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公众号(糖尿病公众号宣传的目的及意义)
30岁得了糖尿病,70岁仍然没有糖尿病并发症,就靠这4个方法
“医生,我每天不吃晚饭,血糖还是不稳,是不是胰岛素要加了?”“你不吃晚饭多久了?”“快两年了,听说空腹能降糖。”“但你的体重在下降,肝功能也在出问题,这种方式并不适合你。”
这是一段真实的问诊对话。患者坚持所谓的“间歇性断食”来控制糖尿病,结果却让身体陷入了更深的困境。很多人以为只要控制饮食、坚持锻炼,糖尿病就能“逆转”。可真相是:并非所有人都适合某种健康行为。
糖尿病是一场与身体长期“谈判”的战争。有人30岁确诊,却70岁依然没有并发症;有人40岁血糖刚偏高,几年内就出现视网膜病变、肾功能受损。秘诀不在“盲从流行”,而在“对症生活管理”。
真实的例子比比皆是。《中国慢性病与营养监测》数据显示,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超1.4亿,但真正能做到血糖、血压、血脂三项达标的,不足15%。问题不在于缺少方法,而在于“用错了方法”。
不少人一听说“低碳饮食”好,立刻把主食降到一日一碗饭以下;有人听说“运动降糖”,每天暴走一万步;还有人信奉“清断食”,长期空腹跳过某一餐。这些方法本身并不是错,关键是——你是谁,你的身体适不适合。
先说第一个关键方法:科学饮食,不盲目跟风低碳与断食。
“低碳水饮食”被很多人奉为降糖“神器”。但要知道,碳水化合物是人体主要能量来源,过度减少反而会引起酮体堆积、代谢紊乱。对于老年糖尿病人、肝肾功能不全者,甚至可能加重病情。
2023年《中华糖尿病杂志》的一篇综述指出,长期极低碳水饮食可能导致营养不良、电解质紊乱,甚至心律失常。尤其是服用SGLT-2抑制剂的患者,如果再加上低碳饮食,酮酸中毒风险会显著升高。
再看“间歇性断食”,即每天控制进食时间,如只在8小时内进食,其他时间禁食。虽然短期内对超重型2型糖尿病患者有帮助,但胰岛功能尚可、体重正常甚至偏低的人却可能诱发低血糖、代谢紊乱。
第二个方法:适度运动,但量力而行,因人而异。
“快走一万步”常被视为健康标配,但对于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足、视网膜病变者,剧烈运动反而可能引发严重后果。2022年《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研究指出,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对部分患者虽有效,但若无医生指导,容易诱发心律不齐或低血糖晕厥。
适合大多数糖尿病患者的,是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步走、骑车、水中活动,每周150分钟以上,并结合力量训练。关键在于,运动强度要以“心跳加快但能说话”为宜,而非汗流浃背、气喘吁吁。
第三个方法:规律作息,稳定情绪,别忽视压力这只“隐形杀手”。
很多人忽略了,慢性压力本身就是升糖因素。当我们长期处于焦虑、愤怒、睡眠不足的状态,皮质醇水平升高,会导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也就是说,你再严格控制饮食,压力一大,血糖依旧“飙车”。
北京协和医院的一项调研显示,高压职场人群中糖尿病前期的比例远高于普通人群。而良好的睡眠习惯、定期的冥想、深呼吸训练,甚至养一只宠物,都被证实能有效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第四个方法:定期监测,动态管理,而非“感觉好就停药”。
很多患者在血糖稍有好转后,自行减药甚至停药,结果陷入“反弹—加重—再治疗”的恶性循环。糖尿病的管理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终身“合作协议”。
真实案例中,深圳一名50岁男性患者,因“感觉良好”停用降糖药,3个月后突发高血糖昏迷被送医抢救,最终诊断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医生指出,糖尿病早期常无明显症状,靠“感觉”管理,风险极高。
所以,血糖仪不是摆设,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不是数字游戏。只有定期监测,才能第一时间调整生活策略、药物剂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当然,以上四个方法并非人人适用。以下三类人群需格外警惕:
- 肾功能受损者:
低碳饮食可能增加蛋白摄入,加重肾脏负担;剧烈运动也会诱发肌酐升高,损害肾小球滤过功能。 - 老年糖尿病患者:
间歇性断食易导致低血糖,增加跌倒风险;睡眠紊乱、情绪波动更易让血糖波动剧烈。 - 患有心血管疾病者:
高强度锻炼、情绪激动都可能诱发心肌缺血或心律失常。饮食调整也需控制钠、脂的摄入,避免血压升高。归根结底,糖尿病的核心管理,不是“找到一个万能方法”,而是找到适合自己的长期方案。预防医学和生活方式医学强调,健康不是靠控制某一项,而是饮食、运动、睡眠、压力、监测的综合平衡。所以,那些30岁得糖尿病却70岁依旧无并发症的人,不是因为他们做了“神操作”,而是因为他们长期做对了普通的事,并且坚持了下来。
参考文献:
《中国慢性病与营养监测(2020)》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年第15卷第6期
《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2022年全球运动干预研究
北京协和医院糖尿病科公众号《糖尿病与压力的关系》
深圳市人民医院2021年糖尿病急诊病例公开通报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压力越大血糖越高!糖友必学的 4 个 \u0026#34;减压降糖\u0026#34; 技巧
#高血糖##糖尿病#
这三个瞬间你的血糖正在悄悄飙升!"老板突然布置紧急任务,心跳加速时顺手测血糖 ——8.7mmol/L!"
