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研究报告(糖尿病研究报告技术路线)

汪医生健康百科 0
文章目录:

哈佛研究发现:糖尿病可以吃的5种粮食排名,不知道的糖人亏哭了

糖尿病,听起来像是个“离我们还远”的名词,可现实往往猝不及防。高血糖、口干、多饮、体重莫名下降、手脚麻木……这些看似小毛病,其实可能正是糖尿病的前奏

我国糖尿病患者超1.4亿,是名副其实的“糖尿病大国”。更让人揪心的是,很多人压根不知道自己已经是“糖人”了,等到发病才懊悔莫及。

血糖高的人什么都不能吃?吃米饭就等于“加速病情”?真正让血糖失控的,并不只是“吃”,而是吃错了。主食作为中国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挑对了,反而能稳住血糖、防止并发症。

说到根本,糖尿病是怎么来的?简单说,是身体对胰岛素这个“搬运工”不敏感了,导致糖分无法被正常运送到细胞里。

那是不是完全不吃主食更安全?恰恰相反。长期低碳饮食,不仅会让身体代谢紊乱,甚至可能诱发酮症酸中毒,对糖友来说,简直是饮鸩止渴。

哈佛公共卫生学院发布的一项研究指出——合理选择低升糖指数(GI)的主食,可以有效帮助稳定血糖。

GI值越低,血糖升得越慢,胰岛负担也就越小。这项研究对上万名患者的饮食习惯进行了长期追踪,发现有些粮食,不仅不升糖,反而还有助于胰岛功能的保护!

到底哪些主食才是糖尿病人可以安心吃的?这就带你揭晓哈佛研究中“糖人友好型粮食”TOP5!

排在第一位的,是被很多人忽略的——燕麦。这种看似平平无奇的谷物,其实是低GI粮食界的“扛把子”

它含有丰富的β-葡聚糖,能减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速度,减少餐后血糖飙升。每天早餐来一碗燕麦粥,不仅饱腹感强,还能帮助控制体重,对血糖控制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名是藜麦。虽然价格不便宜,但它的营养密度高得惊人,被称为“粮食中的黄金”。它富含植物蛋白和多种矿物质,GI值低,而且口感清香,是糖友替代白米饭的好选择。

第三名要提的是糙米,也就是没被完全加工的稻米。相比精白米,糙米保留了更多的膳食纤维、维生素B和镁,能有效延缓血糖上升。虽然口感比白米粗糙,但长期吃下来,血糖稳定的效果会让你惊喜。

第四名是荞麦,尤其是全荞麦粉做的食品,比如荞麦面。荞麦中含有一种特殊成分——芸香苷,具备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对预防糖尿病并发症也有积极意义。

第五名也是很多人熟悉的玉米糁。它的GI值中等偏低,且富含膳食纤维和抗性淀粉,是不错的粗粮选择。尤其是用玉米糁熬成粥,既能养胃,又不会让血糖大起大落。

可能你会疑惑:这些粗粮吃起来都不太“香”,能不能跟白米饭搭着吃?当然可以,不必一刀切。把白米饭换掉一部分,逐步增加粗粮比例,让身体慢慢适应,是更科学的做法。研究显示,主食中粗粮比例达到50%以上,血糖控制效果明显优于全精白饮食。

除去主食选择,糖尿病的发生也离不开“多因一果”。遗传、肥胖、运动不足、长期应激状态、睡眠障碍等,都是“幕后推手”。

尤其是腹型肥胖,也就是肚子大的那类人群,是胰岛素抵抗的高危人群。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更要警惕,平时稍微血糖偏高,就该引起重视。

糖尿病的危险在于它“无声无息”,等你感受到身体不适,往往已经是中晚期了。定期体检、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是发现早期信号的关键。别嫌麻烦,早一步检查,可能就多一份健康保障。

在饮食调控的同时,适度有氧运动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快走、游泳、骑行,每周保持15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运动,是国际糖尿病联盟的推荐标准。运动能提升胰岛素敏感性,帮助细胞更好地“吃糖”,有效降低血糖水平。

