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类药(糖尿病类药有哪几种)
糖尿病常用西药大盘点:6类药物的优势、副作用及适用人群
糖尿病用药讲究“个体化”,不同药物的降糖机制、适用人群和副作用大不相同。选对药才能既控好血糖,又减少不良反应。今天就为大家解析临床常用的6类西药,一篇看懂哪种药适合自己。
一、双胍类:糖尿病的“一线基石药”代表药物:盐酸二甲双胍(普通片/缓释片/肠溶片)
【核心优势】
- 降糖原理:减少肝脏葡萄糖生成,改善胰岛素抵抗,让身体更有效地利用葡萄糖。
- 突出特点:不刺激胰岛素分泌,单独用不会低血糖;能同时降低空腹和餐后血糖,尤其适合超重/肥胖人群。
- 额外好处: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轻度改善血脂,还能延缓糖尿病前期进展为糖尿病。
【常见副作用】
- 胃肠道反应:初期可能恶心、腹泻、腹胀,有金属味。建议选肠溶片或缓释片,随餐服用可减轻不适,多数人适应后会缓解。
- 罕见但需警惕:乳酸酸中毒(多见于肾功能不全、酗酒或缺氧人群),肾功能正常者风险极低。
- 长期注意:可能减少维生素B12吸收,建议定期监测,必要时补充。
【适合这样的你】
✅ 2 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超重 / 肥胖人群(一线首选)。
✅ 糖尿病前期人群(血糖偏高但未达糖尿病诊断标准)。
✅ 与胰岛素或其他降糖药联用,增强控糖效果。
【这些情况禁用】
❌ 肾功能严重不全(eGFR<30 mL/min)、肝功能受损者。
❌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性代谢性酸中毒患者。
❌ 妊娠、哺乳期女性,酗酒者,严重感染或手术期间需暂停。
二、磺脲类:快速降糖的“胰岛素促泌剂”代表药物:格列美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格列喹酮
【核心优势】
- 降糖原理:直接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快速降低血糖。
- 控糖效果:降糖作用强,对空腹和餐后血糖都有效,适合胰岛功能尚存的患者。
【常见副作用】
- 低血糖风险:最需注意!可能出现头晕、心慌、手抖、出汗,格列本脲(已少用)低血糖风险较高,老年患者需谨慎。
- 体重增加:胰岛素分泌增多可能促进脂肪合成,需注意饮食和运动。
- 其他:少数人有皮疹、胃肠道不适,长期使用可能出现药效减退。
【适合这样的你】
✅ 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非肥胖、胰岛功能中等以上(空腹 C肽≥正常下限50%)者。
✅ 饮食、运动和双胍类药物控制不佳的患者。
✅ 轻中度肾功能不全者可选格列喹酮(主要经胆汁排泄)。
【这些情况禁用】
❌ 1 型糖尿病、胰岛功能严重衰竭(C肽极低)者。
❌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
❌ 妊娠、哺乳期女性,对磺胺类药物过敏者(有交叉过敏风险)。
三、α-糖苷酶抑制剂:餐后血糖的“调节剂”代表药物: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米格列醇
【核心优势】
- 降糖原理:在小肠抑制碳水化合物(淀粉、蔗糖)分解为葡萄糖,延缓吸收,专门针对餐后高血糖。
- 突出特点:只降餐后血糖,对空腹血糖影响小,单独使用不低血糖,安全性高。
- 适用场景:几乎不被肠道吸收,全身副作用少,适合老年或肝肾功能较差者。
【常见副作用】
- 胃肠道反应:腹胀、排气增多、腹泻(因碳水化合物未完全消化),初期明显,多数人随用药时间适应。
- 低血糖处理:单独用不低血糖,但与胰岛素、磺脲类联用时可能低血糖,需直接补葡萄糖(吃蔗糖或主食无效)。
【适合这样的你】✅ 餐后血糖升高为主(餐后2小时血糖>10 mmol/L)的2型糖尿病患者。
✅ 饮食中主食占比高(爱吃米饭、面条、馒头)的人群。
✅ 老年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前期人群(改善餐后高血糖)。
✅ 1型糖尿病与胰岛素联用,减少餐后血糖波动。
【这些情况禁用】
❌ 严重胃肠道疾病(肠梗阻、溃疡性结肠炎)患者。
❌ 肾功能严重不全(eGFR<25 mL/min)者。
❌ 妊娠、哺乳期女性,对药物成分过敏者。
四、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代表药物:吡格列酮(罗格列酮国内限制使用,需严格评估心脏风险)
【核心优势】
- 降糖原理:改善全身胰岛素抵抗,让胰岛素更好地发挥作用,适合胰岛素抵抗明显的患者。
- 控糖特点:降低空腹和餐后血糖,作用持久,单独使用不低血糖。
