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4期(糖尿病4期怎么治疗)
- 1、“糖尿病人有4坎,熬过就长寿”:4坎指的哪四年?50岁后请重视!
- 2、糖尿病4大结局已经不可避免,65岁以上的老年人尤其要注意
- 3、“糖尿病人有4坎,熬过就长寿”:4坎指的哪四年?50岁后请重视!
“糖尿病人有4坎,熬过就长寿”:4坎指的哪四年?50岁后请重视!
►
本文1870字 阅读4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陈阿姨今年刚满60岁,查出糖尿病已经第8个年头了。她说,刚确诊那会儿,心里就像被判了“缓刑”,每天都提心吊胆。但她也发现,身边很多糖尿病人,熬过了几个关键年份之后,身体反倒比以前更稳定,精神也更好。医生告诉她,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些悄无声息找上门的并发症,而这些并发症,往往在几个关键时间节点集中爆发。
很多人都说,糖尿病人有“4道坎”,熬过就能稳住病情甚至延长寿命。那么,这4道坎到底是哪几年?为什么说50岁之后一定要特别重视?今天我们就来讲明白这个事。
第一坎:确诊后的第一年
很多糖尿病患者在刚确诊时并没有太多症状,甚至是体检时才偶然发现的。于是,轻视成为了第一个“陷阱”。
这第一年,其实是决定病情走向的关键一年。如果不能在这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控糖意识,很多人就会陷入“拖延治疗—血糖波动—并发症早发”的恶性循环。
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指出,糖尿病一旦确诊,应立即开始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并进行血糖、血脂、血压的三重管理,前6个月的控制效果,影响整个糖尿病的发展轨迹。
如果第一年控制好了,很多人可以实现“糖尿病稳定期”的过渡,甚至减少药物依赖;但如果控制不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可能在2~3年内提前到来。
第二坎:确诊后第5年
不少患者到了第5年,开始陆续出现糖尿病并发症的“前兆”。
这时就像一座十字路口,是继续稳定,还是走向病情恶化,全看前几年是否管理到位。
有研究显示,糖尿病确诊5年后,约有30%的患者会出现肾功能下降,20%出现神经病变,15%出现心血管问题。如果这时还没有定期体检、监测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等指标,可能会错过最佳干预时机。
此外,很多患者在这个阶段开始“审美疲劳”,对控糖产生松懈,饮食、运动、用药都开始打折扣。而这个阶段,身体的代谢能力也在下降,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一旦松懈,血糖就容易失控。
第三坎:确诊后第10年
不少糖尿病人到了10年这个“老病号”阶段,自觉“经验丰富”,但事实上,这是并发症开始“集中爆发”的高发期。
《中国糖尿病并发症流行病学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在第10年时,心脑血管事件风险增加近2倍,糖尿病足、失明、肾衰等慢性并发症发病率大幅上升。
这个阶段,很多人可能已经不只是糖尿病一个问题了,而是伴随着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等多病共存状态,管理难度大大提升。
更危险的是,糖尿病的神经病变让很多人对身体的“报警信号”变得迟钝,比如心梗、脑梗前的预警没能及时察觉,结果一发就是大病。
所以,确诊10年绝不是“过关”了,而是要启动更细致、更严格的综合管理策略,不能有丝毫松懈。
第四坎:确诊后第15年或患者年龄超过70岁
到了这个阶段,糖尿病的杀伤力真正开始体现。长期高血糖对器官的慢性损伤已积累到临界点,身体的恢复能力也明显下降。
研究显示,糖尿病病程超过15年的患者,发生严重并发症(如糖尿病肾衰、心衰、糖尿病足截肢等)的概率显著升高,甚至影响生活自理能力。
而且,70岁以上的糖尿病老人,往往还伴有认知功能下降、营养不良、跌倒风险上升等问题,一旦发生感染、低血糖、急性心衰等突发情况,死亡率也随之升高。
但这时候,我们的目标也转变了:比起“降糖”,更重要的是“保命”,防止低血糖、维持营养、保障生活质量才是关键。
那么,如何安全跨过这4道坎?
第一,血糖不是唯一指标,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血压、BMI、尿蛋白都要看。
第二,饮食不是节食,而是结构调整。多吃粗粮、蔬菜、优质蛋白,控制总热量。
第三,运动不是跑马拉松,哪怕每天快走30分钟,也能明显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第四,心理状态不能忽视,焦虑、抑郁会影响内分泌,干扰控糖效果。
第五,体检要全面,每年至少做一次眼底检查、足部检查、肾功能评估。
写在最后:
糖尿病是慢病,但不是“等死”的病。关键是你要知道,哪几年要特别当心,哪些问题不能拖着不管。
很多人说:“糖尿病是陪你走一辈子的病。”但你可以选择它是安安稳稳地陪着你,还是哪天突然“翻脸”。
50岁以后,尤其是过了头几个关键节点,真正的健康从来不是靠运气,而是靠认知、行动和坚持。
熬过这4道坎,不只是活得长,更是活得好。
参考资料:
[1] 国家卫健委.《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 王丽娟等.《我国糖尿病并发症流行病学现状分析》.《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3年.
