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的筛查(糖尿病足的筛查与管理)
糖尿病足到医院要做那些检查?
糖尿病足到医院要做那些检查?
来源:河南省健康中原服务保障中心
供稿:融媒体部
责任编辑:袁馨
提醒糖友:双足出现这6大症状,或已患上糖尿病足,需立即就医!
糖尿病足是糖友最容易忽视、却又极为危险的并发症。很多人觉得只要血糖控制得好就万事大吉,双脚的小毛病常被忽略,结果往往等到疼痛、溃烂、肿胀才发现问题。
其实,标题里说的“6大症状”,正是糖尿病足早期发出的警报。今天,我们一起拆解这6个信号,带你看清真正的“健康陷阱”,让每位糖友都能用科学的眼光守护自己的双足。
脚,是糖尿病人的健康“晴雨表”。生活中,脚承担着走路、支撑和运动等重任。中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约10%的糖尿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足部病变,严重时甚至需要截肢。
为什么糖尿病人的双足这么“脆弱”?核心就在于高血糖让神经和血管受损,导致脚部供血差、感觉迟钝,容易受伤又不自知。
糖尿病足往往从一个小伤口、水泡或干裂皮肤开始,短时间内可能发展成严重溃烂,甚至危及生命。
脚的健康,是糖尿病人全身健康的“晴雨表”。
警惕!双足的6大危险信号,每次门诊看到糖友脚部不适,我都会特别关注这6个信号。如果你发现自己也有类似表现,一定要及时去医院。
麻木、刺痛、胀痛——神经在报警,脚底经常发麻、刺痛,或走一会儿路就感觉脚胀、像踩在棉花上,这不是睡觉压到了,而是神经损伤的早期信号。
糖尿病常引发周围神经病变,让脚部对冷热、疼痛的感知变迟钝。如果麻木感越来越明显,晚上影响睡眠,必须警惕。
皮肤干裂、脱屑、颜色变深——血管在呼救,双足皮肤干燥、粗糙、脱皮,或脚趾、脚背变暗、发紫、发红,多是血管供血不足的表现。
高血糖让血管变窄、变硬,脚部最容易“掉队”。如果脚背静脉凸出,脚趾发黑或苍白,更要当心。
小伤口久不愈合——感染在埋伏,脚上小破皮、水泡、倒刺,几天甚至几周都不见好,反复流脓渗液,就是糖尿病足最典型的信号。
伤口愈合慢,说明微循环和免疫力都受损。很多糖友就是因为小小脚趾划伤,几周后发展成严重溃烂,影响走路。
脚凉、怕冷、走路跛行——供血不足,双足常年冰凉、不易变暖,或走路就酸痛、跛行,甚至得停下来休息,这说明下肢大血管可能狭窄。
血流不畅让组织缺氧,严重时脚趾甚至可能坏死、脱落。特别是天气变冷,脚比别人更冷时一定要警觉。
脚肿、皮肤发热——炎症或感染,无明显原因的脚部肿胀,皮肤摸着发热,甚至伴有红肿痛,多是感染或炎症。
糖尿病人免疫力差,细菌更容易入侵。如果肿胀范围扩大、疼痛加剧,要立刻就医。
溃疡、溃烂、分泌物异常——危险红线,一旦脚上出现溃疡、溃烂、坏死、流脓或分泌物有异味,说明糖尿病足已非常严重。
溃疡极易继发感染,严重者会危及生命。发现难以愈合的溃疡、流脓、腐臭,必须马上去医院。
真实案例:小伤口变大麻烦
2022年,北京一位65岁糖尿病患者脚趾磨破没重视,起初只是发红、微肿,自行贴了创可贴,十天后伤口化脓、脚面浮肿发烫,最后不得不住院治疗。
全国各地类似案例屡见不鲜。小伤口,后果大,糖尿病足的可怕就在于它突发、恶化快。
别让这些误区毁了你的脚
误区一:脚麻、脚凉是年纪大正常现象。
其实,真正的元凶是神经病变和血管硬化,跟年龄无关。
误区二:小伤口不当回事,忍忍就好。
糖尿病患者愈合慢,任何小创伤都可能成为“大麻烦”。
误区三:泡脚能活血,每晚泡越久越好。
高温泡脚容易烫伤,尤其是感觉迟钝的人,反而加重损伤。
误区四:只要血糖正常,脚就没事。
有些人血糖波动不大,依然会出现糖尿病足,神经、血管损伤是多因素所致。
糖尿病足的根本成因,并非只有高血糖。高血糖只是“导火索”,真正让糖尿病足危险的是神经、血管和免疫三重损伤:
神经受损让脚部感觉迟钝,伤口难发现;
血管狭窄让供血变差,愈合变慢;
免疫力下降让细菌更易入侵,感染加重;
三重夹击,让糖尿病足易发、难防。
预后真的可怕吗?主动预防才是关键。糖尿病足绝不是“判死刑”,只要早发现、早干预,大部分患者能避免严重后果。
国家慢性病防控工程数据表明,坚持足部自查、科学护理、定期随访的人,糖尿病足截肢率下降近60%。主动管理,远胜于被动等待。
日常足部护理,这些细节不能忽视
每天洗脚,检查脚底和趾间,发现红肿破损立刻处理;
穿舒适合脚的鞋袜,避免磨脚、挤脚;
剪指甲要平直,避免剪伤;
避免赤脚行走,防止磕碰划伤;
保持皮肤湿润,适度用保湿品;
定期体检,监测足部血流和感觉。
国家政策与健康中国行动的积极推动
近年来,“健康中国行动”“慢性病防控”等战略持续推动糖尿病足筛查、健康教育和足部护理规范。
中国糖尿病学会指南已将足部健康列为糖尿病管理核心内容之一。
政策引导,为广大糖友筑起坚实的安全屏障。
