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早期 药(糖尿病早期药可以停吗?)
早期强化降糖的重要性!
男性,77岁,典型的腹型肥胖。
既往10年前曾怀疑存在糖尿病,考虑糖尿病前期,当时测血糖处于临界状态,因此并有认为自己是糖尿病,并没有进行OGTT检查。
自己也并不承认自己患有糖尿病!
此次查糖化血红蛋白8.1%,已经完全确诊糖尿病,此刻,患者想再行OGTT检查,想着通过OGTT检查,可以确诊糖尿病,从而自己可以办糖尿病门特,门诊取药用。
经过近10年的发展,患者的血糖已经逐渐升高,对全身各器官的危害已经持续了10多年。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与长期慢性高血糖状态密切相关。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主要包括心脏病、脑卒中、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下肢血管病变等。
研究显示:早期强化降糖可使新诊断T2DM患者的心血管风险降低15%,全因死亡率下降13%,微血管并发症风险降低25%。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明确指出:对于新诊断糖尿病患者应尽早实现糖化血红蛋白(HbA1c)达标(<7%),尽可能减少患者血管等靶器官在高血糖状态下的暴露程度和时间,这样可以显著降低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风险。
糖尿病早期管理是改善患者长期预后的关键所在,而选择适当的治疗药物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障。
GLP-1RA(药物)凭借其创新的作用机制、卓越的降糖效果、明确的心肾保护作用和良好的安全性,为糖尿病早期强化治疗提供了理想选择。
糖尿病人记好1个中成药,清热润燥、益气养阴,中西医都认可
这话我得说在前头——要不是身边老张把脚都烂了才觉悟,我都忘了中成药里还有这么一颗明珠,能救糖人一命!
别笑,咱说的是糖尿病。你以为糖尿病就是血糖高点,嘴干点,喝点水就完了?有些人嘴里喊着“糖尿病不碍事”,身体却已经在偷偷烂,眼睛糊着,脚底流脓,肾都快撑不住了。
说句不好听的,糖尿病不是病,是慢刀子割肉,割得你一点不知疼。
可偏偏,大多数人对它的认知还停留在“少吃糖”“多走路”这种表面功夫。真正要命的,是你身体里那团“虚火”——气虚、阴虚、内热,三虚并作,百病丛生。
中医看糖尿病,古称“消渴”。消者,津液消耗;渴者,阴虚火旺。这不是简单的补药能解决的,这是个“燥里藏火,火中夹虚”的局面。
所以,今天说的这味中成药,不是吹的,是临床上被中西医一起点头认可的“糖人福音”。
名字记好了:玉泉丸。
玉者,润也;泉者,流也。润中带养,流中藏补。这药名本身就透着一股子温润清凉之气,专治糖人内热燥渴的那股“邪火”。
说到这儿,有人可能不信了——“吃药怎么能治糖尿病?不是只能靠西药控制血糖吗?”
这就是问题的根儿。
确实,西药降糖快,靶向明确。但压血糖不等于治本。西医讲的是指标,中医盯的是体质。你只控血糖,不调虚火,糖人迟早还是得并发症。
玉泉丸,为什么特别?
因为它不光“降”,它还“调”。清热润燥、益气养阴,专门对付那种口干咽燥、尿频乏力、小便甜腻的糖尿病体质。
它的方子不复杂,却讲究门道。出自清代名医吴鞠通,后人加减演绎,成了今天的中成药。药里头几味君臣佐使,个个有来头:
· 黄芪:补中益气,托毒生肌,糖人之气虚正需此物;
· 麦冬、天花粉:一清一润,养阴不腻,专解虚热;
· 地黄、山药、知母:滋阴不燥,气阴双补;
· 五味子:敛汗止渴,守住津液;
· 茯苓、泽泻:利水渗湿,防止湿热内生。
这药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它是站在“整体调和”的角度,扶正祛邪,通体调理。
更关键的是,它不是替代西药,而是“搭台唱戏”的角色。
那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有没有研究证明它真有用?
有,而且不少!
2023年《中医杂志》发表的一篇研究显示,玉泉丸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较单用西药者,血糖控制更稳定,患者口干、乏力、尿频等症状明显改善,且无明显副作用。
再比如2024年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一项临床观察指出,玉泉丸对糖尿病早期肾损害有一定保护作用,能延缓蛋白尿进展。
这就是中西医结合的力量,一个管“标”,一个抓“本”。
有人问了:“那我是不是吃上玉泉丸就万事大吉了?”
哎,这又是个误区。
糖尿病的根子,除了遗传,更在生活习性。
你天天熬夜、暴饮暴食、情绪激动、久坐不动,这哪是吃药能解决的?