[3]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3年中国糖尿病流行状况报告》.
糖尿病4大结局已经不可避免,65岁以上的老年人尤其要注意
谁说糖尿病只是“不吃糖”的事?看看你家老王,早上泡脚泡到腿麻,下午打麻将手抖得发牌都发错,晚上看电视眼前一黑,以为是电视坏了,结果是自己血糖高到快“断电”。
糖尿病就像一个穿着马甲的间谍,表面看着温和,背地里却在悄悄“瓦解”你身体的每一个系统。尤其是65岁以上的老人,一旦沾上糖尿病这根“甜蜜的导火索”,迎接他们的往往不是一场简单的慢病,而是四个结局里任选其一的“慢性灾难”。
糖尿病的四大结局,已经像定时炸弹一样悄悄安放在很多老人身体里。但不是每个人都意识得到。有人以为吃点药就能稳定,有人说我不吃甜食我没事,还有人觉得血糖高一点也不痛不痒——结果呢?
眼睛瞎了,肾也衰了,脚趾烂了,心梗脑梗排着队来。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你家餐桌上、菜市场里、邻里之间最真实的现状。
一个67岁的男性患者,患糖尿病12年,自以为控制得不错,没想到因视力模糊就诊,发现已经发展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晚期,双眼几近失明。此人无吸烟史,体型偏瘦,无高血压,但血糖多年波动较大,未定期检查眼底。
这四个结局,一个比一个沉默,一个比一个致命。第一个是视网膜病变,悄无声息地夺走光明;
第二个是糖尿病足,脚底破个小口子,能烂到截肢;
第三个是糖尿病肾病,肾脏悄悄“罢工”,洗肾成了常规项目;
第四个是心脑血管并发症,心梗脑梗说来就来,连个招呼都不打。
是不是觉得这几个听着都像某种“终极大招”?可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它们不是“最终可能”,而是“高概率发生”。
为啥糖尿病在老年人身上更容易“变本加厉”?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在这一点上,出奇一致。西医告诉你,老年人血管弹性差、代谢能力弱、胰岛素敏感性下降,糖尿病在他们体内如虎添翼;而中医更直白,说是“年老肾亏、脾虚生湿、湿聚化热,热灼津液成糖”,听起来像一锅煮糊的汤,就是那种怎么捞都来不及的局面。你以为你在控制血糖,其实糖已经在控制你。
最大的问题是,大多数老年人对糖尿病的理解,停留在“不能吃糖”这四个字上。他们不知道,白米饭、馒头、粥、面条,这些看似“清淡”的主食,升糖速度比可乐还快。你以为自己在养生,其实是在“养病”。
一碗热腾腾的白米粥,入口柔软,暖胃又安心,但它在血糖面前,是一颗“软炸弹”。血糖像个小孩,吃了这口粥之后,撒欢地在你血管里跑,一不小心就撞翻了眼底血管、踢坏了肾小球、踩破了脚底皮。
误区之一,就是“我不胖,我不怕”。很多瘦老头老太太总觉得糖尿病是胖人的专利,其实胖和糖尿病只是表面上的“亲戚”,瘦人得糖尿病一样猛。尤其是老年人,随着肌肉量下降、胰岛素抵抗上升,即便看着“清瘦”,体内早已风起云涌。就像房子外表光鲜,屋顶上却早已漏水发霉,只是你没察觉罢了。
那怎么办?先别急着求神拜佛,生活方式才是第一道防线。不是说戒糖就够了,而是要重新认识“糖”的本质。面食、米饭、甜味水果、果汁、甚至你以为“健康”的粗粮饼干,只要进了胃,都会变成葡萄糖。你不是在吃饭,你是在喂养你体内的“血糖怪兽”。
饮食不光要控糖,更要控“升糖速度”。同样是吃一碗米饭,不如换成一碗冷饭加杂豆的小米饭,配点蔬菜和蛋白质,血糖就没那么容易坐过山车。这不是自律,这是自救,是给未来争取一个不被糖绑架的可能。
再来说说运动。很多老年人一听要运动,立马摇头:“我这腿脚不行了,走路都费劲。”但问题是,不动,才更不行。哪怕只是每天坐着搓搓脚心、动动手指、扶墙踱步,也比整天葛优躺在沙发上强一万倍。糖尿病是个“懒得动”的惩罚者,它最怕你动起来,它最怕你不再给它机会作妖。