【常见副作用】
- 体重增加与水肿:水钠潴留导致体重上升、下肢水肿,有心力衰竭风险者需警惕。
- 心血管注意:罗格列酮可能增加心肌梗死风险,国内使用受限;吡格列酮需监测心功能。
- 其他:少数人骨密度下降(女性绝经后需防骨质疏松),需定期查肝功能。
【适合这样的你】
✅ 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胰岛素抵抗明显(肥胖、腹型肥胖、黑棘皮病)者。
✅ 单用双胍类或磺脲类效果不佳,需联合用药增强控糖。
【这些情况禁用】
❌ 心功能不全(NYHA Ⅲ-Ⅳ级)、严重心力衰竭患者。
❌ 活动性肝病(转氨酶超过正常上限2.5倍)者。
❌ 妊娠、哺乳期女性,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
五、格列奈类:灵活控餐后血糖的“快效药”代表药物:瑞格列奈、那格列奈
【核心优势】
- 降糖原理:快速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快进快出”,专门针对餐后高血糖。
- 突出特点:起效快(餐前15分钟吃),作用持续3-4小时,低血糖风险比磺脲类低。
【常见副作用】
- 轻度低血糖:多因进餐延迟或剂量过大,程度较轻。
- 体重增加:比磺脲类轻,需注意饮食控制。
【适合这样的你】
✅ 餐后血糖波动大的 2型糖尿病患者。
✅ 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风险低,安全性较高)。
✅ 进餐不规律人群(如轮班工作者,漏餐可停药减少低血糖)。
✅ 轻中度肾功能不全者(瑞格列奈可慎用,需减量)。
【这些情况禁用】
❌ 1型糖尿病、胰岛功能严重衰竭者。
❌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
❌ 妊娠、哺乳期女性,对药物成分过敏者。
六、SGLT-2抑制剂:护心肾的“排糖新药”代表药物:达格列净、恩格列净、卡格列净、埃格列净
【核心优势】
- 降糖原理:抑制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让多余葡萄糖从尿液排出,不依赖胰岛素。
- 控糖特点:降低空腹和餐后血糖,效果温和,单独使用不低血糖。
- 额外好处: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尤其恩格列净、达格列净),减少心衰住院率;轻度降压、减重。
【常见副作用】
- 泌尿生殖感染:尿液含糖多易引发尿路感染、外阴炎(女性多见),需多喝水、注意卫生。
- 脱水与低血压:增加排尿可能导致血容量减少,老年、肾功能不全或用利尿剂者需防头晕、低血压。
- 罕见但严重:酮症酸中毒(多见于感染/手术时),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需及时就医。
【适合这样的你】
✅ 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合并心血管疾病或高风险(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者。
✅ 超重/肥胖的 2型糖尿病患者(辅助减重)。
✅ 单用双胍类效果不佳,或与其他药联用增强控糖。
【这些情况禁用】
❌ 肾功能严重不全(eGFR<45 mL/min,卡格列净<60 mL/min)、终末期肾病患者。
❌ 妊娠、哺乳期女性,对药物成分过敏者。
选药总结:记住这3个原则- 个体化:根据血糖特点(空腹高还是餐后高)、胰岛素抵抗程度、并发症情况选药。
- 安全第一:老年患者防低血糖,心衰/肾衰患者避开禁忌药。
- 动态调整:定期监测血糖、肝肾功能和副作用,医生会根据病情调整方案。
糖尿病用药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务必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不擅自换药或增减剂量,才能控好血糖又减少风险~
#糖尿病##药物科普##滕福斌#
糖尿病治疗的2类“新药”更受青睐,二甲双胍的“时代”结束了?
糖尿病,作为全球最具挑战性的慢性病之一,一直以来都是医学界的“常胜将军”,可是在2024年,糖尿病的治疗领域却发生了重大的震荡——二甲双胍的地位被动摇了!这个曾被认为是糖尿病治疗的“金字塔顶端”的药物,今天已经不再是唯一的“救世主”。
那么,为什么在2024版的糖尿病防治指南中,二甲双胍的作用发生了巨变?GLP-1RA和SGLT2i这两类药物又是如何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崭露头角?本文将揭开糖尿病治疗的新面纱,给你一个不一样的答案。
@康复Therapy
一、二甲双胍:曾经的“英雄”逐渐失宠1.二甲双胍的黄金岁月已经过去?
