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9.8(糖尿病9.8吃药能控制住吗)
60岁大妈血糖9.8,糖尿病并发症住院,提醒:3类水果是糖尿病帮凶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血糖这事儿,一旦飙高,那真是个“不归路”。
尤其是到了60岁,身体代谢本来就慢得像个蹒跚的老太太,再加上血糖控制不好,分分钟能让你进医院躺着反思人生。
很多人觉得,糖尿病嘛,控制好血糖不就行了?其实这想法也太天真了点。
光是血糖高不可怕,可怕的是它拉着一群“小弟”,并发症就是它的帮凶,专门来给你找不痛快的。
更让人防不胜防的是,很多人一边愁血糖,一边却在被一些看似无害的水果坑了。
没错,水果,这些“伪装健康”的小家伙里,也藏着糖尿病的帮凶。今天咱们就揭开它们的真面目,看看哪些水果,正在悄悄拖着你的血糖往上跑。
先把糖尿病的核心问题掰开说说,别一提就是“血糖高”这么简单。
糖尿病可不是单纯的“甜蜜负担”,它背后涉及到的是胰岛素的工作出了问题。正常情形下,胰岛素承担着将摄入糖分“安置”于细胞之内的职责,从而为身体供应能量。
但糖尿病人胰岛素要么不够用了,要么是细胞懒得理它,糖分就一直堆在血液里。这就像工厂里的仓库爆满,货物没法转出去,时间一长,血糖自然就高得离谱。
更要命的是,高血糖会让身体的血管和器官承受“甜蜜暴击”,久而久之,视网膜、肾脏、神经、心脏这些关键部位,都可能被血糖折腾得不成样子。
说回水果,很多糖尿病患者对它都有一种纠结的心情。
一方面,医生总说水果有营养,富含维生素,抗氧化效果好;另一方面,又担心吃了水果会让血糖失控。
其实,这两种想法都没错,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水果的“选择题”上。不同的水果,含糖量差别可是天壤之别,吃得对了,血糖也不会闹脾气;吃得不对,那血糖就是坐上了火箭,直接飞到天上去。
先说说那些“高风险”水果吧,排第一的肯定是干果类。
别看它们小小一颗,糖分却浓缩得让人怀疑人生。像葡萄干、红枣干这些,看着小巧精致,入口甜滋滋,但它们的含糖量高得离谱。
拿葡萄干举个例子,新鲜葡萄本来含水量高,糖分稀释得还算过得去,但一旦晒干,糖分直接浓缩到了四五倍。
也就是说,你吃一小把葡萄干,摄入的糖分可能比吃一大串葡萄还多。红枣干也是一样的道理,100克红枣干的含糖量能接近70克,这糖尿病人要是拿它当零食,那血糖怕是要直冲9.8开外了。
还有那些“自带甜味”的水果,比如榴莲和菠萝蜜,简直是糖尿病人的噩梦。
榴莲营养颇为丰富,然而其含糖量着实令人咋舌,每100克榴莲含糖量约在13% - 15%之间。关键是,榴莲的热量也高,吃个几瓣,糖分和热量都齐刷刷上去了。
这对糖尿病患者来说,简直是双重打击。菠萝蜜同样“致命”,它甜得让人停不下来,但里面藏的糖分也是相当吓人。
糖尿病患者要是管不住嘴,吃了这些水果,那胰岛素大概得急得跳脚:这活儿我真干不动了!
再一个就是水果汁。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疑惑,水果不是好东西吗?榨成汁喝不更方便吗?
