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护理体会(糖尿病护理体会与反思)
糖尿病健康管理护理,如何让“甜蜜”不再失控
在现代社会,糖尿病已成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如同隐匿的 “甜蜜杀手”,悄然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若长期失控,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甚至导致失明,以及神经病变引起的肢体麻木、疼痛等,极大地降低生活质量。那么,在糖尿病健康管理护理中,怎样才能让 “甜蜜” 不再失控,稳定住血糖水平呢?
一、日常监测:掌握血糖动态的 “放大镜”
日常血糖监测对糖尿病患者至关重要,它如同 “放大镜”,助患者了解血糖波动。患者需按医嘱定时用血糖仪测血糖,涵盖空腹、餐后等时段。长期规律监测,能发现血糖变化规律,比如某些食物或活动对血糖的影响。像有的患者食用高碳水食物后,餐后血糖明显升高;适当运动后,血糖则下降。掌握规律,患者便能调整饮食和活动,控制血糖。同时,详细记录监测结果,为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提供关键依据,助力精准用药。
二、饮食控制:给身体输入合适 “燃料”
膳食是糖尿病控制的中心环节,也是血糖控制的“主战场”。建议病人在饮食上要做到低糖高纤维,要保证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配比。主食可以用糙米、全麦面包代替精白米面,因为这些食物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容易消化和吸收,这样可以防止血糖过快的升高。要多吃新鲜的蔬菜,因为它们含有丰富的维他命,矿物质,膳食纤维,卡路里含量很低,对血糖的影响也很小。尽量减少糖、油、糖等高糖高脂食品的摄入。平时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按时定量,不能暴饮暴食。正确的饮食,正如将适当的“燃料”输送到人体内,保证其正常运作,同时避免“失控飙升”的血糖。
三、适量运动:激活身体的 “降糖开关”
锻炼就像激活人体“降糖开关”一样,是糖尿病健康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适量的锻炼可以提高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度,提高血糖的利用率。可以散步,慢跑,游泳,太极拳等。病人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质和兴趣选择适当的运动形式和强度,每周进行一定的锻炼。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进行科学的锻炼,不要空腹或者是在高血糖的时候进行锻炼,以免出现低血糖等情况。锻炼之前要做好准备,锻炼之后要放松。如发现有任何不舒服的地方,要马上停下来并去看医生。长期坚持适当的锻炼,不但可以控制血糖,而且可以增强体质,增强免疫力,提高心血管机能。
四、药物治疗:谨遵医嘱的 “降糖武器”
药物治疗是控制糖尿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各类降糖药物就如同患者手中的 “降糖武器”。但患者必须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按量服药,切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随意停药。不同类型的降糖药物作用机制不同,有的促进胰岛素分泌,有的延缓碳水化合物吸收,还有的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等。每种药物都有其特定的服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例如,磺脲类药物一般需在餐前半小时服用,而二甲双胍最好随餐服用,以减少胃肠道不适。患者要了解自己所服用药物的相关知识,若在服药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告知医生,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确保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五、心理调节:为血糖稳定 “保驾护航”
糖尿病患者心理状态对血糖控制影响不容忽视。长期患病和担忧易致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进而影响血糖,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患者要重视心理调节,保持积极乐观。可与家人、朋友交流,缓解心理压力;也可参加糖尿病患者互助小组,相互鼓励、交流经验,获取信心和力量。此外,培养绘画、书法、音乐等兴趣爱好,丰富生活,转移对疾病的注意力。良好心理状态如同为血糖稳定 “保驾护航”,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更好应对糖尿病挑战。
糖尿病虽是慢性病,但通过科学有效的健康管理护理,从日常监测、饮食控制、适量运动、药物治疗及心理调节等多方面着手,患者完全能让 “甜蜜” 不再失控,与糖尿病和谐共处,享受健康生活。
