明了养生需重视整体调理。
那如何有效地预防或延缓糖尿病的到来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向入手。
最根本的,是改善饮食结构。减少精制糖和高热量食品的摄入,多摄入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如燕麦、糙米、豆类和深绿色蔬菜。这些食物能帮助延缓血糖上升速度,减轻胰岛负担。
还有一个常被忽略的小细节——吃饭顺序。先吃蔬菜和蛋白质,再吃主食,有助于控制餐后血糖的波动。这种方法简单可行,且效果明显。
适度运动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太极、广场舞,都是很好的选择。运动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帮助身体更好地利用血糖,就像给身体的“糖库”打开一扇窗。
除了身体上的调节,心理建设同样重要。很多中老年人一听到“糖尿病”三个字就焦虑不已,其实,这种情绪反而会适得其反。保持稳定的情绪状态,是调控激素水平、控制血糖的“隐形药方”。
规律作息也是调养血糖的基石。睡眠不足会影响身体的糖代谢功能。研究显示,长期睡眠时间不足6小时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明显增加。睡得好,不仅精神状态好,血糖也更容易稳住。
很多人相信“饿一顿血糖就降下来了”。但其实,长期饥饿反而会造成代谢紊乱,让身体对胰岛素更不敏感。所以,不吃饭降血糖是个“误区”,反而会“伤己伤糖”。
除了生活管理,定期检查也是关键。我国在“健康中国2030”战略中,明确提出要加强慢性病筛查与管理,尤其是对中老年人群的早期干预。每年至少一次的血糖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检测,能帮助我们及时发现问题,把糖尿病“关在门外”。
有一个真相需要你知道:糖尿病不是“富贵病”,也不是“老年病”。年轻人同样可能中招。近年来,二三十岁的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这与快节奏、高压力、饮食失衡密切相关。不分年龄,不分性别,谁放松了健康的警惕,谁就容易成为目标。
生活的节奏可以快,健康的节奏不能乱。
值得一提的是,糖尿病并不等于绝望。很多人通过饮食调整、生活管理,血糖控制得很好,活得比没病的人还健康。所以,关键不在有没有糖尿病,而在于你愿不愿意去面对和管理它。
国家近年来也在大力推动健康普及工作,社区医生、家庭签约服务、慢病管理档案等措施,都是为了帮助更多人实现“早发现、早干预”。更值得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血糖健康,这本身就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从某种意义上说,糖尿病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生活方式的漏洞。
如果你发现自己常常口渴、尿频、疲乏、视力模糊,不妨去医院查一查血糖;如果你家里有糖尿病史,更应该提早关注;如果你正在糖尿病前期,那就更要把握这个“转折点”。
健康,永远不嫌早;后悔,往往来得迟。
今天的提醒,也许就是你改变生活方式的“那个契机”。从现在起,让我们一起做一点改变:把碗里的糖放下,把脚步迈出去,把心情放轻松,把健康放在首位。
毕竟,血糖这件事,不是等到出问题才重视,而是要在看似一切正常时,给身体一个交代。
参考文献:
[1]王丽华,刘志红.中国居民糖尿病患病现状及防控策略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23,39(10):1342-1347.
[2]胡国庆,张瑾,李志勇.糖尿病前期的管理及干预进展[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16(01):25-29.