问题就出在这“榨汁”二字上了。水果榨汁之后,膳食纤维被破坏了,剩下的几乎就是糖水。
比如你喝一杯橙汁,可能得榨三四个橙子进去,而糖分却完全被保留下来。关键是,水果汁很容易喝多,一杯两百毫升的橙汁,糖分含量轻松超过20克。
糖尿病患者喝下去,血糖飙升的速度可能比坐电梯还快。相比之下,吃一个完整的橙子,因为有膳食纤维的“缓冲”,血糖上升得没那么剧烈。榨汁这事儿,真不是糖尿病人能随便“放纵”的。
其实水果中的糖分对血糖的影响,还得看“血糖生成指数”(GI)。这个指数越高,水果吃进去后让血糖升高得越快。
比如西瓜,虽然含水量高,热量不算离谱,但它的GI却接近75,是水果里的“高GI选手”。
吃上一块西瓜,血糖能在短时间内嗖嗖往上窜。糖尿病患者可能觉得吃两块西瓜不过瘾,但这两块下去,血糖值的曲线图估计都能让医生眉头打结。
不过话说回来,也不是所有水果都得打入冷宫。
像苹果、草莓、柑橘这类水果,GI比较低,含糖量也适中,糖尿病患者少量吃点,问题不大。
尤其是苹果,膳食纤维含量高,吃了不仅不会让血糖飙得太快,还能帮助身体减缓血糖的吸收。这类水果就像是“糖友的好伙伴”,适量吃点,还能补充身体需要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关键是吃水果的时间和方式也得讲究。
糖尿病患者最好别空腹吃水果,尤其是含糖量高的水果,空腹吃下去,血糖的“飙升速度”堪比火箭发射。
更好的方法是搭配餐后吃,比如正餐后两小时,选一小块苹果或者一小碗蓝莓,既能满足嘴巴的需要,也不会让血糖折腾得太厉害。
说到这里,还得提一嘴运动。很多糖尿病患者光盯着吃什么,完全忽略了动起来的重要性。
适量运动有助于血糖代谢,可提升胰岛素敏感性,从而使身体能更高效地消解多余糖分。运动后再吃点水果,不仅不容易让血糖失控,还能给身体补充能量。
研究显示,饭后散步30分钟,对控制血糖特别有帮助。再加上水果的选择得当,血糖这个“调皮鬼”也会老实不少。
讲了这么多,那些“问题水果”是不是更清楚了?
不过还没完,有个特别有意思的问题值得深挖:含糖量低的水果,比如黄瓜和西红柿,会不会对糖尿病患者更安全?
别急,这个问题还得细说。虽然黄瓜和西红柿常被当作蔬菜,但它们其实是水果的一员。黄瓜含糖量极低,几乎对血糖没有啥直接影响。
西红柿糖分不高,却富含番茄红素,这一抗氧化物质能保护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也就是说,吃它们不仅不影响血糖,还能带来额外好处。
不过,西红柿最好别空腹吃,胃酸分泌过多可能会导致胃部不适。黄瓜就随意多了,甚至还能当个小零食。总结下来,这类“另类水果”反而是糖尿病患者的福音。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1]糖尿病忌口水果[J].工会博览,2022,(18):59.
9岁小孩突然每晚尿床,原因竟然是……
早上起床,
发现孩子“画”地图,
大概是妈妈们最糟心的事情了。
那么,
孩子几岁就不尿床呢?
2岁?3岁?
或者5岁?9岁?
又是什么原因让孩子尿床呢?
医学指导:广医附属中医医院内分泌科 何万辉
每晚尿床,原来竟是糖尿病!