糖尿病的调理,不止是身体的事,更是心理的自我管理。很多老年人一旦确诊,就陷入“自暴自弃型养生”:要么天天熬鸡汤补身体,要么干脆破罐破摔,觉得活一天算一天。最怕的不是病情本身,而是对生活的放弃感。
糖尿病不是绝症,它更像一个“行为记录仪”,你吃得怎样、动得多少、心情好坏,它都记得清清楚楚,然后用血糖来告诉你:你最近过得不太行。
让我们再回到四大结局。你以为它们是糖尿病的终点,其实它们只是开始。视网膜病变带来的不仅是失明,还有生活独立能力的彻底崩塌;糖尿病足不只是烂脚,而是失去行走自由、社交圈断裂、整个人生节奏被打乱。
肾病不仅仅是洗肾,它是身体“清洁系统”的罢工,毒素累积,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整天像背着一包沙子在生活;而心脑血管的出事,更是下一秒能不能活着回来的赌博。
现在你该明白,糖尿病不是“甜蜜的烦恼”,它是慢慢榨干你生命质量的“生活黑洞”。尤其对65岁以上的老年人,它不是慢病,而是一场慢性“解构手术”,从眼睛到肾脏,从神经到心脑,像一群幕后黑手,悄悄拆解你身体的每一块拼图。
但命运从来不是写死的剧本。只要你不放弃生活对你的期待,不放弃对身体的尊重,不放弃对自己未来的掌控权,哪怕糖尿病已经敲门,你也可以选择不让它进门。不是去逃避,而是去面对;不是去战胜,而是去驯服。
中国的传统智慧里讲“医食同源”,意思是,你每天吃下去的,是药也是命,也是你和糖尿病之间的谈判筹码。你怎么吃,它就怎么反应;你怎么活,它就怎么表现。别再把糖尿病当作别人家的事,它早就在你家的米缸、菜篮子、饭桌上埋好伏笔了。
从今天起,别再只关心血糖高不高,而是要关心血糖在你身体里带来的“连锁反应”有没有被你及时发现。别再觉得老了就无所谓,正因为老了,你更要活得清楚、走得稳、看得清、睡得好。这不是为了长寿,而是为了活得像个不被糖定义的人。
参考资料: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2.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黄帝内经》现代解读
3.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3年第4期,糖尿病并发症流行病学研究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糖尿病人有4坎,熬过就长寿”:4坎指的哪四年?50岁后请重视!
哎哟,糖尿病这事儿啊,说轻了是“富贵病”,说重了,是个慢性消磨人的“隐形杀手”。它不像感冒咳嗽,来得猛,去得快;它是那种“温水煮青蛙”的主儿,一点一点地,把你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都“打包”进它的统治里。
很多人刚查出来糖尿病,还一脸轻松——“不就是血糖高点嘛,吃药就好了!”可你要是这么想,那可真是“拿刀割火腿——细致入微地作死”!
糖尿病啊,不是你“治”它,而是你要“养”它,像养一头脾气倔的驴,一不留神,它就蹦出来踢你一脚。而且啊,糖尿病人过了50岁,有“四个坎”是必须得迈的,每一个坎都是“拦路虎”,熬过去,能活得像老槐树一样枝繁叶茂;熬不过去,可能悄无声息地就被糖“吞了”。
这是最容易翻车的一年,糖尿病人最爱犯的毛病就是“嘴上说管住嘴,手上还在夹麻花”。
甭管是二型糖尿病,还是胰岛素抵抗,刚查出来那会儿,很多人反而松了口气,觉得“哦,查出来了,吃点药不就行了?”甚至还有人说,“医生说我是‘轻度’,不严重!”这就像有人被查出高血压,转头就在火锅店吃得热火朝天一样——你不怕病,病可怕你呢!
这时候,药物登场了。降糖药里那位“老大哥”叫二甲双胍,人送外号“糖尿病界的黄牛”,性子倔、脾气直,一上来就往肝脏里喊话:“别再做葡萄糖了!”还得吩咐肌肉细胞:“你们多点吸糖的觉悟行不?”——它不温柔,但实用。副作用也有,肠胃不舒服是常事儿,可人家就是“苦口良药”。
但问题是,很多人吃了几天二甲双胍,血糖一降,就开始作妖了——该吃的还吃,不该吃的也吃了,还嫌药多,偷停药。你说这不就是“明明是脚痛不走路,非说是鞋不合适”的路子嘛!
