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心跳快(糖尿病心跳快还是慢)
为什么患糖尿病半夜老醒,经常失眠?如何针对性改善?
老王今年56岁,患糖尿病已经七八年了。因为退休了,整天在家看电视、刷手机,看上去生活自在,其实心里有说不出的烦恼:“每晚入睡倒还容易,就是半夜三更老醒,醒了还得跑厕所,才睡十来分钟又醒了,一晚上反反复复四五回,真的太崩溃了!第二天精神一点不好,血糖测出来也越来越飘忽不定。”睡个安稳觉,成了老王最大的愿望。其实,这绝不是老王一个人的烦恼,有不少糖友对此都有吐不完的槽。
生活条件日益变好,人们吃东西更加讲究和丰富,长期的高热量、高脂饮食,加上远比过去更少的运动量,让糖尿病这种大家口中的“富贵病”变得越来越普遍。而睡眠问题也成为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的痛点。
研究发现,糖尿病与睡眠之间有着密切的“双向关系”:
一方面,长期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不佳,可导致机体处于一种应激状态,促使肾上腺素、皮质醇等升糖激素的释放增加,更容易诱发糖尿病或血糖难以稳定;
另一方面,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好,本身又会进一步导致睡眠质量下降,从而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1、高血糖的干扰
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会出现口干舌燥、多饮多尿,夜间频繁地起床小便,这很容易导致反复醒来,干扰睡眠。
2、低血糖的困扰
药物使用不当或进餐不足时,夜间可能出现低血糖反应。此时糖友可能会出现心跳加快、出汗、噩梦连连等情况,有的人甚至被强烈的饥饿感惊醒。
3、糖尿病并发症引起
长期糖尿病导致的周围神经病变会引起手脚疼痛、麻木、皮肤瘙痒,极易影响入睡与深睡眠阶段。此外,有些患者已经出现胃轻瘫、神经性膀胱、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并发症,这些都会让睡眠状况雪上加霜。
4、心理因素也不可忽视
长期患糖尿病,心理负担往往不容忽视。久病之下的焦虑、担忧、抑郁情绪,也会对睡眠形成极大影响,导致夜间失眠或睡眠片段化。
一、针对具体病因,对症处理是关键
对高血糖引起的烦躁、多尿失眠者,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加强饮食控制,加强规律运动,争取让血糖平稳,夜尿减少。
夜间低血糖引起的睡眠障碍,要注意药物服用的剂量精准、规律进餐、睡前少量加餐(如牛奶或苏打饼干),防范夜间低血糖的发生。
糖尿病神经痛或肢体麻木者可使用营养神经药物或镇痛药,例如甲钴胺类或镇静镇痛类药物缓解症状。如失眠顽固明显,可在医生指导下尝试服用盐酸罗通定片,这是一种兼具镇痛和镇静作用的药物,能够有效帮助改善睡眠。盐酸罗通定副作用相对较小,尤其适合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慢病患者,但需注意: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帕金森病患者不适用。
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者需要耳鼻喉科或呼吸科综合诊治,配合呼吸机治疗等手段。
胃轻瘫及消化道症状严重影响睡眠时,寻求中西医结合治疗。
1、饮食调理:适量食用有助于睡眠的食物,如银耳、莲子、百合、酸枣仁等。晚餐不过饱、不吃过咸或油腻的食物,睡前3小时尽可能不再进食。
2、避免咖啡因影响:对咖啡、浓茶、奶茶敏感的糖友,最好从午后就避免摄入。
3、保持规律作息和适量运动:每天形成规律的睡眠习惯,日间进行适当运动,但避免睡前剧烈运动。
4、营造良好休息环境:睡前不玩手机、电脑,卧室装修简洁,光线柔和,更换避光窗帘,营造适宜睡眠环境。
5、情绪放松:培养睡前放松习惯,比如睡前泡脚、舒缓的冥想和呼吸操,形成入睡的良好心理暗示和情绪缓解。
6、白天多晒太阳:每天适当晒太阳帮助自身分泌褪黑素和维生素D3,支持情绪和睡眠稳定。
总而言之,糖尿病患者之所以总是半夜醒和失眠,大都与上述疾病本身的特征、并发症与情绪因素息息相关。要解决睡眠问题,需要找到具体病因并针对性采取处理和日常生活调节,这样才能走出糖友失眠的恶性循环,让睡眠与血糖都获得双重改善。
医生发现:经常跑步的糖尿病患者,用不了多久,身体会有4大改善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糖尿病这事儿,说到底,就是身体对“糖”处理得不太行。但要说最便宜、最简单、效果还不赖的“帮手”?跑步绝对榜上有名。
别急着皱眉头,跑步不是马拉松,也不是硬撑三圈的课间操。哪怕只是每天快走30分钟,糖尿病人的身体,也会悄悄地发生不少“好转”。
提到跑步,很多糖友第一反应可能是:“膝盖不行”、“血糖会不会低?”、“医生不是说别剧烈运动吗?”