"辅导孩子作业到崩溃,摔笔后发现手心冒汗,血糖飙到 9.3!"
"疫情反复期囤菜焦虑,整夜失眠后空腹血糖比平时高 1.5mmol/L!"
现代社会 70% 的成年人长期处于压力状态,而糖尿病患者的压力指数更是普通人群的 2.3 倍。
美国糖尿病协会研究证实:持续压力会使血糖波动幅度增加 40%,其中 38% 的糖友因情绪失控导致胰岛素抵抗加剧。
但你知道吗?压力与血糖的关系就像恶性循环,学会这 4 个技巧,就能从源头打破困局!
4 步减压法:从生理到心理,双管齐下稳血糖
① 正念饮食:每口咀嚼 20 次,皮质醇降 12%!
执行步骤:
- 用餐时放下手机,专注食物颜色与气味;
- 夹起食物后先观察 3 秒,再送入口中;
- 每口咀嚼 20 次(约 20 秒),感受食材质地;
- 咽下后停顿 5 秒,再吃下一口。
科学原理:
压力状态下,皮质醇(压力激素)会抑制胰岛素受体活性。正念饮食通过激活副交感神经,使皮质醇水平降低,胰岛素敏感性提升。
实测案例:某外企高管糖友实践 1 个月后,餐后 2 小时血糖从 9.5mmol/L 降至 7.8mmol/L。
② 任务拆解:把 "大山" 劈成 "小石块",血糖波动少一半!
压力场景还原:
- 错误做法:面对 3 份报告 家长会 购药,焦虑到猛吃零食,血糖飙升;
- 正确拆解:
① 先花 5 分钟列任务清单(报告 A / 报告 B / 家长会 / 购药);
② 标注优先级(报告 A→家长会→购药→报告 B);
③ 每个任务设 15 分钟专注时段(番茄工作法)。
血糖影响:
芝加哥大学研究显示,有序拆解任务可使应激激素肾上腺素降低,血糖波动幅度减少。
③ 紧急降压:掌心捂眼 10 秒,心率降 15 次 / 分!
操作口诀:
- 双手对搓 20 次至发热;
- 掌心轻轻覆盖双眼(不压迫眼球);
- 指腹轻按太阳穴,默数 10 秒;
- 缓慢移开双手,深呼吸 3 次。
神经机制:
掌心劳宫穴对应自主神经中枢,热敷可刺激迷走神经,快速降低心率(平均降 15 次 / 分),减少肾上腺素分泌。
适用场景:会议争执、亲子冲突、医疗检查前等突发压力时刻。
④ 社会支持:每天聊 10 分钟,糖化血红蛋白降 0.5%!
黄金法则:
- 加入线下糖友互助小组(每周 1 次面对面交流);
- 置顶 3 个同病程糖友微信,每天分享 1 条控糖日记;
- 关注权威糖尿病公众号(如 "糖尿病之友"),获取科学信息。
数据支撑:
哈佛大学追踪研究发现,有稳定社交支持的糖友,3 年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比孤立患者低。
压力降糖科学原理:为什么情绪会毁掉血糖?