这个“轻敌坎”,能不能迈过去,全靠你有没有“认命”的决心。不是投降的命,而是你得认清:你就是糖尿病人了,你和糖这辈子“断不了关系”,得处好这个“室友”。
第二个坎:确诊后的第5年,叫“并发症坎”这时候,糖尿病就不再是“血糖高”那么简单了,它开始动歪心思了——从“明着打你”,变成“背后捅刀子”。
咱说句扎心的,糖尿病不是死于高血糖,而是死于并发症。五年,是个分水岭,很多人这时候开始陆续出现视力模糊、脚麻、尿蛋白、伤口不愈合……你以为是老了,其实是糖在“下黑手”。
这个阶段,糖尿病像个“地下党”,悄悄地渗透你的肾、小血管、神经系统,最怕的就是你还蒙在鼓里。眼底一查,毛细血管破裂了;尿检一看,微量白蛋白上来了;脚一碰,没感觉了。
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这“三兄弟”一上桌,谁也别想吃好喝好。
这时候,降糖药已经不够用了,得配合降压药、调脂药一起“打群架”。降压药里那位“温柔大叔”叫缬沙坦,他不像二甲双胍那么暴躁,性格很细腻,一边降压一边护肾,是肾脏的“贴心棉袄”。
还有他兄弟——贝特类降脂药,专挑血脂里的“坏蛋”下手,把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压下去,让血管畅通点,别老堵成“豆腐渣”。
如果说前五年是“养生”,那么五年后就是“修复”。能不能挡住并发症这波“围攻”,得看你早年下没下功夫。
第三个坎:确诊后的第10年,叫“心血管坎”糖尿病人到这时候,心脏开始唱“独角戏”了——不是跳得快,而是跳得不稳了。
很多老人心梗发作前一点征兆都没有——为啥?因为糖尿病把痛觉神经给麻了。“无痛性心梗”就是个隐形炸弹,来了不打招呼,走了不留余地。
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显示,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是普通人的2到4倍。这不是吓唬你,是临床上天天见的实事儿。
很多人以为心血管问题是“另外一回事”,其实糖尿病和心血管病是“穿一条裤子”的兄弟。高血糖会让血管内皮变硬、血脂升高、血栓形成——你说这不是“内忧外患”?
这时候,除了控制血糖,更要盯紧血压、血脂、血尿酸、体重、体脂率这些指标。如果你血糖控制得不错,但血压高得像电梯上行,那心梗一样说来就来。
在这个阶段,定期做心电图、冠脉CT、颈动脉彩超,不是“多此一举”,而是“自保”。
这时候,糖尿病不再是“病”,它成了你的“生活方式”。你能不能活得有尊严,就看这一坎了。
20年,说长也长,说短也短。很多老糖友到了这个阶段,身体虽然还在转,但心里已经“打蔫”了。每天吃药、打针、测糖、忌口……活得像个“被安排好的程序”,一点自由都没了。
但别忘了,糖尿病不是让你“活不下去”,而是提醒你“别乱活”。
有位92岁的老太太,糖尿病30年,眼睛亮、耳朵灵,天天跳广场舞。她怎么做到的?“不作死就不会死”——不贪嘴、不熬夜、每天散步、定期体检、按时吃药。她说得好:“糖尿病这事儿,是个‘长情的陪伴’,你要是跟它斗,它就折磨你;你要是跟它处,它也能陪你过个百年。”
这个阶段,比身体更需要调养的是心理。不要把自己“活成了病人”,要活成一个“有病的人”。你不是糖尿病,你是张大爷、李阿姨,是有名字、有故事、有生活的人。
别忘了:糖尿病“不是病”,是种“节奏”糖尿病不是“被治疗”,而是“被管理”。它是你身体的一部分,不是“敌人”。
就像《黄帝内经》说的,“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糖尿病的管理,不是等血糖高了才吃药,而是平时就得“防微杜渐”。
你以为“血糖正常”就万事大吉?要知道,糖化血红蛋白才是“真成绩单”,它反映你过去三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骗不了人。饮食、运动、药物、情绪、睡眠——每一环都不能掉链子。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你吃下去的每一口饭、走出去的每一段路、服下的每一粒药,都会在你身上“留下痕迹”。
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明知道有糖,还“拿糖当蜜”。50岁以后,身体这台“老机器”就得“保养”着用了,不然哪天真“抛锚”了,哭都来不及。
熬过这“四坎”的人,往往都很长寿——不是命好,是心狠。狠得下心戒糖、戒酒、戒夜宵,也忍得住孤独、忍得住嘴馋、忍得住“别人能吃我也能吃”的侥幸心理。
糖尿病不是谁的错,但能不能活得好,是你自己的“选择题”。
愿你我都能把糖尿病“养着过”,而不是“扛着熬”。
不是为了服药活着,是为了活着不服输。
——一个天天坐诊、天天唠叨、但真心希望你长命百岁的老医生
参考资料:
1.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2.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3. 《糖尿病并发症防治策略研究》中国糖尿病杂志,2022年第三期
4. 《老年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1年
5. 《二甲双胍的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管理》临床药学进展,2020年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