结语:双足的每一个信号,都是健康风向标
糖尿病足不是遥远的风险,而是每位糖友身边的“隐形杀手”。牢记这6大症状,养成检查双足的习惯,健康生活从“脚”开始!
参考文献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4): 315-409.
糖尿病足管理与健康促进指南(2022年版)[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糖尿病足流行病学调查报告[R]. 2023.
社区糖尿病足预防与管理实践[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23, 31(5): 423-428.
声明:"非诊疗建议,如有不适请就医"。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旨在科普健康生活,无低俗等不良引导,涉及人物侵权、图片版权、事件部分存疑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修改或删除内容!
糖尿病足规范化诊疗健行计划启动
近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健康报社联合发起的“糖尿病并发症规范化诊疗赋能提升项目——糖尿病足规范化诊疗健行计划”启动会在京召开。该项目旨在通过多学科协作、标准化培训和多领域资源协同,构建糖尿病足全周期管理体系,为破解我国糖尿病足高截肢率、高医疗负担难题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启动会议合影
政策引领与行业使命驱动项目落地
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众多,糖尿病足作为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具有较高的致残率,给患者及家庭带来极大负担。《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糖尿病防治行动,加强对糖尿病患者和高危人群的健康管理,促进基层糖尿病及并发症筛查标准化和诊疗规范化。
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副主任宋仙保提到,项目需响应《健康中国行动——糖尿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4—2030 年)》要求,以基层为重点,加强县级医院(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县级医院)内分泌专科建设。宋仙保提出培训要“细化需求、制定标准、严明纪律”,向中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地区倾斜,通过构建标准化培训体系,让基层医生“更权威”,患者“更安康”。
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副主任 宋仙保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院长王勇表示,糖尿病足防治需“保命、保肢、保功能”,中医药在内外治结合、特色疗法干预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将为基层提供多方面支撑,推动中医药特色疗法在基层糖尿病足诊疗领域的规范应用。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院长 王勇
全链条培训体系赋能基层诊疗能力
会上,项目正式聘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周围血管科主任鞠上为专家组组长,宋仙保为其颁发聘书。随后,鞠上与其他专家组成员共同确定项目责任书,凝聚多学科力量,共同推进糖尿病足规范化诊疗体系建设。
左: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副主任 宋仙保;右: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周围血管科主任 鞠上
专家组成员领取项目责任书
专家组成员领取项目责任书
随着项目成功启动及专家组成员聘任完成,项目正式进入实施阶段。鞠上作为项目专家组组长详细介绍了项目规划。鞠上指出,早期干预可预防糖尿病患者因糖尿病足并发症而致残,规范治疗能帮助患者尽早回归社会,因此早期干预和规范治疗对患者而言意义重大。但当前糖尿病足诊疗领域仍然面临单中心技术局限、培训覆盖不足、基层成本高等多重问题。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周围血管科主任 鞠上