其实,合理运动早就是糖尿病管理的“主力军”之一。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明确指出:运动疗法是糖尿病五大核心治疗手段之一。
而跑步,或者更准确地说——有氧运动中的低强度慢跑或快走,在稳定血糖、改善代谢、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作用不小。
很多人以为,降血糖的事就该交给药。但实际上,肌肉运动是消耗血糖的天然通道。
人在跑步时,肌肉需要能量,身体自然会调用血液中的葡萄糖。运动一开始,血糖可能短暂升高,但中后期会逐渐下降,并维持一段时间的低水平。
更妙的是,跑步还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什么意思?就是以前需要很多胰岛素才能“开门”让葡萄糖进细胞,现在轻松一敲门,细胞就开了。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糖尿病患者在坚持规律运动几周后,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数据明显更稳。
糖尿病和肥胖,关系就像“双胞胎”。尤其是腹部肥胖,几乎和胰岛素抵抗挂钩。
跑步虽不是燃脂最快的方式,但胜在持续性强、门槛低、稳定性好。规律跑步的人,内脏脂肪下降得更明显,这类脂肪才是胰岛素抵抗的“幕后黑手”。
而脂肪一旦减少,不只血糖好控制,血脂、血压也会跟着下台阶。更重要的是,体重减轻2%~5%,就能让血糖管理效率提升不少。
当然,前提是:别跑完就大吃一顿……
糖尿病人最怕啥?不是一两次血糖高,而是血管“慢性受伤”。
高血糖像砂纸,一点点磨损血管内壁,引发动脉硬化,增加心脑血管事件风险。
而跑步,是维护血管健康的“润滑剂”。它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血管弹性,降低炎症反应。长期坚持跑步的糖尿病人,心率更平稳,血压更稳定,心脏负担也更小。
有研究发现,每周累计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病发病率,哪怕是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也能从中获益。
糖尿病并不只是身体上的事,它也常常带来焦虑、抑郁、易怒等情绪问题。
这时候,跑步就像心理“按摩师”。运动时,人体会释放内啡肽和多巴胺,这些“快乐激素”能让人心情更好、思路更清晰。
更别提,跑步还能改善睡眠质量。糖友常因为夜间低血糖、尿频、焦虑等问题睡不好,而规律运动可以帮助入睡、延长深睡眠时间。
长期来说,心理状态的改善对糖尿病控制也有正向影响。情绪稳定的人,更容易坚持好饮食、服药和运动计划。
不是所有糖尿病患者都适合马上“冲出跑道”。有几个小提醒,得放在心上。
第一,别空腹跑。早上起床,血糖偏低,空腹跑步可能诱发低血糖。建议吃点易消化、低GI的食物后再动身。
第二,带点甜。尤其是使用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的患者,跑步时一定随身携带含糖食物,以防突发低血糖。
第三,看脚。糖友常出现神经病变,脚部感觉下降,容易磨伤、感染。穿合适的鞋、运动后检查脚部,是必须的。
第四,量力而行。跑步不是拼命,是长期合作。建议从快走、慢跑开始,逐步增加时间与强度。
糖尿病管理,从不是靠一种方法就能搞定的事。但在所有“工具”中,跑步是最经济、最可持续、最容易坚持的那一个。
不是每个人都要跑马拉松,也不是每个人都合适跑步,但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让身体动起来,是每个糖友都值得尝试的选择。
身体会慢慢告诉你:它喜欢你动起来的样子。
资料来源:
①.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4): 315-409. DOI:10.3760/cma.j.cn115791-20200930-00675.
