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会尿痛吗(糖尿病会引起尿痛疼吗)
糖尿病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如何科学治疗
王女士今年67岁,7年前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应用二甲双胍片、格列美脲片治疗,未规律监测血糖,空腹血糖控制在7~7.6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12.8mmol/L。
就诊前1年内反复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十多次,发作时尿白细胞2 ~3 ,在当地医院诊断为“2型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口服阿莫西林胶囊2~3天症状可缓解,但症状总是反复,这让王女士苦不堪言。
为什么糖尿病患者易患尿路感染?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有哪些临床表现?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如何治疗?糖尿病患者如何预防尿路感染?今天给大家一一道来。
为什么糖尿病患者易患尿路感染?
相关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尿路感染在糖尿病人群中的发病率是健康人群中的10倍以上。据统计,尿路感染在糖尿病合并感染中的发病率已达16%~35%,仅次于肺部感染。
糖尿病患者血糖、尿糖浓度高,葡萄糖为细菌提供了营养物质,有利于细菌在体内生长繁殖;同时高血糖状态可降低白细胞的吞噬功能,使患者抗感染能力下降,极易造成尿路感染。长期血糖控制不好、血糖波动较大、长期血糖高的患者更易患尿路感染。女性的尿道短而直,并且紧邻肛门,因此,很容易被粪便或阴道分泌物污染。老年女性雌、孕激素水平下降,使女性泌尿生殖道pH值降低,泌尿道黏膜变薄,易发生尿路感染。合并糖尿病肾病的患者更易发生尿路感染,可能是由于蛋白从尿中排出,使血清蛋白水平降低,抵抗力下降,部分患者肾功能受损,尿量减少,通过排尿对细菌的冲刷作用减弱有关。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可引起神经源性膀胱,进而造成尿潴留,导致部分患者需采取侵入性操作,如留置导尿管,进一步加重尿路感染风险。
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有哪些临床表现?
尿路感染通常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发热等症状,而糖尿病患者合并尿路感染时,症状多不典型,可无明显的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但是在进行尿液检查时可发现有病原菌存在,隐形的尿路感染可加重患者的肾损害。
可仅为乏力、纳差,故易被忽视;有研究表明,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患者中,无症状菌尿者高达64%。
尿路感染易反复,感染长期控制不佳,会进一步影响肾功能。
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如何治疗?
在严格控制血糖的前提下,给予一般治疗和积极的抗菌治疗。
一般治疗:多饮水、勤排尿,以利于细菌及炎症产物的排出;注意外阴部卫生,勤换内裤,保持外阴干爽。
抗菌治疗:尿路感染的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以大肠埃希菌最为常见,经验用药可以选择左氧氟沙星、头孢呋辛、头孢曲松等。待尿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出来后,再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用药。
注意:切勿症状一消失就停药。一般来说,急性膀胱炎治疗时间通常为7天,再发性急性膀胱炎治疗时间通常为14天,急性肾盂肾炎治疗时间通常为14天。选药不适宜、剂量不足、疗程不足容易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导致尿路感染反复发作。
糖尿病患者如何预防尿路感染?