过去十年中,二甲双胍一直是全球糖尿病治疗的“基石药物”,几乎每一位2型糖尿病患者都离不开它。因为它效果确切,副作用相对较少,曾一度被誉为治疗糖尿病的“黄金标准”。然而,随着新型药物的崛起,二甲双胍的辉煌逐渐被挑战。
在2024版指南中,二甲双胍依然被作为糖尿病治疗的“基础药物”,但在临床治疗中的首选地位被削弱。对于有心血管、肾脏疾病的糖尿病患者,不再是单纯的二甲双胍,而是开始倾向于GLP-1RA和SGLT2i等新型药物的联合使用。
2.二甲双胍的“瓶颈”是什么?尽管二甲双胍在降糖方面效果显著,但随着新型药物的不断研发和临床试验数据的不断积累,其局限性也日益显现:
- 胃肠道副作用:二甲双胍常见的副作用如恶心、呕吐、腹泻等,往往让患者难以坚持长期治疗。
- 无法提供多重获益:二甲双胍的作用仅限于降糖,并不能有效提供对心血管、肾脏等重要器官的保护。
这些局限让它在面对现代糖尿病治疗需求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二、GLP-1RA与SGLT2i:糖尿病治疗的“未来之星”1.GLP-1RA:不仅降糖,还能“治病”
2024版指南中,GLP-1受体激动剂(GLP-1RA)的崛起给糖尿病治疗带来了“革命性”变化。这个新兴药物不仅在降糖效果上与二甲双胍不分上下,更重要的是,它具备了减重、心血管保护、肾脏保护等多重疗效。特别是在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和肾脏病的患者中,GLP-1RA成为了“首选药物”。
- 减重效果:GLP-1RA帮助糖尿病患者减少体重,对于肥胖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减重不仅有助于血糖控制,还能减轻其他合并症。
- 心血管保护:研究表明,GLP-1RA能有效降低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特别是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中。
- 肾脏保护:GLP-1RA不仅对糖尿病的血糖控制有效,还能通过其对肾脏的保护作用,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
这些优势让它成为了糖尿病治疗领域的新宠。
除了GLP-1RA,SGLT2抑制剂(SGLT2i)同样成为糖尿病治疗的新主力军。SGLT2i类药物,如卡格列净、达格列净、恩格列净等,能够通过抑制肾脏中的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减少血糖的重吸收,从而起到降糖作用。
然而,SGLT2i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降糖效果,更在于其心肾双重保护作用。近年来的临床试验表明,SGLT2i能够有效预防和延缓糖尿病心衰的发生,并且对于糖尿病肾病患者同样具有显著疗效,甚至能够降低因肾功能衰竭导致的死亡率。
3.GLP-1RA与SGLT2i的“黄金搭档”在临床实践中,GLP-1RA与SGLT2i常常联合使用,形成强大的“组合拳”。这两类药物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同时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心脑肾保护,成为了糖尿病治疗的新方向。
三、为何2024版指南如此推崇GLP-1RA和SGLT2i?1.多重获益,患者获益更多
GLP-1RA与SGLT2i的崛起,与其“多重获益”密不可分。在糖尿病治疗中,控制血糖固然重要,但如今的医学研究表明,单一的降糖已不足以应对糖尿病的复杂性。糖尿病患者常常伴有心血管疾病、肾脏损伤、肥胖等多种问题,因此,治疗时需要关注多个方面的综合管理。
GLP-1RA与SGLT2i正是在这一点上具备了无与伦比的优势——它们不仅控制血糖,还能减重、保护心血管、维护肾脏功能,因此被誉为“糖尿病的全方位治疗”。
新版指南强调个体化治疗,这一点尤为关键。对于不同的患者群体,治疗方案的选择有很大差异。心血管疾病患者应优先选择GLP-1RA或SGLT2i,而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则可选用SGLT2i。
四、如何选择糖尿病治疗药物?
