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 腿软(糖尿病腿软无力能活多久)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来临 腿脚会出现3种异常

随着如今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压力的增大,患上各种各样慢性疾病的人越来越多,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糖尿病。

糖尿病属于较为典型的营养过剩疾病,该病虽然可以控制,但是大多数患者都需终身用药治疗。

糖尿病早期时,很多人都察觉不到,其实糖尿病在来临之前,就给身体发出多种信号了,只不过很多人都忽视了这些信号症状;这些信号症状在腿脚等处表现较为明显。糖尿病者腿脚会有哪些异常症状呢?

1.腿脚冰冷

人体内的血液是无时无刻不在流动的,通过心脏的跳动,会使血液流动到身体各个组织跟器官,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能量与营养物质。

不过若是患上该病,导致血糖过高,那么就会造成血液黏稠,影响血循环。

而腿脚又处于循环的最末端,当这些地方的血循环变慢时,就会导致腿脚无法获得充足的血液跟氧气,然后出现冰冷的症状。若是腿脚冰冷的症状频繁出现,那么就要重视起来了。

2.腿脚皮肤发干发痒

患者体内的血糖浓度过高时,就会导致血液过于黏稠,影响血液循环。

在这种情况下,人体中的毛细血管容易收缩,致使皮肤出现缺水、发干的症状。

当然除了发干症状外,患者还会有发痒症状。若是患者体内的血糖不降下来,这种症状就会持续很久。

3.腿脚浮肿

糖尿病者会因体内过高的血糖,影响血液循环,导致血液循环流动的速度变慢,影响废物跟垃圾的排出,然后导致废物跟垃圾在腿脚等处大量堆积,出现水肿的症状。

另外,因为腿脚处于肢体的最末端,所以这种症状也极为明显。

上述就是糖尿病者血糖过高时,腿脚可能会出现的三种异常症状。了解这些症状,可方便大家提前做好预防,及时发现治疗。

那么如何预防糖尿病呢?

1.健康饮食

大多数的糖尿病者都存在一定的饮食误区,总认为吃一些甜度不是很高的食品,就能够稳定好血糖。

其实生活中一些食物吃起来不是很甜,但是升糖的指数却非常高,如包子、馒头、米饭等主食。

这些主食里面的淀粉量特别高,容易在体内转换成葡萄糖,升高体内的含糖量。因此,糖尿病者平时需健康饮食,减少主食的摄入,多吃些蔬菜。

2.多喝水多运动

多喝水可以稀释患者体内的血浓度,加快血液循环的速度,帮助稳定血糖指数。

另外,若是在水中放入一些能稳定血糖的花草茶,如甘草、苦丁、枇杷叶等,也是能很好地促进新陈代谢,稳定血糖的。

而运动也能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毒素跟垃圾的排出,然后缓解糖尿病症状。

通过以上的介绍可以知道,糖尿病早期并不是不痛不痒的,患上该病的人腿脚会有浮肿、皮肤发痒发干、冰凉等异常症状。

发现这些异常症状时,患者需及时进行降糖治疗。治疗后,患者也需健康饮食,多喝水,多运动。同时,做好日常病情监测,每天多次测量血糖的水平。 (医说健康)

来源: 东南早报

上海交大发现,经常跑步的糖尿病患者,用不了多久,或有7大改善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不吃药,只跑步,糖尿病症状竟然慢慢缓解?”这听起来像是玄学,但真实发生在越来越多的糖尿病患者身上。最新研究显示:坚持跑步,竟然能让2型糖尿病出现7大关键改善,甚至影响病程发展。

这一结论,不是朋友圈的“养生鸡汤”,而是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临床研究,并得到《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等权威文件的理论支持。

跑步真的能“降糖”?比你想象的更靠谱

有人觉得,糖尿病是“吃出来”的,控制饮食就够了。但问题是,吃得再少,血糖还是高,为什么?
因为胰岛素抵抗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而跑步恰恰是改善胰岛素抵抗的“特效药”

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1.4亿人,其中大部分为2型糖尿病。吃药、打针、控制饮食,是他们的日常。

但一项发表于《中华糖尿病杂志》的研究指出,规律有氧运动能显著改善糖耐量、降低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跑步,是目前证据最充分、效果最明显的运动方式之一。而且它不仅仅“降糖”这么简单。

下面这7点改变,才是更值得被重视的

第一波改变:胰岛素“重新上线”了。2型糖尿病的核心问题,不是胰岛素没了,而是身体对胰岛素越来越“无感”。跑步能让肌肉“重新识别”胰岛素,提升细胞对它的敏感度。

通俗来说,胰岛素说话终于有人听了,血糖也就正常了而且研究发现,每周坚持150分钟中等强度跑步,就能显著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这个门槛并不高,平均每天20多分钟,走快点都算。