9岁的小明,在今年暑假期间出现了反常的情况——尿床 ,而且几乎每晚都尿床 。9岁大的孩子居然突然开始尿床了,这就引起了小明父母的注意,于是,他们就带小明到广医附属中医医院儿科门诊就诊。
接诊医生让小明检查尿常规,结果显示其尿糖和尿酮体竟然都显示为强阳性,随后的抽血检查更是惊人:空腹血糖高达14.7mmol/L,糖化血红蛋白高达15.6%。 小明随后转至广医附属中医医院内分泌科就诊,并安排住院作进一步诊治。入院后,主管医生做进一步检查时发现,小俊已经并发糖尿病性酮症,幸好尚未恶化成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 经过规范使用胰岛素治疗,小明体内的酮症得到消除,血糖也趋于平稳。
主管医生询问小明的父母后得知,小明从五六岁时开始就表现出惊人的食量 ,每顿饭能吃下普通成年人的饭量。当时小明白白胖胖,家人都认为孩子吃得多、长得好。而从半年前开始 ,小明暂时跟随亲戚生活,体重逐渐减轻 ,当时父母觉得是生活环境改变引起小明的消瘦,所以未带他就诊。直到暑假,小俊回家后,体重仍未见回增,并且饮水量异常增加 ,父母还以为只是天气热孩子口干。随后小明接连出现尿床,这时父母才意识到孩子身体出现异常。
在进行更深入的检查后,医生发现小明体内胰岛β细胞功能尚存在,但谷氨酸脱羧酶抗体>2000U/mL。至此,谜底终于被揭开,小明罹患的是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
糖尿病的6大类型
世界卫生组织于2019年颁布了新的糖尿病分型标准,糖尿病被划分为6大类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混合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未分类型糖尿病、妊娠期首诊的高血糖。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属于混合型糖尿病的一种。
广医附属中医医院内分泌科何万辉主治中医师介绍,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具有发病早期症状隐匿、胰岛β细胞遭受缓慢自身免疫损害的特点 ,因而在发病早期不易被察觉,并且由于与2型糖尿病表现有相似之处而容易被误诊成2型糖尿病。
以小明的情况为例 ,孩子在五六岁时表现出超乎同龄正常儿童的食量,提示当时已经出现多食易饥症状;由于当时未引起家长注意,病情进一步发展,到八岁后出现体重下降;随着病情继续恶化,开始出现口干多饮和多尿(小明的遗尿正是多尿症状之一),至此糖尿病的“三多一少症状”(多食、多饮、多尿、体重减少)全部表现出来。从最早出现多食易饥,到“三多一少症状”齐全,经历了长达三四年的时间,这正是本病“隐匿性”的特点所在。
与2型糖尿病相比,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比较少见 ,而发生在青少年甚至儿童身上则更少见。根据国外学者Klingensmitn在2010年发表的研究结果显示,国外10~17岁青少年糖尿病患者中,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约占9.8%。尽管国内外均缺乏关于10岁以下青少年儿童中,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发病率的数据,但近年国内接连发布的多份权威文献,如《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中国儿童1型糖尿病标准化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0版)》等,均指出我国糖尿病患病人群正呈现低龄化趋势 。因此,青少年及儿童的糖尿病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何医师建议 ,家长除了在日常生活中要多注意孩子的变化之外,育儿观念也需与时俱进:孩子并非吃得越多越好,更不是长得越胖越好,如果孩子表现出明显超出正常同龄人的食量、体重、饮水量、排尿次数等情况时,应当引起重视,及早带孩子就医检查,以便及早发现问题、及早接受治疗,避免情况恶化。
来源: 广州卫健委
糖尿病若开始恶化,身体会出现四种症状,若发现一个,尽快去医院
本文内容根据权威医学资料及作者个人观点撰写,仅用于健康科普,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若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张阿姨今年58岁,退休三年,好静、喜欢种花,平时饮食也不算放纵。可最近她总说脚麻、手木,还以为是年纪大了血液循环不好。
直到有天早晨,她起床后感觉眼前发黑,差点摔倒,家人连忙带她去医院,一查才知道糖化血红蛋白已经飙到了9.8%。医生当场就说,这是糖尿病正在恶化,必须马上处理。