1.心血管疾病患者:首选GLP-1RA和SGLT2i,二甲双胍可以作为辅助手段。
2.肾脏功能受损的患者:SGLT2i优于二甲双胍,其显著的肾脏保护作用可以延缓肾功能衰竭的进程。
3.体重管理困难的患者:GLP-1RA由于其显著的减重效果,成为肥胖糖尿病患者的理想选择。
五、总结:糖尿病治疗的未来已来
2024版糖尿病防治指南无疑为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道路。随着GLP-1RA与SGLT2i等新药物的推崇,糖尿病治疗不再仅仅局限于降糖,而是向着全方位、个性化的管理迈进。在这个新时代,糖尿病患者不再是“单打独斗”的战士,而是依赖于强大的药物“联盟”共同对抗这一慢性病。
糖尿病治疗的未来,是精准、综合、个性化的治疗,通过药物的合理搭配与多重获益,帮助患者实现更长、更健康的生活。
糖尿病治疗的“黄金时代”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新的药物选择和治疗理念为糖尿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而二甲双胍作为治疗的基础药物,仍然是不可忽视的部分,但它的独立地位已经不复存在。对于医生和患者而言,如何选择合适的药物,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才是应对糖尿病挑战的关键。
@头条健康#药物##健康#
糖尿病患者如何选择降糖药物 这份健康指南请查收
降糖药物的选择应根据糖尿病患者的自身病情、经济条件,潜在性副作用等因素综合考虑。通过这篇文章,希望帮助更多糖尿病患者达到平稳控糖的健康管理目标。
情景导入
张三是一位II型糖尿病患者,在不同医院就诊时,医生们却给他开了看似完全不同的药物,明明是一种病症,为什么用药不一样呢?
原来,这三种药物中分别含有罗格列酮和二甲双胍,这两种物质都是降糖界的一把好手,其降糖程度都在0.7%~1%,均适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而去乙医院的那段时间,张三正好长胖了不少,成了肥胖型糖尿病患者,所以二甲双胍更为适用。
如今,糖尿病已跃居榜三,成为仅次于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的人类健康的第三大杀手。2023年我国成人糖尿病患者数达1.43亿。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人们发明了各类药物来治疗糖尿病,在这么多各式各样的降糖药物中,我们应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呢?
药物概览
首先让我们看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药物:注射性药物胰岛素和口服型药物二甲双胍。
注射胰岛素是一种非常直接的降糖方式,因为糖尿病的根本成因就是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其适用于绝大多数糖尿病患者,一般情况下也不发生不良反应,可根据需求服用速效或者长效型,效果显著。二甲双胍是一种普通的口服型药物,具有降低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减轻体重等多种作用。适用于超重或肥胖的糖尿病患者。但常见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少数患者可能出现乳酸酸中毒(罕见但严重)。
其次,还有格列美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等磺脲类药物,这些虽不及前两种药物的应用范围广,但针对某些患者却具有更好的疗效。
此外,伴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GLP-1受体激动剂,DPP-4抑制剂,SGLT-2抑制剂等新型药品也已问世,这种药物不仅能降低血糖,还可以治疗糖尿病引起的某些并发症。当然,是药三分毒,这些药物均会带有一定的不良反应。
混合型用药(联合用药)
事实上,混合型用药已经渐渐代替单一重复用药,在市场上占据了主要地位,实现了1 1>2的效果。糖尿病的混合型用药是指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联合使用两种或多种降糖药物以达到更好的血糖控制效果。
这种用药方案通常由医生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并发症情况、肝肾功能以及个人生活习惯等因素综合考虑后制定。例如磺脲类 双胍类,磺脲类 α-糖苷酶抑制剂,DPP-4抑制剂 双胍类/磺脲类等等。
药物选择
选择药物时,首先要明确所患糖尿病类型,1型,2型或者妊娠型,不同类型的疾病所需药物是不同的。
其次,考虑自身健康情况,以2型糖尿病患者为例:
- 糖尿病早期,可服用药效不是很强的药物,如二甲双胍,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增强自身调节能力来慢慢控制病情;
- 中期则需要加服格列齐特或者磺脲类药物;
- 晚期患者胰岛功能可能已经严重受损,则需注射胰岛素。
再者,要考虑自身特异性,部分人群对某种药物会有特异性反应,使用药物前要明确其副作用。
最后,要考虑家庭经济情况,部分药物价格高昂,对储存条件,使用方式均有严格要求,可能会为家庭带来巨大经济负担。
总结
总的来说,根据自身病情、经济条件,潜在性副作用等因素综合考虑,真正选出适合自己的药物才是最有效的疗法,可以放心的是,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认真配合医疗专业人员,相互合作也格外重要。
此外,降糖药物只是糖尿病管理的一部分,注重健康饮食、适量运动、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全面控制病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糖尿病也可以被治愈。
来源:国家医保局
责任编辑:李冬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