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血糖,使血糖达标,规律监测血糖。
清淡饮食,少吃油腻及刺激性强的食物,如辣椒、生姜、葱、蒜及咖啡等,忌酒。
注意个人外阴部卫生,勤换内裤;适量饮水,及时小便,切忌憋尿。
后记
王女士因血糖控制不佳,未规律监测血糖,应用抗菌药物疗程不足,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导致尿路感染反复发作。
王女士的清洁中段尿细菌培养为大肠埃希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左氧氟沙星敏感。经调整治疗降糖方案(严格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加用阿卡波糖),规律监测血糖,空腹血糖控制在6.1~6.9mmol/L,餐后2小时血糖8.2~9.8mmol/L。
给予一般治疗,口服左氧氟沙星胶囊14天,患者尿频、尿急、尿痛缓解,尿常规正常,尿细菌培养阴性。随访6个月未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尿常规正常,尿细菌培养阴性。
总结
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发生尿路感染,而出现感染时又常常起病隐匿,且易反复发病,导致迁延不愈。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患者应积极控制血糖,使血糖达标,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才能避免尿路感染的反复发作。
作者: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葛金华
反复尿急尿频尿痛一年多 原来是泌尿系结核作祟
半岛网3月23日消息 杨女士今年31岁,从1年前开始出现了尿急、尿频、尿痛症状,在当地医院按“泌尿系感染”反复进行抗感染治疗,疗效不佳,症状时好时坏。
最近半年,杨女士病情加重出现血尿症状,再次就诊时做泌尿系彩超发现肾积水,膀胱壁欠光滑,进一步做泌尿系CT发现左肾积水、左输尿管增厚。为解决输尿管狭窄、肾积水问题,在当地医院拟行输尿管支架置入术。手术过程中发现输尿管壁成棉套样改变,左输尿管中断,管腔充满干酪样坏死物,支架置入失败,疑诊泌尿系结核转到青岛市结核病定点医院青岛市胸科医院就诊。
入院后,拍胸部CT发现双肺阴影,考虑泌尿系结核及肺结核,给予诊断性抗结核治疗,完善相关辅助检查,尿沉渣中培养出结核分枝杆菌,最后确诊为泌尿系结核和继发性肺结核,继续抗结核治疗,目前尿急、尿频及尿痛症状减轻。但患者因延误诊治时间过长,已经出现严重的输尿管狭窄、中断、肾功能造成了不可逆的损害,左侧肾功能几乎完全丧失。
与杨女士一样,70岁的王阿姨也是一位泌尿系统结核病患者。王阿姨2年前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症状,刚开始症状较轻,王阿姨自行在家服用消炎药不见效果。1年半前王阿姨病情加重,尿痛为持续性锐痛,每晚起夜频繁,严重影响睡眠,精神一度崩溃。
王阿姨曾到多家医院就诊,一开始考虑泌尿系感染,进行抗感染治疗但疗效不佳。后来应用中医中药治疗,治疗效果仍不理想。今年春节期间,王阿姨偶然得知一位朋友得了结核病,在青岛市胸科医院住院治疗。王阿姨担心自己被传染,就给胸科医院打电话咨询,才知道泌尿系统也能得结核,赶紧到胸科医院检查。
王阿姨查尿显示抗酸杆菌阳性,诊断为泌尿系结核,给予抗结核治疗。目前尿急、尿频及尿痛症状明显减轻,睡眠质量大大改善,王阿姨也露出久违的笑容。
青岛市胸科医院胸五科副主任医师李菁介绍,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人体除毛发、指甲、牙齿外,任何部位都可以罹患结核病,其中80%为肺结核,泌尿系结核相对较少见。
不同种类的结核病症状不一,以最常见的肺结核为例,咳嗽、咳痰是肺结核最常见症状,部分患者可有咯血,还有的患者会出现胸痛、不同程度胸闷或呼吸困难。肺结核的全身表现还有发烧( 常为午后低热)、盗汗、乏力、消瘦、女性月经失调等等。如果出现以上症状,尤其是咳嗽咳痰持续两周以上,建议到专科医院进行诊断。但必须注意的是,很多患者症状不典型,约20%的活动性肺结核无症状或症状轻微,体检时才发现。
胸五科副主任医师姚艳红介绍说,泌尿系结核患者临床上可以有发热、消瘦、乏力、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同时也会表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感染症状。以上提到的两位患者因为缺乏结核中毒症状,尿路感染症状又缺乏特异性,往往易误诊、漏诊。
“尿急、尿频、尿痛”是典型的泌尿系刺激症状,出现上述症状往往首先考虑到泌尿系感染,因泌尿系感染是女性特别是生育期女性比较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但反复泌尿系感染,且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要警惕泌尿系结核的可能,及时到结核病专科医院就诊,进行相关的辅助检查,不难做出诊断,及时治疗都会取得较好的疗效。
通讯员 赵洁 记者 孙贴静
链接
结核病易感人群有哪些?