除了身体管理,心理健康也是“糖人”常被忽视的一环。长期焦虑、抑郁,会影响内分泌和血糖波动。保持乐观心态、规律作息、适当放松,对血糖控制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现代社会节奏快、压力大,外卖、熬夜、久坐、饮酒……这一切都在悄悄“催熟”糖尿病。我们无法改变城市的节奏,但可以在一日三餐中做出选择。从今天开始,换掉一半的白米饭,给自己多点健康的可能。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它、对抗它。它不是绝症,但它也不认输。只有我们先行动起来,坚持做出改变,才能真正把血糖稳住,把健康握在自己手里。

别等到血糖飙到爆表才后悔,别等到身体亮红灯才警觉。从一碗粗粮饭开始,为自己,也为家人,守住健康的底线。

参考文献:

1.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2. 《哈佛公共卫生学院饮食与糖尿病研究报告》,2022年数据汇总

3.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国营养学会

4. 《糖尿病饮食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版)》,中华预防医学会

5. 《膳食纤维对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的作用机制》,《中国糖尿病杂志》,2021年第13卷第4期

糖尿病真凶现形,是甜食的2倍!世卫组织:天天喝,胰腺或扛不住

本文1929字 阅读4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王阿姨今年刚刚退休,想着生活终于可以慢下来,开始注重起养生来。每天少油少盐,甜食也一口不沾。可就在上个月体检时,医生却告诉她血糖偏高,有糖尿病前期的风险。

她一头雾水:我都不吃糖了,怎么还会得糖尿病?

医生看了她的饮食记录,随口问了一句:“每天喝几杯奶茶啊?”王阿姨笑着说:“奶茶、豆浆、果汁不离手啊,都是健康饮品嘛!”

医生摇头:“你这是拿糖当水喝,胰腺能不抗议吗?”

不是糖,而是“液体糖”更可怕!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的罪魁祸首就是糖,其实真正“下手更狠”的,是各种含糖饮料。这种糖不是藏在糖罐子里的,而是溶在你每天喝下去的“健康饮品”里。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2015年就发出警告:含糖饮料是2型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2019年,《英国医学杂志(BMJ)》发表的一项对超过10万人长达30年的追踪研究指出:

每天只喝一杯含糖饮料,糖尿病风险就会增加26%。

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了我们对甜食的想象。你可能不吃蛋糕,不喝可乐,但你每天喝的那杯“无糖果茶”,可能早已让胰腺不堪重负。

含糖饮料,糖尿病的“隐形推手”

为什么含糖饮料这么危险?

首先,它们的升糖速度极快。液体糖进入胃部几乎不用消化,直接被小肠吸收,迅速提高血糖。这会强迫胰腺大量分泌胰岛素,长此以往,胰岛素功能紊乱,胰腺开始“罢工”。

其次,这类饮料难以产生饱腹感。你吃一块蛋糕还会觉得撑,但喝一瓶奶茶,胃几乎没什么反应。结果就是——糖没少摄入,饭还照吃。

更重要的是,很多市售饮料的糖含量,已经远远超标。以一瓶500ml的果味饮料为例,糖含量约为50g,相当于10块方糖!

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每日添加糖摄入量不应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内。

这么一瓶饮料,就已经把你全天的糖“配额”喝光了。

别再被“无糖”“健康”骗了!

你可能会说:“我喝的是无糖饮料,放心!”

可你知道吗?很多所谓的“无糖”饮料,其实只是“不加蔗糖”,但加了代糖。这类代糖,有的确实不会升高血糖,但长期大量摄入也存在健康隐患。

2023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指南明确指出:

不推荐使用非糖甜味剂(如阿斯巴甜、安赛蜜、甜叶菊等)来控制体重或预防非传染性疾病。

而且,代糖会欺骗大脑,让你对甜味更敏感,未来对真正的甜食欲望更强,反而更容易吃多、喝多,增加肥胖风险。

更别提号称“健康”的果汁、豆浆、酸奶饮品,很多也添加了大量糖分。真正健康的果汁,是你自己榨的;真正健康的豆浆,是你自己磨的。

市面上的“健康饮品”,你真的喝懂了吗?