[3]周小玲,陈伟,刘梦.血糖控制与生活方式干预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22,25(20):2485-2489.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糖尿病竟能“逆天改命”?25岁糖友成功摆脱“甜蜜”负担
#长沙头条##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在大众认知中,糖尿病往往被视为需要终身服药的慢性疾病。但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糖尿病患者成功逆转病情。近日,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何霞主任成功为25岁糖友患者摆脱了“甜蜜”负担,开启人生新篇章。
案例回顾25岁的刘先生曾是一名身高178cm,体重达118kg的重度肥胖患者,BMI高达37.3kg/m²,长期被惧热、皮肤瘙痒困扰,影响生活及工作。曾多次辗转求治,疗效欠佳。后因血糖升高转诊至我院内分泌科,检查发现空腹血糖8.29mmol/L,同时伴有高血压、高脂血症、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等代谢疾病。
何霞主任采用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及中西医结合减重、降糖治疗。
经过半年的强化干预,刘某便成功减重42kg,糖化血红蛋白下降至5.07%,多项代谢指标显著改善,胰岛功能也得到了恢复。停药后随访3个月,复查OGTT糖耐量试验及糖化血红蛋白均恢复正常,刘先生成功实现了糖尿病逆转,多年的惧热和皮肤瘙痒也随之消失。
什么是糖尿病逆转?糖尿病逆转(或缓解)是指患者通过特定干预措施,在停用降糖药物至少3个月后,血糖指标(如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空腹血糖<7mmol/L)仍能维持在正常或达标范围内。
哪些人有机会逆转糖尿病?1.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
病程不超过5年,且体内胰岛素分泌功能尚可(C肽≥1.1ng/mL)。
2.超重或肥胖人群
BMI≥25kg/m²,减重10-15%能显著改善胰岛素抵抗。
3.无严重并发症者
未出现肾功能衰竭、心脑血管疾病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
糖尿病逆转有哪些核心策略?1.饮食调控:减重与控糖的基石
热量控制:肥胖患者每日减少500-750大卡热量摄入,目标减重10%-15%(如体重100kg需减至85kg),可显著改善胰岛素抵抗。
饮食结构优化:以谷物替代精制碳水,每餐蔬菜占比超50%,选择低升糖指数水果(如蓝莓、苹果)。
2.运动方案:激活代谢的关键
有氧运动:每周150-30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分3-5次完成,提升心肺功能。
力量训练:每周2-3次抗阻运动(如哑铃、俯卧撑),增加肌肉量以提升基础代谢率。
餐后活动:餐后快走至少40分钟,可有效降低血糖峰值。
3.医学干预:精准用药助力逆转
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适用于糖化血红蛋白≥9%的患者,快速解除高糖毒性,保护胰岛功能。
GLP-1受体激动剂:兼具降糖与减重效果,抑制食欲并改善胰岛素抵抗。
SGLT-2抑制剂:通过促进尿糖排泄降低血糖与体重。
中医药治疗:整体调治与个体化方案结合,以“整体观”为核心,注重阴阳平衡、气血调和,结合“辨证论治”动态调整治疗方案。通过内服健脾祛湿、活血化瘀类中药处方联合外治、针灸、传统锻炼养生功法改善代谢内环境,减轻胰岛素抵抗,缓解"痰湿体质"相关症状。
4.监测与心理支持:长期成功的保障
动态血糖监测:定期检测空腹及餐后血糖,每3个月复查糖化血红蛋白。
心理干预: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减少情绪性进食,加入患者社群获取支持,增强治疗信心。
逆转后,如何防止糖尿病“卷土重来”?1.定期复查:每年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同时关注血压、血脂等代谢指标,及时发现潜在问题。
2.固化健康习惯:坚持低碳水(供能比<26%)、高纤维饮食,规律作息,远离熬夜和吸烟。
3.预防复发:一旦体重反弹超过3kg,或糖化血红蛋白≥6.5%,应立即重启干预措施。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通过系统化规范治疗,已助力多位早期肥胖糖尿病患者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实现病情逆转,摆脱药物依赖。
专家提醒
何霞主任提醒,糖尿病逆转并非无可能,但需多维度科学干预。患者切忌盲目断药、极端节食,应在医生指导下,早期行动、长期坚持个性化方案,并定期评估调整。
不过,糖尿病逆转不等于根治或治愈,部分患者血糖仍可能回升,需重新用药。因此,逆转后的患者仍要长期坚持健康生活方式,每年复查糖化血红蛋白,定期监测血糖,按时到内分泌门诊复诊,预防病情复发。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内分泌科 文迁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92)
空腹血糖12.36、糖化10.25,这两个数在给你“亮红灯”!
拿到化验单,看到空腹血糖12.36mmol/L、糖化血红蛋白10.25%,不少糖友可能有点懵:这俩数到底有多严重?该怎么处理?今天就用通俗的话帮你拆解这两个“危险信号”,以及下一步该如何应对。
先看懂:这两个数意味着什么?