结核病易感人群包括细胞免疫系统不完善的婴幼儿、抵抗力下降的老年人、糖尿病患者、接受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矽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等。此外,在居住条件拥挤、空气流动性差、过于劳累的流动人口、寄宿制学校的学生之间也容易发生聚集性结核病疫情。
结核病的传播途径
结核病是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源是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尤其是排菌的肺结核患者。患者在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时,会把带有结核菌的飞沫播散到空气中,周围人群吸入带有结核菌的飞沫即可能受到传染。其它部位的结核病,比如骨结核、肾结核、结核性胸膜炎等都不具有传染性。
需要说明的是,健康人受到结核菌感染后,90%的人不会发病,是否发生结核病,主要受到两种因素的影响,即受到感染结核菌数量的多少、毒力的大小和身体抵抗力高低的影响。只有结核菌毒力强而身体抵抗力又低,才容易发生结核病。
如何预防结核病
对于结核病患者,尤其是排菌患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可以减少结核菌播散,对降低周围人群结核感染率有重要作用。
对于健康人来讲,想要降低结核发病风险,需要注意几个方面:
首先生活有规律,避免长期过劳和精神紧张,尤其不能经常熬夜,饮食营养均衡,适当进行锻炼,增强抵抗力。
其次注意环境卫生,经常开窗通风,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戒烟限酒,不随地吐痰。
三是要定期进行体格检查,给婴幼儿接种卡介苗,以使机体产生免疫、减少结核病的发生。
还有就是预防与结核病有关的相关疾病,如糖尿病,可使结核病发生机会增加4倍;又如艾滋病,可使结核病发生机会增加30倍;其他如矽肺、胃肠道疾病、肿瘤、器官移植、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都会增加结核病的发病率。
结核病能治愈吗?
能,只要遵医嘱治疗,90%的结核病都可以治愈。但是如果擅自停药,就容易造成结核病的耐药,给治疗带来困难。
[编辑: 王君莉]
尿频就是前列腺问题?医生说,也可能是尿酸高让肾功能出问题
秋季容易口渴,为什么?按理来说,夏季天热排汗多,口渴属于理所当然。可是秋季呢?老刘告诉大家,秋季天气干燥,所以容易口干舌燥,这与夏季不同,因为夏季口渴是身体缺水的“信号”。当然,这并不代表秋季就不需要多喝水,尤其对于痛风或高尿酸血症患者而言。
痛风及高尿酸血症为什么要多喝水呢?这是因为尿酸能够溶于水,2/3的尿酸是随尿液排泄。多喝水能够增加血容量,可以稀释血液中的尿酸,增加尿酸的溶解度,让尿酸能够顺利随着尿液排泄。
尿酸的生成与排泄
对于尿酸高的朋友而言,喝多少水合适呢?一般来说,如果肾功能正常的情况下,以每日排尿在2000毫升左右为衡量标准。那么问题来了,有些痛风患者说,我排尿时出现尿频的情况,是不是因为前列腺问题呢?尤其有些中老年男性出现夜尿尿频,就会误以为可能出现“前列腺肥大”等疾病。
但实际上,如果在秋季出现尿频的情况,不要只朝“前列腺”想,也许是因为尿酸高的原因,也许是肾脏出现问题。
尿频也许是因为尿酸高,别以为不痛就没事
尿酸高可不仅仅是关节痛,肾脏也会造成损害不可否认,高尿酸的人群在日益壮大,“躺平”的人运动严重不足、应酬的人嗜食高粱美味、坐办公室的人长出“将军肚”、有些朋友父辈患痛风出现遗传性嘌呤代谢异常……诸多内外因素的结合,导致血尿酸高于420μmol/L成为高尿酸血症患者。
出现高尿酸血症后,有些朋友会担心突然有一天患上痛风。但实际上,从高尿酸血症到痛风,患病人群仅为12.6%左右,绝大多数的高尿酸人群不会出现痛风症状。有些朋友可能会因此而高兴,因为只要不出现关节因为尿酸盐结晶长期沉积导致的红肿、热痛,也就无所谓。