世卫组织早已发出警告,中国人还在“甜蜜误区”里打转

早在十年前,世界卫生组织就建议:每人每日糖摄入应低于总能量摄入的10%,最好控制在5%以下。

但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

我国18岁以上居民平均每日饮料摄入量为76.5克,其中城市居民更高。

也就是说,大多数人每天都在超标摄入糖分,而很多人还全然不知。

糖尿病的发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几十年错误饮食习惯的累积。当你意识到问题时,往往已经晚了。

你的胰腺,可能早就“过劳”了

胰腺是调节血糖的核心器官,它分泌的胰岛素就像一把钥匙,打开细胞大门,让血糖进入被利用。

可如果你长期让血糖忽高忽低,胰腺就会不断加班加点,拼命分泌胰岛素。久而久之,它会疲劳,甚至“辞职”。

这就进入了糖尿病的前期阶段——胰岛素抵抗。

而这个阶段,没有明显症状,但对身体的伤害已经开始。很多人直到血糖爆表,才知道胰腺早就“撑不住”了。

结语:糖尿病不是“老年病”,而是“生活病”

越来越多年轻人被查出糖尿病,绝不是偶然,而是被含糖饮料“温水煮青蛙”式地拖下了水。

你以为你喝的是快乐,其实背后藏着的是胰腺的“求救信号”。

从今天开始,放下饮料瓶,就是在拯救未来的自己。


参考资料:

[1]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非糖甜味剂使用的指南》. 2023年.
[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
[3]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含糖饮料摄入与2型糖尿病风险的研究进展》.《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0, 41(2): 310-314.
[4]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人民卫生出版社.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治疗糖尿病,降糖只是第1步,80%患者没走到第2步,难怪越来越重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血糖降下来了,人就没事了吗?”这是很多糖尿病患者心里默认的答案。医生一句“血糖控制得不错”,家属一句“你现在跟正常人一样了”,仿佛一个慢性病就此终结。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

临床上,越来越多的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正常”后,几年内却突然出现心梗、脑梗、视力模糊甚至肾衰竭。

有的患者控制血糖十年,结果还是截肢、透析,甚至失明。这不是个例,而是普遍现象。

真正的问题在于,大多数人只把糖尿病当成“血糖高”,却不知道治疗糖尿病,其实是一个系统工程。降糖只是第一步,但80%的人没走到第二步。

这后面的第二步、第三步,才是真正决定命运的关键。

为什么血糖都控制住了,糖尿病还越来越重?

答案藏在身体的沉默角落:并发症。糖尿病并不是“血糖高”这么简单,它是一场涉及全身血管、神经、器官的慢性系统炎症。

一旦没能及时干预,糖尿病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悄无声息地毁掉一个人的生活质量

在中国,糖尿病患者已经超过1.4亿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指出,仅仅控制血糖,并不能阻止糖尿病带来的致命后果。关键在于防控并发症

而大部分人,从头到尾都没搞清楚第二步该怎么走。

第二步是什么?就是:综合管理、器官保护、生活干预。这几样,看着简单,但做起来比吃药降糖难太多。

很多人以为血糖达标就安全了,但他们的血压、血脂、体重,甚至肾功能、眼底、神经检查,全都没做或者做了也不管

这就像房子漏水只补一个点,其他裂缝继续渗水,再好的材料也撑不住。

糖尿病并发症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往往在没有明显症状时已经悄然发生。

临床上,一位54岁的患者,因为血糖控制得不错就停药了,几年后查出肾功能只剩25%。

他震惊地问:“我没感觉啊,怎么就到了这一步?”医生只能遗憾地说:“糖尿病肾病就是这么隐匿,一旦出现症状,往往为时已晚。”

而这正是第二步缺失的代价。很多人不知道,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和心血管事件,是糖尿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而不是高血糖本身。

在医学上,有个词叫“ABC控制”策略:即A1c(糖化血红蛋白)、Bloodpressure(血压)、Cholesterol(血脂)