① 压力激素的 "组合拳"
- 皮质醇:抑制肌肉细胞摄取葡萄糖,使血糖升高;
- 肾上腺素:促进肝脏释放糖原,加剧血糖波动;
- 去甲肾上腺素:减少胰岛素分泌,降低受体敏感性。
② 恶性循环链
压力 → 血糖升高 → 焦虑加重 → 压力更大 → 血糖更失控
打破关键:在压力初现时立即介入(如掌心捂眼法),切断正反馈链条。
① 5 分钟身体扫描
每天睡前平躺,从脚趾到头顶依次感受身体各部位,专注呼吸起伏,清空压力思绪。
② 写 "三件好事" 日记
每晚记录 3 件当天发生的小事(如 "吃到好吃的黄瓜"" 同事帮我倒水 "),重塑积极认知。
③ 阳台微型冥想
面对绿植或天空,缓慢吸气 4 秒→屏息 4 秒→呼气 6 秒,重复 5 轮,激活副交感神经。
糖友特别提醒:这 3 种 "隐形压力" 最伤血糖!
- 信息过载压力:刷太多糖尿病偏方文章,引发焦虑性进食;
- 自我苛责压力:某次血糖升高就自责 "控糖失败",导致恶性循环;
- 社交孤立压力:因控糖拒绝所有聚餐,产生孤独感加重压力。
今日互动:你最近一次因压力导致血糖升高是什么场景?试过哪些减压方法?
糖友早上做好三个“30”
来源:【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主任医师 金 晖
血糖控制是一场持久战,对于糖友来说,合理把握早餐前后的饮食与运动时机,能显著降低全天血糖波动幅度,降低并发症风险。“30-30-30”饮食法可以帮糖友稳定血糖,更科学地管理体重。、
吃含30克蛋白质的控糖早餐。蛋白质是糖友早餐的“控糖主力军”,可以通过多种机制来控制血糖。首先,蛋白质的消化吸收过程缓慢,能减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速度,避免血糖出现剧烈波动。同时,蛋白质能够刺激胰岛素的适度分泌,帮助身体更平稳地处理血糖。此外,蛋白质在胃内消化时间较长,可提供长时间的饱腹感,减少后续因饥饿引发的过度进食。美国糖尿病学会建议,成年糖尿病患者早餐蛋白质摄入量应占全天蛋白质需求的25%~30%。
在食物选择上,糖友可以这样搭配早餐:2个水煮蛋(约12克蛋白质)、一杯200毫升无糖酸奶(约14克蛋白质)、100克嫩豆腐(约8克蛋白质)。此外,鸡胸肉、瘦牛肉、鱼虾、豆类及其制品等食物,也都是蛋白质的良好来源。
吃完早餐休息30分钟。进食后,胃肠道需要充足的血液供应来进行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如果此时马上运动或工作,血液会优先流向运动的肌肉,导致胃肠道供血不足,影响消化功能。研究显示,进食后立即运动,胃肠道消化效率会降低20%~30%,还可能引起消化不良、腹痛等症状。
等待30分钟再运动或工作,既给了胃肠道足够的消化时间,又能在血糖开始上升时,促使机体利用葡萄糖,以此调节血糖。
进行3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对于年长的糖友来说,餐后进行适当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有助血糖控制。运动时,肌肉收缩会消耗大量葡萄糖,同时还能增加胰岛素敏感性,让身体细胞更好地利用血糖。研究发现,餐后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可使血糖在2~3小时内下降2~4毫摩尔/升,且这种降糖效果能持续数小时。
适合糖友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有很多,例如快走,建议保持每分钟100~120步的速度,以微微出汗、呼吸加快但仍能正常交谈为度。此外,慢跑、骑行、太极拳、广场舞等,强度适中,安全性高,也能有效促进血糖代谢。
糖友运动前一定要做好热身,活动关节、拉伸肌肉,避免运动损伤;运动过程中要随身携带糖果或饼干,以防低血糖发生;运动后不要立即大量饮水或冲凉,应稍作休息,等恢复平静后再进行。需注意,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糖友要根据自身情况调整运动强度和时间,最好咨询专业的医生或营养师的建议,制订适合自己的控糖计划。
本文来自【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