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 发胖(糖尿病发胖的原因有哪些)

杏林通鉴 0
文章目录:

发现糖尿病时身体消瘦,最近又开始发胖咋回事?2个原因值得关注

本文2074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我爸原本因为糖尿病瘦了一圈,这段时间饭量没变,体重却在飙升,是不是病更严重了?”

这类困惑,很多糖尿病家庭都不陌生。确实,有些人在确诊糖尿病时体重明显下降,但没多久又开始发胖,甚至胖得比以前还快。这到底是好转的信号,还是隐藏着更大的危险?

别急着下结论,糖尿病人“先瘦再胖”这事儿,真没那么简单。

一、糖尿病刚发现时为啥人会瘦?

很多人都是因为“突然变瘦”去医院检查,才查出血糖异常。这个过程并不是巧合,而是糖尿病的典型表现。

血糖升高不是因为吃糖多,而是身体用不了糖。胰岛素出了问题,血糖进不去细胞,只能在血液里打转。细胞缺了能量,就开始“拆家”——分解脂肪、肌肉来维持运转,这就是体重急剧下降的原因。

尤其是1型糖尿病或病情控制差的2型糖尿病,短时间内消瘦特别明显。国家糖尿病中心数据显示,约有35%的糖尿病患者在初诊时伴有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

二、控制血糖后又开始发胖,是不是恢复了?

很多人以为瘦是病态,胖就是恢复。但在糖尿病人身上,这种思路可得反着看。

一开始的体重下降,是因为血糖控制不住,身体在“燃烧自己”,但一旦正规治疗、血糖趋于稳定,能量重新被吸收,体重自然会回升

这时候发胖,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原因:

第一种情况:身体恢复了,体重回升是“补回来”

如果糖尿病确诊前体重掉得很快,说明身体已经严重“消耗”。治疗一段时间后,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让身体重新利用葡萄糖,营养吸收恢复,体重自然反弹一些,这属于合理现象。

但重点来了,这种情况的体重增加是有限度的大多数在最初的3-6个月内回升5-8公斤后趋于稳定,不会持续发胖。

第二种情况:血糖稳定了,但人开始吃多、动少,发胖是“吃出来”的

控制血糖后不等于可以随心所欲。有些人觉得“血糖不高了,可以放心吃”,结果饭量变大,运动却没跟上,体重就像吹气球一样往上飙。

更危险的是,糖尿病人发胖,脂肪多积在腹部,这种被称为“中央性肥胖”的体型,会让胰岛素抵抗更严重,血糖控制更难,甚至诱发并发症

中国2型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超过60%的患者存在腹型肥胖问题。这说明,不是胖了就好了,而是胖得不对路

三、真正该警惕的,是“发胖背后的异常”

如果你发现自己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

明明饮食没有明显改变,体重却持续上升;

胃口变好,但总觉得累、乏力、爱睡觉;

血糖控制越来越困难,用药剂量不断上调;

那就要小心了,这种体重增加,可能是疾病在“反扑”。

1. 药物副作用引起的体重变化

有些降糖药会影响体重,比如:

胰岛素:促进葡萄糖进入脂肪细胞,摄入多余能量更容易囤脂肪;

磺脲类药物:刺激胰岛素分泌,可能引起食欲增加;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如罗格列酮):虽然能改善胰岛素抵抗,但常见副作用之一就是体重增加;

这时候不能盲目停药,而是应该及时就医,更换不影响体重的降糖方案,例如SGLT-2抑制剂或GLP-1受体激动剂等。

2. 胰岛素抵抗加重,血糖控制变差

体重一升高,脂肪细胞分泌的“坏激素”会干扰胰岛素工作,这就像“本来胰岛素就少,现在还不上班了”,直接导致血糖控制越来越不理想。

研究表明,腹部脂肪每增加5公斤,胰岛素抵抗风险可上升15%以上。所以,发胖可能是控制失败的前兆,不是康复的象征

四、糖尿病人发胖,该怎么处理?