这三者控制得越好,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越低。可惜的是,这套策略在大众中普及率极低。

很多人甚至从没听说过糖化血红蛋白这个词。他们只盯着空腹血糖,饭后血糖,却不知道真正反映三个月血糖控制情况的,是糖化血红蛋白这个指标。

更悲哀的是,很多糖尿病患者的用药策略也严重滞后。

只吃降糖药,不吃降压药、不吃调脂药。甚至一些患者一看到医生开了三四种药,就以为“我病重了”,开始擅自减药、停药。但医生是在尝试做第二步——保护患者的器官系统,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如果能同时控制好血糖、血压和血脂,其综合并发症风险可下降50%以上。这不是吃一种药能做到的,而是一个系统干预的结果。

在生活方式上,第二步更容易被忽视。很多人血糖一好转,就放松了饮食控制,开始大鱼大肉,甚至熬夜、喝酒,认为“人不能太苦了”。

但糖尿病最怕的就是“反复”两个字。每一次放纵,都是在透支胰岛β细胞的功能,直到它们彻底“退休”。

糖尿病不是短跑,而是马拉松。

它考验的是一个人长期的自律和耐心。不是靠一两次检查、一次药物调整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每年做眼底检查、尿微量白蛋白筛查、足部神经感知检查,这些都是第二步的核心内容。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治未病”,这正契合糖尿病管理的理念——预防并发症,远比治疗并发症更重要

但现实中,太多患者等到“症状来了”才重视。等腿麻了,才查神经病变;等尿频、浮肿了,才查肾功能;等视物模糊了,才看眼科。往往为时已晚。

糖尿病并发症不是命运,它是可以被延缓甚至避免的。

关键就在于,患者是否愿意从“降糖”这一步,迈向“全身管理”的第二步。如果只一味追求“血糖正常”,放弃对血压、血脂、体重的管理,那就等于只修了一堵墙,任由洪水从其他地方涌入。

临床上有很多令人振奋的例子,一些坚持综合管理的患者,20年无并发症,生活质量极高。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不只看血糖,也看“血管的健康”。

另一个被忽视的要点是:心理健康。糖尿病是一种需要长期自我管理的疾病,患者容易焦虑、抑郁、失眠。而这些情绪问题,又会影响饮食、运动、药物依从性,进一步恶化病情。

但在第二步中,心理干预往往缺席。

这也是为什么综合管理里,强调家庭支持、情绪管理、疾病知识教育的重要性。真正控制糖尿病,不是医生一个人的事,是患者、家人、医生共同参与的过程。

还有一个让人误解的点是:并发症不是“命中注定”。很多患者听多了“糖尿病不可逆”,就默认并发症也是必然。但早期干预、积极控制,是完全可以延缓甚至阻断并发症发展的。

国家卫健委早在多年前就发布了《糖尿病综合防治管理指南》,强调全周期管理、全人群筛查、全科协作。这些政策的出发点,就是帮助每个患者迈好“第二步”。

而80%的患者之所以没走到第二步,不是不愿意,而是没意识到这一步的重要性。

他们把糖尿病当成“指标病”,而不是“系统病”;只看报告上的数字,却不看背后身体的变化。这种“指标正确,身体垮了”的现象,在临床上屡见不鲜。

真正的糖尿病管理,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改造工程”。不是短期控糖,而是长期控风险。从饮食、运动、用药、检查到心理,每一环都不能缺。

不要以为血糖正常就代表安全,真正的健康,是全身系统的稳定协调。而这,正是“第二步”的核心意义。

糖尿病不是一场短暂的战斗,而是一场持久的管理比赛。

如果你还停留在“血糖正常就够了”,那就意味着,你的身体已经在为将来的并发症埋下隐患。

走好第二步,从现在开始。不是为了今天的数字,而是为了未来的生活质量。

别再盯着血糖一项看了,也该抬头看看,你身体的其他器官还好吗?

参考文献: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成人糖尿病流行病学研究报告》

3.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糖尿病并发症防治现状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