1.空腹血糖12.36mmol/L:正常空腹血糖应<6.1mmol/L,超过7.0mmol/L就可考虑诊断糖尿病。12.36mmol/L已远超警戒线,说明当下血糖控制极差,可能出现口渴、多尿、乏力等症状,甚至隐藏着酮症酸中毒的风险(血液中酮体升高,严重时危及生命)。
2.糖化血红蛋白10.25%:这个指标反映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正常应<6.5%。10.25%意味着这几个月血糖长期“居高不下”,相当于平均血糖在14mmol/L左右(正常平均血糖约5.5mmol/L)。长期处于这种状态,血管、神经、肾脏等器官会像泡在“糖水里”一样被慢慢损伤,未来心梗、中风、肾衰竭的风险会大幅升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有3个原因
1. 用药方案不合理:比如用的口服药剂量不足,或药物种类不适合(如胰岛功能已减退却未及时加用胰岛素)。
2. 依从性差:没按时吃药、漏打胰岛素,或自行减药停药。
3. 生活方式失控:饮食不节制(高糖高脂食物吃太多)、缺乏运动,或存在感染、熬夜等应激因素,导致血糖“飙升”。
当务之急:3步快速控糖,降低风险
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这种情况属于“严重血糖失控”,需立即干预:
1. 尽快启动胰岛素治疗
空腹血糖>11.1mmol/L或糖化血红蛋白>9%时,指南推荐短期(2-3周)用胰岛素强化治疗,快速把血糖压下来,减轻“糖毒性”对胰岛β细胞的损伤。比如每天注射4次胰岛素(三餐前速效胰岛素 睡前长效胰岛素),或用胰岛素泵,让血糖在1-2周内降到空腹<7.0mmol/L、餐后<10.0mmol/L的安全范围。
2. 排查急性并发症
高血糖状态下,需尽快查尿常规(看有无酮体)、血酮体、电解质,排除糖尿病酮症或酮症酸中毒(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呼吸深快)。若有酮症,需多喝水(每天2000ml以上),并在医生指导下增加胰岛素剂量,必要时住院补液治疗。
3. 全面评估身体状况
做肝肾功能、血脂、血压、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等检查,看看高血糖是否已损伤肾脏、血管。比如长期高血糖可能导致血脂紊乱(甘油三酯升高)、高血压,这些都会叠加伤害心脑血管,需同步干预(如用他汀类药调脂、ACEI类药降压)。
长期管理:4个关键不能少
1. 重新调整治疗方案
糖化10.25%说明之前的用药(如单药或两药联合)已失效,需在胰岛素强化后,根据胰岛功能(如C肽水平)调整方案。若胰岛功能差,可能需要长期胰岛素治疗;若功能尚可,可改为胰岛素 2-3种口服药联合(如二甲双胍 SGLT-2抑制剂 GLP-1受体激动剂)。
2. 狠抓饮食和运动
饮食:每天主食控制在5-6两(生重),分3餐吃,少吃粥、面条等升糖快的食物,多吃绿叶菜(每天1斤)和优质蛋白(鸡蛋、瘦肉、鱼虾每天2两)。
运动:血糖<13.9mmol/L且无不适时,每天快走30分钟,每周5次,避免空腹运动(防低血糖)。
3. 密集监测血糖
强化治疗期间,每天测7次血糖(空腹 三餐前后 睡前),记录结果供医生调药;血糖稳定后,每周至少测3次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
4. 3个月后复查糖化血红蛋白
目标是3个月内将糖化降到7%以下(若年纪大、并发症多,可放宽到7.5%-8%),否则需再次调整方案。
最后提醒:别慌,但必须重视
空腹12.36、糖化10.25虽然提示血糖严重失控,但只要及时干预,多数人能在短期内把血糖降下来,减少并发症风险。怕的是拖延——高血糖每多持续一天,血管和器官就多受一天损伤。现在就做两件事:找医生调整治疗方案,立刻开始记录饮食和血糖。控糖没有捷径,但及时行动,永远不晚。
(如有不适,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