别等体重破百才着急,“胖”这个问题,本质还是生活方式的信号灯。

该吃的吃,不该吃的别碰;该动的时候就别躺。

1. 控制“看不见”的热量

糖尿病人最容易忽略的,是“隐形热量”,比如:

粥、面汤看着清淡,升糖快;

无糖饮料不含糖,但含有高热量代糖;

水果量不控制,再健康也能变“增肥剂”。

建议:每天总热量摄入控制在1800-2000千卡以内,根据医生指导制定个性化饮食。

2. 选择“减肥不减营养”的运动

不是所有运动都有效,糖尿病人更适合低强度、长时间、规律性强的运动,比如快步走、太极、游泳等。

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每次30分钟以上,至少5天/周,这是《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推荐的标准。

3. 建立“体重-血糖同步监测”机制

别只盯着血糖计,体重秤、腰围尺也要用起来

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

体重变化:每周波动不超过1kg为宜;

血糖 体重 饮食 运动记录本,一目了然,医生也能更好调整方案。

五、别让“发胖”成为糖尿病的拐点

糖尿病不是胖子的专利,也不是瘦人的保护伞。发胖这件事,在糖尿病人身上,既可能是治疗效果的体现,也可能是健康失控的信号。

关键在于:你是否真正理解了自己的身体变化。

别让“瘦了就是病,胖了就放心”的误区,耽误了真正该注意的健康管理。

照顾好身体,不仅是吃药的事,更是每一口饭、每一次运动、每一次检查的积累。


资料来源:

①.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

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R].2020.

③.李晓燕,张春燕.糖尿病与体重管理[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3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糖尿病人越吃越瘦?6个科学增重法,增肌不升糖还提抵抗力

吃得比别人还多,却越吃越瘦?不是健身达人那种“练出来的瘦”,而是那种干巴巴的、没精神的、脱了衣服都能数肋骨的瘦。

明明早中晚三餐都没落下,还加了点心、夜宵,甚至有时饿得发慌,可体重就是纹丝不动,反而腰围越来越细,脸色越来越差,朋友见了都说你是不是身体出问题了。你说不是,就是糖尿病

这就让人疑惑了,糖尿病不是说控制饮食、少吃、多运动吗?怎么有些人反而越吃越瘦?按理说糖尿病人不该更胖才对吗?难道这不是个好事?

更轻不是压力小了吗?但你有没有想过,这种“瘦”,可能是身体在警告你,它正在偷偷“消耗自己”。

你以为自己在控糖,身体其实在“拆家”。肌肉在流失,免疫力在降低,身体脂肪也在逃跑。久而久之,别说控糖了,连走一段路都开始喘,晚上开始频繁感冒、容易疲劳,体温一降就咳嗽,饭量大了,血糖高了,反而更虚了。这不是控糖,这是“透支”。

说到底,这种越吃越瘦,是因为营养摄入不平衡,更是因为代谢紊乱在作怪。胰岛素用不上,葡萄糖进不了细胞,身体就开始分解脂肪、拆解肌肉当“燃料”。一边吃,一边瘦,一边血糖还居高不下,恶性循环就这样开始了。

那么问题来了:糖尿病人到底能不能增重?能不能练肌肉?能不能一边吃得好、一边血糖稳、一边抵抗力还上升?答案是,当然可以。前提是,要用对方法。

很多人一听“增重”,脑子里就浮现出“吃脂肪、吃甜品、多摄入碳水”的画面。那是对普通人来说的增重方式,对糖尿病人来说,这种做法无异于火上浇油。

你想长肉,它帮你涨血糖;你想练肌,它让你住院。真正对糖尿病人有益的增重方式,核心是平衡,是科学,是一点一滴的调节,而不是猛吃猛补。

首先要明确一点:糖尿病人不是不能增重,而是不能盲目增重。如果你把“重”理解为“脂肪堆积”,那不仅帮不上忙,反而可能加重胰岛素抵抗。但如果你理解为“提高肌肉量、优化身体成分”,那就是正道。

肌肉,才是控糖的天然武器。它像个血糖“吸尘器”,能帮助把血糖吸收进细胞、消耗掉。肌肉越多,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就越高,糖代谢就越顺畅。换句话说,别去迷信什么辅助食品、神奇茶饮,先把肌肉养起来,控糖这件事你就赢了一半。

那怎么做才能做到既增肌又不升糖?这里就涉及我们今天的重点:科学增重的6个关键方法。不是靠吃撑,不是靠补药,而是靠“吃对、练对、睡好、调节稳”。

首先是蛋白质摄入。对糖尿病人来说,蛋白质就是建造肌肉的砖头。不是让你天天吃肉,而是学会分布式摄入。

每一餐都要有蛋白质,哪怕一小块豆腐、一勺鸡蛋液、一杯无糖酸奶,都比空着肚子吃主食强。别等到晚饭才猛补,那样不但吸收差,还容易造成血糖波动。

这里要注意一点,摄入蛋白质时,记得搭配低升糖指数的碳水,比如燕麦藜麦糙米饭。这些东西虽然是碳水,但释放速度慢,能让血糖升得更平稳,不至于飙高。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糖友吃了半碗白米饭血糖就飙,而吃一碗藜麦反而稳如老狗。