有些事,不是没迹象,而是太容易被忽略。尤其是糖尿病,表面看着平静,实则暗流涌动。它不像感冒发烧那么“热闹”,它是那种慢慢掏空人的病。很多人就是在“没事”“还行”的自我安慰中,被拖进了并发症的泥潭。
糖尿病一旦开始恶化,身体不会不反应。它会通过一些细节小声提醒你。但问题是,这些提醒往往太“日常”了,日常到你会觉得:“可能就是没休息好吧。”可就是这些“可能”,最容易耽误事。
像“手脚麻木”,很多人觉得是久坐了、压着了。可这很可能是高血糖引起的神经受损。神经系统是最怕糖的系统之一,尤其是外周神经,一旦血糖控制不住,它们会最先“喊疼”。这种麻,不是偶尔的,是持续的钝麻感,尤其在夜里更明显。
还有一个现象更容易被忽视——视力波动。有的人会突然觉得看东西模糊,以为是老花眼加重了,结果不是,是高血糖导致眼内液体渗透压变化,影响了晶状体。问题是,有时候模糊是间歇的,今天模糊,明天又好了,这种反复更容易让人放松警惕。但这反复,其实就是眼底在“告急”。
口渴频繁喝水听着很简单,谁不口渴啊?可糖尿病人的渴,不是普通的渴,是那种怎么喝都不解渴的渴。
因为体内高血糖会让水分被大量带出,身体就像个漏水桶,喝进去的水根本来不及利用就被排掉了。于是你又渴又累,水没到位,糖还高着。
最容易被当成“小事”的,是皮肤瘙痒和伤口愈合慢。很多人以为只是冬天干燥,或者年纪大了皮肤不好了。但如果一个小伤口总是不好,甚至有点感染的趋势,那就要警惕了。这类问题常常和微血管病变相关,糖尿病恶化时,毛细血管逐步受损,皮肤供血减少,愈合能力自然下降。
这些信号,不是“等着看”的信号,它们是身体在用力地告诉你:“我有点撑不住了。”尤其是那种“忍一忍就过去”的心理,非常容易让人错过关键节点。
糖尿病恶化不等人,它不是一步到位的坍塌,而是一点点的下沉,直到你发现,已经站不起来了。
高血糖状态本身就会破坏血管壁结构,让整个循环系统都处于一种“高压”状态。血液就像一条河,糖太多,就像泥沙太重,流速变慢,淤积加剧,最先受影响的就是末端——脚、手、眼底和肾脏。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糖尿病人会出现视网膜病变、肾功能异常、外周神经病变这些问题。
更复杂的是,糖尿病的“恶化”并不总是和血糖数值同步。有些人血糖看着还行,但其实身体已经在悄悄出问题了。比如空腹血糖不高,但餐后两小时异常升高,这种波动性大的血糖同样会带来伤害。长期忽视这种波动,就像在反复用锤子敲玻璃,哪怕每次不大力,时间久了也会碎。
脚就发麻;比如晚上总要起夜两三次,白天却喝水喝得停不下来;比如吃完饭后总是倦得不行,像是被抽走力气一样。都不是“严重”的症状,但它们往往意味着糖代谢出了问题。
还有一种情况更要小心:情绪波动大、容易烦躁或抑郁。这不仅是心理层面的事,高血糖本身也会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甚至干扰脑血流。有些人本来温和,突然变得易怒、焦虑,结果查出是血糖长期控制不佳。这不是脾气问题,是身体在抗议。
糖尿病的“恶化”不只是数字上的升高,更是身体功能的下滑。很多人习惯了“对付着”,觉得反正不疼不痒就没事,但真正危险的恰恰是“不疼不痒”。
糖尿病是那种不声不响就让你“掉层皮”的病,它不会大喊大叫,但会让你一不小心走进高血压、心梗、肾衰的组合套餐。
长期高血糖还会影响免疫系统的反应速度,让身体对感染的应对能力下降。很多人感冒拖得特别长、伤口总是红肿不退,其实背后很可能是糖尿病已经在悄悄影响免疫调节。而一旦感染控制不住,事情往往就复杂了。
所以如果身体出现了持续性手脚麻木、视力波动、异常口渴或皮肤瘙痒伤口愈合差这些症状,别再用“可能”“大概”“应该没事”去自我安慰。它们不是简单的小毛病,而可能是糖尿病在恶化的信号。早点查清楚,才有调整的空间。
糖尿病不是“老年病”,也不是“慢性病就慢慢来”。它需要及时、主动的管理和应对。不是等到真的合并症出现了才去“亡羊补牢”。那时候不是没用了,而是代价更大了。
血糖控制的关键,从来不是等它高了再去降,而是一开始就要稳住。饮食、运动、睡眠、情绪,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掉链子。不是靠药物单打独斗,而是靠整个生活方式的合围战。
糖尿病的恶化,从来不突然。只是你有没有认真听身体说话。
参考文献:
黄耀伟,张宏伟.糖尿病并发症的早期识别与干预研究进展[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6):412-416.
王晶晶,刘艳.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临床特征及早期筛查[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0,40(3):225-229.
周小梅,李志勇.糖尿病患者皮肤问题的临床观察与分析[J].中华皮肤科杂志,2022,55(7):489-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