为此,项目设计“五个一”核心架构:即一套标准化教材课程、一支权威师资队伍、一批培训基地、一套考核认证体系、一项观察性研究。计划三年内培训基层医生及护理人员 1000名、专项领头人200名,通过“线上慕课 线下基础班 高级提升班”分层培养模式,实现“培训—实践—再培训”的闭环。教材内容将涵盖从糖尿病足预防筛查到创面修复的全周期知识链。
多学科专家共议项目特色与落地路径
会上,中国中医科学院临床药理研究所副所长高蕊从中医药研究角度提出,需构建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疗效评价体系,通过真实世界研究和循证医学证据,推动中医药外治技术的规范化应用,为糖尿病足中西医结合诊疗提供循证支撑。
中国中医科学院临床药理研究所副所长 高蕊
会议讨论环节由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副院长冯光主持,与会专家围绕项目差异化优势与实施细节展开深度交流。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周围血管科副主任医师王刚提出项目需实现全链条、全国域、多学科覆盖,要区别于单一技术培训,强调从预防到康复的全周期管理。空军特色医学中心内分泌科主任朱迪建议动态更新糖尿病足流调数据,推动多中心临床研究。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疮疡及周围血管外科主任王刚呼吁加强糖尿病足预防、治疗、规范化培训及科研创新,以公益性为核心推动基层医疗能力提升和全国专科联盟建设。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甘宇以专科联盟为例,强调学员选拔应具备地区代表性,要通过分层培养形成“培训—辐射”闭环。吉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李可心则关注教材多学科审订与全国流调,强调糖尿病足诊疗应重视“防大于治”的基层筛查价值。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创面修复与整形外科主任苏永涛提议在高校开设专科课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创面修复科、血管外一科主任邹利军建议加强糖尿病足科普宣传,帮助基层更好地开展早期筛查工作。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内分泌内科主任医师杨川提出创立初级班重单项技术、高级班重多技术组合的分层培养模式。佛山市中医院内分泌糖尿病科主任王甫能建议以临床基地强化实操培训,发挥中医药在创面修复中的特色优势。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主治医师李海峰以临床病例呼吁强化基层截肢风险认知,推广标准化筛查流程。西安市红会医院糖尿病足MDT(多学科合作诊疗)诊疗中心主治医师张言建议,在分层培养模式下,高级班可增加MDT培训,联合骨科专业强化患者足踝畸形预防干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阿克拜尔・乌普则关注基层药物可及性,建议纳入“因地制宜”方案,结合DRG(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支付方式改革为患者规划更具性价比的诊疗路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伤口治疗中心主任张龙认为培训需打破地域局限,聚焦有积极性的学员,通过“培训 远程会诊 病源支持”的长期支撑模式,利用全国分中心实现优势互补,形成“理论—实践—能力提升”的良性循环,避免短期培训的断层现象。
从诊疗革新到健康中国的实践跃升
本次项目的启动将进一步推进糖尿病足防治从单点技术推广转向系统化能力建设。项目通过整合国家卫生健康委的行业资源、健康报社的传播平台及医疗机构的临床经验,形成“政产学研用”协同机制,破解基层医疗“最后一公里”难题。
正如鞠上在总结中提到,项目团队将践行“做困难且正确的事”的理念,以专业之力守护患者生命质量,以创新之智共筑糖尿病足规范诊疗新篇章。这不仅是对“健康优先发展战略”的生动实践,更将为全球慢性病并发症管理提供“中国方案”。
编辑:王祎然审核:孙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