但是,刘医生要为大家澄清一个误区:高尿酸血症并不一定会让关节发作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但更多的高尿酸血症人群可能会出现脏器损害,其中最明显的是肾脏受损。
肾脏的结构与作用
正常情况下,我们体内的嘌呤和食物中摄入的嘌呤在代谢后形成的尿酸,会积聚在肾脏内,多数也会和尿液一起排出体外。所以患高尿酸血症后,尿酸的排泄量难免会增加,那么肾脏的负担就会加重。
我们的肾脏可不仅仅是排泄尿酸,还发挥着过滤血液、生成尿液、排泄包括尿酸在内的废弃物质和有害物质的作用,此外肾脏还起着调节尿液的含量、浓度,保持体内一定含量的尿酸、水分、盐分以及调节血压的作用。
那么,当体内的尿酸被血液“运送”到肾脏后,首先会被肾小管毛细血管滤过,形成被称为“原尿”的尿液;然后原尿进入肾小管,其中的营养物质和部分尿酸就会被重新吸收。在肾脏吸收和重吸收的过程中,尿液浓度就得到调节,经过泌尿系统排出体外。
如果患上高尿酸血症后,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被“运送”到肾脏的尿酸增多,尿液中的尿酸浓度变高;部分尿酸无法溶于尿液,从而与钠离子在肾脏形成结晶;如果长期尿酸居高不下,那么尿酸钠盐结晶就会沉积在肾脏,引起肾脏的炎症、肾功能受损等,这被称为痛风性肾病。
对于痛风及高尿酸血症患者而言,痛风性肾病有尿酸性肾结石和尿酸性肾病两种,这两种都可能造成尿频的情况出现。
尿酸对肾脏的影响
尿酸性肾结石不仅会出现尿频,还可能出现尿痛结石病对于不少人来说并不陌生,尤其40岁以上的男性容易出现结石,在我国肾结石患者中,约有10%左右的患者是尿酸性肾结石;而在痛风患者中,约有80%的患者肾结石是尿酸性肾结石;高尿酸血症患者中,约有20%患有尿酸性肾结石。可见尿酸性肾结石在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患者中较为常见。
尿酸性肾结石一般在肾乳头、肾的集合管内沉积,其症状会因为结石的大小、形状、沉积部位以及是否有感染等情况而不同。但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
B超下肾结石
- 疼痛:一般来说会出现单侧或双侧的腰部及上腹部间歇性发作疼痛,疼痛通常是绞痛、隐痛、胀痛或钝痛,可以向腹股沟等部位呈现放射性疼痛。发作时患者会有急性病容,蜷曲卧床、双手压迫疼痛部位,也有辗转发侧、呻吟不止的情况。
- 血尿:当结石转移到结晶膀胱处,会伴有尿频、尿急及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疼痛时会伴有肉眼可见的血尿或镜下血尿,一般在运动、体力劳动等活动后或者脚痛后会出现;偶尔即使不疼痛,也会出现血尿的情况。
- 隐痛:当疼痛缓解后,会出现尿量增多的现象,但如果久坐、久站或者稍微劳动,就会出现隐痛的情况,同时可能伴有恶心、呕吐、腹胀、便秘以及尿量减少和胀痛的现象发生。
- 感染:有些尿酸性肾结石患者会出现并发尿路感染的情况,比如出现排尿发热、排尿困难、膀胱刺激症等症状。
- 梗阻:部分患者有尿道疼痛、排尿困难、尿流中断或者突然尿闭等现象,有些会出现排出泥沙状的尿液。
尿酸性肾结石如果较小,可以自动从尿液中排出,而且不会有明显的症状;如果较大,那么就可能会阻塞尿道、刺激肾脏及泌尿系统,造成感染的情况发生。一般来说,如果每日尿酸排泄量在1100mg以上,那么形成尿酸性肾结石的几率在50%左右,这也证明了尿酸性尿路结石的高发生率和尿酸排泄增加有关。
尿酸浓度过高,那么尿酸盐结晶沉积在肾脏容易形成结石
尿酸性肾病不常见,但尿酸性肾损伤很普遍我们的肾脏通常忍耐性比较强,如果不是大量尿酸盐结晶堆积在肾脏集合管、肾盂或输尿管,那么一般来说尿酸对于肾脏的影响比较隐匿。尤其是长期但不严重的高尿酸血症患者,很容易出现肾脏小管间质慢性病变。
通常来说,尿酸性肾病可以导致尿酸晶体在远端集合管、肾间质沉积,尤其在肾髓质和肾乳头区容易沉积,有些风湿免疫科医生也将尿酸性肾病所沉积的尿酸盐结晶成为痛风石。慢性尿酸性肾病也常见于中老年,而且多不知不觉发病,只有10%~20%会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而且一般进展10~20年才可能发生肾衰竭的情况。那么,慢性尿酸性肾病常见症状有哪些呢?
