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是遗传病(糖尿病是遗传病不)

齐鲁壹点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到底会遗传吗 会隔代遗传吗

父母亲都是糖尿病患者,其子女约有5%会患糖尿病,若父母亲中只有一方有糖尿病,则子女得病的机会更少。大家都知道,会遗传的疾病都是可怕的疾病,那么,糖尿病会遗传吗?糖尿病现在已经不是什么罕见的疾病。现在患上糖尿病的人越来越多了。对于这个无法治愈的疾病,大家都非常害怕会患上。那么,糖尿病到底会遗传吗?会隔代遗传吗?

糖尿病遗传吗

有研究表明,糖尿病病人的家属中,糖尿病的发病率远高于普通人。父母亲都是糖尿病患者,其子女约有5%会患糖尿病,若父母亲中只有一方有糖尿病,则子女得病的机会更少。也就是说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情况下,患糖尿病的几率要相对来说高一些,从而说明糖尿病具有遗传性。

但是糖尿病本身并不会遗传,遗传的是糖尿病的易患病体质。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糖尿病患者子女只是遗传了某些基因,而这些基因对糖尿病具有易感性。也就是说,在某种环境中就有可能发病,而避免这种环境,就可能不发病。

所以建议大家饮食上注意低糖、低脂、低热量,主食控制在八成饱即可,多食用蔬菜,定期复查空腹和餐后的血糖。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糖尿病隔代遗传吗

糖尿病不是遗传病所以不存在隔代遗传问题。

但是,糖尿病有家族基因倾向,家族中可以有糖尿病发病聚集,所以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患糖尿病的概率相对无糖尿病家族史的为高。

1号糖尿病是否遗传

1型糖尿病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是一种终身性的疾病,目前还无法根治,患者需要终身依赖胰岛素生活。目前研究提示遗传缺陷是1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也就是说1型糖尿病具有遗传性,如果父母患有糖尿病,那么与无此家族史的人相比,你更易患上此病。

让你了解糖尿病

如果孩子的爸爸患有1型糖尿病,而且一直依赖胰岛素或者是他在青少年时期就确诊为糖尿病,那么遗传几率就是十七分之一。但如果是孩子的妈妈患有1型糖尿病,而且生孩子的时候还不满25岁,遗传几率只是二十五分之一。如果妈妈是满25岁以后才生的孩子,遗传几率就会降低到一百分之一。然而,如果父母双方都患有1型糖尿病,遗传几率将提高到四分之一。

除了与先天的遗传易感基因有关外,1型糖尿病的发病还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因素,如病毒感染以及出生后婴儿期的喂养方式等。

以上文章就是关于“糖尿病到底会遗传吗”的介绍。可见,糖尿病是具有一定的遗传性的。而且目前糖尿病无法治愈,需要通过长期的药物治疗以及饮食调理来控制自身血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糖尿病不会无缘无故找上你!研究发现:有糖尿病,多半爱干这6事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糖尿病从不突然袭击。它不是哪个清晨醒来突然冒出来的,而是你过去几年、甚至十几年生活方式的一个“总结陈词”。

很多人总觉得自己只是吃得多一点、懒得动一点、爱熬夜一点,怎么就成了糖尿病患者?其实真不是“怎么就”,而是早有迹可循。

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承认,糖尿病很多时候,是自己“养”出来的。门诊上遇到太多类似的情况,血糖飙高的那一刻,一个个都说“我也不算胖”“我也没怎么吃甜的”。但仔细一问,问题一箩筐。

久坐不动是最常见的“糖前”习惯。不只是上班族,很多退休的人也一样,饭后一坐一整天。身体就像机器,放久了不动,系统就出问题。尤其是胰岛素这个“调糖大臣”,它一旦发现你懒得动,就开始罢工,让血糖越积越多。