接下来是运动。别怕运动会让你更瘦,关键看你怎么练。糖尿病人最怕的是“有氧过量”,最需要的是“力量训练”。哪怕只是一个水瓶做哑铃,一天做三组弯举,也是对肌肉合成的刺激。

肌肉不长,是因为你从没真正给它“任务”。坐在沙发上想着长肌肉,就像光喊口号想赚大钱,不现实。

有人会说,我年纪大了,练不动,走两步都喘。那你更要练。肌肉量下降是糖尿病老年人衰弱的主因之一,不练就会掉,掉了就更虚,虚了就更不想动,最后只剩一副“骨架”。练得轻、但一定要练。

说到这里,有人开始担心了,那补蛋白会不会伤肾?确实,如果肾功能已经受损,蛋白质摄入要更谨慎。但如果肾功能正常,适量增加蛋白反而有助于身体修复。关键在于“适量”,不是猛吃鸡胸肉、猛灌蛋白粉,而是日常饮食中均匀分配。

再说一个很多人忽略的点——睡眠。越是血糖不稳的人,晚上越是睡不好?其实原因是双向的。

睡不好,会影响胰岛素敏感性,让第二天血糖更难控;血糖波动大,又会让夜里起夜、口渴、心悸,导致睡不好。这就成了“睡不稳—血糖高—睡不稳”的死循环。想要增重,睡眠必须稳。

晚上睡前别饿肚子,也别吃太饱。可以来点低糖高蛋白的小点心,比如一小杯无糖豆浆搭配一点坚果,这样既能防止夜间低血糖,又不至于升糖太快。这个小细节,能让你一夜安稳、肌肉修复更高效。

还有一点很关键,那就是情绪。有研究发现,慢性压力、焦虑、压抑,都会影响肾上腺素

质醇水平,进而干扰血糖和代谢。说白了,你越焦虑,身体越容易“燃烧自己”,哪怕你吃再多,它也不会好好吸收。情绪管理,不是玄学,是非常实在的“代谢调节器”。

所以糖尿病人要想健康增重,不是“多吃”这一个动作就行了,而是要从吃、练、睡、情绪全方位调整。别再把“瘦”当成控糖的标志,真正的健康,是有力气、有肌肉、有精神的“稳重”。

最后记住一句话:你不是吃得不够,而是没吃对;不是练得不多,而是没练准;不是睡得不少,而是没睡稳。糖尿病不是终点,只是需要你更聪明地对待身体。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
[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健康中国行动——合理膳食行动方案(2019-2030年).

糖尿病人越吃越瘦?5个科学增重法,增肌不升糖还提抵抗力

说起糖尿病,大家脑子里第一反应是啥?不能吃甜的,不能吃米饭,油也得少碰,最好饭都别吃了。

结果呢?不但血糖没稳住,身体还像泄了气的皮球,一天瘦一圈,家里人看着都心疼,自己照镜子都吓一跳——这哪是减肥啊,这是“掉肉”!

可话又说回来,糖尿病人真的只能越吃越瘦,越瘦越虚吗?这误会可大了。糖尿病不是不能吃,而是得“聪明地吃”

就像管账一样,花钱不是罪,乱花才是。吃饭也一样,吃对了就是补,不对那才叫罪过。

很多人觉得,糖尿病人要控糖,干脆就不吃主食,不碰油脂,天天啃菜叶子,活得跟“兔子”差不多。

结果呢?肌肉没了,抵抗力也垮了,走两步就喘,感冒发烧找上门,血糖反而更不稳。为啥?身体撑不住了,基础代谢降了,胰岛素的敏感性也跟着糟糕。

这不是控制糖尿病,这是把自己“控”进医院去。真正的科学控糖,是让身体“稳”,不是让身体“空”。

尤其是那些本身就偏瘦的糖尿病人,拼命减重只会“减掉”健康,最后糖也没控住,肌肉也流失了,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来,说点干货。糖尿病人想健康增重,不是瞎吃瞎补这么简单。吃得多不等于吃得对,吃得对才能吃得稳

这个事儿,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但关键就那么几点:选对营养、掌握时机、搭配合理、不搞极端、坚持科学。