慢性肾病的分期,早发现早治疗可以得到控制
- 疼痛:早期患者会出现轻度腰痛,有些是单侧,有些则是双侧。
- 水肿:40%左右的患者会出现轻度水肿。
- 高血压:45%的患者有中度高血压,血压可以波动在150~180/90~120mmHg之间,用一般的降压药可以控制。
- 蛋白尿:约有85%的痛风患者在出现明显肾损害前,会出现间断或持续的蛋白尿,但很少有大量的蛋白尿。
- 血尿:约54%的患者可出现肉眼血尿,有些患者会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及发烧等急性肾盂肾炎的情况;而且尿酸性肾病患者尿pH值多呈酸性。
- 尿常规:尿渗透压升高、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晚期肾小球功能受损,出现肌酐清除率下降,尿素氮上升。
尿酸性肾病通常起病隐匿,而且绝大多数患者高尿酸血症会先于肾功能不全出现,相对于肾功能受损情况的程度来说,患者尿酸排泄减少程度显著高于预期。而且尿酸性肾病的特征性临床表现是痛风、进行性肾功能损伤、高血压、肾脏萎缩等,肾脏组织病理学表现是间质性肾炎及肾脏缺血性损害、肾纤维化和肾小管萎缩等。
异常黏膜免疫反应及IgA肾病发病机制
出现尿频就要注意,从五个方面预防痛风性肾病现在您知道了吗?对于高尿酸血症患者而言,尿频可不一定是前列腺出了问题,有可能会出现痛风性肾病。
有些朋友就会问:“刘医生,我定期检查尿素氮和肌酐没问题,是不是代表肾脏正常呢?”其实对于痛风性肾病的检查而言,如果肾小球滤过功能严重受损,尿才开始出现肌酐清除率降低,尿素氮增高的情况。一般如果判断早期的肾损伤,主要以β微球蛋白、尿比重、尿浓度等实验室指标来判断。
合并肾功不全痛风者降尿酸药选择
而对于仅仅是高尿酸血症,但没有出现尿酸性肾损伤的患者来说,应该怎么预防呢?刘医生告诉大家,从五个方面来做:
- 01|控制嘌呤摄入:摄入过多的嘌呤,就会增加血液中的尿酸,不仅会可能造成痛风急性发作,还可能为尿酸性肾结石或肾病造成隐患,因此日常要控制每日嘌呤摄入在300mg以内。在进食肉类和鱼类时,要切块后水焯一下再进行烹饪;对于内脏、甲壳类水产品、鱼子、鱼汤或肉汤等,能不喝尽量不喝;在进食肉类时,尽量搭配蔬菜等食物,让营养均衡。
常见食物嘌呤含量
- 02|做好运动管理:高尿酸血症患者长期尿酸居高不下,肾功能多少会有所下降,那么运动可以增加患者的心肺耐力、延缓肾衰进展,一般建议进行有氧运动。起始每周2次左右的运动,以后增加到每周3~5次;运动以体操、跳舞、步行、慢速骑自行车、游泳、快步走、慢速跑、太极拳、瑜伽、八段锦等为主;运动时间在20~60分钟,以灵活性训练为主,辅助以部分抗阻训练。
痛风合并肾病患者的运动
- 03|及时补充水分:由于尿酸盐结晶容易沉积在肾脏,多喝水有助于让尿酸盐结晶不至于沉积,减少结石。因此高尿酸血症患者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尤其是容易出汗的夏季、容易干燥的秋冬季以及运动或体力劳动后。随身可以携带方便容易拿的瓶装白开水,一般来说每次补水在250ml左右,每日补充8次左右的水分;不要等到口渴后才补水,补水应该形成规律,主动喝水。
健康喝水时间表
- 04|再忙也别憋尿:排尿有利于尿酸的排泄,也有利于减少肾结石的发生几率,憋尿是特别不好的习惯,憋尿容易导致尿液中的尿酸浓度蓄积到饱和值,从而变成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高尿酸血症患者要让自己每次排尿量保持在200~400ml左右,每天排尿量应该在1500~2000ml左右,排尿次数不要少于5次。
及时排尿,不要憋尿
- 05|达到降压目标:高尿酸血症患者常常会出现血压高的情况,对于普通高尿酸血症患者而言,降压目标在140/90mmHg;对于伴有糖尿病及肾病患者而言在130/80mmHg,老年患者目标收缩压为<150mmHg。在使用降压药物上,尽量使用兼具有降尿酸作用的氯沙坦、厄贝沙坦等药物,而减少利尿剂如呋塞米、依他尼酸、氢氯噻嗪等药物的使用。
高血压合并肾病患者的用药
当然,如果排尿时出现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尿道分泌物增多、血尿或者尿道有灼热感等,那么就要及时就医检查,尤其对于肾功能做出全面检查;而且出现以上情况后,补水就要注意克制,因为可能是肾脏受损,那么水分就不能及时排出体外,容易诱发水肿或体重增加等。
如果尿酸高出现腰痛,要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