供稿:健康管理中心 倪萍
编审:宣传科
糖尿病专家患病25年,血糖稳定无并发症,他总结出了4个心得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说到糖尿病,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完了,得吃药一辈子,啥好吃的都不能碰,生活没滋没味了。”
可偏偏有些人,得了糖尿病不但活得比谁都潇洒,血糖还稳得像教科书上的标准线,连并发症都不敢找上门。
有人会说,这是不是因为人家天赋异禀?其实并不是。糖尿病控制得好不好,跟心态、习惯还有方法有很大关系。
有个糖尿病专家,自己和糖尿病打交道25年,不仅没让病拖垮,反而把血糖控制得稳稳当当,连并发症都绕着他走。
这可不是靠什么神仙药物,而是他总结出的4个独门心得。这些经验,不光适合糖尿病患者,对任何想保持健康的人都管用。
大多数人得了糖尿病,第一时间就是戒糖,什么白糖、蛋糕、甜饮料,统统打入冷宫。
可光戒糖远远不够,血糖的“幕后推手”比糖还多。很多人不知道,血糖升高的元凶,除了糖,还有碳水化合物,尤其是那些看起来“人畜无害”的主食,比如白米饭、白面条、馒头这些。
这些主食在身体里消化得飞快,转眼就变成葡萄糖,直接让血糖蹭蹭往上飙。
升糖指数(GI值)高的食物,吃了之后血糖会像坐过山车一样。
白米饭的GI值约为83,糙米的GI值却仅为55,二者之间的差距颇为显著。长期吃高GI食物,血糖波动大,不但控制不住,还容易引发并发症。
除了GI值,还得看膳食纤维。
膳食纤维就像个天然的“减速带”,能减缓糖分的吸收速度,让血糖升得慢一些,身体有时间慢慢消化。
多吃点全谷物、蔬菜、豆类,对血糖控制有大好处。研究表明,膳食纤维摄入量每增添15克,糖尿病风险便可降低约20%。
当然,控制血糖不是不吃饭,而是要合理搭配。
吃饭的时候,把蔬菜放在前面,蛋白质和脂肪类的食物跟上,主食放最后,这样能有效控制餐后血糖。别看顺序小,效果可大得很。
很多人一听医生说“要多运动”,脑袋里立马冒出长跑、跳操、健身房的画面。结果一想到这些就头大,干脆躺平了。
其实,运动控制血糖,重在坚持,不在于强度多大。运动的关键是找对节奏,而不是一开始就冲刺。
最简单、最有效的运动就是饭后散步。别小看这不起眼的活动,饭后散步15到30分钟,能有效降低餐后血糖峰值。
研究表明,饭后散步能让餐后血糖降低20%到30%,比坐着不动好太多。长期坚持下来,胰岛素的敏感性也会提高,血糖更容易控制。
除了散步,力量训练也是个好帮手。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患者只能做有氧运动,其实力量训练可以增加肌肉量,而肌肉是葡萄糖的“大仓库”,肌肉越多,身体对糖的利用效率越高。
哪怕是简单的哑铃、俯卧撑、深蹲,每周坚持2到3次,对血糖控制的帮助都非常大。
运动不是比谁跑得快,而是比谁能坚持得久。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不用太激烈,但要有规律。
哪怕每天只走个6000步,长期下来,效果比突击式的运动好得多。
提到血糖,很多人会想到饮食和运动,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环节:睡眠。睡不好觉,血糖也会跟着闹情绪。长期睡眠不足会让身体的胰岛素抵抗加重,血糖控制变得更加困难。
研究表明,每晚睡眠时间少于6小时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50%以上。
原因颇为简单,睡眠匮乏会使体内诸如皮质醇之类的应激激素增多,进而致使身体血糖水平升高。
此外,睡不好还会影响饥饿激素(ghrelin)和饱腹激素(leptin)的分泌,结果就是白天特别容易饿,特别想吃高热量的东西,血糖怎么能稳得住?
除了睡眠时间,睡眠质量也很重要。很多人晚上虽然躺了7、8个小时,但总是浅睡眠或者半夜醒来,这种情况下,血糖依然难以控制。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也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问题,呼吸不畅会导致夜间血氧降低,影响代谢,增加血糖波动。
要想血糖稳,得把睡眠也当成大事来抓。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晚上少喝咖啡、浓茶,睡前少看手机,避免过度兴奋。每晚保证7到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对血糖控制有意想不到的好处。
得了糖尿病,很多人心里就像背了块大石头,总觉得这辈子完了。
结果越焦虑,血糖越不稳定。这不是心理安慰,而是真有科学依据的。压力大会导致体内肾上腺素和皮质醇水平升高,直接让血糖升高。
长期处于焦虑与压力之中,身体将进入“战斗或逃跑”模式,进而致使血糖持续处于高水平。
研究发现,心理压力大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范围比心态平稳的人大出30%以上。
并且,压力易使人滋生不健康的生活习惯,诸如暴饮暴食、熬夜、缺乏运动等,而这些都会对血糖控制产生进一步的影响。
保持积极的心态,其实比什么都重要。
学会放松,找到适合自己的减压方式,比如听音乐、看书、做瑜伽,甚至和朋友聊聊天,都是不错的选择。心理健康不仅能让人心情愉快,还能直接改善身体的代谢功能,帮助血糖稳定。
别总想着和糖尿病“拼个你死我活”,它是个长期陪伴的“室友”,相处得好,日子也能过得轻松愉快。与其天天想着怎么赶走它,不如学着和它和平共处,保持好心态,生活照样可以精彩。
那问题来了:得了糖尿病,真的能吃水果吗?