爱喝含糖饮料的人,几乎都会走到糖尿病这一步。你以为那一瓶奶茶、那一听汽水没什么,身体却记得清清楚楚。

哪怕你晚饭吃得很少,那一杯含糖饮料也足够让你的胰岛细胞“累瘫”。而且可怕的是,液体糖分吸收得更快,刺激更猛,比你吃一块蛋糕还凶。

熬夜,是另一个被严重低估的元凶。睡眠是身体修复的时间,尤其是调节代谢、控制血糖的关键环节。常熬夜的人,身体的生物钟紊乱,胰岛素抵抗自然就来了。

有位三十出头的男性患者,工作压力大,凌晨三点睡是常态。他查出糖尿病那天,几乎不敢相信。可他的餐后血糖,是标准的糖尿病数值,已经不是“高一点”能带过的了。

还有一种人,特别爱吃精细碳水。白米饭、白面条、白馒头,顿顿不离。吃这种食物,血糖上升就像坐电梯,一下子冲到顶。

身体为了应付这种“袭击”,胰岛素得拼命工作,时间久了就会“罢工”。你可能没吃甜食,但你的主食结构比吃糖还猛

说起来你也许不信,还有不少糖尿病患者,长期情绪压抑。情绪紧绷、焦虑、压抑,其实也在悄悄影响你的代谢系统。

长期不释放压力,身体也处于“打仗状态”,肾上腺素和皮质醇像开了挂一样,直接让血糖升高。尤其是那些“表面坚强”的人,情绪内耗最伤身体。

吃饭没个节制,暴饮暴食的,也很容易中招。节假日吃顿火锅、喝点酒,没问题。

但有些人天天都像过年,早上来碗大碳水,晚上再来顿重口味,间歇性节食、间歇性大吃。胃口像过山车,血糖就跟着坐过山车。长期反复刺激,胰岛功能慢慢耗尽,糖尿病说来就来。

这六件事,单拎出一件,也许你觉得还没什么,但如果你中了三条以上,那真的要警惕了。糖尿病不是“老年病”,现在三四十岁患病的人越来越多,有些甚至还不到三十。很多人直到体检时发现空腹血糖异常,才开始慌。

我们诊室里遇到的一个年轻姑娘,28岁,身材还算匀称,就是有点喜欢夜宵、奶茶不断。她说自己“平时不怎么吃饭”,但每天一杯含糖饮料不落。结果一次公司体检发现血糖偏高,空腹血糖7.2mmol/L,餐后血糖更是飙到12mmol/L以上。

她当时愣住了,说“我还这么年轻,怎么可能是糖尿病?”但事实就是——糖尿病不会看年龄,只看你的生活方式

这病最可怕的不是初诊,而是后续。初期你可能没什么感觉,但血糖长时间控制不住,眼睛、肾脏、心血管、神经统统会出问题。

很多人查出来糖尿病的时候,已经有视力模糊、尿蛋白、末梢神经麻木的问题了。那时候再后悔,已经不是简单控制饮食就能解决的事了。

我最怕看到一种人,查出糖尿病后不当回事,说“我先靠运动和饮食控制,不吃药”。其实不是不能靠生活方式逆转,而是你得真做得到才行。

很多人说“我开始控制了”,可控制的标准呢?一天只少吃了一口饭,奶茶还在喝,夜也照熬,运动也没做,坚持两天就放弃。

真正的控糖生活,是每天都要认真对待的。不是节食,而是合理分配碳水、蛋白、脂肪的比例;不是跑一次步,而是坚持规律运动;不是一顿不吃糖,而是长期戒掉高升糖食物。糖尿病是“生活方式病”,那就得用生活方式去应对。

也有人问我,糖尿病是不是遗传病?确实,它有家族倾向。但有倾向不等于注定。你爸妈有糖尿病,你就更要在饮食、运动、体重上格外注意。

不是因为你命不好,而是你更容易“被推一把”,更容易在坏习惯的作用下更早发病。基因是子弹,生活方式是扳机

药物治疗确实重要,但很多人忽视了——药不是万能的安慰剂,它是帮助你控制血糖的工具,不是替你纠正生活方式的“替罪羊”

你不改变,吃再多药也没用。二甲双胍、阿卡波糖、格列美脲……这些常见的口服药,固然有效,但要配合生活干预,效果才好。

我也不反对用药,很多时候确实需要尽快控制血糖,保护器官。但我总希望病人明白一点:药物是控制,不是治愈。你要从根上儿去改,那些不健康的习惯,一个都不能留。

糖尿病不是“倒霉病”,而是生活的回音。你怎么对身体,它就怎么回敬你。别等着血糖升高了才开始戒糖、戒夜宵、戒懒。与其被动接受,不如主动转向。你变一分,身体就给你回报一分。

我见过太多人,查出糖尿病后才开始“学会生活”。其实你完全可以早点学,不等它来“提醒”你。你现在做的每一个决定,都会在将来为你“结账”。血糖这本账,一笔一笔,都写得明明白白。

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度运动、情绪稳定,这些词听起来老生常谈,但它们真的能救你一命。你不需要一下子做到完美,但你要开始。哪怕今天只是不喝那一杯奶茶、走路多两站,都是进步。

糖尿病不会无缘无故找上你。它只是你过去生活的“回音箱”,你说了什么,它就放给你听。问题是,你听懂了吗?