有人问,吃多点肉不就增重了吗?可问题是,脂肪也跟着来了,肝脏一累,胰岛素一堵,血糖就像脱缰的野马

想靠吃蛋糕、喝果汁增重?那就更离谱了,这等于往火上浇油。糖尿病人增重,拼的是“肌肉”,不是“肥肉”。

为什么要增肌?因为肌肉是身体的“糖库”,它能帮你把血糖锁住,不让它乱跑。

肌肉多了,胰岛素的工作就轻松了,血糖也更容易稳定。反过来,肌肉少了,哪怕饭吃得再少,血糖也可能飙上天。

说到这儿,得拉点生物知识出来压压场。人体的葡萄糖主要储存在肝脏和肌肉里。而肌肉的储糖能力,比肝脏还强。

糖尿病人如果肌肉流失严重,身体就像一个没有仓库的工厂,糖一进来就乱飞,胰岛素也没地方施展拳脚。

肌肉不光是储糖仓库,还是免疫系统的“后勤部”。增肌不光能帮你控糖,还能提升抵抗力,减少感染、延缓并发症。这不是一箭双雕,是一箭三雕,雕得那叫一个稳妥。

那怎么吃才能既增肌又不升糖?这就得讲科学了。蛋白质得吃够,但不是猛吃。很多人一听蛋白质有用,就卯起来吃肉,结果胆固醇飙升,肾脏也吃不消。

正确做法是:适量、分散、优质。也就是说,把蛋白质分到三餐里,选择更容易吸收的种类,比如鱼类、豆制品、鸡蛋白等。

再来是碳水,听起来扎心,但碳水不是“洪水猛兽”。糖尿病人不是不能吃碳水,而是要吃对、吃稳

精细米面当然不推荐,但全谷类、杂粮、含膳食纤维的粗粮,反而能慢慢释放糖分,避免血糖一飞冲天。

这里就涉及到化学原理——食物的升糖指数(GI)。GI低的食物释放糖分慢,血糖上升更温和,不容易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

糙米、燕麦、藜麦,这些都是低GI的好东西,吃了饱得久,还不容易发胖。

脂肪也不能一棒子打死。关键在于选“好脂肪”——不饱和脂肪酸,比如说坚果里的、鱼油里的,这些脂肪反而能抗炎、保护心血管。

适量摄入,还能增加热量来源,帮你增重更自然。

说了这么多,别忘了“动”也是关键。光吃不练,那叫“喂猪式增重”。科学运动,尤其是抗阻训练,是糖尿病人增肌的加速器

哪怕是每天做点简单的力量动作,比如靠墙深蹲、哑铃举举,都能刺激肌肉生长,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从心理学角度看,体重下降会让人焦虑,尤其是瘦得太快的糖尿病人,容易陷入“是不是病情恶化了”的恐慌。

长期焦虑又会激活身体的应激系统,让皮质醇升高,这个激素一高,血糖也跟着跳舞。结果呢?又瘦又焦虑,恶性循环。

稳住情绪,也是控糖的“隐形战场”。保持规律生活、适当社交、多晒太阳,都是提升幸福感、改善代谢的“小妙招”。别小看这些日常习惯,它们比啥“偏方”都靠谱。

说到底,糖尿病人不是不能胖,而是不能“乱胖”。要胖得有章法,胖得有质量,胖得不伤身。这一胖,得是“肌肉型选手”,不是“泡沫型胖子”。

科学增重的核心,不是吃得多,而是吃得巧、动得明白、心态稳当。说白了,就是“营养、运动、情绪”这三大支柱,得搭好结构,才能支起一个健康的身体。

现在再回头看“越吃越瘦”这事儿,其实不是吃得多,而是吃得乱。

糖尿病人想增重,不是靠一顿猛补,而是靠日积月累、科学安排。就像盖房子,地基不打牢,越往上盖,越危险

所以啊,别再“谈吃色变”,别再“以瘦为荣”。糖尿病人要学会“精吃”、敢吃、会吃,吃得有智慧,吃得有肌肉,吃得有抵抗力,才是王道。

身体是自己的,健康也是自己的,这份“胖”得明白,活得才踏实。

参考文献:

[1]钟雪梅,陈敏,凌雅韵,等.二甲双胍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肌少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25,36(06):732-736.

[2]陆菁,郭玉峰.糖尿病合并营养不良的临床评估与干预策略[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16(02):123-127.

[3]邹丽萍,王强.老年糖尿病肌少症与营养管理的研究进展[J].实用老年医学,2023,37(11):1114-1118.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并结合作者个人观点撰写,仅作健康科普使用,不构成诊疗依据,若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