第二波改变:血糖不再“上蹿下跳”。不少糖友发现,即使控制饮食,血糖依旧忽高忽低。这其实是因为身体调节能力差跑步的好处是:

它不像药物只解决某一环节,而是从整体上提升身体调控机制,增强血糖稳定性长期坚持后,糖化血红蛋白能下降0.5%~1%,这可不是小数点,背后对应的是并发症风险的下降。

第三波改变:内脏脂肪悄悄减少。糖尿病不是“胖人病”,但肚子上的脂肪,是胰岛素抵抗的帮凶
很多人减肥只看体重,其实跑步更重要的是消耗内脏脂肪,而不是皮下脂肪。

上海交大团队的研究指出,内脏脂肪减少后,胰岛功能恢复速度会更快,血糖控制也更稳定。
这比你花几千块买保健品靠谱多了。

第四波改变:血压和血脂顺带也变好了。糖尿病和高血压、高脂血症常常“绑定”出现问题是,一个不好治,三个一起更难治而跑步的好处是:它不是“头痛医头”,而是三管齐下。

多项研究表明,规律有氧运动能降低收缩压5~10mmHg,降低甘油三酯,提升高密度胆固醇(好脂肪)水平。这意味着你不仅血糖稳了,心血管风险也随之降低。

第五波改变:睡得更香了,情绪也不崩了。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睡眠问题和情绪波动。
血糖高时烦躁,低时乏力,恶性循环。跑步能调节神经系统,改善睡眠质量,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

当心情变好,压力荷尔蒙皮质醇下降,血糖也就更容易控制不是心灵鸡汤,这是神经内分泌系统真实的反应机制。

第六波改变:腿脚变灵活,生活质量回来了糖尿病患者常常腿软、走不动,其实是微血管病变和神经损伤在作怪

持续跑步能改善下肢血液循环,预防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的周围神经病变。走路稳了,生活自理能力强了,生活质量自然也回来了。

第七波改变:用药量减了,甚至能“脱药”。这里必须强调:不是所有人都能停药,但用药量减少,是很多跑步者的真实经历。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糖尿病综合防控指南》中明确指出,生活方式干预是治疗的第一线,在早期阶段甚至可不立即使用药物。

如果在医生指导下,通过跑步控制住了血糖,部分患者的降糖药物是可以减少剂量甚至暂时不用的这也就意味着,副作用更少,费用更低,身体恢复更自然。

跑步虽好,但得“对路子”

不是跑得越猛越好。跑步对糖尿病有效,关键在“规律”两个字。《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建议:每周至少5天,每次3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慢跑、快走、骑车等。注意两个细节:

一是“中等强度”,不是气喘吁吁;二是“坚持”,一周跑一次没用。另外,空腹跑步容易低血糖,务必饭后1小时进行;血糖过高(>16.7mmol/L)或过低(<5.6mmol/L)时不建议运动。

不跑的人,可能永远不懂身体能多强大

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身体早早“退役”。你以为跑步很累,其实比躺在病床上舒服多了。给自己一次机会,从今天开始,用脚步,把身体“跑回来”。长期坚持跑步,不只是在“控糖”,更是在“控风险”、在“延寿”。

参考文献

①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4): 315-409.
②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糖尿病综合防控指南(试行)[Z]. 2022.
③ 中华医学会运动医学分会. 运动对糖尿病的干预共识(2021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6): 482-491.

老年糖尿病患者下肢无力可能因血糖控制不良

近日,62岁的李师傅将一面锦旗送至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感谢谢大夫以及全科医护人员细心照护。

李师傅有糖尿病、肾病、冠心病、脑梗塞病史。近日,他出现双下肢无力及水肿,难以站立及行走。

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排除其新发脑梗塞,内分泌科谢豪杰副主任医师及科内专家全面评估患者身体状况,制定详细的治疗方案,给予胰岛素泵平稳控制血糖,改善患者心肺功能,同时结合患者舌苔黄腻等中医证候特点给予中药汤剂内服、针灸健脾补肾利水,双下肢中药塌渍等治疗。

经过为期两周的全面治疗,患者双下肢无力明显好转,可自由活动,双下肢水肿逐渐消退,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据谢豪杰介绍,老年糖尿病患者双下肢无力大多因血糖控制不良,首先需让患者血糖尽快平稳达标,然后辅以中医药治疗。(樊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