很多人一听自己得了糖尿病,立马和水果绝交,生怕吃一口血糖飙升。可真的是这样吗?其实并不完全。
水果虽然含糖,但并不是所有水果都会让血糖失控,关键在于选择什么水果和怎么吃。
吃水果的时间和方式也很关键。最好选择在两餐之间吃水果,避免空腹食用,空腹吃水果会让血糖快速上升。搭配一些坚果或者酸奶一起吃,可以减缓糖分的吸收速度,帮助血糖更平稳。
水果是健康饮食的一部分,不用完全拒绝,关键是要聪明地选择和合理搭配。控制好量,选对品种,糖尿病患者一样可以享受水果的美味,而不用担心血糖失控。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1]熊凤仙,李勤,杨锦湄,等.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营养状况及护理干预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25,23(01):55-58.
别以为小伤无所谓,糖尿病人脚部护理要上心
最近在健康头条上看到一篇文章,讲的是有位孙阿姨,退休后心态很好,每周都参加老年大学的合唱队,闹得生活丰富多彩。前些时间市里举办“夕阳红”文艺汇演,老年大学代表团里头,她也是主力,跟着大家一块儿在市民广场登台唱歌。谁成想,这次上台差点让她遭了大罪。
那天演出气氛特别高涨,大家都在台上卖力表演。孙阿姨脚底突然有点痛,但为了不耽误整体效果,硬是捱到底。演出一完,她一看脚,坏了,鞋里头不知怎么进了颗小石子,走来走去,把脚底磨破见肉。其实脚磨破也不是啥大事,可是她平常身体有糖尿病,自己没太放在心上,也就随手挑破了下水泡,涂了点红药水就完事儿了,觉得隔两天就能好。
结果没想到,过了几天以后伤口反而变严重了,开始渗脓,脚周围变得又红又肿,用手一摸还烫。好在女儿赶上周末回家,一看不对,马上带着去医院找大夫。医生一瞧急了,直接说幸亏来得及时,再拖下去,有感染可能发展到骨头或严重坏死,最后甚至有截肢风险。
打了点滴换了药,回到家,女儿还天天坚持给她换药清洗伤口,按时吃药,费了将近一个月才算好了。这次差点出大事,孙阿姨心里后怕极了,说要不是女儿发现,她根本没当回事。
我觉得,像我们这把年纪,有慢性病的老人,经常会忽略小伤小病,觉得养几天就过去了。尤其是糖尿病的朋友,其实脚上哪怕是微小的损伤,都可能发展成大问题。糖尿病人由于末梢神经感觉迟钝,有时候脚都受伤了自己还不自知。小伤口一旦感染,不容易愈合,严重了还真能发展成截肢。听医生讲,医院里头每年糖尿病足患者的案例不少,很多都是一开始护理不规范,小问题拖成大问题。
孙阿姨的事让我深有体会。以后我每次外出、活动前,鞋子要先里里外外摸一遍,看看有没有小石头碎渣啥的,鞋一定要穿宽松透气的。不管有无不适,坚持每天检查脚底和脚趾间是不是有伤。如果发现磨破、起泡,绝不能自己乱处理,最好及时去医院问问专业医生。用药、护理都要规范,不能指望老一套土办法。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咱老年大学里头,有糖尿病基础的同学不在少数。脚上有点不舒服就糊弄过去,要真憋出个大毛病,后悔都来不及。再加上咱退休以后参加各种活动,排练、出游、锻炼的机会多得很,稍微不注意就出岔子。
很多老人都容易有个心理——怕麻烦子女,不愿意跟家人讲自己的小毛病,其实这样蛮危险的。身边人发现及时干预,科学护理,省下了不少麻烦。烦事变小事,小事能治好,日子也能踏实。
我这两年也琢磨出来,健康是第一位的,甭管咱多喜欢跳舞合唱,一旦身体有情况,得及时歇一歇,上台要舒舒服服的,不能因为脸面把痛苦扛下去。像孙阿姨这样的小意外,很容易让大伙警醒。
大家如果有相似经历或防护小窍门,也欢迎留言交流。咱们互相提醒,保养好身子骨,把退休生活过得开心安心。健康无小事,千万别自己耽误自己。如若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