参考文献:

[1]钟雪梅,陈敏,凌雅韵,等.二甲双胍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肌少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25,36(06):732-736.

[2]李雪,刘志红.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23,26(18):2247-2251.

[3]王丽娟,张宏伟.生活方式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16(03):215-219.

糖尿病是可以遗传的!具体得看你是哪种类型的糖尿病

记得那是我来内分泌科进修的第一天,跟着博学的陈医生一起接诊了一个病号,是一位五十多岁的女性患者,患有线粒体糖尿病,这种类型的糖尿病大约占中国成人糖尿病的0.6%,在内分泌科也是很罕见!但是这位患者临床表现十分典型,包括中度神经性耳聋(高频听力缺失明显),需要压低声音慢慢说才能交流,血糖偏高,且其母亲也伴有耳聋的情况!通过基因检测确定了她就是线粒体糖尿病!

而聪明的你肯定知道,孩子的线粒体是由母亲提供的,而母亲患有线粒体糖尿病,那么她的孩子也会有,只是轻重程度不一!所以说,线粒体糖尿病就是一种母系遗传疾病!

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是线粒体糖尿病诊治的基本原则,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线粒体糖尿病的治疗中应注意避免使用二甲双胍类降糖药物,以防止抑制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I的功能从而导致乳酸酸中毒的发生,他可以通过糖尿病饮食及调整生活方式,通过维生素B、三磷酸腺苷、辅酶 Q10 等药物改善线粒体功能达到辅助控制血糖的目的。对于伴有耳聋的患者,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是植入人工耳蜗!

事实上,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都不是遗传病,只是具有遗传倾向!往往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才会导致血糖异常!

关于1型糖尿病遗传的问题,其实不同的研究报道的遗传风险是不太一样的,但是总体而言它的风险是比较低的,远远低于2型糖尿病的遗传倾向。不同研究中报道的人群就是上一代遗传给下一代的概率大约是1.5%-2%。中国人群没有具体的一个报道,但整体来看都比较低。而美国糖尿病协会也有类似的数据研究,如下图所示!

与糖尿病遗传几率相比,我们更应该关心的是如何正确防治糖尿病!将糖尿病的“五驾马车”推荐给你!

一、如何正确饮食?

我们可以参考上图选择食材,避免富含单糖、双糖的食物,如蜂蜜、糕点、红糖、白糖,避免喝稀饭等富含淀粉且消化快的食物,宜多吃白菜、菠菜、黄瓜这些含糖低、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每日至少进餐三次,每餐最好主副食搭配,精粗粮搭配,精粗粮搭配的比例为6:4,提倡多干少稀,少吃油炸食品,在血糖得到控制的情况下可适当吃水果,而且要放在两餐中间吃,可以避免血糖大幅度的波动。

二、如何正确运动?

尽量运动上应选择快走、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运动到感觉身体发热、出汗但非大汗淋漓,推荐在餐后1-2小时开始运动,每次30-60分钟,每周有氧运动至少150分钟。运动时,应备有可立即进食的糖类/淀粉类食物,预防低血糖事件的发生。

三、糖尿病患者教育!

糖尿病属于慢性病,不管在饮食、运动亦或是药物治疗方面,我们都要持之以恒,不能放松!糖尿病患者教育不仅可以提高我们对自己所患疾病的认识,更新疾病的治疗观念,还能提醒我们不要放松对自己的管理!只有坚持,才能得到最大的获益!

四、规律的血糖监测!

治疗糖尿病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血糖达标,怎样才能准确及时的评估出血糖水平?那只能是血糖监测,规律的血糖监测可以帮助我们调整治疗方案,才能选择出最适合我们的药物和合适剂量!

五、药物治疗!

糖尿病的治疗药物有很多,比如2型糖尿病治疗的基石二甲双胍,胰岛素促泌剂格列美脲、瑞格列奈,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GLP-1受体激动剂利拉鲁肽,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利格列汀,SGLT-2抑制剂达格列净,以及各种胰岛素等等!所以说,可供选择的降糖药物有很多,而那种是最适合你的?这就需要对个人病情进行评估后再来选择!

我是韩药师,致力于用朴实无华的文字解释复杂难懂的疾病知识,帮助您管理好自己的身体。您的点赞关注就是我最大的动力!另外,如果您的家人朋友也存在相似的困扰,请把这篇文章转给他们吧!#打卡美好生活##健康明星计划##生命摆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