中医讲“心静则气顺,气顺则血和,血和则无病”。
所以,除了吃药,你得调心调身。
比如:
· 早睡早起,别熬夜——阴虚火旺之人,最怕夜里耗;
· 饮食清淡,别贪甜——糖人怕糖,这是天经地义;
· 适度锻炼,动静相宜——每天半小时快步走,胜过十服药;
· 情绪稳定,莫怒莫忧——怒伤肝,忧伤脾,糖人最怕这两个器官出问题。
再者,定期监测血糖、血脂、肾功能,不可掉以轻心。
说到这里,我想起前不久门诊来了一位六十岁的老大爷,姓冯,患糖尿病十年,血糖控制倒还凑合,就是“口渴得厉害,尿多得要命,一晚上跑六趟厕所”。人也瘦了,脸黄眼干,舌红少苔,一看就是气阴两虚、虚热内扰的典型“消渴”证型。
我给他开了玉泉丸配合西药治疗,一个月后再来复诊,人胖了一圈,精神头也好,晚上终于能睡踏实了。
他说:“这药不冲,吃着不闹肚子,身子反倒暖和了。”
这就是中医的力量——不是压住症状,而是扶住你的人。
可别小看了这“润燥”二字。
现代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体内自由基水平高,慢性炎症持续存在,氧化应激反应强烈。
玉泉丸中的药材,具有抗氧化、抗炎、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
这不是玄学,是实打实的科研结果。比如:
· 浙江中医药大学2022年在《中华中医药杂志》发表的研究指出,玉泉丸能通过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改善胰岛素抵抗,对糖尿病合并脂肪肝也有一定疗效。
说白了就是,它在分子层面也能“搞定”你那不听话的血糖。
咱可不是鼓吹“中药万能”。糖尿病是慢性病,要打持久战。玉泉丸是你战场上的好副将,但主帅还得是你自己。
你不自律,吃什么都白搭。你若自律,药就能帮你事半功倍。
所以,记住这句话:糖尿病不是你的敌人,是你身体给你的提醒。
它在说:“我快撑不住了,你能不能别再作了?”
最后再啰嗦几句,玉泉丸虽好,也得辨证用。
不是所有糖人都适合。比如:
· 湿热偏盛、脾虚泄泻者慎用;
· 孕妇、儿童、肾功能重度不全者禁用;
· 使用期间应定期监测血糖,不可擅自停药。
最好在中医师指导下服用,别自己当大夫。
总结一句话:
糖尿病,不是光靠降糖药能解决的病,是靠你自己调出来的命。
玉泉丸,不是灵丹妙药,是你人生重修的起点。
记住它,敬畏它,善用它。
参考文献:
[1]王明杰,陈芳,张晓燕. 玉泉丸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J]. 中医杂志,2023,64(4):58-62.
[2]刘清华,杜娟,王志勇. 玉泉丸对糖尿病肾病早期蛋白尿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24,44(10):1210-1214.
[3]李慧琳,张雅琴,陈文斌. 玉泉丸对胰岛素抵抗大鼠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22,37(9):4321-4325.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这3类降糖药是心肾“守护者”,糖友一定要知道!
降低血糖是糖尿病治疗的核心目标,而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专家们发现心血管疾病和肾脏并发症才是糖尿病患者住院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持续的高血糖会引发多种器官损伤,这无疑加剧了相关并发症风险。
2024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以及国际权威指南都明确指出,对于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心力衰竭或慢性肾脏病的糖尿病患者,无论血糖是否达标,都应优先选择具有心肾保护证据的降糖药。治疗策略也从“阶梯式控糖”转变为“早期联合治疗”,核心目标扩展为血糖控制与器官保护并重,这一转变彻底改变了糖尿病药物的使用优先级。
1.列净家族(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抑制剂)
这类药物能抑制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让多余的糖分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单药可使糖化血红蛋白降低0.5% - 1.2%。其独特优势在于能减轻心脏负荷、促进利尿排钠,改善心衰患者预后。代表药物有达格列净、恩格列净、卡格列净等。
大型研究证实,恩格列净可使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38%,肾脏复合终点风险降低39%;达格列净在心力衰竭患者中也能显著降低住院风险。2023年亚太专家共识明确,只要肾小球滤过率(eGFR)≥20 ml/min就可安全启用,即使后续eGFR低于此值仍可继续使用,直至透析或肾移植。
1、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
这类药物多为注射剂(司美格鲁肽有口服剂型),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食欲、减轻体重(平均减重2 - 5kg)间接保护心血管。
代表药物有利拉鲁肽、度拉糖肽、司美格鲁肽等。研究显示,其可使主要心血管事件减少12%,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12%,特别适合合并ASCVD或肥胖的患者。2025年最新动物实验发现,利拉鲁肽与达格列净联用对糖尿病大鼠的心肾损伤有协同保护作用,效果优于单药治疗。
3.经典降糖药二甲双胍
作为使用最广泛的降糖药,二甲双胍凭借良好的安全性、经济性和明确的降糖效果,仍是2型糖尿病治疗的基础用药。它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肝糖输出。虽然单药心肾保护证据不如前两类新药,但2024 ESC/EASD指南推荐,对ASCVD高危人群,若糖化血红蛋白≥6.0%且合并两项以上危险因素,可直接起始SGLT2抑制剂联合二甲双胍治疗。
目前中国已批准多种复方制剂,如二甲双胍恩格列净片、达格列净二甲双胍缓释片等,每日一片的剂型显著提高了患者依从性。
结语
除了以上3类对糖友来说格外友好的药物,有2类降糖药也需警惕:格列酮类药物(吡格列酮或罗格列酮)可能增加心衰风险,荟萃分析显示,这类药物会导致体液潴留和慢性充血性心衰风险增加近2倍。对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或有心衰危险因素者,使用格列酮类药物须格外谨慎。沙格列汀等DPP - 4抑制剂中的部分药物也被提示可能增加心衰住院风险,选择时需个体化评估。