医生发现:经常跑步的糖尿病患者,用不了多久,身体会有6大改善
糖尿病,听起来像个“慢性定时炸弹”,一旦被盯上,生活就得处处小心,吃饭要算血糖,走路怕低血糖,连睡觉都可能不安稳。
可要是告诉你,有个简单又免费的办法,能帮很多糖尿病患者把身体慢慢养回来,你会不会有点意外?这不是神药,也不是偏方,而是——坚持跑步。
糖尿病患者如果能坚持跑步,不用太久,身体常常会出现6个明显改善。
这些变化看似“悄悄发生”,但对身体的意义可一点不小,甚至有些患者原本吃药要吃一辈子,结果通过跑步调整,药量悄悄减了下来。
跑步不是万能钥匙,关键得掌握正确方式、坚持到底、科学管理,才能真正跑出健康的希望。
先别急着动身跑,6个让医生都感到欣慰的改变,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
第一大改善,是血糖稳定性明显增强,这个变化最容易被忽视,却是最核心的那一个。
糖尿病人最怕的就是血糖忽高忽低,像过山车一样,一会儿困得睁不开眼,一会儿又心跳加快流冷汗,这种情况不仅折腾身体,还损伤血管。
而跑步能增强肌肉对葡萄糖的利用效率,就像给肌肉装上了“吃糖机器”,每次跑完步,血糖往往都有一个自然下降的过程。
第二大改善,是胰岛素抵抗下降,身体“更听话”了,这背后的原理其实并不复杂,但作用极大。
糖尿病人胰岛素分泌正常,但身体就像装了耳塞,听不见信号,这就是所谓的“抵抗”,而有氧运动(像跑步)能慢慢让细胞“摘下耳塞”,重新感应胰岛素的信号。
别看只是个跑步动作,背后却是细胞层面的重建,这对控制糖尿病来说,简直是“关键一步”。
第三大改善,是体重逐步下降,内脏脂肪减少,这一点连体重秤都能看得见,但重点不在“减肥”两个字。
研究表明,腹部脂肪越多,糖尿病风险越高,而内脏脂肪的“毒性”比皮下脂肪更大,会影响胰岛素分泌,甚至影响肝脏功能。
跑步能有效燃烧腹部脂肪,尤其是慢跑30分钟以上,脂肪燃烧最明显,这比节食减肥要科学太多了。
第四大改善,是心血管功能增强,血压血脂同步受益,很多糖尿病人会忽视这点,结果往往是糖还没控制好,心脏就先出问题了。
跑步属于有氧运动,它能“训练”血管弹性,让心脏跳动更有节奏感,长期坚持,高血压和高血脂的几率都能大大降低。
而且糖尿病人本就容易出现动脉硬化,坚持跑步等于提前预防心脑血管病,这不是夸张,而是实实在在的医学结论。
第五个改善,是睡眠质量提高,精神状态更稳定,说起来像副作用,实际上是极为重要的调节。
不少糖友晚上睡不好,白天精神差,一方面是血糖波动,一方面也是身体缺乏运动导致的生物钟紊乱。
跑步能让身体产生更多内啡肽和褪黑素,这两种“天然激素”能帮助放松神经、调整节律,科学研究表明,规律运动者失眠概率下降超过40%。
第六个改善,是免疫力增强、抵抗感染能力提升,这是很多人意料之外的好处,但医生最看重的就是这点。
糖尿病患者一旦感染,恢复慢、风险高,尤其是脚部、泌尿系统和呼吸道等地方,稍有疏忽就可能并发严重炎症。
而跑步能帮助提升白细胞活性、加强免疫系统反应,这对长期病患来说,是一种“底层保护”。
以上6个改善,不只是数字或理论,而是时间验证出的结论,背后隐藏的是跑步与代谢系统的深度联动。
跑步也不是说跑就跑,特别是糖尿病患者,跑步前、中、后都得有“讲究”,跑步前要监测血糖值,避免低血糖,建议血糖在6-10之间时运动最安全。
跑步时间也不宜太晚,傍晚五点到七点之间,是身体状态最佳的“黄金时段”,这个时间段跑步更容易稳定血糖。
跑完步后要适当补充水分和碳水,不少人跑完饿得慌,结果一顿吃猛了,反而拉高了血糖,这是得不偿失的操作。
医生建议:每次跑步控制在30-45分钟左右,速度不求快,心跳控制在120-140之间最合适。
穿鞋也有讲究,糖尿病人脚部神经容易迟钝,一定要选择柔软、透气、包裹性好的运动鞋,避免出现磨脚、溃烂等问题。
有些糖尿病人合并有心脏病或骨关节问题,这类人群建议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快走、椭圆机、游泳等替代方式,
跑步的好处不止糖尿病人能享受,其实很多慢性病患者都能从中受益,关键在于“科学 坚持”,
不少人问,跑步多久才会有效果?医生的答案是:坚持3周,你会发现血糖波动减少,坚持3个月,你的身体会给你答案,
很多病人刚开始跑步,体力差、气喘吁吁,但只要不放弃,身体就会像老朋友一样慢慢适应你、支持你。
跑步不只是锻炼,也是一种自我修复的过程,更是一场和疾病的“拉锯战”,你每跑一步,其实都在给自己争取一个更健康的未来。
除了跑步,饮食、作息、情绪管理也同样重要,糖尿病的管理就像打组合拳,缺一不可。
医生常说一句话: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放弃控制和希望,而跑步,就是重拾信心的第一步,既然是“慢性病”,就要有“慢打持久战”的心态,不求立刻见效,但求日日精进。
不妨从今天起,换上一双鞋,迈出第一步,哪怕是绕着小区慢跑十分钟,也是一种开始。
身体也会在悄无声息中,慢慢回馈你,用更稳定的血糖、更有力的心跳、更轻盈的步伐,告诉你:你在变好。
糖尿病虽然不可治愈,但可以管理,而管理的关键,是你愿不愿意去改变。
跑步不是万能药,但它是最靠谱的“免费疗法”,只要你愿意,它就能帮你跑出一条不一样的人生路。
参考文献:[1]刘大为.运动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1,41(6):479-483.
[2]张颖.糖尿病患者运动治疗的机制与策略探讨[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2,14(12):987-991.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